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动物之间的生命和谐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ha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与文本分析
  《动物笑谈》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节选自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康拉德·劳伦兹的科普著作《所罗门王的指环》。
  部编本教材是近几年开始推行的新教材,其不仅综合了以往各版本教材的优势,实现了优化布局与编排,更提出了符合当下教育发展总体趋势、语文教育根本要求的新理念,正如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说:“统编本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立德树人’;使用新教材,首先要考虑的也应当是‘立德树人’。这是很高的目标,也是必须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的要求。”[1]过去我们常引用叶圣陶先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但任何学说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于叶老所处的那个时代来说,由于语文学科的设置尚未完全成型,各项相关研究也还处在初期的探索之中,所以难免会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回到当今时代,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要求我们不能再仅仅把教材作为学习语文知识与训练语文能力的“例子”,更重要的是,它还是语文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宝贵资源。
  此外,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的是“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所谓“双线”,其一是“人文主题”,其二则是“语文要素”。第五单元的主题便是“人与动物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如单元导读所提示的:“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与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就语文要素而言,首先从文体上看,《动物笑谈》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按照王荣生教授的分文体教学的理念,它也属于实用文。而实用文的阅读策略之一就是快速抓住主要信息,争取尽快理解文章内容。[2]但倘若止步于此,这篇文章“立德树人”的内在价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趋于消解。正如课文的阅读提示所言:“透过课文风趣的文字,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科学研究不全是为了实用,追求真理本身就充满了乐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课文的深层意蕴,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刘铁芳教授说:“真正的教育乃是深入我们的心灵、长久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并且催人向善的事物。”[3]冯建军教授也说:“发现生命、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保存生命、提升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都离不开教育,同时,这也是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4]可见,教育的本质是一项专注于培养人的活动,其事关人的生命成长,而语文教育尤为如此。这正如王元华教授所说:“作为本体论,语文教学要本着人文精神,以‘人’为根本,把师生的终身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5]因此,语文教育绝不只是简单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应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塑造学生的生命品格为根本的价值追求。
  因而,教授《动物笑谈》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普文的阅读方法,引导其自觉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对作者尊重生命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的理解和体悟,培养其生命意识和高度的社會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2.借助课文的旁批提示,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及其蕴含的情感。
  3.学会运用相似的方法阅读相似类型的文章。
  4.培养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以及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的生命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借助课文提示,品味文章语言,领悟作者情感。
  2.培养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以及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的生命意识。
  四、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幽默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培养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以及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的生命意识。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部编本语文教材以“教读”与“自读”替换了以往“精读”与“略读”的课文布局,并结合课外“名著导读”的设计,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编排模式。“教读”版块延续以往“精读”的要求,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致的分析与品读,而“自读”版块则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其学会自由阅读、自主阅读、自觉阅读。因此,这节课笔者主要采用引导式、自主合作探究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予以相应的阅读指导,进而使其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更准确地理解课文主旨。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人类起源于古猿,通过一步步的进化才得以形成今天的人类。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本来也是动物,只不过后来进化得更完善了,成为了一种高级动物,会说话、有思想,最重要的是我们会通过劳动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可在本质上,我们又都是鲜活的生命,而生命对于我们(包括自然界其他动物)来说只有一次,我们要好好珍惜。康拉德·劳伦兹是奥地利一位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也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开山祖师”,他不仅把动物当作自己科学研究的对象,还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朋友甚至是自己的孩子。他的动物研究活动,总是能让人感觉到生命之间的和谐,总会遇见有趣的故事,正如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动物笑谈》中所描述的那样。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具体发生哪些趣事吧!
  (二)字词教学
  (屏显)
  1.生难字
  嗔怪(chēn)怪诞不经(dàn)小凫(fú)麝香鸭(shè)
  神采奕奕(yì)鹳(guàn)蹒跚(pán shān)
  2.词语解释
  嗔怪:对人表示不满。
  需索:索取,求取。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诞,荒唐、离奇。不经,不经常。   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
  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三)阅读教学
  1.初步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类小品文,按分文体教学的要求,便要能够快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文章主要讲的是作者为了求证科学研究假设,不惧怕别人眼光,与动物们打成一片,从水鸭子实验到“解救”鹦鹉“可可”以及与它们的日常相处,他总能自得其乐,也总能与动物们和谐共处,把它们当作朋友,甚至自己的孩子。
  课文主要线索梳理(屏显):
  交代自己因为“独特”的研究方法而时常被人当成“疯子”(自嘲)——进行水鸭子实验(提出假设并进行对比实验研究且在最后得到证实)(被嘲)——与黄冠大鹦鹉“可可”的日常相处(被嘲与自嘲)。
  2.再次默读课文,结合课文提示,品味文章幽默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1)“逗笑”“怪诞不经”“疯子”,这位科学家为什么会被别人这样“笑话”?他有哪些奇怪的行为?在文中找到答案,读一读,仔细体会。
  预设1:“在实验开始时,我原和小鸭子一样匍匐在草中,后来我逐渐换成坐的姿势。”
  (“匍匐”说明作者很用心,很真诚地与小鸭子们打成一片,体会小鸭子们的生活习性,可在别人眼里却是怪诞不经或是疯子般的行为。)
  预设2:“想想看,我不但得蹲在地上爬行,还得不停地嘎嘎地叫,这真不是好玩的。”
  (“蹲”“不停地”“嘎嘎地叫”,表明作者不顾自己的形象与小鸭子们“融为一体”,用心地感受着小鸭子们的生活习性,可在别人眼里仍然是怪诞不经或是疯子般的行为。)
  预设3:“所以,那个星期天,当我……而心中正为它们的服从而暗自得意的时候,猛一抬头,却看见园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
  (“又蹲又爬又叫”三个连续性动作再次表明了作者的用心。他心里的“暗自得意”与此时旁人“脸色煞白”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次表明作者的行为在旁人眼里是怪诞不经的。)
  预设4:“不过我到底还是叫了。我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
  (“一个个都像是生了根似的”,根据课文中的插图我们可以想见,左边的女士被吓得倒在丈夫的怀里,右边的孩子被吓得一个“捂”住了双眼,另一个则“扑”进了妈妈的怀里,而此时的妈妈也吓得丢掉了手中的伞,并用手捂住了胸口……可见旁人对作者因担心“可可”飞走迷路而发出的“哦——啊”的叫声十分不理解,甚至认为他是个疯子。)
  线索梳理(屏显):


  (2)作者真的是一个“荒诞不经”的“疯子”吗?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也可以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仔细读一读、品一品。
  预设1:“我因此得出一个颇为清晰的结论:如果我要小凫跟着我走,我得学母凫一样叫才行。”
  (表明作者是真心为了科学求真才学着以母凫的生活习性与小鸭子们打成一片,并非是旁人眼中的疯子。)
  预设2:“可是,等我一旦站起来试着带它们走,它们就不动了……没有多久,就像被弃的小鸭子一般,发出细细的尖叫,哭了起来……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这真是值得大哭特哭的理由呢!”
  (这部分明显体现出作者对小鸭子的疼爱,愿意尊重、保护小鸭子的生命,与其和谐相处。)
  预设3:“我花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买下这只漂亮而温驯的鸟。过了好几个礼拜,这个可怜的家伙才渐渐从它因长期被禁锢所受的精神虐待中恢复过来……看到这只骄傲的大鸟坐在树枝上想飞却又不敢飞的模样,真叫人觉得可怜。”
  (这部分也很明显地体现出作者对鹦鹉“可可”的同情与关爱。)
  預设4:“晚上我们通常把它关在屋里睡觉,早晨一放它出来,它总是迫不及待地来找我……只要是我早上要做例行检查的地方,它都会一一找到。这种追寻对它而言并不是没有危险,因为如果它找不到我,就会越飞越远,有好几次迷了路,回不了家。因此,我的助手都知道,凡是我不在家的时候,就根本不能把可可放出来。”
  (此处亦可看出鹦鹉“可可”与作者的相处就如老友一般,彼此关心,和谐共存。)
  预设5:“这不是可可吗?它的翅膀稳定地动着,不是很清楚地表示它正要去做长途飞行?我怎么办?该不该喊它一声呢?……从前我曾试过这样喊它,每次它都听话地回到我的身边,但是它现在飞得这么高,肯不肯听话就不知道了……到底叫不叫它呢?……如果我叫了……我怎么向旁边的人解释?不过我到底还是叫了……一会儿,然后敛翼俯冲而下,只一下就停在我伸出的手臂上了。真是谢天谢地,我总算松了一口气。”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与鹦鹉“可可”深厚的感情,它为了追寻他不顾迷路、走丢的风险,他怕它迷路、走丢不顾旁人的嘲笑直接喊它下来。)
  预设6:“可可”“作弄”作者的父亲,趁他睡着了把他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这只鹦鹉还有一样好把戏,可以跟猴子和小孩子的丰富想象力比美,也许是因为它对我母亲的热爱而触动了灵机吧……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然后就绕着我们屋子前面的柠檬树有规则地打转起来……它就把整棵树都缠上鲜艳的毛线,叫你怎么也没法子再解开来。”
  (“咬下来”“很快地飞到空中”“绕着我们屋子前的柠檬树”“打转”“把整棵树都缠上”,这些词语同样流露出作者一家与“可可”的深厚感情。“可可”在他眼里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而作者一家在“可可”眼里也如同亲人一般,和谐的生命之光在他们身上熠熠生辉。)
  线索梳理(屏显):


  3.拓展补充,再度感悟生命的美好意蕴
  (1)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生平经历,大家从中发现了什么?
  (屏显)
  1903年,出生于奥地利美丽的城市维也纳;
  1933年,获得动物学博士;
  1937年,在维也纳大学教授比较生理学及动物心理学;
  1941年,在德国军队当军医,1944年成为苏军战俘,1948年被释放;
  1949年夏,《所罗门王的指环》德文版面世;
  1950年,在德国普朗克研究院创立了劳伦兹讲座;
  197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9年,在艾顿堡逝世,《雁语者》是他去世前写成的最后一本书。[6]
  预设1:他的一生贡献很大,为国家为世界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
  预设2:他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力与顽强的生命力,从1948年被释放之后,他就出版了著作,可见,他虽然是待在监狱之中,但他并没有放弃思考与写作。
  大家说得对,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节选自其出狱后出版的著作《所罗门王的指环》。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科普著作,大家课后一定要找来看看。
  (2)我们再来看看,作者在他的书中还说了些什么?
  (屏显)
  ①“我每次看到那些逛动物园或水族馆的人,站在一只因为演化的关系而变得奇形怪状的动物面前大声嘲笑的时候,就觉得生气,我认为他们其实是在嘲弄一些神圣的东西——生命的来源,创造与造物者之谜。我一点也不觉得变色蜥蜴、或是河豚、或是食蚁兽的样子有什么可笑的,每次看到它们,我心里就会升起一股惊奇的敬意。”
  ②“为了研究动物行为,你必须和活生生的动物建立亲密关系”,“如果你对动物没有爱心,不能把动物视为人类的近亲,就别想与动物建立互信的关系,也别想在研究方面有什么重大收获”反过来,“那些成果丰硕的优秀生物学家,都是发自内心地欣赏造物之美,因而以此为终生志向,并由于研究工作而增长的知识,反过来更加深了他在欣赏大自然和工作时的乐趣。”
  ③“为了能够确切描写动物的故事,一个人必须对所有的生命都怀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真感情。这点你们完全可以放心,我就是这样的人。”
  明确:作者始终持有尊重生命、平等看待所有生命的态度,热爱动物,热爱研究它们的工作。他的真性情便是热爱一切生命,与一切生命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
  (四)小结课文
  同学们,科学求真本是一件单纯追求真理的事,可康拉德·劳伦兹并没有将其研究看作是一项枯燥无味、毫无感情的工作。相反,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是热爱动物、热爱生命的。在日常的研究活动中,他将自己与它们打成一片,真正实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和谐相处,共生共长。
  八、作业布置
  1.将你对人与自然或人与动物之间该如何相处的感悟记录下来,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2.把作者的《所罗门王的指环》一书找出来,好好读一读。
  九、教学反思
  《动物笑谈》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一篇篇幅较长的科普类小品文。按照以往的看法,自读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要以快速抓住主要信息、习得相关知识、掌握阅读方法为主要的目标,如张晋在《如何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动物笑谈>教学观察与思考》中所说:“统编本教材在编写时采用了‘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作品的文体特质,更不能成为搪塞教学失误的借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通过对这个例子的学习,发现某一类型文体的特质,从而形成对该类型文本的阅读经验。”[7]。久而久之,这样的课文就多被用于当作阅读训练的素材,其“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得不到很好彰显。
  正如方智范教授所言:“言语作品是生命活体,其基本特性是有机整一性。它的肢体是词句段落,它的骨骼筋络是结构,它的血脉是感情,它的灵魂,就是作者的主体精神。他们有机整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活力和生机,成了‘生命的形式’。”[8]因此,就算是这样一篇科普类的文章,它也仍然是洋溢着作者主体精神的,其语言文字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生命情感。那么,这篇课文教學设计的定位就不能仅仅满足于阅读方法、技巧的训练或科普知识的学习,而是要追求语文核心素养和学科育人价值的双向统一。
  此外,笔者在设计时还关注到了朗读的问题。这篇科普文的语言幽默风趣,因而可以组织学生多读,以读促品,使其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暗含在其中的生命意识与人文情怀。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会,笔者还从原著中找出了相关的段落进行补充、拓展,使学生对作者及其情感态度有更为全面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完成通篇课文的学习后,笔者尝试引导学生将自己关于生命的感悟诉诸笔端,在写的过程中持续强化对生命的认知。
  教学设计始终是一种预设性的计划与方案,有些地方需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期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注释:
  [1]温儒敏:《坚持立德树人,立足核心素养——用好统编本语文教材的两个前提》,《语文建设》,2019年第7期,第4页。
  [2]王荣生主编:《实用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8页。
  [3]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8页。
  [4]冯建军:《生命教育——教师手册》,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21页。
  [5]王元华:《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09页。
  [6]袁爱国:《<动物笑谈>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8年第11期,第37页。
  [7]张晋:《如何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动物笑谈>教学观察与思考》,《语文建设》,2019年第9期,第41—42页。
  [8]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有忻
  责任编辑:文海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所著的《心理学与成长》一书,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并作了删改。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美国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心理学与成长》一书将心理学的知识轻松融入短文中,如一盏明灯,引领人们找到通向美好生活的路途。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时代一件往事的回忆,其中蕴含着生
期刊
2018年1月,在江西省首期中小学语文名师培养对象集中培训班上,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江西省中小学语文名师培养计划项目負责人詹艾斌向参训的全省语文名师培养对象提出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五个重要选题:其一,语文学科知识问题研究;其二,语文教育哲学研究;其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其四,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问题研究;其五,语文教学与德性教育问题研究。  两年来,在詹艾斌老师的引领下,参训学员们围绕语文学科
期刊
在发展义务教育这一重大问题上,必须注重关键性领域的改革。我们可以认识到,也必须明白,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评价及其监测就是这样的一个关键性领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需要健全质量评价监测体系;换言之,发展和健全质量评价监测体系是深化义务教育关键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事关义务教育改
期刊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创立的一种新型笔记方法,是一种简单、高效、图像式的可视化思维工具。统编教材叙事类文言选文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刻画生动,情节曲折,微妙心理与情感变化隐含在情节陡转间、炼字炼句处,意蕴丰厚,是学生不易把握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笔者发掘两者之间的教学关联价值,以期探究叙事类文言短篇的教学策略。一、依托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  统编教材中收入的叙事类文言短篇如《狼》《河中
期刊
一、我的教育教学困惑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谈到教育和阅读的关系时,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自我教育从读一本好书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从学会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这句简短而意味深长的话,道出了对“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最为精辟的阐发。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就已经看到了整本书阅读的巨大价值。1941年,叶圣陶
期刊
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古已有之,其核心思想来源于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论说。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从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实际出发,严格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依据教学内容,积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以促进学生智能较好发展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当代教育界备受重视。语文新课程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
期刊
部编版高中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中华文明之光”,该单元三课五篇文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现儒、道思想的《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一类是史传作品《左传》《史记》中的精彩片段:《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这一单元均为文言文,而且《鸿门宴》的篇幅比较长,学习量比较大,学习任务比较重,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完成该单元的教学任务。 
期刊
春天是什么时候来的呢?  大概是绯雪成雾、野间烂漫之时吧,又或者是弦月痕淡、空山鸟鸣之时,不过,那时节总是有雨的。  一场带着春寒的细雨悄然融开了十里野山,枯死在沉郁冬日的枝与叶在润意中复苏了,清凉的雨珠洒下来,淅淅沥沥的,它踮脚舞于梢头,轻唱于叶尖,是卓绝的风采。小窗外的杏树已经摆脱了去年初植时的孱弱之态,愈加粗壮,黑色的枝此刻在雨中招摇,其下缓缓行着芳华之精。不久之后,想会珠雪点缀,无限娇媚,
期刊
新中国成立之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饱含血泪抒写了众多奔放豪迈而脍炙人口的诗词,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毛泽东诗词就是一颗璀璨明珠。它既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凯歌,也是毛泽东伟岸人格的光辉写照,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教育意义。对其进行群文阅读,能加深学生对毛泽东诗词及其精神的解读、涵养和弘扬。  一、确定议题  毛泽东与人民一道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诗词。他的诗词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引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变课堂浅层的知识认知、教材明示性信息的接受为深度学习成为了普遍的价值取向。中小学作文教学属于历年来的“老大难”[1]:其一,从教学观念看,作文是为了应试,为了得高分,基于此观念,有的老师甚至存在“抄、套、编、背”的教法;其二,从作文教学主体看,教师往往是作文指导的主体,学生是接受指导的客体,缺乏对学生作为“思想存在者”的本质认识;其三,从作文教学内容看,语文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