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将军轶事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8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立人在缅北反攻中,极重部下生命,每战不急于求进度,总以猛烈炮火开路。史迪威责怪他进展不够快也不改初衷。老部下为孙立人写书,名叫《小兵之父》。孙立人军中没有死刑,最高刑罚是“记死”。
  孙立人其人,中西学贯通,一口英语极为流利,是史迪威最为器重的中国军官,认为他与一些满脑子封建思想、没见过外面世界的国民党将领不同。但有趣的是,这位精通英语的中国将军,与史迪威相处,大多时候却是在吵架。这一点是美军参战军人回忆的。有一次麦瑞尔突击队指挥官麦瑞尔准将曾迷惑地问孙立人,说你和乔(史迪威的绰号)哪里有这样多的架要吵?孙立人回答:“如果我不和他讲,他永远不会明白中国人怎样想。”
  史迪威虽然坏脾气,但他是一个优秀的将军,而且为人正派,反而钦佩孙立人的率直。所以,他和孙立人吵得厉害,吵过之后只会配合得更好。
  一次,史迪威去重庆开会,代理指挥的美军参谋长柏利诺认定日军在胡康河谷谷口只有少数指挥官和缅甸伪军,因此命令一一二团分散攻击临滨、拉加苏等日军据点,结果进展艰难。孙立人审问俘虏,发现日军至少有两个大队的番号,认为情况不对,与柏利诺大吵,要求立即派出援军。双方争论到史迪威不得不提前飞回,询问孙立人为何不尊重参谋长。孙立人道:“日军可不是你们美国人,不会因为没有公路就无法使用炮兵!”
  史迪威等美国军人都很恼火,但史迪威自己到拉加苏看过,不得不承认孙立人说得有道理。于是他命令孙立人率领新三十八师主力驰援,取得于邦大捷。一仗打下来才明白,当面的日军竟然不是两个大队,而是五十五、五十六两个完整的步兵联队!一个一一二团竟然顶了日军两个联队,而且打得平分秋色。这回,感到吃惊的不仅是美国人,连孙立人自己都有点儿不敢相信了。
  孙立人为人机敏且荣誉感极强。一次在印度,美国记者采访他,可能为了打一打这个年轻将军的傲气,记者故意说:“加尔各答出了好几次汽车被盗案件,都是中国人干的,孙将军你知道吗?”
  熟悉美国的孙立人应声答道:“美国各城市丢汽车的案件都很多,是否也是中国人干的?”
  到台湾后,孙立人担任陆军总司令。当时国民党军中,陆军待遇不如空军、海军,他极为不满,追着蒋介石要求改善,蒋却袒护海军、空军。孙一向看不起空军总司令周至柔和海军总司令桂永清,情急之下喊道:“总座,我们可以比啊,国文也行,英文也行,数理化也行,操练也行,作战也行,来比好了!”
  哭笑不得的蒋介石说,孙立人不懂政治。
  孙立人确实什么事儿都能做得好,他喜欢运动(在清华大学曾因运动受伤休学一年),在大学期间打篮球很出色,于是选拔入校队,后来竟然作为国家队成员参加了1921年第三届远东运动会。中国队一路过关斩将,决赛中击败日本队获得冠军。报纸评论:“中国在篮球场上把东亚病夫扔进太平洋。”孙立人因为此战在场上表现出色、动作迅捷,被冠以绰号——“飞将军”。因为孙立人喜欢篮球,到台湾后,成了台湾篮球运动发展的一大助力。中国将军作为国家队运动员,一个是孙立人,另一个是西北军名将孙连仲,他曾为国家足球队队员。
  孙立人修养好,交往的大多是冰心等一流的文化好友,为军中同僚注目。他亦爱好文艺,支持军中唱歌提升士气。当时远征军中流行三支歌——孙立人父亲作词的《新一军军歌》、《青年军从军歌》,还有一首特别难得,竟然是“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孙立人很喜欢它的旋律,直到后来发现解放军定其为军歌才停止让部下唱这首歌(注:《八路军军歌》的原始歌词没有“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等内容)。
  但是,孙立人情绪激动时也常骂人,口头禅是“他妈的”三字。这是长期在一线坐镇养成的习惯。他的英文秘书黄文美曾责怪他这个习惯不好,孙说:“我们当兵的,‘他妈的’三个字代表一切喜怒哀乐。”
  孙立人廉洁,一生没干过贪污军饷喝兵血这种事情,亦不动用公费,薪饷常接济阵亡袍澤家属。因此,他担任陆军总司令后家中清贫如故,菜金都要限制,若来客人添菜,只有咸蛋、皮蛋或炒蛋,家人背后有“三蛋轰炸”之说。孙立人“坐兵变案”被软禁后,没有薪水,妻弱子幼,无以为生,只好自己种玫瑰花托人去卖补贴家用,竟然卖得极好,台中人称为“将军玫瑰”。新三十八师老部下回忆,孙立人喜欢养吊兰,驻军广州时,军务之余常亲自浇水,凝视欣赏,或为后来能养玫瑰去卖的基础。
  孙立人晚年说,最敬仰的两位长官,一个是宋子文,一个是郑洞国。
  孙立人被无辜囚禁33年,恢复自由后,曾有人多次找他联络,让他出来揭露蒋介石的残暴,都被他拒绝。以将军而言,并非不在意自己的遭遇,而因为蒋介石是长官,不肯言长官之过。实际上,他对此耿耿于怀。孙立人去世时,最后一句话有三个版本:
  医生记录的是——我对得起国家。
  他的亲属记的是——还我清白。
  他的部下记的是——我是冤枉的啊。
  (摘自山东画报出版社《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 作者:萨苏)
其他文献
父亲已经去了15年了,窗外的杨树在那个春天被雷电击中,如今又重新长到了5楼我们家的窗口。  那天早上,父亲乐呵呵地在院子里等班车,那阵子他特别开心,每天回家还来不及放下公文包就大叫着:“爷爷回来了,等不及了吧小乖乖。”那时我孩子还不到1岁,是他的心肝宝贝。  谁也不曾料到父亲这一去就不会再回来了。下午他突发脑溢血,送医院抢救无效。那天晚上下雨,倒春寒,雷电交加。  父亲去了以后,母亲两年没有迈出家
期刊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亡,张学良由于执行“不抵抗政策”,备受国人指责,朝野人士纷纷要求他下野。热河沦陷后,张学良只好引咎辞职。  1933年3月12日,张学良悄然南下上海,夫人于凤至、女秘书赵四小姐等一大批人员陪同前行。  杜月笙和张学良并无深交,现在见张学良处在倒霉的时候,觉得正是个结交的好机会。他知道张学良30岁不到就主政东北,后来又担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本事是不得了的。现在倒霉,必然
期刊
(引言)快乐与痛苦原是一对孪生兄弟,不同的只是在于你的选择。就好像夏天和冬天一样,如果你喜欢夏天,认为夏天会给你带来快乐,那么冬天来临时,其实它并不会给你带来不幸和痛苦,但因为你喜欢夏天而拒绝冬天,所以就会有不幸和痛苦的感觉。唯有当你不执著于其中之一时,你才能够享受两者,让快乐永存。  一位名叫塞尔玛的妇女陪伴丈夫驻扎在一个沙漠里的陆军基地。丈夫奉命到沙漠里去演习,她一个人留在陆军的小铁皮房子里。
期刊
一、  中年最是尴尬。天没亮就睡不着的年龄。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中年是吻女人额头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龄,是用浓咖啡服食胃药的年龄。中年是下午茶:忘了童年的早餐吃的是稀饭还是馒头;青年的午餐那些冰糖元蹄葱爆羊肉都还没有消化掉;老年的晚餐会是清蒸石斑还是红烧豆腐也没主意;至于80岁以后的宵夜就更渺茫了,一方饼干?一杯牛奶?总之这顿下午茶是搅一杯往事、切一塊乡愁、榨几滴希望的下
期刊
有“长寿之乡”美誉的广西巴马县早已名声在外。相对来说,毗邻巴马的凤山县只是最近几年才逐渐被人们关注。凤山三门海的秀美风景美不胜收,山、水、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感觉仿佛置身画中一般。  船游三门海  三门海原名“坡心水源洞”,坡心在壮语中的意思是“大山的中心”,因为这里的湖水像海一样湛蓝,而其中有三个天窗,可乘船进入,故改名三门海。  船游三门海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坐船进坐船出;另一种是坐
期刊
(引言)中国其实只有一所大学,就是教育部大学。  2014年“两会”,张鸣有些兴奋。他一直认为高校行政化是中国大学教育的症结所在,而今年终于有人把“高校去行政化”一事提上议程。很多同行见到他都说:“你赢了,有希望了。”“可是,我还是输了。这是短期内在中国不可能实现的。”张鸣无奈地说。  高校行政化玩残了学术  扩招是“高校大跃进”,大学城是“养猪模式”,大学已丧失“阵地”和“守夜人”身份,逐步“衙
期刊
2014年开年,楼市步入“分化与盘整期”,呈现“房冷地热”趋势,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是房市量价齐跌,一边是地市热火朝天。  毫无疑问,“房冷地热”现象背后,透露出楼市多重风险暗流涌动的信号,一是房市冷遇反映出,高房价脱节市场有效需求;二是地价疯狂上涨,助推房价上涨的预期;三是地价走高,警示土地已成为地方债风险敞口的“虚幻遮羞布”;四是房价上涨动力增加,意味未来调控进一步的升级。  虽然“房冷地热
期刊
(引言)北京交响乐团团长谭利华说:“我们现在很多‘走出去’的演出就是自娱自乐,被人家当笑话看。”  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团长宋祖英说:“有那么多团队做这样的演出,对艺术来讲是不负责任,对国家来说是一种浪费,是有负面影响的。”  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在2013年的8个月内,接待了到访的133个中国音乐团体,大部分都是来“镀金”的。他们并不在乎有没有人买票。  2013年9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
期刊
今天的中国,无论你走到哪里,几乎都能看见“奢华”这两个字。每一本时尚生活杂志都在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有关奢华的故事,每一个商品广告都试图让你感到它要卖的商品有多奢华。于是房子是奢华的,车子是奢华的,大衣是奢华的,手表是奢华的,皮鞋也是奢华的,就连内裤也可以很奢华,乃至于我刚刚吃过的涮羊肉也标榜自己的用料十分奢华。本来这种东西是可以见怪不怪的,正所谓奢华见惯亦平常。可是有一天,我在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英国
期刊
(引言)在民国初期的戏剧舞台上,有两位引人注目的旦角名伶,一位是京剧男旦梅兰芳,另一位便是河北梆子坤伶刘喜奎。  民初梨园第一红  刘喜奎的父亲刘贻文曾入清朝海军,参加过甲午之役,战后流浪于旅顺。旅顺居住期间,街坊有一戏班,喜奎此时尚幼,常看他们排练,耳濡目染,遂爱上戏曲。她8岁入天津李海科班学戏,学京剧青衣兼学花旦,10岁时,拜河北梆子演员毛毛旦为师。  当时,女伶难登大雅之堂,戏曲舞台上的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