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走向数学:顺应环境,理解儿童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画图策略的价值,不仅可以体现为由“不会”到“会”的转变中,也可以体现在由“自己懂”到“别人都听懂”的提升中。如此,画图将不再可有可无。几道变式,从易到难的过程,丰富了学生策略的体验,学生独立应用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理解,体验成功,感悟策略的价值。
  【关键词】顺应环境 理解儿童 解决问题的策略 示意图
  东京有这么一个人,木村先生,他的餐厅招牌菜是“木村先生的苹果汤”。这种苹果不会烂,切开后,放了两年会自动成为干果,这种苹果好吃得令人惊讶。因为木村先生用了十一年的时间种出了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奇迹苹果,所有人都感动于他的“匠人精神”。
  而我更感兴趣的是他成功的道路——放弃农药化肥以后,从专注于精耕细作、悉心养护到大豆固氮、改良土壤,从专注于研究病害、手工捉虫到培养生态、生物制衡,前者辛勤却收效不大,是治标,后者睿智且顺应自然法则,恰为治本。
  教学,亦是如此,课堂教学就像苹果园,孩子就是一棵棵苹果树,如何让我们的课堂顺应自然法则、顺应儿童特点,如何从“儿童”走向数学,是我们一直需要深思的話题。
  一、缘起:老师,我不想画图
  前不久,我在家常课上了一节《解决问题的策略(示意图)》。
  师:前几天,老师听说校园里有一块长8米,宽5米的花圃正面临扩建。课前,老师征集了全班孩子的改造方案。我们一起来看看:
  方案一:把长增加2米。
  方案二:把宽增加2米。
  提问:巧了,这两个孩子都是增加2米,那花圃增加的面积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两个改造方案花圃面积各增加了多少平方米?你能把这两个方案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吗?
  生:能。(异口同声)
  师:那咱们就动手画一画、算一算吧。
  学生独立画图,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师:看来画图真是个好东西啊,你们觉得画图有什么好处啊?
  生1:形象。
  生2:清楚。
  生3:老师,一定要画图吗?我不画图也算出来了,我不想画图。
  二、审问:“数学画”的前世今身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几何直观”这一核心关键词,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示意图,又称数学画,画示意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可这么好的示意图,为什么孩子不愿意画呢?笔者以示意图教学为例,对笔者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分析。
  师:为什么不想画图?
  生:不画图我也做出来了,画图很麻烦。
  师:画图麻烦在哪?
  生:画图耽误时间,有时画了图还是做不出来。
  学生有没有画图的需求?我们有没有在课堂中渗透画图的价值?这一连串的问题,暴露了我们平时对画图策略指导的现状。
  我们忽略了,最初这些图是从何而来,我们习以为常、理所当然,在儿童的世界里,往往充满了不解与好奇。
  1.忽略需求,“甜蜜的负担”
  有些教师为了画图而画图,觉得解决问题一定要画图,有了图就能做出题来,做不出来是因为没有图,忽略了儿童画图的需求。更多的教师把示意图当作理解题意的重要手段,往往忽视了回到示意图去分析数量关系,进而真正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在中低年级,儿童遇到的应用题信息量较少,数量关系比较简单,所以很多学生认为他们不用画示意图也可以解决问题,反而觉得示意图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2.成人视角,“数”“形”割裂
  有些教师的眼里只有自己所教年段的教学内容结构,没有做到“瞻前”“顾后”,缺乏从儿童视角出发改善教学行为的主观意识,所以对示意图教学的思路是断点式的。成人视角的教学,让大部分学生不能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整理到已经画好的示意图上,这正说明学生缺乏“数”“形”结合的能力。
  3.忽略价值,“图感”淡薄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画图的操作过程,而忽视示意图形成的思维过程和感受示意图的价值。如果不回到示意图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数形结合起来理解题意,会造成教师讲时学生听明白了,自己做时又束手无策。教师把示意图当作捷径,忽略了儿童的想法,不带着学生感受示意图的价值,学生的“图感”很淡薄。
  三、笃行:从“儿童”走向数学
  1.初探
  经过深刻的反思之后,我对本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在另一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实践。
  师:前几天,老师听说在咱校园里有一块长8米、宽5米的花圃,正面临扩建。诶,长方形的花圃,你们想怎么扩建?
  生说出了三种方案:把长增加,把宽增加,把长和宽都增加。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假设都增加2米。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不同层次的研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研究小提示:(1)你可以选择方案1或方案2来进行研究;(2)想挑战自己的同学也可以选择方案3来进行深度研究;(3)如果有困难,可以向老师举手求助。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始选择研究。
  师:老师看到不少同学已经做好了,做完的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是研究方案几的,怎么研究的。
  师:有选方案1的吗?和我们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那没选方案1的同学也来看看,他的解答对不对。
  生1:我的列式是8 2=1 0(米),1 0×5=50(平方米),5×8=40(平方米),50-40=10(平方米),用现在的面积减原来的面积就等于增加的面积。
  生2:不用这么麻烦,我有更简单的方法。我的列式是2×5=10(平方米)   师:把长增加2米,为什么用2×5=10平方米啊?我看到有些同学听了你的解释之后还是面露难色呀!(生面露难色,部分生摇头)
  生2:我画了图,看了图你们就能明白了。
  投影生2的图,生2指着图再说了一遍解题思路。
  师:现在听懂了吗?
  生:懂了。(点头)
  师:你为什么想到要画一个长方形的图呀?
  生:因为它是一个长方形的花圃。
  师:读了这段文字以后,我头脑中浮现的是一个长方形,那我就画一个长方形,我们把这样的图叫作示意图。(板书:示意图)
  师:如果把宽增加2米,头脑中有图了吗?你觉得应该怎样画图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示范画图。
  全班反馈结束后,我对方案1画图人数进行了统计。
  2.再探
  师:最后,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最具挑战的方案3,刚刚选择方案3的人不多,现在我们全班参与,一起研究把长和宽都增加2米的情况。
  全班反馈结束后,我对方案3画图人数进行了统计。
  3.挑战
  师:在我们扩建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想知道吗,谁来说说发生了什么?
  PPT呈现:
  校园里原有一个宽7米的长方形小竹林。因为花圃的扩建,小竹林的宽减少了2米,这样小竹林的面积就减少了28平方米。现在小竹林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咱们尝试着解决一下吧。
  全班反馈结束后,我对画图人数进行了统计:
  四、慎思:顺应环境。理解儿童
  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示意图)》教学,相信大多数教师和我的感受一样:解决问题是载体,形成策略意识才是最终的目的。本以为再明确不过的目标定位,在第一次上课过程中,却遭遇了尴尬,画图策略的“需求”变味成了“要求”。产生尴尬的原因在于,学生解题的高水准与实际问题的低难度不相匹配,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不想多事,画图反倒成了“甜蜜的负担”。
  对比两次教学实践,我在第二次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分层教学,意在面向全体,适应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新环境下,孩子根据自己能力进行了自主选择。
  第一个分享环节,把长增加2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从我后面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没有画图直接列式的,而且没画图的孩子也做对了。那为什么要画图呢?为了让孩子有迫切的画图需求,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怎样才能让别人都听明白你的想法,也就是从自己的视角转化为别人的视角。所以图也是一个工具,画图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还有助于数学交流。图让交流变得简单,它是一种交流的语言,能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
  为了对第一个教学环节做一个客观有效的评价,我在第二个分享环节也进行了人数的统计,主动画图解决问题的孩子明显增多,说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孩子开始有画图的需求,基本掌握了画法,并对画图的应用价值有了一定的认可。
  但是,仍有6个孩子没有画图,我觉得可能和题目难度不够有关,为了让孩子的画图需求更加迫切,我进而设计了一道思维要求更高的挑战题,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通过画图人数统计,我发现只有2个孩子没有画图,選择画图的孩子越来越多,说明孩子对画图的价值:通过示意图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越来越认可。
  画图策略的价值,不仅可以体现为由“不会”到“会”的转变中,也可以体现在由“自己懂”到“别人都听懂”的提升中。如此,画图将不再可有可无。几道变式,从易到难的过程,丰富了学生策略的体验,学生独立应用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理解,体验成功,感悟策略的价值。
  顺应环境,从“儿童”走向数学,让儿童的数学基本思想和活动经验得到进阶,为他们的思维发展提供支持,将是我们教学上的不懈追求。
其他文献
【关键词】寓言教学 文体意识 语用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后人将其解释为“寄寓之言”。其语言简明而生动,颇受学生喜爱。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莫过于引导学生围绕寓言的寓意展开分析讨论,最后以归纳出寓言中蕴含的道理来收尾。然而寓言教学本身,仅将重点置于品味寓言寓意中,是远远不够的。  从文体的角度而言,寓言向来言简意赅、篇幅短小,其语言生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异常鲜明,常借助
2014年5月,我参加了宁波市小学科学高级研修班培训,并在第三次培训中展示了一堂公开课,执教课例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六课《在星空中(一)》。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星座;第二部分建一个星座模型;第三部分认识星座。本课学习的重要目标是通过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让学生客观真实地去认识和了解星座,建立正确的有关星座的概念,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分析与思考】  学生
【摘要】如何让学生产生质疑,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促进知识的形成与思维的发展,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去质疑:1. 质疑,教师要肯于承受;2.质疑,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3. 质疑,教师要巧于引导;4.质疑,教师要着眼于发展。  【关键词】质疑思维发展  要上好一堂好课,必须要上活一堂课,而课堂氛围的活跃又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因此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表述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才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应用。”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按设计方案去实施教学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很多时候可能因意外情况要作出一些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一
“数感”一词出自于英语“Number Sense”,可翻译成数感、数觉或数意识。它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到的六大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几个阶段的内容中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么,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呈现出重要的辅助作用,做好信息技术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分析江苏省“领航杯”优课评比一等奖的教学课例,针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小学英语 信息技术 有效性  近年来,信息技术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已经被广大英语教师认可并应用到
【关键词】思维 活动 素养  教学是开“窗”,而不是围墙。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让学习真实发生。我从课后思考题人手,努力从下面的三个方面来体现对《钟表与星期》一课的理解。  一、转换角度——开智慧之“窗”  创新来自打破、重立,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本课开始,我以有悖于常规结果的算术引入,8 5=1,6 6=0,2-4=10,这样的算式对吗?学生在怀疑、思考、顿悟中突破认知疆域,打开认知视野,帮助
[摘要]孔子云“诗言志”。传统上,作文教学与评改通常依据课本习作安排,以写作者自我为中心,从写作者自我出发,指导学生写什么,如何写,所谓“我手写我心”。而本文则在作者个人课题研究及课堂实践的基础上,依托接受美学及“读者意识”相关理论,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习作1、2”的习作评改环节进行全新的策略探讨,具体策略包括:颁奖引领,确立文章拟题的读者视角;换位思考,强化现场感、交流感,深化读者意识;视角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与发展,关于心理活动课的模式与类型的研究与实践也越来越丰富。探究式心理活动课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体验为主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探究活动,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调整认知与增进因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  借鉴探究性学习“提出问题、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推动情感目标的达成,本文以六年级下册Unit 8 Ourdreams Period 4 Checkout time的教学为例,探讨通过教材开发、资源整合、课堂活动设计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教材 网络资源 活动设计 情感体验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