六种人生的镜子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lda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镜子,一般是拿来照脸用的,不管胖瘦美丑,在镜子里都能如实显现。在佛门里,有一种照心的镜子,心灵的各种烦恼、善恶、好坏,在照心的镜子中都能显露无遗。
  其实,不管是照面或照心的镜子,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善用镜子来关观照社会和人生,使其成为自我学习、自我警惕的一面人生镜子。什么是人生的镜子呢?
  
  一、用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很多人都喜欢看别人的缺点,很少看到对方的优点,更可怕的是很多人还会妒忌别人的优点。假如我们用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张先生聪明能干,李先生忠厚老实……对于相识的人,在你的放大镜下看来都是美好善良的人,则人生还有什么不如意的呢?
  
  二、用显微镜看自己的缺点。人都懂得用镜子来整理自己的仪容,却很少用镜子来看自己的缺点。一般人都喜欢为自己护短,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只有用显微镜把自己的缺点看清楚,诸如自私、固执、嗔恨、嫉妒等,才能真正的改变自己。
  
  三、用透视镜看内在的欲望。我们看人的外表,看不到人的内脏,假如有一种透视镜,不但透视器官,还能透视内心,我们将会看见:欲望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来源,自己爱的,就生起执取之欲望;不爱的,就心生嗔恨,想去之而后快。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用透视镜看自己的欲望,减少污染的欲望,增加美善的欲望,人生自能安乐。
  
  四、用广角镜看社会的美好。用广角镜看出这是个善恶好坏各半的社会,然后凡事多往好处想,多看社会美好的一面。把别人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里,把别人看成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里,用感恩、包容、豁达的态度对待我们周围的一切,你会发现生活更美好。
  
  五、用望远镜看未来的愿景。假如有一种望远镜,不但可以看到现在,而且可以看到未来,不但能看到近处,还能看到远方,可有“远大的眼光”。我们要自问:自己有远大的眼光吗?假如没有,就用望远镜吧!
  
  六、用凹凸镜看人生的起伏。人的一生,贫富贵贱、穷通得失,都难以预料。人生为什么能荣华富贵,为什么会穷困潦倒,必有其因缘,只是一般人难以看清,同样,我们要看出人生的起伏因缘,也需要有凹凸镜来帮助。假如我们能洞察明白人生起伏的原因,还有什么逆境下不能克服和改善的呢?
其他文献
藏器于身    孔子以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非要有自己的本事不可,有了学问,有了能力,就是所谓的藏艺于身。  绝不能靠人啊!如果你以为自己有几个人,就算是成功也是失败的,因为这个天下不是你打下来的。要注意藏器于身,大家要注意这个“藏”字,深藏不露,还不要表露出来,有器不用可以,但不可无器。  所以当领袖的人要样样都行才可,连不行你都会,才可以当领袖。如果你以为当领袖的人什么都可以不必懂,反正都是
期刊
道祖老子是天下第一大哲人,诸子百家由他开始,他被神化为太上老君;范蠡是中国历史上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兼商人,并被后人神化为财神陶朱公。他们两个人是师生关系,是我在2004年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老子与范蠡》一书上提出来的。  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1年,范蠡助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了吴国,这是公元前473年的事。这年,老子九十八岁,范蠡约五十三岁,老子长范蠡约四十五岁。所以,他们都是
期刊
1858年的中国,腐朽的清王朝正经历着英法联军和太平军的双重蹂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1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烧杀掳掠,正伺机北上;2月,三次受挫于石达开的曾国藩,返乡奔父丧,太平军一度得势。3月,一个将从思想根基上动摇清朝统治的人降生了。他就是康有为。    国学扎根变法基石    康有为出身于一个“世以理学传家”的官僚地主家庭,他5岁便能夜读信件,口诵唐诗数百首。少年康有为从几位启蒙塾师教授的儒
期刊
陈氏子弟家学渊源,藏书丰富,陈小寅恪幼时便对经史子集各书均有涉猎。陈家虽然是传统世家,但是教育思想并不保守,最明显的是陈三立不要儿子应科举考试,而是要他们接受西式教育。陈寅恪12岁的时候就随兄长去日本留学,1909年又赴欧洲,在柏林大学等学府深造,后在哈佛大学随蓝门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  1926年,陈寅恪至清华国学院任导师,他由学术的积累期进入了勃发期,开始了史学研究的第一阶段——西北史地学的
期刊
上承“五四”的新文化流风,下开中西沟通之门户,林语堂的一生成就,反映中国面对西方文化冲击,在文化、历史、社会、生活上的各种歧异、扭曲与自得,仿佛中西合璧,又仿佛负隅抵抗,形同复杂的矛盾综合体。但林语堂的独到之处,在于乐于享受矛盾,戳破矛盾,与中西矛盾共生,在小处做大文章,使他成为中国文坛上最难形容与归类的大师。    享誊西方文坛 奠定大师地位    林语堂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0月10
期刊
梁的自信是来自于他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对此,同时代大师级学者牟宗三有过评价,他说:“(梁漱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传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三百年的文化。”  梁漱溟从宋明理学入手,将西方生命哲学引入到儒学中,对陆王心学进行了“修正”。尊崇儒学,但不排外,将西学引入传统文化,正是现代新儒家的普遍特征,梁也由此成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启者之一,其标志就是《东西
期刊
禅和诗似乎有不解之缘,参禅需领悟禅境、学诗需领悟诗境。它们都需要从悟入手。  韩驹《赠赵伯鱼》: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来皆成章。    所谓正法眼,指体悟正法智慧的宝藏。相传佛祖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诸摩诃迦叶。  不论是学诗还是学禅,未悟之前,得遍参各种各样的方案,觉悟之后,才能进入正法智慧的
期刊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不知不觉间,我们错过了季节,又错过了回忆,只剩下一幅对联,在日长飞絮轻的时光里晃悠:“冬至大地,霜降房檐,看大雪小雪一片白露。夏至暑天,惊蛰亭榭,盼大寒小寒全天清明。” 唐诗人张籍、王驾则描绘了民社的盛景“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
期刊
马一浮先生名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浙江绍兴人。少年时读书,过目能诵,时称神童。早岁应浙江乡试,名列榜首。    1903年6月,赴美国主办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后又赴德国和西班牙学习外语。1904年东渡至日本学习日文;1911年回国,赞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学术,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
期刊
刘备临终前嘱咐自己的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大由小而来,小善小恶包含着大善大恶的因素,大善大恶则是小善小恶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事物的性质而言,“小善”“大善”本质都是善,“小恶”“大恶”本质都是恶。决不能因小忽视了它的实质。  宋朝崇阳县令张秉崖一次视察中,偶然亲眼看到一个库吏从府库里走出来,顺手把一枚铜币装进了衣袋里。后来他细心观察,发现竟然天天如此,于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