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镣铐舞出精彩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inc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作文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语文考试的成败。平常的语学教学中,学生特别怕写作文,中学生中曾流传着这样的话: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一到作文课就愁眉苦脸,脑子一片空白,觉得没什么可写,东拼西凑,这样勉强写出来的东西也是语言苍白,言之无物。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不难发现,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注重知识技巧,忽视心灵启迪;注重标准,忽视独创;注重统一要求,忽视个体差异;注重成人眼光,忽视儿童心理;注重详批细改,忽视有效指导;注重急功近利,忽视日积月累。那么,怎样扭转这种局面,让学生不再视作文为畏途呢?怎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写作教学的任务,怎样让学生经过三年的写作积淀高考时“戴着镣铐”也能跳出优美的舞蹈呢?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开放的阅读观
  回到写作的本原,写作不就是一种表达吗?写作就是用文字记载与刻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期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生活就会有写作。有些学生将写不好作文,简单地归因于生活的单调与枯燥,认为每天过“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不可能写出生动的内容来。殊不知作文水平的高低最终还是取决于心灵表达的深浅与厚薄,所以要想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就要扩大自己的写作空间。空间大了,材料丰富了,写作也就容易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古至今都是文人追求的一种上佳境界。所以一定要建立开放的阅读观,既要关注课内,更要关注课外。让学生在课外书籍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多读,实际是让学生与智者对话,与作家交朋友,实际上是让学生用最好的精神食粮,滋养他们干涸的心灵。
  二、建立开放的写作观
  通过多读,学生积累的素材多了,就不会把作文视为苦差事。教师给学生布置的练笔形式也要不拘一格,日记、随笔、作文、摘录美文等,要形式多样,要坚持一周一练。练书法三日不练手生,写作文亦是如此。巴金老先生曾说过,“只有写才会写”。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话,即“我手写我心”,减少束缚,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作文成为学生乐于表达的家园,让作文成为学生私人化的事情,让他们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当然,作为语文教师,还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和隐私。
  三、巧妙下批语
  “语文教师给学生写的作文批语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语文教师的作文批语,是对学生写作能力和人文关怀的双重评价。学生最不喜欢的是那种苍白无力、不痛不痒、模棱两可、缺乏个性的僵死批语,对于这样的批语,学生消极对待,长此以往,写作的热情就会减少。因此,作文批语应以热情鼓励、激发兴趣为主,批语要精当,要具有启发性、探讨性、导向性,要切中要点。针对班上几十个学生,还要尊重个体水平的差异,尤其对中下等作文水平的学生更是要精批。这里所说的精批,不是说让教师把原作文改得一塌糊涂,下大篇批评性的话语,而是说教师要巧妙下评语,要以正面评价为主,适当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有人说,一句表扬的话抵得上十句责骂。所以,教师要善于努力发现这些学生的作文中写得较好的地方,哪怕是一句话、一小段,都应加以表扬。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文即做人,中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批语中,还应给予学生人文关怀,教会学生生存和做人的道理。
  在考试不可回避的现实中,写作教学“戴着镣铐跳舞”是一种必然,高三的写作教学就不能不抱着一丝功利心了。但是,只要经过自由写作和本真训练,就算到了高三加上“镣铐”,围绕高考的指挥棒旋转,学生还是能够写得得心应手的。高三阶段应着重加强对学生应试技巧的训练,适当的应试策略可以让学生的复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完整的写作训练,可以让学生在高考时破蛹成蝶,完美蜕变。多读心中有底,多写笔下生花,就算戴着“镣铐”也能自由起舞。
其他文献
当前的文言文课堂,为了应对高考,重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领悟,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加之应试教育的重压,网络文化的冲击,学生难以体会到文言文语言的妙处和思想,文言意识越来越淡薄了。基于此,文言文的教学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中的现象考察文化问题。”而本地的教学资源中,碑刻文化不失
期刊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的学为主”,积极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而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是打造开放的阅读课堂。   首先是“占有”, 就是学生“要读”。就像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样,即让学生大量阅
期刊
作为语文教师,感到最头疼的就是每当在课堂上要涉及课外知识或文学常识时,底下总是一片沉寂。学生视野狭小,知识贫乏,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太窄了,这与他们课外阅读的不到位有着莫大的关系。  阅读和听、说、写一同构成语文教学的四大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
期刊
今年语文科目湖南卷的选做题有点变化,即从往年的二选一变成三选二。从阅卷中发现,学生确实在很多能力极待提高。   今年的第一道选做题如下:   六、选做题(12分。每小题6分)   注意:选做题共三道小题,请任选其中2道作答。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次,妈妈忽见阿必一脸狼狈相,鼻子上抹着一道黑。问她怎么了,她装作若无其事,直说“我囫囵着跌下来的,”“囫囵着跌下来”用语
期刊
平日听课时间,看那些课堂上被点名发言的学生,表现往往都是底气不足,声音微弱,三言两语的表述,匆忙地坐下,都在透露着一种“气短”、一种“无奈”乃至一种“麻木”与“漠然”。本来应该是最有可能“出彩”的、师生个性张扬的、灵动斑斓的语文课堂,为何如此“低迷”?原因很多,但是似乎有一种“病因”是共同的:“积累缺乏综合症”。   教师的积累上不去,就容易做他人的传声筒、教参的转述者,就没有自己的识见,别人听
期刊
在很多次的课堂教学中,常有这种体验,那就是根据预先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时,常常因为学生的课堂反应或是知识点的某种契机触发,而让已设计好的教学思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如果顺势推波助澜,将已经完成的教学环节,通过类型扩展、变更样式等方式向纵深拓展,就能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认知,让教学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阶段检测题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有这样一个填空题:   在中国这样的诗的国度里
期刊
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把握好课堂有效的40分钟。课堂时间如果能得到充分运用,学生自然学有所得,而不必再耗费课外更多的时间,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那么,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呢?下面谈几点浅见。  一、要求教师在备课组安排下,制定出科学而周密的复习计划  复习计划应详细而具体,每周完成哪些任务,甚至落实到每一课。古人在《
期刊
时光易老,酣梦常碎。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回家不过一日,小区里忽然搭起灵堂,后来才知道是年幼时住在同一胡同的爷爷。同家里老人感慨唏嘘时,老人家表情倒是淡然,只是说久病缠身早就接近植物人,死亡也是另一种意义的解脱,转而便谈起我小时候与老人家们的故事。  幼年身体不好,常常麻烦后院医术精湛的爷爷帮忙接骨,不过爷爷命途多舛,未及坐享天伦,七十几岁就因癌症去世;对门阿姨常用维维豆奶逗我,许久
期刊
诗人流沙河在诗中写道:“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中国人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心态、审美趣味,而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诗文可以说是一颗颗足以照亮心灵的明珠,需要沉下心认真地品味,正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养工夫兴味长”。  而现实中的古诗文教学充满了那么多的迫不及待,一颗颗明珠被击得粉碎,一朵朵美丽的花被碾得粉碎。  迫于授课进度的压力,教师总是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理
期刊
读李镇西老师的《从批判走向建设》一书,深受触动。对他谈及的“语文生活化”一章研读再三,颇以为然。此举解决了三个问题:1.学生学以致用的问题;2.重新审视并确立语文课的性质问题;3.语文的教法问题,即教为主还是学为主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中基本理念的首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能力改为“语文素养”,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更广泛的功能,重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