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微网络载体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重视微网络载体对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以及把握好微网络背景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主客观条件。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微网络载体的优势,最终实现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微网络载体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越来越不能避开网络,反而要日益重视微网络载体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大学生网民的数量日益增加,大学生对微信等微网络载体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得深入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微网络载体的优势,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容,增强其亲和力和趣味性,在显性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开展隐性教育,最终实现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微网络载体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1.微网络载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进一步加强。新时期,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各种智能手机APP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为微网络载体的形成创造了前提条件。
通过搜狗百科查阅到微网络是指一个微分享平台,专注于微阅读、微视频、微生活、微分享、微点评、微图片、微论坛等微信息服务,提供微资讯、分享微资讯为主,使人们在忙碌的时间里微少的空余时间里也能感受到到丰富的网络世界。
微网络载体简单来讲就是一种传播微信息服务的一种工具,是网络载体的一种新媒体形式,它主要借助 3G、4G 网络移动通讯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依托手机上的即时通讯软件如QQ、微博、微信等实现随时随地传播信息、交流互动的一种活动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讲,微网络载体就是一个微网络信息处理平台,它可以超越空间限制,打破常规交流模式,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快速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比如通过微视频、微图片、微表达等随时随地实现交流互动、传递信息。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隐性教育作为一种无意识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引起了教育者的重视。由于在教育主题、教育目的等方面采取隐蔽性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上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教学效果的持久性,可以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广泛地被受教育者所认可。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把教育的目的和主题隐藏在学生学习、生活、校园活动等特定的环境中,使大学生自觉接受并内化一定社会思想观念,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的一种教育模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显性教育的不足,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微网络载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往往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取什么载体传递教育信息,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效。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因此高校必须与时俱进,依托新的载体和方式开展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寻找一种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且毫无抵触情绪的方式来开展思政工作。互联网等新鲜事物容易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借助微平台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教育者可以紧扣“微脉搏”,利用互联网及时掌握受教育者的“微特点”,准确把握舆情变化,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据统计,全国高校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几乎接近100%,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了微网络的主体客户,他们通过微平台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交流自己的观点,这种网络化的互动成为了广大学生所喜欢的一种交流模式。随着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得顺应时代的步伐,借助微网络载体,开辟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新的网络载体可以向大学生传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并实现即时互动交流,因此,借助互联网技术和隐性教育的方式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今后微网络载体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会日益凸显出来。
二、微网络视域下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1.重视微网络载体对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新时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微网络载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必然选择,尤其在生活中的使用更加的普遍化,作为教育者必须紧扣“微时代”的新特点,实现微载体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利用微网络的便捷服务性,使教育的内容通过网络更加丰富化多样化,最终促使受教育者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自觉地被内化、行为化和生活化。只有充分地意识到微网络在当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才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
2.把握好微网络背景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主客观条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必须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过程中以及相应实践的基础上才可以实现,也就使是说必须得依赖特定环境使受教育者参与进来,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一步来讲隐性教育得价值是如何实现得呢,这个就涉及到在特定的环境中,教育的主体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才能使教育的客体积极主动、轻松愉悦地去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最终达到自觉接受并内化。
2.1微网络视域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主观条件 ——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做为思政工作者必须得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深化改革,坚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前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得在科学、先进理念的引导下,实事求是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从而不断地推动高校思政工作民主化进程,进一步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导向。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时代化、网络化、国际化和生活化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好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开创微时代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2.2微网络视域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客观条件——良好的网络环境。隐性思政教育价值的实现不仅仅需要科学的理念,更需要特定的环境,因为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加深人们的认识,也就是教育必须过程化,不能只是简单的说教,它需要较好的氛围和相应的活动设计才能使受教育者自觉主动地接受。由此可见,特定环境对于思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吉林大学王淑荣教授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宏观社会大环境和微观社会小环境,她指出以社会大环境为依托,可以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微网络时代良好的微网络环境也可以最大化地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毕竟网络环境它是属于社会大环境的一部分。
具体来讲,以微网络载体开展隐性思政教育是非常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把握好微网络载体下的思政教育是创新思政工作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宣传作用。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扶持新型正能量网站和网络媒体,使之形成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主力军。思政工作者还需要灵活运用微网络载体,准确把握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进入一些正规的网络交流平台,及时实现师生交流互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王淑榮、孟鹏涛.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
[3]赵紫薇. 新媒体时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
[4]卢秀峰.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J].教育信息技术,2014.
[5]乔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有效运用研究[D].硕士,2013.
作者简介:樊静,陕西商洛人。硕士研究生,西安培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安培华学院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微网络载体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PHSZ20161101).
关键词:微网络载体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越来越不能避开网络,反而要日益重视微网络载体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大学生网民的数量日益增加,大学生对微信等微网络载体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得深入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微网络载体的优势,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容,增强其亲和力和趣味性,在显性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开展隐性教育,最终实现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微网络载体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1.微网络载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进一步加强。新时期,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各种智能手机APP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为微网络载体的形成创造了前提条件。
通过搜狗百科查阅到微网络是指一个微分享平台,专注于微阅读、微视频、微生活、微分享、微点评、微图片、微论坛等微信息服务,提供微资讯、分享微资讯为主,使人们在忙碌的时间里微少的空余时间里也能感受到到丰富的网络世界。
微网络载体简单来讲就是一种传播微信息服务的一种工具,是网络载体的一种新媒体形式,它主要借助 3G、4G 网络移动通讯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依托手机上的即时通讯软件如QQ、微博、微信等实现随时随地传播信息、交流互动的一种活动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讲,微网络载体就是一个微网络信息处理平台,它可以超越空间限制,打破常规交流模式,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快速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比如通过微视频、微图片、微表达等随时随地实现交流互动、传递信息。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隐性教育作为一种无意识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引起了教育者的重视。由于在教育主题、教育目的等方面采取隐蔽性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上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教学效果的持久性,可以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广泛地被受教育者所认可。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把教育的目的和主题隐藏在学生学习、生活、校园活动等特定的环境中,使大学生自觉接受并内化一定社会思想观念,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的一种教育模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显性教育的不足,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微网络载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往往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取什么载体传递教育信息,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效。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因此高校必须与时俱进,依托新的载体和方式开展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寻找一种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且毫无抵触情绪的方式来开展思政工作。互联网等新鲜事物容易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借助微平台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教育者可以紧扣“微脉搏”,利用互联网及时掌握受教育者的“微特点”,准确把握舆情变化,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据统计,全国高校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几乎接近100%,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了微网络的主体客户,他们通过微平台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交流自己的观点,这种网络化的互动成为了广大学生所喜欢的一种交流模式。随着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得顺应时代的步伐,借助微网络载体,开辟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新的网络载体可以向大学生传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并实现即时互动交流,因此,借助互联网技术和隐性教育的方式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今后微网络载体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会日益凸显出来。
二、微网络视域下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1.重视微网络载体对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新时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微网络载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必然选择,尤其在生活中的使用更加的普遍化,作为教育者必须紧扣“微时代”的新特点,实现微载体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利用微网络的便捷服务性,使教育的内容通过网络更加丰富化多样化,最终促使受教育者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自觉地被内化、行为化和生活化。只有充分地意识到微网络在当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才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
2.把握好微网络背景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主客观条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必须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过程中以及相应实践的基础上才可以实现,也就使是说必须得依赖特定环境使受教育者参与进来,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一步来讲隐性教育得价值是如何实现得呢,这个就涉及到在特定的环境中,教育的主体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才能使教育的客体积极主动、轻松愉悦地去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最终达到自觉接受并内化。
2.1微网络视域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主观条件 ——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做为思政工作者必须得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深化改革,坚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前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得在科学、先进理念的引导下,实事求是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从而不断地推动高校思政工作民主化进程,进一步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导向。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时代化、网络化、国际化和生活化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好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开创微时代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2.2微网络视域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客观条件——良好的网络环境。隐性思政教育价值的实现不仅仅需要科学的理念,更需要特定的环境,因为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加深人们的认识,也就是教育必须过程化,不能只是简单的说教,它需要较好的氛围和相应的活动设计才能使受教育者自觉主动地接受。由此可见,特定环境对于思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吉林大学王淑荣教授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宏观社会大环境和微观社会小环境,她指出以社会大环境为依托,可以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微网络时代良好的微网络环境也可以最大化地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毕竟网络环境它是属于社会大环境的一部分。
具体来讲,以微网络载体开展隐性思政教育是非常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把握好微网络载体下的思政教育是创新思政工作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宣传作用。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扶持新型正能量网站和网络媒体,使之形成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主力军。思政工作者还需要灵活运用微网络载体,准确把握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进入一些正规的网络交流平台,及时实现师生交流互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王淑榮、孟鹏涛.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
[3]赵紫薇. 新媒体时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
[4]卢秀峰.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J].教育信息技术,2014.
[5]乔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有效运用研究[D].硕士,2013.
作者简介:樊静,陕西商洛人。硕士研究生,西安培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安培华学院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微网络载体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PHSZ2016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