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中人物塑造问题初探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zh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型原创音乐剧《海上·音》是上海音乐学院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所创作,创作阵容出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专业团队,所有演员均由音乐戏剧系在校学生承担。在我国音乐剧市场不断规范化、产业化前景下,作为音乐剧演员,面临着如何塑造人物的复杂任务,而音乐剧作为一门独特的戏剧艺术形式,其塑造人物的步骤有与其他戏剧艺术共通之处,也有其特殊性,其一般步骤可以概括为准备阶段、塑造阶段、排演阶段三部分,演员需要结合音乐剧特点与剧本、人物的不同特征,找到有针对性的表演方式,本文以《海上·音》中男女主人公——阿瑟·乌纳和凌云为例初探音乐剧中人物塑造问题。
  【关键词】音乐剧;人物塑造;原创
  音乐剧这一舞台艺术形式如今在上海发展势头强劲,无论是重新翻译排演的西方音乐剧剧目中文版,还是原创音乐剧剧目都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质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并且正在不断扩大的观众群,上海可以说是目前我国音乐剧市场发展最成熟的城市。其中原因少不了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以及音乐剧的独特个性,音乐剧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和舞蹈,其剧中的幽默、讽刺、爱情、愤怒等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此外,许多音乐剧具有场面气派的舞台布景,它是娱乐与文化相互融合的现代艺术,将戏剧、音乐、歌舞等熔于一炉,通俗易懂。而谈到反法西斯战争,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说或许具有别样的意义,在“二战”时期东方巴黎——上海,曾敞开胸怀接纳了数以万计的犹太难民来沪避难,犹太人的聪慧和善良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其中,上海的城市音乐生活与发展尤其受到犹太音乐家们的影响,从而成就了一段段令后人回望与回味的佳话。当时的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中的许多著名教师学者,正是因躲避法西斯纳粹迫害而辗转到沪的犹太音乐名家,任教于作曲、钢琴、声乐、弦乐,几乎每个系都有犹太音乐家任教甚至领衔,为上海培养了一批优秀音乐人才。故此于2015年全球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创作一部取材于犹太音乐家在国立音专教学生活经历的音乐戏剧作品,可谓是顺理成章。
  一、来自海上的动人旋律
  大型原创音乐剧《海上·音》是上海音乐学院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所创作,于2015年7月中旬建组排练,9月1日至3日在上海兰心大剧院正式首演,随后历经两个多月的修改,于11月25日至29日改版公演,且于同年12月15日、16日于上外松江校区再次加演。两轮演出不仅赢得了各界热烈反应,更是得到了业内同仁们的赞赏与肯定,而在今年《海上·音》第三版重磅归来,于2016年5月6日至8日登陆上海美琪大戏院。《海上·音》以20世纪反法西斯战争与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以逃难至上海的犹太音乐家与国立音专的渊源,及中西方音乐艺术文化交流为轴进行了剧目的创作。表现了我国人民和犹太民族在面对侵凌、暴政相似境遇下深厚的国际友谊和人间真情以及对音乐的热爱,谱出了一曲曲穿越了时空,来自海上的动人旋律。《海上·音》创作阵容出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专业团队,该剧由著名作曲家赵光作曲并任音乐总监,马达编剧,周小倩任导演,李琦编舞,方琼任声乐指导。
  剧情围绕在国立音乐院学习声乐的女学生凌芸和来到上海避难的犹太小提琴家乌纳之间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开,剧本的台词和唱词十分贴合剧情,剧中的音乐有犹太音乐元素的小提琴独奏片段贯穿其中,但是并没有局限于此,不乏有R&B和软摇滚等风格,重唱唱段较多,结合合唱中多声部复调化写作,风格性较强且紧扣戏剧情景。如有法国浪漫情怀的《干杯》,布鲁斯音乐元素的《如果世界没有爱》和合唱舞蹈段落《搬》,软摇滚或称为抒情摇滚的《爷们儿》。全剧音乐在配器上架子鼓占据了很大比重,起到了各个风格间的过渡和结合作用,使得全剧在音乐风格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统一。此外,几段带有合唱的舞蹈场面也十分精彩,比如《十里洋场》、《最后的斗争》、《上海的夜》等,对于演员的演唱技巧和肢体控制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在首演之后,主创团队听取各方意见,对剧本、音乐、多媒体、舞美等各方面进行进一步雕琢与完善,力求打造一部具备国际一流音乐剧制作水准,又符合中国观众审美的精品之作。
  二、《海上·音》中的人物塑造
  近年来,我国的音乐剧市场较之十几年前有了长足的发展,对音乐剧演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音乐剧表演人才的培养,上海音乐学院于2002年9月组建成立音乐戏剧系,由此开始训练“上音出品”的职业音乐剧演员,音乐剧表演专业是上海音乐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科中重要的支柱专业之一。《海上·音》剧中的角色均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在校学生扮演,从2015年7月中旬建组排练到9月、11月、以及12月的接连演出,以至2016年的5月的第三轮再版公演,对于年轻的在校演员来说可谓难度不了。《海上·音》中的人物较多,下文将以《海上·音》的男女主人公阿瑟·乌纳和凌云试举例说明。
  (一)人物塑造过程
  音乐剧面对的是城市为主的广大市民观众,因此音乐在音调性格、节奏处理和整体气质上都必然更为世俗化与年轻化,《海上·音》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音乐剧原创剧目。面对剧本、唱段和舞蹈场面,音乐剧演员们面临着如何塑造人物的复杂任务,对一帮在校学生来说,如何诠释一部原创音乐剧则是更大的挑战。而音乐剧作为一门独特的戏剧艺术形式,其演员塑造角色的步骤有与其他戏剧艺术共通的地方,也有其特殊性。其一般步骤可以概括为准备阶段(研读剧本、研读乐谱、体验生活),塑造阶段(分析人物、体验人物、体现人物),排演阶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并且在每个阶段都存在若干子步骤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演员需要结合音乐剧的特点以及剧本、人物的不同特征,以塑造人物的基本规律为指导,找到有针对性的表演方式,更多的是在戏剧行动中表达自己的个性。可以说音乐剧演员塑造人物的步骤,从准备工作开始到最终的舞台呈现,是一个交织复杂且反复循环雕刻的过程。   (二)人物的整体塑造
  咬字和形体设计是音乐剧人物塑造过程的两个难点,演员需要以整个作品作为背景进行分析,总结出每段戏的具体思想、行动,充分调动肢体和嗓子来刻画人物,在长期的训练和实践过程中提高驾驭的能力,为完整体现人物打下扎实基础。《海上·音》中阿瑟·乌纳(以下简称乌纳)为犹太天才小提琴演奏家,为了逃离纳粹迫害辗转到上海避难,后在国立音专代课。作为剧中的男一号,乌纳的戏份相当之重,以唱段来说单是独唱和重唱唱段就有9首,舞蹈场面若干。塑造这一角色的是音乐戏剧系大四在读的本科生,他把乌纳一角刻画得有棱有角,贴切生动,虽有一些专家认为其中一些细微之处可再作调整,但在整体的把控上笔者认为非常之成功,把乌纳这样一位逃难至上海的犹太音乐家演绎的充满了生命,对于一名在校学生来说实属不易。
  (三)运用声音塑造人物
  运用声音来塑造人物是音乐剧表演中的关键之一,人物在不同阶段中的性格和戏剧情景及戏剧动作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演员正确地运用声音。在用声音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声音技术要始终为人物服务,在用声音塑造人物时,肢体的气息与歌唱的气息要相互交融,剧中的说白如何与歌唱要有机地进行结合。《海上·音》中乌纳一角在人物的塑造和处理上给观众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上半场乌纳的独唱《动听的旋律》与下半场尾声处的独唱《我的爱人》,通过对音乐主题动机的分析和对戏剧进程的理解,饰演乌纳的演员把握住了戏剧结构及戏剧节奏。女主角凌云为主修声乐的国立音专本科学生,作为女主角,其独唱和重唱唱段在全剧多达10首,笔者观剧之后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上半场的《夜空》与乌纳的《淅沥沥的小雨》,以及下半场的《如果世界没有爱》及与乌纳的《没有错过你》,唱段旋律动人,演员唱功了得,用声音将一名国立音专声乐女学生的形象表现的惟妙惟肖,其与乌纳的爱情这一主线音乐语汇体现了当时上海作为“东方巴黎”浪漫的一面。
  (四)感悟作曲家笔下的音符
  营造气氛是音乐的魔力之一,一位优秀音乐剧演员要学会聆听音响的暗示,渲染表达出某种特定的情绪氛围和心理环境,音乐的烘托功不可没,要善于去理解和利用。此外,演员在舞台上的形体动作和心理动作,还有情绪变化都是在音乐的戏剧功能下诠释的,宽泛的说,音乐剧中的音乐最大限度地配合、参与乃至完全卷入剧情的进展和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由此可见,一名出色的音乐剧演员,需要十足的音乐文化素养,在这一方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的学生可以说有先天的优势。
  三、首演版与修改版对演员的不同要求
  《海上·音》于2015年6月开始编创,7月建组排练,耗时两个多月于9月1日至3日正式首演,而后又经过两个多月的修改,于同年11月25日至29日改版公演,2016年5月6日至8日为其第三版公演。作为一部原创新剧,《海上·音》仍有进一步打磨和完善的空间,而原创音乐剧的很大一部分意义在于它给了学生锻炼的机会,有机会去演出原创作品,这与排演来自伦敦西区,亦或是纽约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排演西方经典音乐剧剧目有模板可循,但倘若一味排演西方经典剧目,学生最后也许只会模仿,也许只能成为百老汇工厂模式下的产物。但演出原创音乐剧剧目,演员有机会与作曲、导演做直接沟通,是一切从头开始的“二度创作”。《海上·音》的几个版本中对人物设置、人物关系、一些唱段和场次顺序做了调整,这些安排考验着每一位场上的音乐剧演员,尤其是挑大梁的男女主人公。
  (一)人物设置和关系上的异同
  首演版中有一个三角恋的关系,那就是犹太音乐家乌纳与国立音专学生凌云相爱,而凌云的好友司茹雨也同时爱着乌纳,但在修改版中司茹雨爱的是凌云的哥哥凌霄。凌霄这一人物是由首演版中的凌风修改而来,是一位已经投身参加新四军的国立音专毕业生,至始至终并没有在舞台上出现过,仅是通过他人的侧面描述展示了这个人物的存在。其次,修改版增加了管家儿子海风这一人物,他似乎替代了首演版凌风的戏剧成分。此外,修改版还对一些唱段及场次顺序做了调整。整部作品以犹太音乐家乌纳为躲避德国法西斯迫害,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上海的国立音专任教,在国立音专与女学生凌云相识相爱为中心展开故事,以胡三、海风炸日本人军舰为第一个戏剧高潮,凌云的死为第二个戏剧高潮,最后以凌云死后乌纳独自悲伤的离开上海为结局,整个戏剧结构完整。首尾都有《来自海上的音符》这首合唱构成一种“首尾呼应”的戏剧结构,开头与结尾情绪上相接。
  (二)突出爱情主题的首演版与突出抗战主题的修改版
  首演版全剧围绕着乌纳与凌云的爱情线索来展开,炸军舰等其他事件拓展铺垫将故事推向高潮,修改版则更加突出抗战这一主题。相较于修改版,首演版的主题思想似乎有些模糊,它既想表达爱情主题,又想结合抗战的历史背景,结果两点没能得以很好的契合,显得整个戏剧结构有些松散。而修改版在没有影响戏剧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加入了与新四军的关系,所有的戏剧矛盾都指向敌对的法西斯,比首演版更加突出抗战的主题。然而,修改版中删除了乌纳、凌云和司茹雨间的三角恋关系显然是削弱了一部分戏剧冲突,人物之间的关系显得有些许生硬,这也可能是因为修改时间太仓促,剧本的改动和唱段的改动没有很好契合起来的缘故。但是,无论人物设置、人物关系有何变化,或是一些唱段、场次作出何种调整,一位专业的音乐剧演员都要在高效率下最大程度地塑造好扮演的人物。
  四、结语
  我国的原创音乐剧剧目在数量与质量上与“西区”或是“百老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专业音乐剧演员的培养上与英、美、德等音乐剧发达国家也存有一些距离。而在这个追赶或是渴望超越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音乐剧,不能过于盲目的吹捧一些原创剧目,毕竟经典的音乐剧需要观众和时间进行双重检验。同时,我们也不能过于贬低自己的原创音乐剧作品,完全地崇洋媚外亦或是迷信于西方的经典音乐剧,我们应该保持一个正确的态度去看待原创剧目。而作为音乐剧演员,无论是演出经典音乐剧作品还是原创音乐剧都要时刻保持清醒,虚心学习和善于发现自身的不足才能得到锻炼与进步。
  上海音乐学院倾力呈现的原创音乐剧《海上·音》,从创作、选角、排练到公演后的再改版等多方面打造模式对我国原创音乐剧起有正面的借鉴作用,对培养更为专业的中国音乐剧演员有着促进意义。剧中担当演出的尚身处象牙塔中的音乐戏剧系学子们,以他们过硬的专业水准和青春活力向那个时代致敬,这部从校园走出的原创音乐剧,以历史和校史为依据,巧妙运用创新手段结合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对战乱时期先辈音乐家们以音乐为武器,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紧紧相连的崇高敬意。在《海上·音》的演出末尾,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所有在国立音专时期任教的犹太教师及上音参加新四军的老战士名单,以此缅怀犹太音乐家及老一辈音乐家们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起步、发展及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作出的卓越贡献。原创音乐剧《海上·音》表达了上音人对犹太音乐家的敬意与感谢,亦在提醒勿忘历史和勇于创新的决心。
  参考文献
  [1]潘光.犹太人在中国[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
  [2]李奇.如何用声音塑造角色——我演诺艾米[D].上海音乐学院,2012.
  [3]许步曾.犹太音乐家在上海[J].音乐艺术,1991(3).
其他文献
【摘要】扬州清曲是中国江淮地区古老有影响力的汉族曲艺之一。她历史悠久,有六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使她拥有了鲜明的音乐艺术特征;她包容兼蓄,吸收了各地民歌小曲之精华,有着丰富的曲牌和称词;她的套曲题材内容广泛,能表现各种丰富细腻的人物感情。她是江苏最具地域性和特征性的地方曲艺,同评话和弹词并列为扬州曲艺“三朵花”。但她也同时遭遇了因外部环境影响,听客年龄增大、审美疲劳等因素而被现代人所忽视。本文通过论述
期刊
【摘要】拿波里的悠久历史与绮丽的自然风光孕育了独具魅力而久经传唱的拿波里民歌。大量当地民歌喜爱用的一些创作手法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拿波里民歌特色。鲜明的曲式结构,独特的音阶旋律进行以及歌唱家对拿波里民歌的诠释,体现了人们的情感及城市特征。拿波里与拿波里民歌相辅相成的发展着,带给了人们无限的美好向往。  【关键词】拿波里民歌;特色;演唱  拿波里是意大利的第三大城市,一座仅次于罗马和米兰濒临那不勒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特征差异,指出这两种语言在美声唱法发声上的差异对美声唱法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中美美声教学,吸取美国美声教学中的精华,提高并完善中国的美声教学体系。  【关键词】美声唱法;中美美声教学;差异比较  不同国家、地域、民族、语言、甚至于不同嗓音条件的歌唱个体,由于其用于歌唱的乐器的生理构造及其工作原理的不同,特别是对其中可变部位和腔体运用的差异,使美声唱
期刊
【摘要】自弹自唱,是集演唱与伴奏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本文对自弹自唱自身的特点与其艺术价值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自弹自唱课程的探讨,提高对自弹自唱艺术形式的认识,为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几点拙见。  【关键词】自弹自唱;音乐教育;艺术价值  一、“自弹自唱”艺术形式的特点  自弹自唱,顾名思义为一边弹奏乐器一边演唱。是集伴奏与演唱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
期刊
【摘要】欧洲音乐史上莫扎特被称之为“乐神的儿子”。其歌剧作品多采用女高音咏叹调塑造了角色迥异的女性形象,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就是其中经典案例。莫扎特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呈现出节奏韵律简洁清晰、快速慢速衔接交叠以及织体类型变幻丰富的音乐特征;在演唱技法方面要求演唱者具备把握气息、准确起音以及连音唱法的能力。  【关键词】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女高音咏叹调  莫扎特毕生创作了大
期刊
【摘要】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目标明确且针对性强。微课在一些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取得不少成绩,同样可以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与学中进行应用(本文以钢琴教学为例),改变面对面教学的单一模式,利用微课辅助教学,根据钢琴学习的相关知识点设定具体内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真正让教师教与学生学有效结合。  【关键词】微课教学;高师院校;钢琴;兴趣;能力  当今生活节
期刊
【摘要】舞蹈作为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本文总结了舞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运用及应对策略。以期通过笔者努力,找到促进舞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得到高效运用的策略,从而为相关人士提供部分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运用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形式,是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经有人说:音乐是一种美,美得有节奏,美得有韵律。任何能够将音乐作为自己爱好的人都
期刊
【摘要】新颖的教学模式正改变着我们接受教育的方式,影响力和传播速度在不断的加快。视频的演示,APP,非面授教学,视频直播等成为学习者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利弊问题,钢琴传统教学是无法被网络教育方式所替代。  【关键词】网络教育;传统钢琴教学;不可替代性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应用网络教育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丰富多彩形象直观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全新的教学体验这对于改变钢琴的教学有重要作
期刊
【摘要】本文认为《平民音乐教育家费承铿释传》一书是第一本对当代音乐教育家立传的学术专著。该书资料详实、论述严谨,不可匆匆浏览,必须精致细读。从传主费教授奇特的人生我们可以看出,其精神可以用“投入地爱忘了自己”来形容,这种热爱音乐教育的境界正是我们当下音乐教师成长所缺少的。  【关键词】课改;音乐教育;释传  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已经十六年了,然而我们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按说,现在的
期刊
【摘要】有“现代音乐开创者”之称的印象派音乐代表——德彪西,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位重要的音乐风格改革者,其钢琴音乐作品大多短小精致,个性鲜明,作品创作的不同时期分别表现出“感性”与“理性”的创作思维,直接影响了20世纪的音乐的发展风格。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派;钢琴音乐作品;感性;理性  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风格和潮流,在欧洲音乐发展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位置。五十年代后,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