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和谐发展的过程,而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与教师指导职能的发挥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一节课里的每个活动,以精练实效的“导”为指引,将参与探究、操作、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活动1:(导人)
春回大地,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意昂然。悠悠拱桥之下,河水轻轻流淌。古朴典雅的亭台掩映在一片绿树红花之中。阳光下、草地上,一只只色彩斑斓的蝴蝶翩翩起舞。同学们可以再随着音乐欣赏一下。(多媒体随音乐播放图片)
活动2:(从实物抽象出图片,引入“对折”探究)
现在我们把这些物体都画下来(课件演示),可以得到下面的图形,我们就说这三个图形是对称图形。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这三个对称图形,每人任选两个,对折一下(板书:对折)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猜想,教师根据学生猜想的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验证)(个别学生发现)
活动3:(创作轴对称图形)
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再动手来做一个呢?可以剪,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
那就请同学们各显神通吧,我们来比一比谁的作品最有创意。
学生活动。
交流,你们做的是什么图形?是怎么做的?
活动4:(欣赏轴对称现象)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轴对称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自然现象中有很多是轴对称现象,如:海星、雪花、彩虹、蝴蝶。建筑物中也有轴对称现象。如:埃菲尔铁塔、故宫……京剧中的脸谱因其对称富有变化而著称。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之前,学生只是对对称有着模糊的印象,所以新授引人的时候,运用自动播放的精美的图片,配着美妙的音乐以及优美的语言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开始接触对称现象。这个时候,教师观察了学生的表情。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有的还发出“真美”的赞叹声。这时,学生在把已经经过挑选处理过的图片与自己心中的情感、认知经验开始结合,并初步欣赏到了对称现象的普遍和美的特性,在内心深处开始体验这些对称现象。接着教师话锋一转,引出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并要求学生“对折”并发现对折后能完全重合。于是,在上一个活动初步体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教师又精心设计“对折”这个实际操作的活动(活动2),让学生能够在“对折”这个活动的基础上,体验出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特性。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对折”这一过程后,能够发现两边完全重合,使学生重新经历了发现的过程,体验了轴对称图形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特性。在新授完轴对称图形知识以后,通过活动3,创作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将自己已经习得的经验,将体验的结果外显出来,通过学生各种方法的制作,最终得到了他们学习以后的结果,将内心的体验表达出来了。学生们这个时候非常的兴奋,可以说是达到了高峰体验,让他们表达的时候都非常激动。他们将自己的体验用一种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是学生对体验教学尝试的有力支持。最后一个活动,让学生欣赏对称现象。学生这个时候与开端的欣赏已经不同了。此时,他们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已经对对称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学生的体验就是一种对知识的升华,得到了艺术的熏陶,从艺术的角度体验对称图形。从学生初步感知的体验到操作体验、欣赏体验,都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离开了这些活动,学生的内心体验无法发生、发展和持续,就不能习得轴对称图形特征以外、隐逸于文本之外的“思维的体操”。体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活动之中,让学生自身的数学思想、思维经过体验得到积累的过程。
当然在教学活动之中也有其生成性,预留了时间空间让学生去体验“数学思维体操”之美。这一点尤其在先扶后放的“放”中体现。在《轴对称图形》一课中,学生们学习了新知以后要做练习,判断轴对称图形,这个时候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留给学生自主发表意见的空间。在预设了轴对称图形(蝴蝶)的对称轴不光可以是竖的,还可以是横的、斜的这样的一个片段后,后面有一个片段我记忆犹新。教师让学生用手势判断一些字母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学生通过了自己的思考体验判断以后,得到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其中有字母“c”,只有一人判断错误。教师不急着判断谁对谁错,就让这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说我把这个“c”竖着对折,话还没有说完,很多同学就急着说“还可以横着对折”、“对称轴还可以是横的”来纠正这个同学的错误,我问为什么?他们就说刚才那只蝴蝶的对称轴,你在斜着放的时候是斜的,在横着放的时候是横着的。这位同学想了想,的确如此,便很服气得点了点头。学生让学生摆手势判断就是预留给学生自己的时间去体验,而出现不同的答案就是生成的资源,在这个资源中,放开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验,其他学生用正确的体验来纠正错误的体验。我想这个时候,生成的教学资源,是体验的结果不同而生成的,如果灵活把握的话,能使体验数学思维这种内心的活动更加完善。
活动1:(导人)
春回大地,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意昂然。悠悠拱桥之下,河水轻轻流淌。古朴典雅的亭台掩映在一片绿树红花之中。阳光下、草地上,一只只色彩斑斓的蝴蝶翩翩起舞。同学们可以再随着音乐欣赏一下。(多媒体随音乐播放图片)
活动2:(从实物抽象出图片,引入“对折”探究)
现在我们把这些物体都画下来(课件演示),可以得到下面的图形,我们就说这三个图形是对称图形。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这三个对称图形,每人任选两个,对折一下(板书:对折)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猜想,教师根据学生猜想的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验证)(个别学生发现)
活动3:(创作轴对称图形)
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再动手来做一个呢?可以剪,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
那就请同学们各显神通吧,我们来比一比谁的作品最有创意。
学生活动。
交流,你们做的是什么图形?是怎么做的?
活动4:(欣赏轴对称现象)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轴对称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自然现象中有很多是轴对称现象,如:海星、雪花、彩虹、蝴蝶。建筑物中也有轴对称现象。如:埃菲尔铁塔、故宫……京剧中的脸谱因其对称富有变化而著称。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之前,学生只是对对称有着模糊的印象,所以新授引人的时候,运用自动播放的精美的图片,配着美妙的音乐以及优美的语言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开始接触对称现象。这个时候,教师观察了学生的表情。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有的还发出“真美”的赞叹声。这时,学生在把已经经过挑选处理过的图片与自己心中的情感、认知经验开始结合,并初步欣赏到了对称现象的普遍和美的特性,在内心深处开始体验这些对称现象。接着教师话锋一转,引出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并要求学生“对折”并发现对折后能完全重合。于是,在上一个活动初步体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教师又精心设计“对折”这个实际操作的活动(活动2),让学生能够在“对折”这个活动的基础上,体验出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特性。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对折”这一过程后,能够发现两边完全重合,使学生重新经历了发现的过程,体验了轴对称图形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特性。在新授完轴对称图形知识以后,通过活动3,创作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将自己已经习得的经验,将体验的结果外显出来,通过学生各种方法的制作,最终得到了他们学习以后的结果,将内心的体验表达出来了。学生们这个时候非常的兴奋,可以说是达到了高峰体验,让他们表达的时候都非常激动。他们将自己的体验用一种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是学生对体验教学尝试的有力支持。最后一个活动,让学生欣赏对称现象。学生这个时候与开端的欣赏已经不同了。此时,他们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已经对对称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学生的体验就是一种对知识的升华,得到了艺术的熏陶,从艺术的角度体验对称图形。从学生初步感知的体验到操作体验、欣赏体验,都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离开了这些活动,学生的内心体验无法发生、发展和持续,就不能习得轴对称图形特征以外、隐逸于文本之外的“思维的体操”。体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活动之中,让学生自身的数学思想、思维经过体验得到积累的过程。
当然在教学活动之中也有其生成性,预留了时间空间让学生去体验“数学思维体操”之美。这一点尤其在先扶后放的“放”中体现。在《轴对称图形》一课中,学生们学习了新知以后要做练习,判断轴对称图形,这个时候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留给学生自主发表意见的空间。在预设了轴对称图形(蝴蝶)的对称轴不光可以是竖的,还可以是横的、斜的这样的一个片段后,后面有一个片段我记忆犹新。教师让学生用手势判断一些字母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学生通过了自己的思考体验判断以后,得到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其中有字母“c”,只有一人判断错误。教师不急着判断谁对谁错,就让这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说我把这个“c”竖着对折,话还没有说完,很多同学就急着说“还可以横着对折”、“对称轴还可以是横的”来纠正这个同学的错误,我问为什么?他们就说刚才那只蝴蝶的对称轴,你在斜着放的时候是斜的,在横着放的时候是横着的。这位同学想了想,的确如此,便很服气得点了点头。学生让学生摆手势判断就是预留给学生自己的时间去体验,而出现不同的答案就是生成的资源,在这个资源中,放开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验,其他学生用正确的体验来纠正错误的体验。我想这个时候,生成的教学资源,是体验的结果不同而生成的,如果灵活把握的话,能使体验数学思维这种内心的活动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