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诗歌翻译的比较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hong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简·爱》的祝庆英译本和黄源深译本中的诗歌翻译为例,从是否忠实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本意、译作是否自然流畅和保持原作诗一般的韵味三个方面,对两个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评判译作优秀与否的标准除了要忠实原著精神以外,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带有明显译者风格的特点也是评价译作好坏重要标准的结论。
  关键词:《简·爱》 祝庆英 黄源深 翻译 风格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它给19世纪的英国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一百多年以来,它吸引了无数的读者,成为当今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爱情小说,而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也因其被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所熟知。我国的《简·爱》译本很多,不同时代都有不同时代的精品,而武光建、李霁野、祝庆英、黄源深等译者的不同译本则成为各个时代的译作代表。
  在翻译过程中,要反映原作的精神实质需要译者对原著有深入理解,而语言风格的呈现则是译者文学功力的集中表现。祝庆英是当代杰出的翻译家,她的译本《简·爱》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当时正处于我国从十年动乱的浩劫中摆脱出来而投身于改革开放的特定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翻译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祝庆英的《简·爱》就是其中优秀的译文之一,她主要使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尽量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并影响着几代文学爱好者。黄源深译本是国内公认影响最大的《简·爱》译本。黄源深认为翻译的实质是对原作内涵以及原作风格的阐释,作品与读者、小说人物之间情感的交流和碰撞也常常只能意会、难以言传,从黄源深的译作我们可以看出,他极力主张以“元文本”为纲,提倡对原作进行深入探究。与祝庆英译本不同,黄源深译本更加侧重于意译,更好地传达出了原作的神韵,其语言风格也更接近于原著。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就《简·爱》中的一些诗歌对上世纪80年代以后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著名译本(即祝庆英译本和黄源深译本,简称祝译本和黄译本)的翻译做比较研究,探寻翻译策略和译者风格对译本的影响。
  一 祝译本更忠实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本意
  祝庆英在翻译《简·爱》时更倾向于采取直译的策略,因此她保留了夏洛蒂·勃朗特原作中的大部分句子结构,对词汇的翻译也是尽量保持原意。因此,如果要进行中文译本和英文原作的比较阅读,更大限度地了解原作的本意,在这两个译本中,笔者更愿意推荐祝庆英的译本。
  例1:Like heath that,in the wilderness,The wild wind whirls away.(Chapter 12)
  祝译本:像荒野里的石楠,让一阵狂风卷跑。
  黄译本:像荒野中的石楠,被一阵狂风卷走。
  这是爱尔兰诗人托马斯·穆尔所著《圣歌》中的诗句,祝译本和黄译本很相似,最大的区别是祝译本将“whirl away”译成“卷跑”,而黄译本译成“卷走”,“whirl”这个词本来就有“旋转”之义,凡旋转的东西速度都会很快,这样看来“卷跑”更符合原文本意。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我们可以在这一个字当中体会出祝庆英译本对直译策略的运用是多么严格,多么准确。
  例2:day its fervid fires had wasted(Chapter 23)
  祝译本:白天已将它炽热的火耗尽。
  黄译本:白昼己耗尽了它的烈火。
  这是英国诗人托·坎贝尔《土耳其夫人》一诗中的句子,祝译本在翻译这句诗的时候更尊重原文的表述方式,采取直译方式,保留了原文的被动句式。黄译本则将其调整为更适合中国人理解的主动句式,而且更加简洁明快。如果仅从翻译的准确性或者说与原文的符合程度上来评判,祝译本当然要比黄译本更佳。
  例3:with a sullen,moaning sound(Chapter 25)
  祝译本:发出凄凄切切、呜呜咽咽的声音。
  黄译本:沉闷的低吟声,显得分外古怪。
  这是英国诗人弥尔顿的诗句,两种译法都很好,黄译本比较简单,但诗的意境欠佳,祝译本将“sullen,moaning”翻译成了“凄凄切切、呜呜咽咽”,不但将原文含义充分体现出来,而且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笔者认为祝译本更胜一筹。
  二 黄译本更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
  黄源深在翻译《简·爱》时更倾向于使用意译的策略,虽然对原作的句子结构和词汇没有采取一一对应的方式译出,但他强调对原作内涵进行深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翻译,使得这个译本也更加符合原作的精神实质。另外,黄译本产生的时间较祝译本要晚,所使用词汇和表述方式更贴近于现在的实际情况,这就使得黄译本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
  例4:The air was mild,the dew was balm.(Chapter 31)
  祝译本:空气温和;露水甘芳。
  黄译本:微风和煦,露水芬芳。
  这是英国作家司各特的长篇叙事诗《最后一个行吟诗人之歌》中的一句,祝译本将“balm”翻译成“甘芳”,意思是“芳香甜美”,意义全面,但现在用得不多,另外“空气温和”的说法也很少听到,相比之下,笔者认为黄译本更佳。
  例5:sitting in sunshine,calm and sweet.(Chapter 32)
  祝译本:坐在宁静可爱的阳光下。
  黄译本:坐在阳光下,既宁静又舒心。
  这是引自爱尔兰诗人托马斯·穆尔的叙事诗《拉拉·鲁克》中的一句,祝译本将“calm and sweet”理解为“sunshine”的修饰词,由此来表示简·爱当时受人关爱的心情,不过必须得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简·爱当时的心情,显得更含蓄一些;而黄译本则将“calm and sweet”理解为简·爱的修饰词,也就是直接地把简·爱当时的心情体现出来,这样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笔者认为黄译本更为适合。
  例6:Where the Northern Ocean,in vast whirls,Boils round the naked,melancholy isles Of farthest Thule;and the Atlantic surge Pours in among the stormy Hebrites.(Chapter 1)
  祝译本:那里,北冰洋卷起巨大的旋涡,
  围绕着世界尽头光秃凄凉的海岛咆哮,
  大西洋的惊涛骇浪激荡起落,
  注入风雨交加的赫布里底群岛。
  黄译本:那里,北冰洋掀起的巨大漩涡,
  咆哮在极地光秃凄凉的小岛四周。
  而大西洋的汹涌波涛,
  泻入了狂暴的赫布里底群岛。
  这是苏格兰诗人汤姆逊《秋天》一诗中的句子,两个译文都颇具文采,可谓旗鼓相当。黄译本采取意译方式,文笔流畅,生动传神,更加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
  三 祝译本和黄译本保持原作诗一般韵味之比较
  《简·爱》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受到这么多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价值观念的文学爱好者的喜爱,是因为它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返璞归真、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更是因为这部作品由始至终保持的诗一般的韵味。祝译本和黄译本都非常重视这种诗意的诠释,大段的语言动作、花鸟树木和心理描写等等都给读者呈现出一种散文诗般的状态。这里仅就诗歌的翻译进行分析,或可略见一斑。
  例7:Day set on Norham's castled steep,
  And Tweed's fair river broad and deep,
  And Cheviot's mountains lone;
  The massive towers, the donjon keep,
  The flanking walls that round them sweep,
  In yellow lustre shone.(Chapter 33)
  祝译本:夕阳照耀着诺汉堡峭壁,
  宽阔的特威德河,深邃,美丽,
  还照着那孤寂的契维奥特山冈;
  城堡的主楼,巨塔林立,
  和围绕它们的墙垣一起,
  沉浸在金黄的余辉中,闪闪发光。
  黄译本:残阳照着诺汉那城堡峭立的陡壁,
  美丽的特威德河又宽又深,
  契维奥特山孑然独立;
  气势雄伟的塔楼和城堡的主垒,
  两侧那绵延不绝的围墙,
  都在落日余辉中闪动着金光。
  这是英国作家司各特《玛米昂》里面的诗句。在这首诗的翻译上,文中“峭壁”、“深邃,美丽”、“墙垣”等词汇的选择给人的感觉要高于“峭立的陡壁”、“又宽又深”、“围墙”的使用,诗的韵味加强了很多。笔者认为祝译本是高人一筹的,这种翻译不但把原文的信息进行了准确的阐述,更为重要的是给人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可谓文采飞扬、形象生动。
  例8:The truest love that ever heart,
  Felt at its kindled core,
  Did through each vein,in quickened start,
  The tide of being pour.
  Her coming was my hope each day,
  Her parting was my pain;
  The chance that did her steps delay
  Was ice in every vein.
  I dreamed it would be nameless bliss,
  As I loved,loved to be;
  And to this object did I press As blind as eagerly.(Chapter 24)
  祝译本:炽烈如火的心底,
  感受到最真诚的爱情,
  这爱情带着加速的欢跃,
  给每根血管倾注如潮的生命。
  每天,她的来临是我的希望,
  她的离去是我的痛苦,
  使她迟迟不来的意外
  像冰块,把每根血管凝注。
  我梦想:我爱别人,别人也爱我,
  是难以名状的幸福,
  朝着这一目标,我向前赶路,
  急切而又盲目。
  黄译本:从燃烧着的心窝,
  感受到了最真诚的爱,
  把生命的潮流,
  欢快地注进每根血管。
  每天,她的来临是我的希望,
  她的别离是我的痛苦。
  她脚步的偶尔延宕,
  使我的每根血管成了冰窟。
  我梦想,我爱别人,别人爱我,
  是一种莫名的幸福。
  朝着这个目标我往前疾走,
  心情急切,又十分盲目。
  这是罗切斯特先生唱给简·爱的情歌节选,由于篇幅限制,笔者未将整首歌词抄录,但仅从这前三段的翻译上就能够看得出来,祝译本和黄译本的风格有所不同,但表情达意均非常传神,只是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黄译本更加符合现代人对诗的理解。因此,笔者觉得要论诗的意境,当然还是黄译本较佳。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样的一部作品,经过不同翻译家的研读和处理,得到的体验会有所不同,我们仅以《简·爱》这部作品中的一些诗歌的翻译来比较就可见一斑。总体上来看,祝译本采取了直译的方法,同时还吸收了武光建译本的简约风格,读起来通顺流畅;而黄译本则偏重于意译,其译文自然天成,实现了原文本审美要素与译文本审美要素间的完美契合,体现了译者高远的审美意境。所以,翻译的过程并不是将两种文字简单地对应,而是在保证忠实原作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一次再创造过程,其中翻译策略及译者的语言风格对这个创造过程又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这种策略和风格正好就是我们判断译著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 Bronte,Charlotte.Jane Eyre[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8.
   [2] [英]夏洛蒂·勃朗特,祝庆英译:《简·爱》,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3] [英]夏洛蒂·勃朗特,黄源深译:《简·爱》,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4] 刘伽:《〈简·爱〉中译本评介:译作与经典名著的建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5] 赵华:《有关李霁野与祝庆英〈简·爱〉节选译文的评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6] 张德让、龙云平:《主题显著和话题显著——评〈简·爱〉
  的两个中译本》,《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7] 袁榕:《文学翻译中陌生化和本土化策略取向与冲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作者简介:吴艳,女,1972—,辽宁鞍山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苏轼以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的综合身份,以题画诗的形式对绘画提出了一系列画学主张。最重要且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苏轼的形神观、诗画一律、淡泊情怀,正是这几方面构筑了中国文人画的理论基础,转变了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从图真艺术而转入写意艺术。  关键词:苏轼 题画诗 形神观 诗画一律 淡泊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是中
期刊
摘要《游仙窟》是唐人小说作品中以骈体作小说的一个变调。对于这部小说的骈文体式特征,学界一般认为是受到了汉魏辞赋、六朝以来的俗赋和民间说唱文学如变文、民歌等的影响。但长期以来,这些观点缺少强有力的材料支持。对于《游仙窟》以骈体作小说的成因,本文从这篇小说产生的文坛背景和时代文学特征入手,发现了促使作者选择这种特殊文体形式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游仙窟》骈文体例的形成是科举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初唐时代文坛
期刊
摘要敦煌变文是唐五代时期流行的一种配图讲唱故事的综合艺术形式,它的产生和繁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其产生、成熟的原因,本文拟从佛教的流行及其中国化;秦汉以来看图讲故事技艺的成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学创作追求“奇”、“变”的审美倾向;唐代并蓄兼收的时代风气等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敦煌变文 产生 成熟 原因  中图分类号:H02文献标识码:A    敦煌变文是唐五代时期流行的一种配图讲唱故事的
期刊
摘要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被称为婉约正宗,她所创作的诗词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而真实地抒发了词人自己的感情,所体现的艺术魅力至今不衰,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其代表作《一剪梅》为例,从用词、叙事、抒情、意象等方面探讨了这首词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李清照 创作背景 艺术特色 结构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
期刊
摘要根据对《左传》的考察,可以发现“复”、“反”、“还”、“归”在回来(去)义上的特点与它们能否引申出归还义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同步引申出的新的意义仍会保留由旧有意义而来的遗传义素,并拥有独立的存在价值;一组同义词中有几个词能够产生同步引申决定于概念系统对于意义表达的需要,这一点归根结底又是由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分类所决定的。  关键词:同步引申 遗传义素 价值 分类  中图分类号:H13
期刊
摘要笔者在专书研究中发现,西汉桓宽所著《盐铁论》出现了大量双音动词,其中包含不少新词新义。《汉语大词典》对此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并作了相应的收录,然也存在一些双音动词失收的问题。本文对此作了搜集并考证,以备辞书修订时参考,亦为汉语词汇史积累一些上古双音动词的词汇材料。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 双音动词 《盐铁论》 失收 考释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西汉桓宽所著《盐铁论》(
期刊
摘要清末民初是翻译小说的大盛时期,但由于译者在翻译中不忠实原著而受到传统翻译理论价值体系的批评,因此这时期的作品不能跻身于正统的“翻译作品”之列。但发生在世纪之交的翻译活动自身却具有无可辩驳的价值,因此要公正客观地评论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我们必须从那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需求来认识,即描述和理解一个时期的翻译活动及翻译规范、评论一个时期的翻译作品,不但要审视其文学价值,还要考虑到其文化特征对翻译活
期刊
摘要语言的产生是必然的,其根本动力是人类内部世界的内容有强烈的表达的需要。语音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而是在人类迫切需要表达内部世界内容的强烈愿望刺激下、通过艰苦的锻炼和努力逐步产生的。意识焦点的融合作用,为本来并无天然联系的内部世界的内容和语音形式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并为其进一步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提供了可能性。而语言产生过程中的形式与内容不平衡,则为其它领域内的关于语言的研究留下了广泛的空间。  关
期刊
摘要徐道邻、张培基、许渊冲的译文在译界影响广泛,而三人对《葛底斯堡演说》的翻译则各有千秋:徐译最早完整地将该演说译为中文,但其译文部分地方词句不够精炼,有些地方存在欧化表达,文气略显涣散;张译紧扣原文,字比句对,一一相应,是难得的对照读本,但有些译句值得商榷;许译比较“神似”原作的风格,但有些表达过于追逐简洁,没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思想内涵。本文认为政治演说类文献的翻译重点是传达演说者的思想观念和政治
期刊
摘要标题是对整个文章的高度概括和提升,英语新闻标题既要言简意赅,又要新颖独特。本文主要从增词、减词、修辞三方面论述了新闻英语标题汉译技巧,以便打造精彩的标题。  关键词:英语新闻 标题 翻译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影响的日益深入,我国各种媒体越来越多地利用翻译后的英语新闻满足受众的求知需求,以便读者尽快获知国际上最新发生的新闻。标题常被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