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放式教学在指导思想上冲破了“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以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确立教育的中心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教育,各科配合,突出主题思想,通过课内活动和社会实践实现知行统一,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品德与社会课只有实行开放,与其它学科、与家庭、社会、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才能得到有序发展。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 品德与社会 运用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点。“开放式”教学就是为了适应该学科的基本特点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开放式教学在指导思想上冲破了“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以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确立教育的中心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教育,各科配合,突出主题思想,通过课内活动和社会实践实现知行统一,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品德与社会课只有实行开放,与其它学科、与家庭、社会、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才能得到有序发展。几年来,经过我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放式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换角色,做一个开放式老师。
现代媒体往往把师生关系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或“一条小溪与一杯水”,都只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单向给予,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因此我更欣赏“灯芯和煤油”的比喻,从某种程度上教师更依赖于学生。现代解释学也认为,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的模式正由“主客模式”向“互主体模式”转变,学生也是老师,“向学生学习”是一种时代的新理念。打破教师万能、唯我独尊的观念,容纳不同意见,尊重并强调学生的个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扮演好欣赏者、学习者,,去为学生服务。
1、扮演好欣赏者的角色。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自励的积极性,我逐渐扩大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认知基础和道德修养,对于每一篇课文,经过教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能够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较准确的把握。为了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我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或学生易于把握的课文,辅导学生学习课文、领会要点、上台讲课,而自己作为欣赏者,则由前台转到了幕后。
如教学5爱国人物的故事6一课时,上课前,我向一个学生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要点,让他查看、搜集有关资料,听取家长和同学的意见,然后给学生上课。该学生在讲课中,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用学生的语言、情感,讲述了杨靖宇等爱国英雄的故事,学生听了倍感亲切,很受鼓舞。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发言热烈,提出的观点、讲述的内容大都符合课文要求。最后,教师总结升华,画龙点睛,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扮演好学习者的角色。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断拓展。学校和教师显然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各种超文本的知识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充斥着社会各个场所,新的交往形式,例如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宽了一代人的学习和交往空间。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共同受教育的学习者,在能够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育也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如教学九册5科学技术造福人类6一课,我以学习者的角色,让学生把搜集到的基因工程、电子网络、“神舟号”飞船,,向大家介绍,学生早有准备,热情很高,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二、更新思想,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5课标6中提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开放的教学氛围,从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成为学生敞开心灵,思潮翻涌,体验内化的过程。
1、室外教学天地宽。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5积极参加公益劳动6一课,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公益劳动和为什么要参加,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小公园、街道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动态交流信息广。5课标6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
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动态式讨
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
3、情境表演感悟深。开放式的教学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如5尊敬老人6学完后,可以创设情境:路遇老人。老师扮演路上的老人,路遇学生后即兴做出各种表现,测试学生的行为。由于刚刚学了课文,学生一般都能表现出尊敬老人。对于有些学生下意识做出的一些不尊敬老人的举动,则展开讨论,让他们明白尊敬老人要发自内心。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人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放式教学就是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科学多样的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都能展示自我,各尽其能,各有所获。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 品德与社会 运用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点。“开放式”教学就是为了适应该学科的基本特点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开放式教学在指导思想上冲破了“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以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确立教育的中心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教育,各科配合,突出主题思想,通过课内活动和社会实践实现知行统一,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品德与社会课只有实行开放,与其它学科、与家庭、社会、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才能得到有序发展。几年来,经过我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放式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换角色,做一个开放式老师。
现代媒体往往把师生关系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或“一条小溪与一杯水”,都只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单向给予,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因此我更欣赏“灯芯和煤油”的比喻,从某种程度上教师更依赖于学生。现代解释学也认为,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的模式正由“主客模式”向“互主体模式”转变,学生也是老师,“向学生学习”是一种时代的新理念。打破教师万能、唯我独尊的观念,容纳不同意见,尊重并强调学生的个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扮演好欣赏者、学习者,,去为学生服务。
1、扮演好欣赏者的角色。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自励的积极性,我逐渐扩大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认知基础和道德修养,对于每一篇课文,经过教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能够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较准确的把握。为了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我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或学生易于把握的课文,辅导学生学习课文、领会要点、上台讲课,而自己作为欣赏者,则由前台转到了幕后。
如教学5爱国人物的故事6一课时,上课前,我向一个学生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要点,让他查看、搜集有关资料,听取家长和同学的意见,然后给学生上课。该学生在讲课中,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用学生的语言、情感,讲述了杨靖宇等爱国英雄的故事,学生听了倍感亲切,很受鼓舞。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发言热烈,提出的观点、讲述的内容大都符合课文要求。最后,教师总结升华,画龙点睛,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扮演好学习者的角色。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断拓展。学校和教师显然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各种超文本的知识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充斥着社会各个场所,新的交往形式,例如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宽了一代人的学习和交往空间。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共同受教育的学习者,在能够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育也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如教学九册5科学技术造福人类6一课,我以学习者的角色,让学生把搜集到的基因工程、电子网络、“神舟号”飞船,,向大家介绍,学生早有准备,热情很高,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二、更新思想,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5课标6中提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开放的教学氛围,从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成为学生敞开心灵,思潮翻涌,体验内化的过程。
1、室外教学天地宽。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5积极参加公益劳动6一课,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公益劳动和为什么要参加,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小公园、街道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动态交流信息广。5课标6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
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动态式讨
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
3、情境表演感悟深。开放式的教学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如5尊敬老人6学完后,可以创设情境:路遇老人。老师扮演路上的老人,路遇学生后即兴做出各种表现,测试学生的行为。由于刚刚学了课文,学生一般都能表现出尊敬老人。对于有些学生下意识做出的一些不尊敬老人的举动,则展开讨论,让他们明白尊敬老人要发自内心。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人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放式教学就是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科学多样的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都能展示自我,各尽其能,各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