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若自然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ning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作为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因为他的性恶之说而备受争议。众所周知,儒家的主流长期以来一直以教化民众,迁善改过为己任。可是荀子却偏偏标新立异,认为人性是恶的。又因为历史的因缘际会,荀子教出了两个很出名的学生,一为韩非,一为李斯。韩非子被评价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李斯作为他的同学,更是辅佐秦始皇的一代权臣。学生的离经叛道,也让荀子颇受微词。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说:“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荀子的学说作为谭嗣同所说的“乡愿”,为什么荀子能够仍在儒家之列呢?我们就回到《荀子》一书,从人性论的角度来管窥这一问题。


  荀子所说的“性”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荀子》中提到了各种各样的“性”,如才性、材性、情性、天性等。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新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性者,本始材朴也”;还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荀子认为性是人与生俱来之不可变者,或者说人本身最原初的特质。荀子对“性”的认识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当下即是”的特质。人生于天造地设的环境之下,也长于天地之中。所以中国哲学会将人性与天勾连起来,不会在此之外另寻一个创造者。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承认了天对人性的影响。只是他们在天如何影响人性方面显得略有不同。孔子很少谈直接“性”,但孔子在面对司马桓魋的威胁时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里的“天生之德”就与“性”很接近了。孔子在《论语》中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没有说性善与否,但是承认了“习”对于性的影响。一般认为,孟子主张性善,徐复观先生谈到孟子思想时说:“因心善是天之所与我者,所以心善即是性善,而孟子专从心的作用指正性善。”荀子对人性的看法与孔子类似,性是承天而来的,不可学,不可事的。但是荀子认为性是可以化的。人性是可以通过教育或者是“注错习俗”来慢慢引导的。《说文解字》中讲:“化,教行也。”上面荀子对于“性”的诸多讨论当中,并没有指出性恶这一说法。
  那么,荀子的“性恶”说是在何种情况下提出的呢?“知人论世”是儒家思想中一个优良的传统。任何一种思想或学说的产生都会深深地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乱世。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怀着深深的时代担當,那个时候的士人开始用自己的学识为那个混乱的时代开药方,试图用自己的知识为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找到出路。诸子百家思想百花齐放,各种学说风起云涌。恰如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一样。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一直在一代一代学人之中血脉相传。荀子也是如此,在《性恶》篇开宗明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之所以说“性恶”,是因为当时人“生而有好利”的情况。荀子所说的本始材朴的性,是无分善恶的,导于善,则善矣,导于恶,则恶矣。所以,荀子倡导要“化性起伪”。
  荀子十分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因此荀子强调“注错习俗”在化性过程中的作用。荀子曾在《劝学》中用诸多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其一,南方有一种鸟叫作蒙鸠,用羽毛来筑巢,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因为鸟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其二,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其三,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其四,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可见,荀子十分强调环境对于人的渐进式影响,这种渐进式的影响就是所谓的“化”。
  那么,“化性”为什么要从“伪”开始呢?从现代语言角度来說,伪可以解释为假或者不真实。《说文解字》中说:“伪,诈也。”从这个角度理解,化性起伪变成了化性起于伪装或者欺诈,或者是在人本性之上施以一层不真实的面具作为遮羞布。王引之认为这里的“伪”应该读作“为(wéi)”,是人为的意思。人的天性浑然善恶未分,如果任由其生而好利、生而有疾恶、生而有耳目之欲发展下去,就会让善隐匿,而让恶彰显。为了避免恶肆无忌惮地张扬,就需要用善来进行修正和引导。看似恶是本然的,而善是人为的。其实不然,善恶是以人类道德为中心的价值评判。在追名逐利的时代之中,时代的导向作为大背景被人们无意识地忽略掉了。所以,看起来人性恶是那么合理。在缺乏善的年代里,善显得那么鹤立鸡群,所以善成了人为的价值。实则善恶都是在人类的价值判断下产生的,都是发生论语境下的价值判断。原本的性就如荀子所说的“本始材朴”那样。这也就是很多学者主张的无所谓善恶的“性朴论”。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背负着“恶”。而恶又是不为社会公共道德所容纳的。所以就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趋善避恶。这样社会才能朝着我们所期望的美好的方向发展。“伪”就是充分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学习。这个学习的过程就是荀子所说的尊师隆礼的过程。《劝学》中荀子用一段简明的语言概括了这个过程:“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从学习的内容讲,荀子认为应该从读经开始,到读礼结束。从意义上讲,从做一个士人开始,到成为圣人结束。圣人境界是儒家理想中的最高人格,也是中国历代儒生的终极追求。吊诡的是,圣人是一个无止境的追求,伴随着人格境界的提升,圣人的境界也会不断提升。中国传统的经典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人格培养的道德源泉。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知行合一。读中国的古书要读出其中的知识系统来增长才华,也要力行其中的道理来培养品德。礼在中国传统社会兼具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人内心德性的外化表达,一方面是外在的强制约束。人都渴望绝对的自由。但是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必须符合社会规则才能诗意地在社会上生存。因此,不仅仅需要遵从自己的本心道德,更要遵从社会的规则。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人要不断地讲社会规则内化到心里,才能实现随心所欲不逾矩。
  荀子正是希望人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去增长人的善,隐匿人的恶,达到“习惯若自然”的境界,完成一个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正如,钱大昕为谢墉《荀子笺释跋》谓:“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盖自仲尼既殁,儒家以孟、荀为最醇,太史公叙列诸子,独以孟、荀标目,韩退之于荀氏虽有‘大醇小疵’之讥,然其云‘吐辞为经’,‘优入圣域’,则与孟氏并称,无异词也。”荀子虽从性善开始言说,却是为了化人向善。荀子与孔孟一样,以圣人为最高的道德追求。《汉书》中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袓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荀子虽然标新立异,但是却在儒家的大旨之内。荀子从社会实然层面出发,不失为一个经世之大儒。
其他文献
这几天一位太极运动业余“爱好者”和一位“准专业”的自由搏击选手的“打戏”吸引了超乎寻常的关注。这本是民间的“私斗”,但是借助互联网媒体,居然引起了各大“武林门派”之争。这是一场“唱戏的”和“看戏的”互动得最好的一场“秀”,竟然有人还为此生了气,当了真!  我也是一位热爱太极和自由搏击多年的伪拳迷。从小到大,即使看两只鸡打架我也愿意赶几里路去看。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小说我读过无数遍,无论是MMA还是
期刊
“世纪老人”冰心先生是蜚声国内外的知名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生于1900年,享有99岁高寿。从她的生活细节中,不仅可以读懂其人生的追求,还可以感悟其善于养生的秘笈。  冰心常说养生的第一要旨是养心。“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是她的自勉词,也是她的生活准则。冰心的住处十分平常,绝无奢侈浮华之气,素而雅的书房也是她的卧室。她向人解释说,在享受方面要知足,在知识与贡献方面要知不足;应该做的事情就
期刊
“蒹葭”这个词的本意,是指水边未成穗的芦苇。而这首诗,无论在音律上还是画面上、无论从气韵上还是意境上,都如它这个名字“蒹葭”的含义一般,拥有着一种淡然冷凝的、穿越时空的美丽,仿佛是打捞自秋江水畔、晓寒深处而来。  《蒹葭》,可说是生长在岁月沉沉中,一首最美的诗。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期刊
两千多年前,一个人在河岸边叹了口气。他不如儒家先贤孔子,站在岸边大声喊道:逝者如斯夫。在他现在的情况下,一个字都喊不出来。  他愁,这抹愁容来源于他的主张,更来自天下人对他的误解和不支持。他对统治者的要求是:以德服人,民心所归,天下一统。  德不是矛盾的关键,而是他要求礼法并用,对于大部分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人说,这可是大事,明显是新一代大儒推翻了部分自己前人立下的仁愛基础,在德化之时加入了法的观念
期刊
二十四节气,如同一个个精美而优雅的音符,有序地飘洒在四季这部乐谱上,伴随盈盈春花、密密夏叶、萧萧秋雨、皑皑冬雪,更添其丰富变幻的别样韵味。其中,秋分,便像一枚沉静飘落的红叶,静静地伏在秋季的中途,告诉人们感受寒凉的同时,不忘拾得一份内心的温暖与充实。  秋分在古代是个重要的节气。《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就是说,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
期刊
國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湣、宋献是也。故人主,天下之利势也,然而不能自安也,安之者必将道也。  故用國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  ——《荀子·王霸》
期刊
分章的利弊  老子的原文是不分章的,我们看到的马王堆帛书本就是不分章的,这与历史记载是符合的。我们看,司马迁《史记》里面的记载就是这样的。  老子看见周的衰败已经无可挽回了,于是选择离开,到了关口,关令尹高兴地说:“您要隐居了,勉强为我写本书吧!”于是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主旨是关于道德的,有五千多字,随后就离开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后来怎么样。(《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见周之衰,乃遂去
期刊
荀子,名况,又叫孙卿。荀子大约出生在周赧王时(约公元前313年)的赵国郇邑,死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葬在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荀子一生主要活动于齐国,并三为稷下(战国时齐国都城臨淄、西门、稷门附近地区)学宫祭酒。荀子还游走于燕、赵、秦、楚。两次做兰陵令。  荀子的学说博大精深,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教育学、军事学等各个领域。他立足儒道,汇通百家,是先秦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期刊
《红楼梦》中,人称“老祖宗”的贾母的养生诀窍是“寿从乐中来”。老人十分重视天伦之乐,爱热闹,看戏喜欢看生动的《西游记》,平时喜欢同孙子、孙女们在一起,这样没有孤独感。贾母心胸宽大,处事沉稳,平和而不大起大落的心态也是长寿的一大法寶。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这方面,贾母非常注意此道。她注意节食,避免吃油腻食物。如送螃蟹馅儿的饺子给她吃,她说:“这会子油腻腻的,谁吃这个。”元宵夜宴,她肚子饿了,凤
期刊
大道至简的反面,是故作艰深,是繁复华丽,是博大精深,是心向往之而永不能至。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也许我们道理能想得更明白。  这本书叫《启功给你讲书法》,中华书局出版,启功、书法、中华书局,这几个关键词放在一起,足以构成一本有分量的书。千万不要以为你不懂书法看不懂,这本书看起来讲书法,其实就是讲人生,掩卷沉思并感慨良多之后,就剩四个字:大道至简。  无数书法教程上说练字选纸很重要,必须要宣纸、元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