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最流行的歌曲
“平安夜,圣诞夜……”
每年12月24日夜,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会响起《平安夜》这首歌的美妙旋律。这是一首在全球仅次于《祝你生日快乐》的最流行的歌曲。
少为人知的是,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一直是个谜。此外,这首歌诞生后,险些被埋没;而它的诞生,起源于一次非常偶然的事件,它的传播又洋溢着传奇色彩;更出人意料的是,它竟然与“老鼠的功劳”密不可分。
圣诞节前,管风琴突然漏气
1818年12月23日,欧洲中南部下了一场鹅毛大雪,阿尔卑斯山北麓的“音乐之国”——奥地利成了银色的世界。
这个以“白雪花”为国花的国度有一个以观赏雪景而名闻欧洲的古堡——萨尔茨堡,城堡附近的奥伯恩托夫村前有一块草地。它成了一块雪白松软的“大地毯”。
忽然,“白地毯”上钻出了一只黑呼呼的小玩意,是一只老鼠,它的小眼睛机警地向四周东张西望,见没人注意,就一溜烟似地跑进附近的圣尼古拉教堂里。这一个小镜头恰好被正在观赏雪景的该村神甫莫尔看到了。他是一位26岁的年轻人,喜欢标新立异,对音乐特别爱好。
第二天清晨。31岁的管风琴师克鲁伯踏着厚厚的积雪。兴致勃勃地走进圣尼古拉教堂。他是该村小学校长兼音乐教师。想练习一下圣诞夜礼仪上要演奏的歌曲。
不料,当他按下琴键,从管风琴中传出来的不是音乐声,而是“呼哧呼哧”的漏气声,克鲁伯手忙脚乱地检查了好一会儿,仍然没有查出“病症”。这时,莫尔进来了,他见克鲁伯着急的神态,竟然哈哈大笑起来。笑够之后。才领克鲁伯来到放置管风琴的房间,指着旧皮箱上的一个破洞说:“秘密就在这里。今天一大早,我就发现风琴漏气了,忽然想到昨天有一只老鼠窜进教堂。我想会不会是它捣的鬼。一查果然如此。你看,这个洞口的边缘还有老鼠的齿印呢!”
克鲁伯一下子象泄了气的皮球。风箱有破洞,要修补得不漏风不走音,只有技艺高超的专业风琴师才行,只有维也纳才有这种技师。可是,时间这么紧,人们都在忙于迎接这个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谁有空来呢?退一步想,即使有人肯来,时间也来不及了。‘ “那么我们干脆来一个创新,不用音乐,倒也别具一格。”莫尔想了想说。
“圣诞夜做弥撒时竟然没有音乐!在我们这个古老的村庄,是从来没有过的先例,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克鲁伯说。
莫尔也感到不安了。他想缓和一下气氛,想了一下,问道:“您愿意读我刚刚写好的一首小诗吗?”
“现在谁还有这个心思。”克鲁伯回答,不过他还是从莫尔手中接过了诗稿,读了起来。谁知刚读了几节,他就被打动了。
莫尔见状,不失时机地说:“是不是可以将它作为歌词,改编成一首歌曲,用吉它演奏,并组织孩子们进行合唱?”
克鲁伯的创作灵感来了,兴奋地喊道:“是啊,也许我能给它配上一首并不丢脸的曲子!我带回家,试试看!”
在场的人都被新的歌曲深深地打动了
回到家后,克鲁伯立刻坐到钢琴前,再次吟诵这首还没有标上题目的小诗,美妙的诗句顿时令他潮思如涌,他完全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了。
仅仅过了一个小时,他就谱好了曲。
当天下午,在神甫幽静的书房中,12名唱诗班的男女孩子围着站成一排,在莫尔吉它的伴奏下,开始了合唱的排练。
这些孩子不愧为这个有名的音乐之村的童声尖子,他们很快就将这首新歌唱得像模像样。现场效果之好,令在场的克鲁伯频频点头,兴奋不已。
欢乐的平安夜来到了。圣尼古拉教堂尖顶上,传出了一声又一声悠扬悦耳的钟声。
在温馨的烛光下,克鲁伯和莫尔各抱一把吉它,领着孩子们走上来,站到了圣坛前。随着琴弦的拨动,动人的乐曲和着新鲜的歌声,在古老的教堂中开始回响。虽然演唱的不是传统的《圣母颂》,但新歌和平安夜特有的气氛完全吻合,让人耳目一新。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奇妙的乐曲深深地打动了。
演唱完毕。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大家高呼:“再唱一遍!”
于是,吉它声再次响起……就这样,合唱队一共谢了七次幕。最后,人们抱住克鲁伯和莫尔,将他俩一次又一次地抛向空中。
小老鼠立下了不朽功劳
演出大获成功,克鲁伯和莫尔兴奋异常。然而,他们没有将歌曲送去发表。他们觉得这是一首“应付之作”,应该再认真仔细地推敲斟酌。
不久,莫尔作为“神坛新秀”被选送到维也纳大学神学系去进修了。而克鲁伯则因为生了一场大病,不幸患了健忘症。歌谱放在什么地方都想不起来了。
眼看这首歌曲要被打入冷宫,到了第二年,事情却有了转机。1819年的春天,奥伯斯托夫村的村长从维也纳请来了一位修琴师莫莱尔,要他修补被老鼠咬坏的管风琴。
莫莱尔一边哼着歌曲,一边查找漏洞。漏洞很快就找到了,因为洞口插着几张卷起来的纸,他抽出一看,是一份写得很潦草的没有标题的歌谱。这位修琴师见过的歌谱不计其数,就连欧洲有名的音乐家的手稿也见过不少。因此,他并没有拿这几张纸当一回事。
夕阳西下时,他终于补好了洞。试了试音,满意地笑了笑,打算收拾工具了。他发现一只硕大的老鼠,正在桌上津津有味地吃着村长派人送来的糕点。
“我还没吃,就先孝敬你,混蛋!”老修琴师扬起大手掌就打。不料,老鼠一下子逃得无影无踪了,而他的手上却沾满了奶油。
怎么办呢?找张纸擦擦手吧。他想起了刚才被自己扔掉的那几张纸。于是,他从墙角捡起它们,擦了擦手。他确实有些饿了,就摘下眼镜,拿起一块没有被老鼠糟蹋过的蛋糕,吃了起来。莫莱尔有在吃点心时读谱子的习惯,便漫不经心地按着那几张纸上的歌谱唱了起来。想不到没唱上几句,他立即敏感到这首歌与众不同。他索性放下可口的点心,戴上眼镜,仔仔细细地读,认认真真地唱起来。
蓦然,他一拍桌面:“是天才之作!唯一不足的是有一些词曲被老鼠啃掉了。”
他想了想,又自言自语:“对,我要把它带到维也纳去,让人们都知道。”
莫莱尔发现,歌谱上没有词曲作者的署名,于是,在告别村长时,问:“您知道这歌的作者是谁吗?”
当时已是“暮色苍茫”的时分,老村长的眼力原本就不佳,加上又没戴老花眼镜,他虽然眯起眼睛看了一会儿,可仍然什么也看不见。便随口说道:“不知道。您有兴趣,就归您吧。”
百年悬案终于了结
回到维也纳后,莫莱尔对其中缺漏的几个词和音符作了补充,并加上了歌名<平安夜>,未填词曲作者姓名,寄给欧洲几十位他所认识的乐队指挥。
一个月后,《平安夜》就在西方世界迅速传播开来。
莫尔和克鲁伯都知道他们的作品已经被广为传播。但他们都没有申请署名权。他们认为.在当时门户之见颇深的欧洲音乐界,署上两个小人物的姓名反而会阻碍这首歌的传扬。
不久,莫莱尔就去“见上帝”了。克鲁伯和莫尔也先后去世了。
到了19世纪60年代,《平安夜》不仅传遍了整个欧洲、澳洲和北美,而且传遍了南美的大部分国家,甚至连亚洲的不少国家也在传唱。
奥匈帝国负责音乐的大臣奉旨调查这首“为帝国带来荣誉”的歌曲的原作者。不少音乐史专家也对此进行研究,但都没有获得一致公认的权威性结论。
最近,奥地利音乐学院的专家运用电脑,对有关档案进行大规模综合分析。终于确认《平安夜》的真正作者应是克鲁伯和莫尔。
历史,毕竟是公正的。
(责任编辑/宋乾)
“平安夜,圣诞夜……”
每年12月24日夜,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会响起《平安夜》这首歌的美妙旋律。这是一首在全球仅次于《祝你生日快乐》的最流行的歌曲。
少为人知的是,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一直是个谜。此外,这首歌诞生后,险些被埋没;而它的诞生,起源于一次非常偶然的事件,它的传播又洋溢着传奇色彩;更出人意料的是,它竟然与“老鼠的功劳”密不可分。
圣诞节前,管风琴突然漏气
1818年12月23日,欧洲中南部下了一场鹅毛大雪,阿尔卑斯山北麓的“音乐之国”——奥地利成了银色的世界。
这个以“白雪花”为国花的国度有一个以观赏雪景而名闻欧洲的古堡——萨尔茨堡,城堡附近的奥伯恩托夫村前有一块草地。它成了一块雪白松软的“大地毯”。
忽然,“白地毯”上钻出了一只黑呼呼的小玩意,是一只老鼠,它的小眼睛机警地向四周东张西望,见没人注意,就一溜烟似地跑进附近的圣尼古拉教堂里。这一个小镜头恰好被正在观赏雪景的该村神甫莫尔看到了。他是一位26岁的年轻人,喜欢标新立异,对音乐特别爱好。
第二天清晨。31岁的管风琴师克鲁伯踏着厚厚的积雪。兴致勃勃地走进圣尼古拉教堂。他是该村小学校长兼音乐教师。想练习一下圣诞夜礼仪上要演奏的歌曲。
不料,当他按下琴键,从管风琴中传出来的不是音乐声,而是“呼哧呼哧”的漏气声,克鲁伯手忙脚乱地检查了好一会儿,仍然没有查出“病症”。这时,莫尔进来了,他见克鲁伯着急的神态,竟然哈哈大笑起来。笑够之后。才领克鲁伯来到放置管风琴的房间,指着旧皮箱上的一个破洞说:“秘密就在这里。今天一大早,我就发现风琴漏气了,忽然想到昨天有一只老鼠窜进教堂。我想会不会是它捣的鬼。一查果然如此。你看,这个洞口的边缘还有老鼠的齿印呢!”
克鲁伯一下子象泄了气的皮球。风箱有破洞,要修补得不漏风不走音,只有技艺高超的专业风琴师才行,只有维也纳才有这种技师。可是,时间这么紧,人们都在忙于迎接这个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谁有空来呢?退一步想,即使有人肯来,时间也来不及了。‘ “那么我们干脆来一个创新,不用音乐,倒也别具一格。”莫尔想了想说。
“圣诞夜做弥撒时竟然没有音乐!在我们这个古老的村庄,是从来没有过的先例,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克鲁伯说。
莫尔也感到不安了。他想缓和一下气氛,想了一下,问道:“您愿意读我刚刚写好的一首小诗吗?”
“现在谁还有这个心思。”克鲁伯回答,不过他还是从莫尔手中接过了诗稿,读了起来。谁知刚读了几节,他就被打动了。
莫尔见状,不失时机地说:“是不是可以将它作为歌词,改编成一首歌曲,用吉它演奏,并组织孩子们进行合唱?”
克鲁伯的创作灵感来了,兴奋地喊道:“是啊,也许我能给它配上一首并不丢脸的曲子!我带回家,试试看!”
在场的人都被新的歌曲深深地打动了
回到家后,克鲁伯立刻坐到钢琴前,再次吟诵这首还没有标上题目的小诗,美妙的诗句顿时令他潮思如涌,他完全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了。
仅仅过了一个小时,他就谱好了曲。
当天下午,在神甫幽静的书房中,12名唱诗班的男女孩子围着站成一排,在莫尔吉它的伴奏下,开始了合唱的排练。
这些孩子不愧为这个有名的音乐之村的童声尖子,他们很快就将这首新歌唱得像模像样。现场效果之好,令在场的克鲁伯频频点头,兴奋不已。
欢乐的平安夜来到了。圣尼古拉教堂尖顶上,传出了一声又一声悠扬悦耳的钟声。
在温馨的烛光下,克鲁伯和莫尔各抱一把吉它,领着孩子们走上来,站到了圣坛前。随着琴弦的拨动,动人的乐曲和着新鲜的歌声,在古老的教堂中开始回响。虽然演唱的不是传统的《圣母颂》,但新歌和平安夜特有的气氛完全吻合,让人耳目一新。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奇妙的乐曲深深地打动了。
演唱完毕。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大家高呼:“再唱一遍!”
于是,吉它声再次响起……就这样,合唱队一共谢了七次幕。最后,人们抱住克鲁伯和莫尔,将他俩一次又一次地抛向空中。
小老鼠立下了不朽功劳
演出大获成功,克鲁伯和莫尔兴奋异常。然而,他们没有将歌曲送去发表。他们觉得这是一首“应付之作”,应该再认真仔细地推敲斟酌。
不久,莫尔作为“神坛新秀”被选送到维也纳大学神学系去进修了。而克鲁伯则因为生了一场大病,不幸患了健忘症。歌谱放在什么地方都想不起来了。
眼看这首歌曲要被打入冷宫,到了第二年,事情却有了转机。1819年的春天,奥伯斯托夫村的村长从维也纳请来了一位修琴师莫莱尔,要他修补被老鼠咬坏的管风琴。
莫莱尔一边哼着歌曲,一边查找漏洞。漏洞很快就找到了,因为洞口插着几张卷起来的纸,他抽出一看,是一份写得很潦草的没有标题的歌谱。这位修琴师见过的歌谱不计其数,就连欧洲有名的音乐家的手稿也见过不少。因此,他并没有拿这几张纸当一回事。
夕阳西下时,他终于补好了洞。试了试音,满意地笑了笑,打算收拾工具了。他发现一只硕大的老鼠,正在桌上津津有味地吃着村长派人送来的糕点。
“我还没吃,就先孝敬你,混蛋!”老修琴师扬起大手掌就打。不料,老鼠一下子逃得无影无踪了,而他的手上却沾满了奶油。
怎么办呢?找张纸擦擦手吧。他想起了刚才被自己扔掉的那几张纸。于是,他从墙角捡起它们,擦了擦手。他确实有些饿了,就摘下眼镜,拿起一块没有被老鼠糟蹋过的蛋糕,吃了起来。莫莱尔有在吃点心时读谱子的习惯,便漫不经心地按着那几张纸上的歌谱唱了起来。想不到没唱上几句,他立即敏感到这首歌与众不同。他索性放下可口的点心,戴上眼镜,仔仔细细地读,认认真真地唱起来。
蓦然,他一拍桌面:“是天才之作!唯一不足的是有一些词曲被老鼠啃掉了。”
他想了想,又自言自语:“对,我要把它带到维也纳去,让人们都知道。”
莫莱尔发现,歌谱上没有词曲作者的署名,于是,在告别村长时,问:“您知道这歌的作者是谁吗?”
当时已是“暮色苍茫”的时分,老村长的眼力原本就不佳,加上又没戴老花眼镜,他虽然眯起眼睛看了一会儿,可仍然什么也看不见。便随口说道:“不知道。您有兴趣,就归您吧。”
百年悬案终于了结
回到维也纳后,莫莱尔对其中缺漏的几个词和音符作了补充,并加上了歌名<平安夜>,未填词曲作者姓名,寄给欧洲几十位他所认识的乐队指挥。
一个月后,《平安夜》就在西方世界迅速传播开来。
莫尔和克鲁伯都知道他们的作品已经被广为传播。但他们都没有申请署名权。他们认为.在当时门户之见颇深的欧洲音乐界,署上两个小人物的姓名反而会阻碍这首歌的传扬。
不久,莫莱尔就去“见上帝”了。克鲁伯和莫尔也先后去世了。
到了19世纪60年代,《平安夜》不仅传遍了整个欧洲、澳洲和北美,而且传遍了南美的大部分国家,甚至连亚洲的不少国家也在传唱。
奥匈帝国负责音乐的大臣奉旨调查这首“为帝国带来荣誉”的歌曲的原作者。不少音乐史专家也对此进行研究,但都没有获得一致公认的权威性结论。
最近,奥地利音乐学院的专家运用电脑,对有关档案进行大规模综合分析。终于确认《平安夜》的真正作者应是克鲁伯和莫尔。
历史,毕竟是公正的。
(责任编辑/宋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