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激活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现今的语文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新课堂的要求,合作、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才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且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所以教师的提问显得尤其必要,教师的提问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语文课堂中提问应注意一些技巧: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囚绿记》:“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囚绿记》,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是否会有很多疑问:绿是能囚住的吗?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作者为什么要把绿囚住,毁坏这人世间的美好事物?作者最终有没有囚住绿?显然,这样设疑导入,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进而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阶梯设计,化难为易
   学生的思维是遵循着由浅入深,由已知问未知迁移的规律。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思维流程,设计出有层次的问题,使学生一步步受到启发,将问题由难到易,由大到小的解决。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如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先提出问题:大堰河是一条河?还是一个人的名字?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找答案。再问:作者为什么不写母亲?而写他的保姆?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在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容易解决了。
   三、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四、抓住关键,力求突破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可以这样提问:“中国人”在第二、五、六自然段中,三个“中国人”含义有何不同?这样一问就能提挈全篇,回答了它,也就懂得了论敌偷换概念、蓄意诬蔑的卑劣伎俩和全文脉络及写法,用这样一种提问法,必须纵观全局,问于紧要之处。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可以让教学目标明确,发挥他的导向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地课堂思维习惯。只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提问的各个环节处理方法得当,课堂教学定会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经典题型,同时也是高考中具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由于诗歌的不确定性,在遇到相关题目的时候,每一次都需要学生调动新的知识储备,所以很多学生面对这种题型往往高度紧张,手足无措。许多学生尤其是普通中学的学生,更是视它如洪水猛兽,得分率一直不高。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难题呢?   一、读懂诗意   诗歌通常是用简练含蓄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充实的内容传达多变的
期刊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经典题型,同时也是高考中具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由于诗歌的不确定性,很多学生面对这种题型往往高度紧张,手足无措,得分率一直不高。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难题呢?   一、读懂诗意   诗歌通常是用简练含蓄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充实的内容传达多变的情感,学生如果读不懂诗歌,就不能正确判断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做诗歌鉴赏题时就会模棱两可,难以下笔,甚至张冠李戴,胡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它要求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四种方
期刊
学生欲在高考语文赛场上获胜,作文得分十分重要,如果掌握了议论文并列式结构的写法,可以取得高分。考场作文中存在着如此现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而恰当,可得分却低。为什么呢?层次不清,论证不当,结构混乱。一篇议论文,如果布局如一盘散沙,自然就得不了高分。所以,好的议论文没有好结构是不行的。并列式结构,是一种操作性强、极易掌握的结构形式,值得学生掌握。   什么是议论文并列式结构?在论证思路
期刊
很多老师认为: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作文教学,我们努力了,却难言效果,感觉不可能有什么特别的好办法解决作文写作教学的难题。所以有的老师对作文教学时间安排较少,甚至有的老师敢于长时间不教学生写作文、不让学生写作文。作文教学、写作的低效、无效,是很多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那么我们作文教学到底因为什么而陷入困境?怎么在现有条件下实现最大程度的逆袭?   一、因为“阅读”,让我们无所适从。  
期刊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富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胸中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才会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人人皆知的名言,而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就《语文课程标准》而言,朗读
期刊
文言断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通读文言文,在了解每一段的意思后,文章的大意就会闪现在读者的面前。在掌握大意的基础上,可以凭借语感把简单的地方断开,再集中精力去断难处。   例如,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 舍 有 烛 而 不 逮 衡 乃 穿 壁 引 其 光 以 书 映 光 而 读 之。   众所周知,
期刊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改变学与教的方式。   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多媒体技术是当今教育中应用最广的。这是一种把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在屏幕上将多媒体各个要素有机地组合,来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操作的信息技术。它使传统的说教模式变成了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变为具体形象,为学生尽可能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的认识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多媒体教学
期刊
近些年,新材料作文成为各地语文高考的“宠儿”。新材料作文的开头重在由材料引出文章主旨,但许多考生不懂引用材料的技巧。有的学生习惯性地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复述不简练,有的学生故弄玄虚,中心话题“千呼万唤不出来”。那么怎样合理的利用材料,为文章开头增添亮色呢?下面,结合一道作文题目来谈几种常用的开头方法:   【材料】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种独特的感受和真切体验是让学生在写作时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也是衡量学生作文成败的重要标准。学生唯有对生活有“独特”体验,对社会人生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才能培养好的作文文风。这不但对于写作,而且对于做人,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在,中学生作文文风不正相当普遍,许多学生在写作中不讲自己的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