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扪侗寨生活习俗的当代传承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xxz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扪侗寨是全国仅有的6处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是西南地区唯一一个被纳入国家保护试点的古村落,2011年以来,相继被评为“贵州省最具魅力侗寨”、“全国文明村镇” 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地扪侗寨之所以能够“跳出旅游做旅游” [1]成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2],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和各级部门重视,它真正打动人的,不仅是风光的旷世之美、花桥鼓楼的建筑之美或侗乡少数民族的风情之美,更具特色也更具有生命力的是地扪侗寨的生活习俗之美,那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相融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的美。记录和传承地扪侗寨的民俗生活对更好的保护和开发这个古村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拟从地扪村民的日常生活和节庆生活两个方面阐述地扪侗寨的生活习俗,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保护这个地处偏远却独具特色的富有浓郁侗族文化色彩的原生态民族古村落。
  【关键词】:地扪;生活习俗;传承
  地扪侗寨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距县城27公里,距茅贡乡4公里。全村共有510多户,2381多人。地扪是侗语“底扪”的音译,侗语的原意是发源之地,侗学专家《贵州民族研究》原主编吴永清说可以理解为像韭菜一样发蔸的地方。[3]地扪生态博物馆馆长任和听认为:“贵州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在于气候、文化、资源。对于地们来讲,气候也就是自然环境和文化这两样无形的东西是最最宝贵的。”的确,地们真正吸引游客的不是它的具体某样东西,而是整个世外桃源似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一旦这种环境消失,它的特点和优势也就消失了。[4]地扪之美,在于它还没有沾染上“旅游”的气息。在这里,生产不是为了销售,金钱还没有上升到胁迫生存的意义。整个地扪侗寨没有一家客栈和餐馆,没有游客,这里流通的不是货币,而是流传千年的醇厚友善的温情。 [5]在地扪,有很多传统而古老的民间习俗,地扪人的生活习俗,大体同于侗族,但又有着其独特的地域特色。我们除了坚决制止破坏古村落行为的发生,[6]更要传承和保护好现有的生活民俗。
  一、地扪侗寨的日常生活
  (一)“日出而作,日落不归”的劳作方式。地扪侗寨居住的都是侗族人,人们传承了侗族人勤劳勇敢的精神。由于地域因素,这里人多,耕田少,而且98%的耕田是在几里甚至十几里远的山坡上。到了农忙季节,因为翻山越岭路途遥远,很多村民日出而作,日落不归,就在农田较多的附近牛圈上面塔个小屋,牛住下面,人在上面吃住,即便是非农忙季节这里的人们到了山上也总舍不得回家。在寨子后山上,人们常去耕种的半路上村民会用杉树和树皮搭建一些简陋的“凉亭”,劳作一天了的人们在回家的路上会都先聚在这个“凉亭”歇息脚,聊聊天或分享某人在山上采的野果,等晚风将人们的疲劳吹散,大家再一起慢悠悠的回家做晚饭。
  (二)“吃烧鱼”。每年农历7、8月份,香禾采摘了,水稻收割了,就可以下田捉鱼了,这个季节的鲤鱼、鲫鱼养得肥美,吃烧鱼都是到距离村子2-3里路的山上稻田里吃,亲戚朋友男女老少都有。可以下田抓鱼或者跟着妇女们到附近的田間地头摘野菜亦或者跟着小朋友们到山里采野果吃,也可以在田埂上晒晒太阳和老人们聊聊天看着小孩子们在田里嬉闹。烧鱼的时候,先在田边燃起一堆篝火,再从田里提来活鱼,用山上折来的树枝条穿到鱼嘴里,在火炭上翻来覆去地烤,直到烤得“滋滋”作响,鱼鳞变黄卷起来,就可以用手扒开剔除鱼刺和鱼肚子里的东西,再用田边菜地里采来的辣椒、生姜和妇女们采来洗净的鲜嫩翠绿的野菜如田埂边自生自发的韭菜、苦蒿子、广菜等等加点盐放在盆里搅拌就成立一道鲜、嫩、香的野味佳肴了。
  二、地扪侗寨的节庆生活
  不同的节庆,有不同的民俗活动,而地扪是一块处于历史与未来交叉点上的民族文化宝地。
  “千三”节——世界独一无二的节庆。关于“千三节”的祭祀活动,余达忠在《返璞归真—侗族地扪村千三节文化诠释》一书中有着生动的描述:每年的正月十一日在地扪都要举办大型的“千三祭祖”典礼,当地侗族称为“千三节”。“千三节”是千三地区侗寨最大的祭祖活动,这个活动中不仅地扪的五个侗寨要参加,周边的登岑、罗大、腊洞、茅贡等寨子都要参与其中。盛大的“千三节”在农历正月十一日在母寨宽阔的歌坪上举行,来自千三地区各村寨的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兴高采烈地整齐站在歌坪上。各寨的老人站在队伍的最前边,老年男子身着青色或蓝色纺绸的长纱,头上包青色棉纱包头或带着青色的瓜皮帽子。妇女们穿盛装和百褶裙,扎着绑腿,头戴绚烂的银饰。祭祖是整个节庆的核心和灵魂,其他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的。“千三”的祭祖活动都是从“祭萨”开始的。“千三”各寨的祭祖队伍在寨老们的带领下,缓缓地走向萨坛,到了萨坛边上,就由寨老们代表千三各寨烧香祭拜,将杯中的酒洒在萨坛上,分别粘一点糯米饭,撒一点鱼祭在萨坛上。这时大家就自动在萨坛边上围成圆圈,由女寨老领唱,全体参加祭萨的人应和,唱起了祭萨歌,寨母的总萨坛前古树巍峨,庄严肃穆,顿时整个地扪上空回荡着祭萨古歌和迁徙古歌的雄壮之声,女寨老的领唱与众人的齐声相合,形成了一曲宏大的交响曲,营造了一个古朴庄严、威严宏大的祭祖情景。祭萨神的仪式结束,紧接着就开始祭“塘公”。由寨母的总萨坛过去,有两眼水塘,塘公祠就建在水塘边上。地扪侗寨广泛流传着关于塘公的传说,还有一首《塘公传歌》,采用侗族歌谣,多声说唱的形式,曲调传统悠扬。祭拜塘公的时,芦笙奏响,炮声大作,鼓钹齐鸣,大家一起随着大声“汉巴啦,汉巴啦”的欢呼起来,一时间把整个祭祀活动推向了高潮。之后,由一名领唱演唱《塘公传歌》,众人在一旁唱和。一时间,宏大叙事与庄严的历史记忆再一次弥漫在整个地扪,整个“千三”侗寨。周围侗寨的千三子民们聚集在“萨”坛前,汇聚在塘公祠边,对祖先、对历史进行古歌的演述,在这样神圣化的仪式面前,群众们又再次重温了千三的历史文化。在“千三节”祭萨、祭塘公的仪式结束后,祭祀的队伍在寨老的带领下,围绕其余四个寨子按指定的路线分别祭拜分萨坛。“千三节”不仅是一场“神”的节庆,也是侗族群众对自己一年辛劳之后的奖励和娱乐。在祭祀仪式结束后,各村寨之间的“月也”也相继开始,期间会有鼓楼对歌、斗牛、演侗戏等活动穿插进行,每个夜晚都是人们欢宴的美好时光,美酒美食,笑声歌声持续到凌晨时分还久久不肯散去。老年人回忆往事,中年人诉说衷肠,年轻人谈情说爱,小孩子是节庆里最欢乐的人群。
  三、结束语
  作为旅游村寨,这村个远不止是让游客来观光的,更是让人用心来体验的心灵栖息家园。这个偏远的山村能够成为国家保护的古村落,让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不远万里,跋山涉水来端详考研这座古村落,它独特生活习俗正是最吸引人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喻丹,地扪:跳出旅游做旅游的另类样本[J].当代贵州,2009(18)
  [2]谭美恩,时光边缘的村落[J].当代贵州,2008(9)
  [3]余达忠,返朴归真—侗族地扪“千三节”文化诠释[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4]张姗,贵州地扪侗寨的保护与开发[J].民族史研究,2010
  [5]Hans,地扪:时光边缘 古风依旧[J].大众科学,2014(4)
  [6]刘文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初探[J].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
其他文献
回忆百年,还看今朝,已是2016年,此时毛尔盖·桑木丹大师诞辰一百零二年周年之际。此刻,我们心怀激动,面临心潮澎湃的时刻都为大师的一生著书立说而奋然向前;也是向大师孜孜不倦的精神而执着耕耘;更为大师的所作所为向奋勇执着的人们传递心灵的启迪,让他们在大师的思想氛围下沐浴智慧的升华,让他们在大师的平易近人中融会生活的哲理,让他们在大师一生的执着里追求人生的行囊……  出生平凡 印留童年  平凡在生活中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诠释动机论”的翻译理论,从对翻译过程的划分、对译者的要求和对翻译研究的作用三个方面探讨了“诠释动机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诠释动机论;翻译;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在他的著作《通天塔之后》中提出了“诠释动机论”的翻译观,关注翻译的动态过程,创造性地提出了翻译的四个具体步骤:信任(
期刊
【摘要】: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中,与环境互相融合从而打上了地域恪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同化现象日趋严重,中国的城市特色普遍缺失,地域性文化正逐渐被抛弃和遗忘,乡村景观的地域特色将是中国保持特色景观的最后一块阵地。基于此,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挖掘乡村景观的价值,完善乡村景观特色风貌,使其形成完整、高效和多功能的新时期乡村景观,成为本论文研究的目标之一。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的各种角色粉墨登场。广告行业作为社会中的主流行业,尤其是广告的实用价值,也日益凸显。广告作为生产要素,也推动着社会各个行业的壮大。当代以来,我国广告业发展迅速,同时广告元素也日益多元化。其中,女性在广告中铺天盖地的存在,似乎成了一种客观实在。正是女性在广告中不断呈现出多样的形象,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特点不断突显,同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一系列思考。  【关键
期刊
【摘要】: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国际间贸易合作的加强,中国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在这一进程中,国际商务合同日益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商务领域。由于词汇的正确使用在语言习得以及国际商贸合同实际应用中占据重要地位,分析国际英语商务合同的词汇特征有助于更加规范的拟定以及理解商务合同,因此,本文旨在从词汇选用的角度分析国际商务英语合同。  【关键词】:英语;国际商贸合同;词汇特征  J. Swift
期刊
【摘要】:配价理论是语言学中极具实际意义的一门理论,从配价的角度研究俄语动词,为探究句法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本文将俄语动词根据其内在语义结构划分类别,并选取三价动词作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句法模式的构建规则。  【关键词】:三价动词;句法模式;配价  一、配价理论  配价理论是当代语言学最富有实用价值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并且已成为当今句法语义理论体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价”这一概念借自化学,化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新农村建设逐渐变为社会建设的主要项目。在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群众文化发展水平代表着国家的文化水平,从基层开始做起文化建设不仅带动了社会发展,同时也为国家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就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群众文化;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的主旨是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在20世纪美术史上留下的光辉成就,同时对毕加索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进行探讨并思考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对我们目前的艺术乃至将来的艺术的一种影响。  【关键词】:毕加索;20世纪;美术史  帕勃罗·毕加索(188l—1973),这位生于西班牙卒于法国的20世纪的伟大画家,在他从艺的70多年岁月中,创作了包括油画、版画、雕塑、陶瓷、拼贴、素描等在内的艺
期刊
博物馆担负着征集、保护和研究、展示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的重要文化传播功能,一向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宝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集中的形象代表。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事业的繁荣,考古学的大众化普及化,博物馆的兴起对于城市文化建设以及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和旅游吸引力的重要载体。  二战以前,世界博物馆总数还
期刊
【摘要】:新时期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目前我国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在探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浅析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期下,文化建设逐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