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人间《平安夜》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最流行的歌曲
  
  “平安夜,圣诞夜……”
  每年12月24日夜,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会响起《平安夜》这首歌的美妙旋律。这是一首在全球仅次于《祝你生日快乐》的最流行的歌曲。
  少为人知的是,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一直是个谜。此外,这首歌诞生后,险些被埋没;而它的诞生,起源于一次非常偶然的事件,它的传播又洋溢着传奇色彩;更出人意料的是,它竟然与“老鼠的功劳”密不可分。
  
  圣诞节前,管风琴突然漏气
  
  1818年12月23日,欧洲中南部下了一场鹅毛大雪,阿尔卑斯山北麓的“音乐之国”——奥地利成了银色的世界。
  这个以“白雪花”为国花的国度有一个以观赏雪景而名闻欧洲的古堡——萨尔茨堡,城堡附近的奥伯恩托夫村前有一块草地。它成了一块雪白松软的“大地毯”。
  忽然,“白地毯”上钻出了一只黑呼呼的小玩意,是一只老鼠,它的小眼睛机警地向四周东张西望,见没人注意,就一溜烟似地跑进附近的圣尼古拉教堂里。这一个小镜头恰好被正在观赏雪景的该村神甫莫尔看到了。他是一位26岁的年轻人,喜欢标新立异,对音乐特别爱好。
  第二天清晨。31岁的管风琴师克鲁伯踏着厚厚的积雪。兴致勃勃地走进圣尼古拉教堂。他是该村小学校长兼音乐教师。想练习一下圣诞夜礼仪上要演奏的歌曲。
  不料,当他按下琴键,从管风琴中传出来的不是音乐声,而是“呼哧呼哧”的漏气声,克鲁伯手忙脚乱地检查了好一会儿,仍然没有查出“病症”。这时,莫尔进来了,他见克鲁伯着急的神态,竟然哈哈大笑起来。笑够之后。才领克鲁伯来到放置管风琴的房间,指着旧皮箱上的一个破洞说:“秘密就在这里。今天一大早,我就发现风琴漏气了,忽然想到昨天有一只老鼠窜进教堂。我想会不会是它捣的鬼。一查果然如此。你看,这个洞口的边缘还有老鼠的齿印呢!”
  克鲁伯一下子象泄了气的皮球。风箱有破洞,要修补得不漏风不走音,只有技艺高超的专业风琴师才行,只有维也纳才有这种技师。可是,时间这么紧,人们都在忙于迎接这个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谁有空来呢?退一步想,即使有人肯来,时间也来不及了。‘ “那么我们干脆来一个创新,不用音乐,倒也别具一格。”莫尔想了想说。
  “圣诞夜做弥撒时竟然没有音乐!在我们这个古老的村庄,是从来没有过的先例,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克鲁伯说。
  莫尔也感到不安了。他想缓和一下气氛,想了一下,问道:“您愿意读我刚刚写好的一首小诗吗?”
  “现在谁还有这个心思。”克鲁伯回答,不过他还是从莫尔手中接过了诗稿,读了起来。谁知刚读了几节,他就被打动了。
  莫尔见状,不失时机地说:“是不是可以将它作为歌词,改编成一首歌曲,用吉它演奏,并组织孩子们进行合唱?”
  克鲁伯的创作灵感来了,兴奋地喊道:“是啊,也许我能给它配上一首并不丢脸的曲子!我带回家,试试看!”
  
  在场的人都被新的歌曲深深地打动了
  
  回到家后,克鲁伯立刻坐到钢琴前,再次吟诵这首还没有标上题目的小诗,美妙的诗句顿时令他潮思如涌,他完全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了。
  仅仅过了一个小时,他就谱好了曲。
  当天下午,在神甫幽静的书房中,12名唱诗班的男女孩子围着站成一排,在莫尔吉它的伴奏下,开始了合唱的排练。
  这些孩子不愧为这个有名的音乐之村的童声尖子,他们很快就将这首新歌唱得像模像样。现场效果之好,令在场的克鲁伯频频点头,兴奋不已。
  欢乐的平安夜来到了。圣尼古拉教堂尖顶上,传出了一声又一声悠扬悦耳的钟声。
  在温馨的烛光下,克鲁伯和莫尔各抱一把吉它,领着孩子们走上来,站到了圣坛前。随着琴弦的拨动,动人的乐曲和着新鲜的歌声,在古老的教堂中开始回响。虽然演唱的不是传统的《圣母颂》,但新歌和平安夜特有的气氛完全吻合,让人耳目一新。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奇妙的乐曲深深地打动了。
  演唱完毕。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大家高呼:“再唱一遍!”
  于是,吉它声再次响起……就这样,合唱队一共谢了七次幕。最后,人们抱住克鲁伯和莫尔,将他俩一次又一次地抛向空中。
  
  小老鼠立下了不朽功劳
  
  演出大获成功,克鲁伯和莫尔兴奋异常。然而,他们没有将歌曲送去发表。他们觉得这是一首“应付之作”,应该再认真仔细地推敲斟酌。
  不久,莫尔作为“神坛新秀”被选送到维也纳大学神学系去进修了。而克鲁伯则因为生了一场大病,不幸患了健忘症。歌谱放在什么地方都想不起来了。
  眼看这首歌曲要被打入冷宫,到了第二年,事情却有了转机。1819年的春天,奥伯斯托夫村的村长从维也纳请来了一位修琴师莫莱尔,要他修补被老鼠咬坏的管风琴。
  莫莱尔一边哼着歌曲,一边查找漏洞。漏洞很快就找到了,因为洞口插着几张卷起来的纸,他抽出一看,是一份写得很潦草的没有标题的歌谱。这位修琴师见过的歌谱不计其数,就连欧洲有名的音乐家的手稿也见过不少。因此,他并没有拿这几张纸当一回事。
  夕阳西下时,他终于补好了洞。试了试音,满意地笑了笑,打算收拾工具了。他发现一只硕大的老鼠,正在桌上津津有味地吃着村长派人送来的糕点。
  “我还没吃,就先孝敬你,混蛋!”老修琴师扬起大手掌就打。不料,老鼠一下子逃得无影无踪了,而他的手上却沾满了奶油。
  怎么办呢?找张纸擦擦手吧。他想起了刚才被自己扔掉的那几张纸。于是,他从墙角捡起它们,擦了擦手。他确实有些饿了,就摘下眼镜,拿起一块没有被老鼠糟蹋过的蛋糕,吃了起来。莫莱尔有在吃点心时读谱子的习惯,便漫不经心地按着那几张纸上的歌谱唱了起来。想不到没唱上几句,他立即敏感到这首歌与众不同。他索性放下可口的点心,戴上眼镜,仔仔细细地读,认认真真地唱起来。
  蓦然,他一拍桌面:“是天才之作!唯一不足的是有一些词曲被老鼠啃掉了。”
  他想了想,又自言自语:“对,我要把它带到维也纳去,让人们都知道。”
  莫莱尔发现,歌谱上没有词曲作者的署名,于是,在告别村长时,问:“您知道这歌的作者是谁吗?”
  当时已是“暮色苍茫”的时分,老村长的眼力原本就不佳,加上又没戴老花眼镜,他虽然眯起眼睛看了一会儿,可仍然什么也看不见。便随口说道:“不知道。您有兴趣,就归您吧。”
  
  百年悬案终于了结
  
  回到维也纳后,莫莱尔对其中缺漏的几个词和音符作了补充,并加上了歌名<平安夜>,未填词曲作者姓名,寄给欧洲几十位他所认识的乐队指挥。
  一个月后,《平安夜》就在西方世界迅速传播开来。
  莫尔和克鲁伯都知道他们的作品已经被广为传播。但他们都没有申请署名权。他们认为.在当时门户之见颇深的欧洲音乐界,署上两个小人物的姓名反而会阻碍这首歌的传扬。
  不久,莫莱尔就去“见上帝”了。克鲁伯和莫尔也先后去世了。
  到了19世纪60年代,《平安夜》不仅传遍了整个欧洲、澳洲和北美,而且传遍了南美的大部分国家,甚至连亚洲的不少国家也在传唱。
  奥匈帝国负责音乐的大臣奉旨调查这首“为帝国带来荣誉”的歌曲的原作者。不少音乐史专家也对此进行研究,但都没有获得一致公认的权威性结论。
  最近,奥地利音乐学院的专家运用电脑,对有关档案进行大规模综合分析。终于确认《平安夜》的真正作者应是克鲁伯和莫尔。
  历史,毕竟是公正的。
  (责任编辑/宋乾)
其他文献
人人都有嘴,张嘴都会说话,但说出的话来却如百花盛开,芳香各异。哲学家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语言学家断言:“人问不会有两个言语相同的人。”  言语的千姿百态是怎样形成的?  分寸感。是受性格制约的。性格急躁的人说话火力威猛,如炮弹刚刚出膛;沉稳的人说话温文尔雅,像奏小提琴抒情曲。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情,态度往往有天壤之别。如河边有个青年用脚踹断刚刚栽活的小树,性格不同的目睹者言辞就大不一
期刊
摄影术诞生后的48年才出现闪光摄影。那是1887年,德国盖迪克和米索首先将镁粉燃烧用于摄影照明。他们是将镁粉装在除了弹头的子弹里,用手枪击发引燃的,所以叫做闪光枪(Flash Gun)。国外有些杂志至今仍把闪光灯称为闪光枪,便是源出于此。  1888年(第二年)2月12日美国纽约《太阳报》有一则社会新闻报道:“近日出现了一件怪事,夜幕降临以后,隐约中看见三、四个人像幽灵似的跑来跑去,当他们停下支好
期刊
21世纪的七大工程    1.日本为解决地皮紧张、住房拥挤状况,设想在下世纪建造一座高4000米、金字塔状的千层高楼。楼内能容纳70万人工作和生活。整座楼宇似一座通天塔,直插云霄。  2.日本还设想建造一座150平方公里面积的海上浮城。在这座完全由人工材料拼装起来的海上城市里,建造最现代的工业区和人造海滨度假区。  3.美国科学家设想在下世纪建造一座太空旅馆。到时只需购买一张航天机票就可以乘坐航天
期刊
郑板桥集诗、书、画于一身,号称“三绝”,极为当时的人所推崇。在日常生活中,他却有一大嗜好——爱吃狗肉,认为世上所有的美味佳肴都无法与狗肉的味道相比。也正是因为郑板桥太爱吃狗肉了,所以才上当受骗被人“算计”了一回。  当时郑板桥虽然名气很大,他却从不炫耀自己,对自己的作品十分珍视,从不肯轻易送人。你就是许以千金,出多么高的价钱,他也不会卖给你半幅。许多人为了得到郑板桥的真迹,费尽了心思。扬州的一个大
期刊
湘云之缺陋    《红楼梦》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的结尾部分,有这么一段情节: 宝玉和黛玉说了好一阵子你甜我酸的气话、疼话,史湘云走了进来,笑着说道:“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这湘云说话大概是有点大舌头,有些字儿说不清楚,如把“二”说成是“爱”。所以,黛玉听了,笑她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
期刊
唐朝中期有一起影响较大的诗案,即刘禹锡题桃事件。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是北朝匈奴族的后裔。元和十年(公元851年)二月,被贬远州的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应召回长安,宪宗似乎想改善一下他们的待遇。正当花开时节,长安城中的著名道观——玄都观中桃花盛开,赏花士女络绎不绝。刘禹锡加入赏花的人流,乘兴作了一首绝句,题为《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云:  紫陌红尘拂
期刊
春秋初期,中国有诸侯国140多个,经过互相争斗兼并,逐步形成齐、楚、晋、秦、宋“五霸”。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成为中原的霸主。  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楚庄王励精图治、改革内政、任用贤能、虚心纳谏的故事。这里讲述三则,以飨读者。    任用平民为宰相    楚庄王求贤如渴,连打猎时,他也要发现三方面的人才:敢于猎取虎豹的勇敢之人、能和犀牛拼搏的大力士、分配猎物不斤斤计较利益的宽厚之人。  有
期刊
张籍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其风格多样的乐府诗,深受白居易的推崇。据史籍介绍,张籍家境穷困,但他求学非常刻苦。贞元年间考取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司业”、“张水部”。  任水部员外郎时,张籍在诗坛和官场都已颇具声名。唐代沿袭隋朝开创的科举取仕,张籍曾充当过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唐代科举考试中,有“行卷”、“温卷”的风气。“行卷”就是在科举考试之前,考生设法将自己的诗文
期刊
特快列车上的笑声    特快列车从北京出发,过了保定、郑州,飞驰向前。  车厢里的乘客来自全国各地,说说笑笑,亲如一家。有三位穿着讲究的女士,是特地从香港来北京旅游的。她们在北京玩得很开心,返回途中仍是兴致勃勃。在谈论各自的原籍时,一位瘦高个的女士说:“我的原籍在福建省,是老保险户。”  周围的旅客都很惊奇,哪有“老保险户”这样的地名?说来说去,当说到“永安”时,大家都乐了。原来,她们是在猜灯谜。
期刊
中亚西南部的山国阿富汗,地当东西方战略要道之上,古代马其顿、波斯远征印度,都以它为东进的走廊。18世纪的阿富汗王国,疆域东至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南濒阿拉伯海,曾9次入侵印度,两度占领德里,是当时仅次于奥斯曼帝国的第二大穆斯林国家。  19世纪,英国灭亡印度、缅甸,欲打通“走廊”西进,将南亚至非洲的殖民地连成一片;多斯特·穆罕默德1835年成为阿富汗国王,被废的沙苏查国王被英国“养”在印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