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恳·睿智·机警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69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名人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名人有着自身的特点:大多没有充裕的时间接受采访;接触记者多,对采访者的要求较高等。所有这些,都要求记者睿智并在采访中掌握技巧,“七分采,三分写”,采写名人稿件采访过程尤为重要,只有采访成功才能从他们身上挖到有价值的新闻。
  
  采访前的准备:了解名人—准备提纲—打探行程
  
  对名人的采访活动,由于其目的性、时间性很强,大多需要一次性完成,故而难度很大,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准备呢?
  一是要做好知识和资料的准备。只有尽可能地熟悉采访对象,才能在采访中抓住要害。对于作家、科技工作者、经济界人士,可以翻阅他们的作品,研究他们的专业方向,因为采访名人最忌讳说外行话,还可以浏览其他媒体以往的报道,尽量避开重复率较高的问题。
  二是提前制定好采访提纲。提前制定提纲的好处是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可以把问题设计得较为到位。采访提纲要结合名人的主要思想观点,从其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及人生经历出发进行设计;另外还应结合媒体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采访提纲,以增加可读性和相关性。
  完成提纲后,如有可能可以选择适当时机,将采访提纲提前送到名人手上,以便名人就所提问题进行思考,使采访进行得更加顺利,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有两种:可以通过中间联络人,用邮件或传真将提纲发送给名人;也可以打印好提纲,一旦开始与名人接触,就与其秘书沟通,通过秘书将提纲转送到名人手上。2005年3月记者采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时,2006年7月采访柬埔寨副首相贺南洪时,都是提前与其秘书进行了沟通,并通过他们将采访提纲送到采访对象手中,为采访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是探好名人的行程,以便抓住时机采访。名人的行程安排往往十分紧张,因此了解名人的行程,安排好采访时间十分重要,有时名人会以没有时间为借口拒绝采访,这种情况下记者可以在事先沟通时帮助对方安排适当的采访时间,如果确实没有整块时间,甚至可以在路上进行采访。
  2005年11月记者第二次采访龙永图时,事先了解到他于11月15日下午抵达郑州,第二天上午参加完活动下午就将离开,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11月15日晚上。晚餐时我及时与龙永图进行沟通,邀请他当晚参观河南日报,最终成行,并在报社完成独家专访。
  四是采访时衣着装束要简洁大方,给人以良好印象。采访名人多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给人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印象好,采访就可能进行得比较顺利。
  五是采访时要准备好照相机、录音笔等工具。一是可以留下珍贵的资料,另外也可留下备份。但一定要牢记采访时应尽量用笔做记录,不要依赖录音,因为采访结束后往往写稿时间非常紧张,再整理录音会耽误许多时间。
  
  采访中的技巧:尽早介入—不卑不亢—随机应变
  
  对名人的采访过程除了常规新闻报道相同的要求之外,对记者随机应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为采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情况,对采访造成障碍,这时要机警地扫障并快速果断地解决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五个方面。
  一是要尽早介入名人活动。尽早介入的好处是可以在采访前就通过参与名人的活动给名人留下一定的印象,所谓“虽未交流,混个脸熟”,以起到缩短距离、增加亲切感的作用,为采访顺利开展做良好铺垫。尽早介入还能捕捉到突出名人性格特征的一些言行细节,使文章更加生动。
  2005年3月我受命采访龙永图时,他和夫人已经到了登封,开始了河南之行,我立即赶到登封跟随采访并陪同就餐、参观少林寺等景点,一路上多次与龙永图对话交谈,等到正式开始采访时,双方已经较为熟悉,并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因而采访进行得十分顺利。
  二是采访时面对名人,要保持良好的亲和力,但又要注意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与被采访对象多方进行沟通,为完成采访奠定良好基础。以采访世界著名政治家而驰名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就此有精辟的论述。她说:“拘谨得像怕羞的少女,怯弱得像奴仆,绝不是采访风云人物的记者,我面前只有被采访者,没有国王、总统和首相,我们是绝对平等的。”
  三是采访过程中要坚持不怕碰壁的精神。要注意与名人周围的秘书、警卫等形成良好的关系,必要时可以取得他们的帮助。但也应注意把握分寸,尊重他们但也不必畏惧他们,如果他们成了采访顺利进行的阻力,甚至可以不理会他们,直接与被采访人接触。
  2005年8月,采访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时,事先就专访之事进行沟通,但是无论是活动的主办方负责人,还是其秘书都不愿意提供帮助。但是我并未放弃努力,通过宾馆服务员打听到吴的房间号,晚宴结束后,我和摄影记者直接上楼敲开了吴的房门,这时住在其他房间的秘书发现我们直接闯入,上前阻止,但吴的态度却十分亲切,热情邀请我们进房间采访,最终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
  四是要随机应变,抓住可能稍纵即逝的采访时机进行采访,才能获得独家新闻。2005年9月采访克林顿时,按照严密的保卫措施,记者根本没有机会接近克林顿,对他进行专访更是没有可能,如何获得比别人更多细节丰富报道内容?我一直在寻找时机。当天上午快11点时,机会来了。当时,克林顿在酒店二楼的座谈会已近尾声,我提前出了会议室走下楼梯,发现手扶电梯的出口处没有保镖把守,并且从电梯出口处到酒店大门口,需要走过一楼一个很长的通道,这是一绝佳的采访时机!我和同事就站在电梯口“守株待兔”。
  3分钟后,克林顿在保镖护卫下走下扶梯,我俩快步迎上前去:“克林顿先生,我是河南日报记者,能问两个问题吗?”与保镖的横眉冷对不同,克林顿态度十分和蔼,他放慢脚步,主动伸出手和我们握手:“OK!”“您来郑州之前,对河南有多少了解?”“噢,3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河南的了解,大学读书时我选修了中国古代历史,对河南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是吗?那很出乎我的意料。”“今天终于成行,我很高兴来到这个美丽的城市。”……我们一边和克林顿对话,一边跟随他通过一楼通道走向大门,虽然只是四五分钟的时间,但这些与克林顿的直接对话,最终成为其他媒体没有的独家新闻。
  五是采访过程中要见机行事,灵活机智,否则可能无法应付一些突发事件,甚至连预定的任务也很难完成。为了给采访提供有利时机,必要时甚至可以打破常规。2005年9月采访克林顿时,由于获得克林顿的专机抵达新郑机场的时间较晚,去机场接机的车队又早由美方和我省警卫部门完成了编号,严密的一级警卫措施之下,不在车队编号之列,根本无法进入机场停机坪接机,怎么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无论能否进入停机坪,只有到了新闻现场才能找到时机。做出这一判断后,我们按照接机时间提前一个小时赶往机场。
  路上,我不断用手机与省外办的工作人员联系,当时已是凌晨4点多钟,打了七八个电话之后,终于联系到了省外办的一位参与接待任务的同志,我提出能否帮助我们进入停机坪,他表示与美方警卫协调起来非常麻烦。我灵机一动,提出另外一个解决方案,不再与有关部门协调,直接加入车队进入停机坪,他同意了这个方案,我们约定快到新郑机场高速出口处时,他电话给我们通知。
  40分钟之后,由十几辆车组成的车队快速通过高速公路出口,这时我们已接到通知,发动着车辆停在路边,但没有打开车灯。最后一辆车从我们车旁经过后,我们迅速亮起车队应急灯跟上车队,在机场入口处,由于车速较快保安并未发现我们是一辆没有编号的车,就这样我们顺利进入了贵宾通道停车场。
  飞机快降落时又发生了紧急情况。当时一部分车进入停机坪接机,包括报社车辆在内的另外一部分车留在了贵宾通道停车场,我和报社摄影记者坐上省外办的车辆进入了停机坪。正在等待飞机降落时,我发现美国保镖不知什么原因突然紧张起来,互相交头接耳,就赶快向省警卫局一位同志了解情况,他说他们在说好像车队的数量不对,一听是这件事情,我立即拨通在贵宾通道停车场的报社司机的手机,让他迅速离开机场,避免发生冲突给采访造成障碍。
  
  采访后的写作:选材得当—注重细节—精练文字
  
  采访完成之后,剩下的就是写稿了。稿件的形式一般来说有两种,一是专访,二是侧记。前者写作时应围绕相关性选材,以增加可读性;后者应注重细节,使行文更加生动。
  事实上,如果是对名人做专访,又事先制定好了采访提纲,写作起来并不困难,因为名人一般都有接受采访的经验,思路清晰,论述准确,言之有物,记者只需用精练的语言对其谈话进行整理就可以了,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采访名人“七分采、三分写”的特点。
  作为一家省级媒体,无论是事前制定采访提纲时,还是采访后对获取素材进行筛选时,都应特别注意与当地省情相联系,以缩短读者与名人的距离,增强可读性。
  2005年3月记者采访龙永图时,河南省委、省政府刚好提出要在文化大省河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报社领导的指导下,记者围绕文化产业设计了采访提纲:一、按照WTO的过渡期原则,2004年是过渡期的最后一年,2005年开始,中国将进入所谓的“后过渡期”,其重要特征就是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服务行业对外开放。一些国外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集团已经进入中国市场,您认为这一现实给中国的文化产业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如何应对?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在此背景下,河南提出要率先实现中原崛起。请问地处内陆的河南文化产业企业,比如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中发挥自身优势?如何充分利用WTO的规则,扬长避短,实现自己的较快发展?
  采访中,龙永图围绕采访提纲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写稿时我直接引用龙永图的话,用《“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时代已来临”》作为专访标题完成了稿件。
  相对专访来说,对名人活动侧记的写作要复杂一些,按照名人参加活动的时间顺序,既要记录名人的言行,又要突出其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展示其主要的观点论述,一旦处理不好就易写成流水账。这时,如何在大量的采访素材中进行筛选就显得十分重要。
  概括来说,就是要选择最能突出其性格特征的语言和行为进行刻画;要选择他与参与活动的其他人进行交流的场面进行刻画;要选择名人活动中规定动作之外的行为进行刻画。写作时要注意有详有略,语言精练,不拖泥带水。
  记得曾采访过许多名人的赵浩生老先生曾说过:采访名人,你必须要有与名人平等对话的智商。如果你采访政治家,你就要有与他一起纵论天下大事的开阔视野;如果你采访文化大师,你就要有与他一起探索人生宇宙奥秘的深刻见解。
  赵老先生的话是对一名记者更高层次的要求,因为只有具备了全面的素质修养,才能成功地完成采访并写出好作品,这要靠平时持之以恒的积累和磨炼。
  (作者为河南日报经济新闻部记者)
  编校:施 宇
其他文献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结束后仅10余天的时间,经济与科技类金奖获奖作品《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就被质疑为合成照,最终被取消了参赛和金奖获奖资格。其原因是,该获奖结果公布后引起网友的强烈质疑,认为获奖者用电脑软件对照片上的内容进行了结构性剪贴,并在网上登出了当时《深圳特区报》、《晶报》、《南方日报》和作者在《深圳商报》上发表的照片,以及与获奖照片所作的比较。这个消息立即引起了同
期刊
编者按:  1月11日,湖南省郴州市转发市委宣传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新闻媒体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设立舆论监督奖专门奖励记者。此意见一出,立即在各媒体引起了热议,有质疑的,有支持的。现将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选摘如下,以飨读者。    (1)对丑恶现象加以披露也是重大贡献    1月11日,湖南省郴州市转发了市委宣传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新闻媒体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设立“舆论监督奖”。据1月13日《新京报
期刊
2006年11月30日上午10时45分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波同志致电文汇报党委书记吴谷平同志,转达温家宝总理对本报11月28日一篇报道的好评。温家宝总理29日打电话给杨波同志,说他28日夜里阅读文汇报时,在第五版“新闻点击”看到《信任是最强的凝聚剂——杨福家教授以亲身经历谈国家领导人对知识分子的信任》,称赞这篇报道写得好。报纸记者从中央台新闻节目获取信息后再进行深入采访,也说明在目前电视媒体
期刊
2006年11月10日,几乎所有的美国报纸都在头版以图片新闻的方式报道了一位新闻工作者去世的消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60 Minutes)的主持人布莱德利(Ed Bradley)因患白血病在纽约曼哈顿西奈山医院(Mount Sinai Hospital)去世,终年65岁。“以报道天下新闻为己任”的《纽约时报》也在头版右下角用较大篇幅加以报道。《华盛顿邮报》头版还加边框突出了这
期刊
1964年夏天,中国举行了首次大型的国际会议——北京科学讨论会。  这次讨论会将在北京西郊新建成的科学会堂举行。为了做好这次讨论会的宣传报道工作,新华社组成了由十几位记者参加的报道组。因为这是在我负责的科学领域里首次举行的大型的国际盛会,因此,编辑部要我负责采写每天的大会综合新闻。除此之外,还要我访问几位中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家,其中有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  接受采访任务之后,我一面紧张地做准备工作
期刊
7月1日,正值建党85周年来临之际,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政府在线》节目也迎来了3周年纪念日。  从2003年7月1日开播到2005年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从第一期新闻热线直播节目的精彩开播到2006年6月底第1095期节目的成功播出,《政府在线》一路走来、一路收获:做客直播间的领导称它为“政策直通车”,更多的听众说它是群众的“连心桥”……这一路收获又带来一路的思索:一个普通的广播节目为什么既能
期刊
江苏省淮北地区,是我国农村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后,新崛起的商品粮基地,著名的“粮仓”。可就是这个新兴“粮仓”所在的四个市——徐州连云港盐城和淮阴(现为淮安和宿迁)的广大农村,1989年春天,却发生了人们难以想像的“春荒”,200多万农民缺粮断炊,没有饭吃,不得不转而靠政府发放救济粮,糊口度日。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年3月下旬,我与我的同事孙参一起,对淮北农村所发生的这场“春荒”作了为期近10天
期刊
2004年2月由湖南卫视首次推出的《超级女声》,作为大众声乐文化活动通过电视通信等现代科技和现代媒介迅速走红,如今《超级女声》的喧闹声在比赛结果水落石出后逐渐远去,可是当初与“超女”等一起“暴发”的“PK”一词却在媒体上丝毫不减火爆,成为2005年流行语,我们只要稍稍留意一下报纸杂志网站等各类媒体,就会立即感觉到“PK”的运用之广作用之大。    一“PK”溯源    关于“PK”一词的来源,大体
期刊
随着中美媒体文化的相互渗透以及文化比较的发展与流行,对中美新闻报道的对比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是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高质量报纸,因而也就成为国内新闻界与外语学者作为对比分析的有效语料资源。  随着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及其影响,对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也译为媒介认知能力)的探讨和教育应运而生。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媒介素养主要是指对媒介机构媒介类型与惯例媒介技
期刊
新闻媒体的特许报道权是指新闻媒体所享有的根据权威消息来源进行报道而免除对报道内容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审核责任,并不受法律追究的权利。特许报道权这一概念是舶来品,来自英美法系诽谤法中的“特许权抗辩”原则。  按照国际诽谤法,特许权是指为了公共利益或为保护个人合法权益,可以作诽谤性的陈述而不需承担法律责任。这种特许权分为绝对特许权(abso1uteprivilege)和有限特许权(qualifiedpr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