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好声音》是中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标杆之作,无论是普通电视观众还是音乐界专业人士都对其投以极大的关注热情,这足以说明其在中国电视界和流行音乐界的重要地位。节目中四位导师是否转身关乎参赛选手的命运,牵动着亿万电视观众的兴奋点。导师的每一次转身代表着对学员的认可,从导师的一次次转身中可以看出中国流行音乐的审美取向,因为四位重量级导师站在中国流行音乐的前沿,代表着中国流行音乐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流行音乐;审美取向
《中国好声音》自2012年开播以来,被视为中国音乐选秀节目的标杆之作。它以新颖的节目形式、强大的明星导师阵容吸引了世界华人观众的眼球,收视率在第一季第一期就达到了可观的1.477,之后屡屡打破内地电视节目收视纪录,直至第四季“巅峰之夜收视强势破6,数字飙至罕见的6.566%”。①这档节目不仅在社会中引起广泛关注和巨大轰动,也为华语乐坛注入了新生力量,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中国好声音》强调“声音”是判断的唯一标准,旨在做“好声音、真音乐”,树立真正属于音乐的审美标准。因此,“盲听盲选”成为导师选人的唯一方式。由此,“转椅”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导师是否转身成为节目的最大看点。“四转”,被视为对学员演唱水平的最大认可和最高荣誉。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驱动导师成功转身呢?本文将结合好声音学员的成功案例,谈谈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审美取向。
一、声音
俗话说,声音是歌唱的“本钱”。对于歌唱而言,好的声音是基础;对于歌唱类选秀节目来说,好的声音也是其是否能够达到优质的基础。《中国好声音》之所以受人拥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②
(一)音质清透醇美
人声的音质有优劣好坏之分,既有先天条件的因素,也有后天训练的作用。然而,何谓上乘的音质?中国传统美学历来高度认同“天然”之美,李太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轼也说:“无穷出清新。”这其中体现了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质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③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不乏音质上乘的演唱者。男声讲究音质浑厚醇美,刚柔并济;女声讲究质地清澈透明,富于弹性。第一季学员平安,有着天籁般的嗓音,声音的穿透力很强,他演唱的《我爱你中国》情感充沛、声音高亢有力,让人听后耳边一亮。第三季学员陈永馨,声音清新恬静,并带有淡淡的哀伤,还有无可挑剔的音准和恰到好处的转音。
(二)音色辨识度高
流行音乐审美要求声音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对于流行音乐而言,缺乏辨识度的声音很难成为经典。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好声音”导师尤为关注特别的声线,它们大多具有暗哑、毛边儿、沙质或是中性化的特点。这些按常规审美标准被认为不美的声音,却在这个舞台上大放异彩。李泽厚说:“任何事物,不管形貌如何,都可以成为美学客体即人的审美对象,在文艺中,诗文中的拗体,书画中的拙笔,园林中的怪石,戏剧中的奇构,各种打破甜腻的人际谐和、平宁的中和标准的奇奇怪怪,都可成为审美对象。”④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这种声音辨识度高的选手往往能够获得导师的青睐。第一季学员黄勇,压制嗓音摩擦出震撼的沙哑与《春天里》的歌曲意境完美融合在一起,使黄勇成为好声音第一位四转歌手。第一季学员郑虹的烟嗓,从技巧到味道听起来都和阿黛尔相差无几,导师刘欢对她的评价是:“她的声音太有说服力了。”
(三)音域宽广贯通
音域是指人的嗓音所能发出的最低音和最高音之间的范围。人声的音域是由声带的长短厚薄决定的,通过发声方法的训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人声的音域。但是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声带的长短厚薄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音域是天赋的,后天的训练只是锦上添花,不能改变本质。所以,天生音域宽广就更显珍贵。如果能打通高、中、低音区,做到真假声区自由转换,就更显不易。第一季学员张玮,一首《High歌》技惊四座,声音爆发力极强,最高音唱到了小字三组的f,而且高、中、低音转换自如,真假声变换流畅。第二季学员赵晗,他演唱的《煎熬》不仅有很大的音区跨度,同时对于音准、情感的控制收放自如。而第一季学员卓义峰在演唱《我期待》时,也显示了超高声的声音条件和演唱能力,但是弱点也很明显,就是中音区不理想。所以,不能仅仅把飙高音作为评判演唱水平的唯一标准,歌唱比赛不能被视为飙高音、赛嗓门的简单对决。
二、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并具有渗入人心的惊人力量。但是,真正触及人心灵的音乐并不是那些绚丽花哨的技艺,而是真实、自然、适度地情感表达。在《乐记》中,开篇已经明确:“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个观点“已经接触到音乐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这一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⑤
(一)情感自然细腻
卡鲁索说:“轻松自然,是舍此无他的正确歌唱方法。因为歌唱是以音乐形式表达快乐、忧愁、爱情等感情的……并不需要任何体力去表现它们。用音乐的节奏,加以文雅而又带有色彩和艺术性的感情来表达几个字,要比那些没有意义的喧闹声,或粗糙的喉音以及强压出来的,像杂耍似的挤出来的发音,更有效果、更动听。”⑥对于演唱者而言,应该明白歌唱的意义永远大于唱歌。
《中国好声音》一直在寻找“让全中国人心动的声音”。第三季学员李维的《一江水》温暖而忧伤;刘明湘的《飘洋过海来看你》,没有特别的技巧,从头至尾静静地流淌,唯美动听。其实,华丽与简洁,原本就是艺术美的两种极致。
(二)情绪饱满充沛
演唱艺术在于情感、情绪、美感的完美控制和表现,以实现声音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情绪饱满是情感真挚的表现,也是情感表现的基础,更是情感能够喷薄而出的情绪准备。无论是倾述,还是呐喊,音乐中都要有充沛饱满的情绪体验,才能打动听者。来到“好声音”舞台的选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音乐梦想,期待着更大的人生舞台。第一季学员刘悦的《寂寞先生》,表现得荡气回肠,结合她多年的幕后生涯和不甘寂寞人生的坚韧毅力,感人至深;第二季学员朱克的《离不开你》,感情浓郁,情感充沛,声音给人以丰富的画面感。第三季学员耿斯汉的《美丽世界的孤儿》,表达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孤独感,苍凉而有力量,让人真切感受到那是从心底发出的声音。 (三)激情魅力四射
情感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有舒缓有致,娓娓道来式,也有饱满充沛,呼之欲出式,更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式。无论何种方式,皆因有感而发。正如黑格尔所言:“人的声音可以听得出来就是灵魂本身的声音,它的本质上就是内心生活的表现,而且它直接地控制着这种表现。”⑦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充满感染力的歌者会更加受到现场观众的欢迎,也更能博得导师的欢心。第二季学员张恒远的演唱具有“舍我取谁”的音乐态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第三季学员陈乐基的舞台风格英气逼人,一首《月半小夜曲》被他赋予了新的生命,唱出了属于这一代年青人独有的味道。第三季学员陈冰具有极强的音乐爆发力,她演唱的《盛夏光年》干净有力,被导师称为“巨猛型”。第四季学员贝贝,一曲《花火》煽动起全场观众的热情,她所释放的激情也打动了四位导师相继转身。
三、风格
什么是风格?从艺术学的角度来讲,它是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⑧风格体现出艺术家创作的个性。就流行音乐而言,强调音乐风格的多样性、表现风格的独特性和艺术创作的个性。
(一)音乐类型多元
在流行音乐的领域中,一直将欧美流行音乐视为鼻祖。欧美流行音乐有众多流派,如节奏布鲁斯(R&B)、爵士乐(Jazz)、灵魂乐(soul)、摇滚乐(Rock)、雷鬼乐(reggae)、重金属等。再细分还有放克(Funk)、朋克(punk)、说唱(rap)、民歌(folk)、丛林音乐(jungle)、福音音乐(gospel)、乡村音乐(country)等。可以说,流行音乐是一个庞大且变幻无究的世界,它是由诸多音乐风格组成的现代音乐艺术种类,因此,要求演唱者对于不同的音乐风格要有所掌握。《中国好声音》一直在为音乐类型的丰富而努力,第一季导师刘欢曾提出一个振奋人心的倡议:“对于歌曲的推介,能不能以后在网站上将类型分出来,比方说我们中国的音乐有摇滚、有爵士、有R&B,我们有自己的音乐类型,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中国的流行音乐丰富起来,让我们观众的耳朵听到各种不同的音乐,这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第一季学员袁娅维演唱的《弯弯的月亮》具有黑人灵歌的曲风,演唱与改编的风格完美融合,使整首歌的韵味动人心扉。
(二)演唱个性鲜明
在“好声音”的舞台上,不乏声音、情感、表演俱佳的选手,但真正能让人记住并独树一帜的并不多。能够被转身的学员,要么声音特色鲜明,要么情感真挚动人,要么风格与众不同,总之,要个性鲜明。
第一季学员,被冠以“摇滚小魔女”的吴莫愁,剑走偏锋,风格怪诞,她这种张狂与戏谑并举的表演代表了某种年青人的青春张力。导师哈林说:“不能做第一,就做唯一。”第三季学员帕尔哈提一首《你怎么舍得我难过》颠覆了所有人对这首歌的印象,他的声音里有一种无法名状的寂寥和沧桑,独有的颤音唱法对于歌曲的诠释也很独特。其实,好声音开播以来,有不少唱得很好却没有被转身的选手,他们模仿邓丽君、张学友、那英等知名歌手的演唱,惟妙惟肖,甚至可以以假真,但是却淡然离开,皆是因为缺乏个性和对歌曲独到的理解。
(三)唱功浑然一体
唱功是对歌者演唱功力的笼统说法,具体包括气息的运用、音准的把握、节奏的控制、音域的广度、音区的转换、情感的处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然而,所有的歌唱技巧最后要化为无形,形成歌者运用自如的多种“武器”,顺手拈来,不留痕迹。这样的“高手”不可多得。第一季学员吉克隽逸,民族风与国际欧美范儿的混搭惊艳全场。导师刘欢评价说:“将我们自己的音乐用世界通行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未来的方向,是我们通向国际化的方向。”第二季学员孟楠将柔美的《白月光》进行彻底的改编,用实验性的编曲证明自己的实力,用升高八度的高亢声音展现出不屈的意志,用唯美的假声抒发出灵魂的呐喊。
总之,音乐说到底是用来抒发情感、表达态度的。无论是是述说爱情,歌唱亲情,还是励志疗伤,都不例外。所以,一切歌唱手段都应服务于情感传达的第一要务。汪峰曾劝诫学员,“要做最懂如何打动别人的人,而不是最懂唱的人。”确实,技巧是把双刃剑,炫技过了头会把歌曲的音乐性大大降低,忽略音乐的实质。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就不再一一列举。
《中国好声音》的自我定位是“大型励志音乐评论节目”。以“什么是好声音”为中心的表演、判断、评价、取舍、情感和故事构成了这个节目的全部内容。“好声音”的导师都是站在中国流行乐坛前沿的引领者,他们带领《中国好声音》所做出的审美取向,代表着对中国流行音乐未来发展的方向性指引。
注释:
①http://news.7k7k.com/doc/20151009/561648.html
②张颐武:《“纯粹”觅得“好声音”》,《人民日报》2012年8月7日,第24版.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页.
④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2001年版,第152页.
⑤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
⑥[意]P.M.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嗓音的培养》,郎毓秀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⑦[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68页.
⑧彭吉象:《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7页.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流行音乐;审美取向
《中国好声音》自2012年开播以来,被视为中国音乐选秀节目的标杆之作。它以新颖的节目形式、强大的明星导师阵容吸引了世界华人观众的眼球,收视率在第一季第一期就达到了可观的1.477,之后屡屡打破内地电视节目收视纪录,直至第四季“巅峰之夜收视强势破6,数字飙至罕见的6.566%”。①这档节目不仅在社会中引起广泛关注和巨大轰动,也为华语乐坛注入了新生力量,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中国好声音》强调“声音”是判断的唯一标准,旨在做“好声音、真音乐”,树立真正属于音乐的审美标准。因此,“盲听盲选”成为导师选人的唯一方式。由此,“转椅”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导师是否转身成为节目的最大看点。“四转”,被视为对学员演唱水平的最大认可和最高荣誉。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驱动导师成功转身呢?本文将结合好声音学员的成功案例,谈谈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审美取向。
一、声音
俗话说,声音是歌唱的“本钱”。对于歌唱而言,好的声音是基础;对于歌唱类选秀节目来说,好的声音也是其是否能够达到优质的基础。《中国好声音》之所以受人拥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②
(一)音质清透醇美
人声的音质有优劣好坏之分,既有先天条件的因素,也有后天训练的作用。然而,何谓上乘的音质?中国传统美学历来高度认同“天然”之美,李太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轼也说:“无穷出清新。”这其中体现了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质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③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不乏音质上乘的演唱者。男声讲究音质浑厚醇美,刚柔并济;女声讲究质地清澈透明,富于弹性。第一季学员平安,有着天籁般的嗓音,声音的穿透力很强,他演唱的《我爱你中国》情感充沛、声音高亢有力,让人听后耳边一亮。第三季学员陈永馨,声音清新恬静,并带有淡淡的哀伤,还有无可挑剔的音准和恰到好处的转音。
(二)音色辨识度高
流行音乐审美要求声音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对于流行音乐而言,缺乏辨识度的声音很难成为经典。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好声音”导师尤为关注特别的声线,它们大多具有暗哑、毛边儿、沙质或是中性化的特点。这些按常规审美标准被认为不美的声音,却在这个舞台上大放异彩。李泽厚说:“任何事物,不管形貌如何,都可以成为美学客体即人的审美对象,在文艺中,诗文中的拗体,书画中的拙笔,园林中的怪石,戏剧中的奇构,各种打破甜腻的人际谐和、平宁的中和标准的奇奇怪怪,都可成为审美对象。”④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这种声音辨识度高的选手往往能够获得导师的青睐。第一季学员黄勇,压制嗓音摩擦出震撼的沙哑与《春天里》的歌曲意境完美融合在一起,使黄勇成为好声音第一位四转歌手。第一季学员郑虹的烟嗓,从技巧到味道听起来都和阿黛尔相差无几,导师刘欢对她的评价是:“她的声音太有说服力了。”
(三)音域宽广贯通
音域是指人的嗓音所能发出的最低音和最高音之间的范围。人声的音域是由声带的长短厚薄决定的,通过发声方法的训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人声的音域。但是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声带的长短厚薄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音域是天赋的,后天的训练只是锦上添花,不能改变本质。所以,天生音域宽广就更显珍贵。如果能打通高、中、低音区,做到真假声区自由转换,就更显不易。第一季学员张玮,一首《High歌》技惊四座,声音爆发力极强,最高音唱到了小字三组的f,而且高、中、低音转换自如,真假声变换流畅。第二季学员赵晗,他演唱的《煎熬》不仅有很大的音区跨度,同时对于音准、情感的控制收放自如。而第一季学员卓义峰在演唱《我期待》时,也显示了超高声的声音条件和演唱能力,但是弱点也很明显,就是中音区不理想。所以,不能仅仅把飙高音作为评判演唱水平的唯一标准,歌唱比赛不能被视为飙高音、赛嗓门的简单对决。
二、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并具有渗入人心的惊人力量。但是,真正触及人心灵的音乐并不是那些绚丽花哨的技艺,而是真实、自然、适度地情感表达。在《乐记》中,开篇已经明确:“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个观点“已经接触到音乐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这一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⑤
(一)情感自然细腻
卡鲁索说:“轻松自然,是舍此无他的正确歌唱方法。因为歌唱是以音乐形式表达快乐、忧愁、爱情等感情的……并不需要任何体力去表现它们。用音乐的节奏,加以文雅而又带有色彩和艺术性的感情来表达几个字,要比那些没有意义的喧闹声,或粗糙的喉音以及强压出来的,像杂耍似的挤出来的发音,更有效果、更动听。”⑥对于演唱者而言,应该明白歌唱的意义永远大于唱歌。
《中国好声音》一直在寻找“让全中国人心动的声音”。第三季学员李维的《一江水》温暖而忧伤;刘明湘的《飘洋过海来看你》,没有特别的技巧,从头至尾静静地流淌,唯美动听。其实,华丽与简洁,原本就是艺术美的两种极致。
(二)情绪饱满充沛
演唱艺术在于情感、情绪、美感的完美控制和表现,以实现声音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情绪饱满是情感真挚的表现,也是情感表现的基础,更是情感能够喷薄而出的情绪准备。无论是倾述,还是呐喊,音乐中都要有充沛饱满的情绪体验,才能打动听者。来到“好声音”舞台的选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音乐梦想,期待着更大的人生舞台。第一季学员刘悦的《寂寞先生》,表现得荡气回肠,结合她多年的幕后生涯和不甘寂寞人生的坚韧毅力,感人至深;第二季学员朱克的《离不开你》,感情浓郁,情感充沛,声音给人以丰富的画面感。第三季学员耿斯汉的《美丽世界的孤儿》,表达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孤独感,苍凉而有力量,让人真切感受到那是从心底发出的声音。 (三)激情魅力四射
情感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有舒缓有致,娓娓道来式,也有饱满充沛,呼之欲出式,更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式。无论何种方式,皆因有感而发。正如黑格尔所言:“人的声音可以听得出来就是灵魂本身的声音,它的本质上就是内心生活的表现,而且它直接地控制着这种表现。”⑦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充满感染力的歌者会更加受到现场观众的欢迎,也更能博得导师的欢心。第二季学员张恒远的演唱具有“舍我取谁”的音乐态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第三季学员陈乐基的舞台风格英气逼人,一首《月半小夜曲》被他赋予了新的生命,唱出了属于这一代年青人独有的味道。第三季学员陈冰具有极强的音乐爆发力,她演唱的《盛夏光年》干净有力,被导师称为“巨猛型”。第四季学员贝贝,一曲《花火》煽动起全场观众的热情,她所释放的激情也打动了四位导师相继转身。
三、风格
什么是风格?从艺术学的角度来讲,它是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⑧风格体现出艺术家创作的个性。就流行音乐而言,强调音乐风格的多样性、表现风格的独特性和艺术创作的个性。
(一)音乐类型多元
在流行音乐的领域中,一直将欧美流行音乐视为鼻祖。欧美流行音乐有众多流派,如节奏布鲁斯(R&B)、爵士乐(Jazz)、灵魂乐(soul)、摇滚乐(Rock)、雷鬼乐(reggae)、重金属等。再细分还有放克(Funk)、朋克(punk)、说唱(rap)、民歌(folk)、丛林音乐(jungle)、福音音乐(gospel)、乡村音乐(country)等。可以说,流行音乐是一个庞大且变幻无究的世界,它是由诸多音乐风格组成的现代音乐艺术种类,因此,要求演唱者对于不同的音乐风格要有所掌握。《中国好声音》一直在为音乐类型的丰富而努力,第一季导师刘欢曾提出一个振奋人心的倡议:“对于歌曲的推介,能不能以后在网站上将类型分出来,比方说我们中国的音乐有摇滚、有爵士、有R&B,我们有自己的音乐类型,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中国的流行音乐丰富起来,让我们观众的耳朵听到各种不同的音乐,这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第一季学员袁娅维演唱的《弯弯的月亮》具有黑人灵歌的曲风,演唱与改编的风格完美融合,使整首歌的韵味动人心扉。
(二)演唱个性鲜明
在“好声音”的舞台上,不乏声音、情感、表演俱佳的选手,但真正能让人记住并独树一帜的并不多。能够被转身的学员,要么声音特色鲜明,要么情感真挚动人,要么风格与众不同,总之,要个性鲜明。
第一季学员,被冠以“摇滚小魔女”的吴莫愁,剑走偏锋,风格怪诞,她这种张狂与戏谑并举的表演代表了某种年青人的青春张力。导师哈林说:“不能做第一,就做唯一。”第三季学员帕尔哈提一首《你怎么舍得我难过》颠覆了所有人对这首歌的印象,他的声音里有一种无法名状的寂寥和沧桑,独有的颤音唱法对于歌曲的诠释也很独特。其实,好声音开播以来,有不少唱得很好却没有被转身的选手,他们模仿邓丽君、张学友、那英等知名歌手的演唱,惟妙惟肖,甚至可以以假真,但是却淡然离开,皆是因为缺乏个性和对歌曲独到的理解。
(三)唱功浑然一体
唱功是对歌者演唱功力的笼统说法,具体包括气息的运用、音准的把握、节奏的控制、音域的广度、音区的转换、情感的处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然而,所有的歌唱技巧最后要化为无形,形成歌者运用自如的多种“武器”,顺手拈来,不留痕迹。这样的“高手”不可多得。第一季学员吉克隽逸,民族风与国际欧美范儿的混搭惊艳全场。导师刘欢评价说:“将我们自己的音乐用世界通行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未来的方向,是我们通向国际化的方向。”第二季学员孟楠将柔美的《白月光》进行彻底的改编,用实验性的编曲证明自己的实力,用升高八度的高亢声音展现出不屈的意志,用唯美的假声抒发出灵魂的呐喊。
总之,音乐说到底是用来抒发情感、表达态度的。无论是是述说爱情,歌唱亲情,还是励志疗伤,都不例外。所以,一切歌唱手段都应服务于情感传达的第一要务。汪峰曾劝诫学员,“要做最懂如何打动别人的人,而不是最懂唱的人。”确实,技巧是把双刃剑,炫技过了头会把歌曲的音乐性大大降低,忽略音乐的实质。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就不再一一列举。
《中国好声音》的自我定位是“大型励志音乐评论节目”。以“什么是好声音”为中心的表演、判断、评价、取舍、情感和故事构成了这个节目的全部内容。“好声音”的导师都是站在中国流行乐坛前沿的引领者,他们带领《中国好声音》所做出的审美取向,代表着对中国流行音乐未来发展的方向性指引。
注释:
①http://news.7k7k.com/doc/20151009/561648.html
②张颐武:《“纯粹”觅得“好声音”》,《人民日报》2012年8月7日,第24版.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页.
④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2001年版,第152页.
⑤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
⑥[意]P.M.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嗓音的培养》,郎毓秀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⑦[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68页.
⑧彭吉象:《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