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种复调式的大学人文教学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教育理应是一种人文教育,尤其是以培养师资力量为职责的师范院校更是如此。如何把这种人文教育观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大学课堂(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谈谈心目中的一种理想的教学观念:复调式的人文教学。
  一、复调式的人文教学理念
  复调式的人文教学不仅把作家的作品当成艺术来解读,而且也要把作家的生活当作一件作品来审美鉴赏,通过解读作品领略艺术的魅力,通过追思作家的生活反思自己的现实人生。这种人文教学有三个维度:作家-作品-现实,在这个立体舞台上,老师和学生共同表演着自己的生活感悟和生活决断。“我们该何去何从?”是他们永远铭记的心灵拷问。
  复调式的人文教学的总理念是:贯穿作家和作品,串联课堂与人生。“贯穿作家和作品”意味着将作家的生活世界与其作品的艺术世界,以及将作者的不同作品连接起来;“串联课堂与人生”意味着将所学作家作品与我们自己的现实生活世界连接起来。比如教学戴望舒的《雨巷》,首先简略地介绍一下与作者相关的一些文学常识,然后简单谈谈戴望舒的爱情与婚姻,把它当做戴望舒“人生大书”的一个片段来阅读。从而引导大学生们树立一种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念:两厢情愿才能萌发幸福;爱情是交响而非单方独唱。在具体解读作品时指出这首诗可以有自然-社会-人生三重境界。最高的境界就是“雨巷”象征着人生的悲剧性与理想性。人生无处不风雨!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一段段的“雨巷”。每每此时,我们不要沉沦下去,不要因为理想的受挫就偃旗息鼓。我们应该一如既往在希望中前行,怀抱新的灿烂理想积极生活。
  这种把现实人生融入课堂教学,无疑扩大了课堂的教学空间,也增加了课堂的复调性。复调式的人文教学呈现给学生的是一种艺术和人生的多重视野,让他们自己去对照去反思,从而引导他们自己去思索,去决断,去生活!
  二、复调式的人文教学风格
  复调式的人文教学风格是:“透视主义和散文化的密切结合”。
  所谓“透视主义”是尼采用来否认任何绝对或普遍价值的可能性的一种学说。古语云:一叶可以障目。那么我们如何突破视野的屏障呢?尼采认为“一个视角是一只眼睛,一种看的方式,一个人所拥有的视角越多,他能够任意看到的东西就越多,他对特定现象的理解和把握就越好。”不同的人又有着不同的视角,同一个人也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将透视主义引入课堂教学,我们可以融汇各家言说分析作品,也可以自吐心经抒发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所谓“散文化”是说我们的课堂形式非常自由,可以“贯穿作家和作品,串联课堂与人生”,但是必须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自由不能没有边际,得有一个中心,那就是围绕着所学作家作品,这是话题中心;在这个话题中心之外发散时还要坚持一个精神中心,即“珍爱生命-积极生活-感悟存在”。“散文化”核心所在就是关注一种精神人文性。透视主义和散文化密切结合,形成了所谓的复调式人文教学风格。
  当然,透视主义的众家言说不能太多太滥,要注意选择的观点的价值与意义;散文化的教学也不能太散从而过多占用课堂时间。在教学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时,我从众多的资料中只选择了以下两种观点:一是陈思和《当代文学史》中对史铁生的评论:“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史铁生终于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这时所体现出的个人对苦难的承受已不再是偏狭的绝望,而呈现为对人类的整体存在的担当。”一是宋立民的论文《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史铁生<命若琴弦>的再阐释》,他从8个方面窥探作者是如何沿着莽莽群山中的那条小路从小说步入了哲学,由艺术靠近了宗教的:“借纸笔悟生死”“象征主义”“生命=行走之和”“无中生有”“顿悟于极限”“满足与超越”“面对情感世界”“广义残疾”。这两种见解一是从作家个人生活世界出发,一是从作品的艺术世界出发,共同触及了复调式人文教学的精神主题:“珍爱生命-积极生活-感悟存在”。不仅如此,我还结合希腊的西西弗神话,联系加缪的《西西弗神话》,以及辛格《我们的迷惘》等著作中关于生命的意味的论述,最后形成如下见解:这篇小说揭示了一对生活矛盾:理想的虚无与过程的积极。但必须注意的是,积极生活是这篇小说的形式意义,至于积极生活的内在意义却是缺乏的。生命要想拥有意味必须有一种崇高的目的,必须把自己和别人和世界联系起来。
  由此可见,这种教学风格是对传统教学知识中心主义的反叛,它在知识之外更加关注一种让人安身立命的人文智慧。
  三、复调式的人文教学目标
  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塑造自己的灵魂,然后才能谈得上教书育人。真正的大学教师,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纯粹的知识,更是生活智慧的启迪以及一种精神的凌空。真正的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单方面收益,而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互惠。这就构成了一种教学目标的复调性。
  这里有课堂目标和终极目标之分。课堂目标是:教师通过备课和教学对所学作品产生自己的独特理解,学生通过聆听从而对所学作品和作家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师生通过互动对话加深各自的阅读体验。至于终极目标,就是鲁迅所谓的“立人”,周作人所谓的“新民”,我将它概括为:用自己的眼看世界,用自己的脑想问题,用自己的心悟人生,真正从精神上站立起来,成为一个求真向善爱美的和谐的人。这也是古人在《大学》中所提出的“大人之学”的目标所在。我爱因斯坦下述一段话也很好地体现了大学的终极宗旨:“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
  真正的老师永远是学生,是“生活的艺术”的学生!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要牢记如下箴言:“艺术只有一个目的,艺术家要为之不倦的努力,不懈的奋斗。这个目的就是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生活的艺术。”
其他文献
主题活动课程是当前幼儿园的主导课程,它围绕一个主题,追随幼儿生活经验,师幼共同建构一系列预设和生成的活动,借助环境和各方资源,探求新知识。为幼儿整合、重组、再现知识经验创设了特定的背景,为延伸、拓展与整合习得的经验提供广阔天地。我园一直倡导《纲要》精神,坚持开展主题研究与实践。围绕主题开发课程资源,切实提高我园课程建设和实施水平,是我们探索的方向。  一、主题教学的内涵与发展意义  我国幼儿园主题
期刊
人类已经进入一个经济全球化、社会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于教育而言,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个信息来源极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教师已不再像从前那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信息渠道。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验和推广,历史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伴随新课程的推行,历史教学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产生许多新的特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新课程呼唤着历史教师角色的重塑与转换。只有这样
期刊
传统型的教师越来越难以满足时代的需要,必须向学习型、科研型、创新型教师转变。因此,我校把教师培训放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规律,以教师培养为出发点,以校本研修为突破口,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综合实力,为我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更新理念,实现校本研修目标化  我校
期刊
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使他们都能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才是符合21世纪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这个原则下,就应当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一)个性差异的现象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期刊
待进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是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知识水平、情感意志等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缺陷,在常态化学习过程中,能力、方法、水平不能达到学业任务基本要求的学生。待进生也可称为学困生,类似于过去所称的“差下生”,但二者有着概念性的区别,待进生是个动态性的概念 ,“差下生”则是定义性的概念,在老师的心目中,应当只有暂时落后的“待进生”,而没有无法转变的“差下生”。笔者所任职的是一所县市级普通中学,
期刊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均在迅速发展着,而走过百年历程的中国幼儿教育事业也与时俱进,在飞速的前进着。幼教改革已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无数个工作在幼教一线的幼儿教师们正是推动幼教事业不断的前进和发展的动力之一。儿时的选择,我从事了幼教事业。不经意间,十多年的时光平凡和平静中悄然逝去,没有留下什么骄人的成绩,没有做出什么惊人的壮举,但直到今天,我依然还坚守在这里。我不
期刊
数学究竟应该给孩子的明天留下什么?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本应是学校教育中内容最丰富、最有情趣的课程之一,但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学生感到数学乏味而难学。伴随着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逐渐衰减,于是数学成了学生的负担,逐渐讨厌数学、冷漠数学课。数学学习应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与渴望,让学生在奇妙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意义重大,它有利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意义建构  (一)对数学实践
期刊
惊闻某省学生跳楼,某省学生服毒,不久又有报道称某省学生弑母……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案件的发生,使我的心灵受到巨大冲击。尽管此类事件发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究其根源却是有着共性的:那就是缺乏健康的心理和坚强的意志,缺乏耐受挫折和战胜挫折的勇气和意志。笔者扼腕顿足的同时,试图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认识,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的话题,谈一点个人浅近的认识。  一、初中生挫折承受力的分析  从二十世纪八十
期刊
一、认清形势,促领导高度重视  (一)认清素质教育、课改等因素对中小学图书馆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可见,中小学图书馆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