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情境式教学设计若干问题的思考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fficer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实效,人们正有意识地告别过去那种“灌输式”或“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试图通过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创设一种教学情境,从而充分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问题是,有许多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展示”或“演练”,语文教学不但具有越来越明显的“技术化”倾向,而且也进入一个“语文味”匮乏的新的误区。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激活中学语文课堂情境式教学的生命力,使学生在符合语文教学特质的环境与情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语言运用、心灵感悟和思想情操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笔者以为,我们应从情境式教学设计的目标出发,探讨目前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首先,语文情境教学设计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
  语文课堂情境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认知、理解和感受情境,让学生能在一种不知不觉的自然情境中受到感染和启发。可以说,语文情境教学实际上是无意识教学,它将教育内容寓于一定的历史、社会、生活和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和认知,因此情境设计应充分借助学生的“无意识”心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中,有许多情境设计目的性太强,人为的设计痕迹太过明显,这就可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反感情绪,有些学生甚至产生相当顽固的防范心理。他们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所创设情境和营造氛围,肯定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这些“情景”不过是个“诱饵”,一旦这些设计被“识破”,便很难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的甚至还有意拒绝让自己进入这种情境之中。其实,在情境式教学中,学生不是在外在的压力下进入情境的,而是在一种自然状态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无意识心理,使相关的情境设计易于引发学生的关注,既令他们产生新奇感又能够容易让他们接受。
  其次,语文情境教学设计应有助于学生体验感受。
  今天人们提倡中学语文应当是“诗意语文”或“文化语文”,其实意在强调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感受和体验的重要性。事实上,只有学生能充分感受与体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丰沛的情感,才能让他们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现在有不少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设计,没有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情感,或者这种情境无法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使得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始终处于“闲置”或“冰冷”状态,因此即便有些教师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但是这些情境如果远离学生情感体验的现实也就形同虚设。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情境式教学可以借助文学作品中具体可感的词语和画面、起伏变化的旋律以及可亲可敬的角色,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创设学生情感体验的情境。在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中,我们要在充分激活文学作品所创设的情境后,让学生调动自己的“五官”去触摸、去聆听、去凝望、去品味作品所构筑的生命世界。通过这种体验,学生喜、怒、哀、惧、恶等各种情感开始活跃起来。这些极为活跃与丰富的情感为学生自觉进入教学情境打开了一扇大门,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变得更加立体化和多层次化。
  再者,语文情境教学设计应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是情感体验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它指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的感情随着文学作品中人物(或作者)之间的感情变化而发生变化。在情境教学中情感的共鸣是情境设计的关键环节。在过去的情境教学中,虽然有些老师的情境设计也可以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热情与兴趣,但是由于有些情境中包含的情感类型超出了他们的情感经历,因而这些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无动于衷”,这显然阻碍了情境教学实效性的实现。其实,情感共鸣是情境教学应追求的重要的目标之一,它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而是学生通过饱含情感的的语言,熔铸了丰富情感体验的意象,在充满美感和智慧的课堂氛围中,以自觉或不自觉的情感方式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相遇合,使自身的情感发生移情体验,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在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与作品中的人物、作者、教师进行对话和交流,在认同交流对象的情感基础上,与对方的情感和心灵发生相互感应和相互契合。情感共鸣不仅有助于学生与文学作品所构造或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融为一体,形成和谐统一的良好局面,同时这种情感相互契合、相互融入的状态,还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和人性的完善,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由于情感共鸣是通过教师在情境式教学中的引导,来唤醒和强化学生对是非善恶的认识、以及对自我情感活动的反思,因而在语文情境教学设计中,我们应着力关注有利于学生情感互动和心灵触动的部分。
  最后,语文情境教学设计应建构一定的思索空间。
  思考和探索是中学语文情境教学所应达到的教学最高层次目标。如果说感受体验和情感共鸣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融入到教师或作品所创设的情境之中,那么,思考与探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使他们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现在有些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定位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以致于有时一堂课下来留给学生继续思考和回味的东西寥寥无几。其实,语文课堂情境式教学所追求的,不能局限于或停留在情感层面,而应从情感上升到理性——一种更深层次上和更广阔视野内,可以激起学生的潜能,散发出智慧光芒的理性,这种理性能给学生带去一种经过积极探究之后突然醒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感的诱导和理性的思辨中发现与体验语文的“诗意美”和“智性美”,从而把语文教学引向一个更有利于学生“情智”双向发展的新的空间。
  总之,目前语文课堂情境式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与教师对情境式教学所应到达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的认识模糊不清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在情境教学设计中遵循以上的原则,语文课堂教学就可以成为一个不断唤醒自我情感与智慧,塑造健全人格和提高人文素养的新的空间。
其他文献
一、活动背景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初二学生,由于身心的急聚发展变化,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凭感情行事,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因此,初二年级既是发展的危险期,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成为教育的关键期。  特别是我校初二年级的学生,往往在初一这学年中逐步适应了中学的环境,也没有初三的升学压力,开始步入“青春叛逆期”。这时期的学
期刊
国家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含作了明确界定: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对自然现象、生产、人的实践采取恰当的带研究性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努力的从实践中挖掘更多的材料,他们就能养成一种宝贵的脑
期刊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之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学理论的精髓,强调了“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做上教”“拿米来教,乃是真教”;作为学生要“在做上学”。他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即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倡导的是教育与生活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让学生不仅通过书本学习,更要从生活实践中学习,学
期刊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就好似一本连环画,情境图占据大量的篇幅,这样的教材是生动活泼的,更是学生所喜爱的。 “情境图”是教材编写专家精心设计的,蕴涵着丰富的教学信息,小学低年级的情境图是训练学生看图说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较好的教材。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教师要深入研究“情境图”。在准确理解“情境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开发与运用 “情境图”的教学功能,充分挖掘“情境图”的教学资源,
期刊
初中地理的教学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尊重学生独立的个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因为学生的遗传因素、生存环境、主观能动性及心理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就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及创新
期刊
广东省是课程改革的先头兵和领头羊,英德市一中作为课程改革的实验样本校之一也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时代的步伐,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推进素质教育,我校强势推进 “自学—探究—反思”的教学模式。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政治课堂焕发魅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学—探究—反思”下的趣味
期刊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中,多数例题都由生活场景引入新的学习内容,把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怕写作文,  不想写作文,写不出作文,更别说写出好作文。教师对每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讲了不少,可学生的作文水平仍是没有提高,教师感到无可奈何,一筹莫展。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还是教师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期刊
《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而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转变学习方式就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
期刊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这是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情境或设计富有童趣和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数学就在我身边”,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常设计与数学知识紧密相连的生活实践作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