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艺术教育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教育能帮助儿童培养积极的情绪,促进儿童的人格发展,可以防范治疗心理疾病。通过艺术教育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主要措施有:开设儿童艺术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艺术教育元素,对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施以艺术治疗。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儿童心理健康 艺术治疗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1948年国际心理大会提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之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儿童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应从小塑造健康的人格,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倾向性,充分的积极性,以及各种适宜的心理特性。艺术教育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深刻的积极影响。
一、艺术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
广义的艺术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一切因接触艺术作品,参与艺术活动(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而产生艺术兴趣,获得艺术能力,提高艺术修养的活动。狭义的艺术教育,则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艺术影响。学校是其主要实施场所。我国艺术课程标准制订的总目标是:“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养得到整合发展。”通过这个目标,我们可以看到艺术教育在儿童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一)艺术教育能帮助儿童培养积极的情绪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曾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他的研究结果发现,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象、灵感、顿悟等。与艺术创作相关的绘画、音乐、情绪等心理机能都属于右半球的功能。右半球的功能被损害后将影响到个体情绪的机能,而同样被右半球控制的艺术创作活动则能影响和治疗个体的情绪机能障碍[1]。艺术教育具有调节情感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艺术虽然诉诸人的情感,却又不止于情感,其中包含大量的认知因素和伦理因素,它们对于情感的升华与调节,有着极大的能动作用,即所谓“以理节情,以理导情”;另一方面,艺术虽然表现人的情感,却又不是情感本身而是情感蕴藏于审美的形式结构之中,是情感的形式化、物态化,当其物态或形式与个体的情感体验模式产生共鸣时,艺术作品中思想情感与处于其中的个体的心理世界便会产生互动效应。
(二)艺术教育促进儿童的人格发展
健康人格是指人格的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是与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个特征的人格模式。健康人格的特征表现为良好的社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独立性、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的人际关系和现实的生活态度。心理投射理论认为,艺创作活动是一种应用心理投射的技术。在创作艺术作品过程中,人们通常防御心理较少,可以借助艺术创作把儿童早期记忆里被压抑或被隐藏起来的内容释放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重建过去。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的熏陶与影响,可以提高儿童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净化人的心灵、启迪智慧,健全人格。
(三)艺术教育可以防范治疗心理疾病
艺术教育就是一种美的教育,美的产生,是物化于的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美的感觉会影响人的心理。要让儿童接受艺术,就要调动其心理因素,即通常所说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艺术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边,它就是色彩、是音乐、是舞蹈、是戏剧在们心中,它就是协调、是激动、是享受、是第六感。反过来学生的心灵在接受美的洗礼过程中,使艺术教育过程成为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潜移默化健康着大学生的心理,更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2]。心理医疗的实践证明,艺术对于治疗某些心理性疾病如精神分裂、抑郁、神经衰弱心理紊乱等有特殊疗效。其实,这种治疗广义地说就是一种艺术教育,即帮助患者获得情感调节和心理平衡的能力。
二、我国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古以来,艺术就被看做教育的一部分和教育的手段。艺术的全部实用意义,归根到底也就是艺术的教育作用[3]。然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艺术教育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带有应试教育的烙印,并以应试教育的附庸身份出现,艺术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的作用被忽视或扭曲了。
(一)忽视艺术教育
虽然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不少学校中,考试和分数才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艺术教育就是唱唱跳跳,没有价值。有些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的音乐、美术老师,艺术教育的课也经常被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占用。
(二)艺术教育的异化
和忽视艺术教育同时存在的是对艺术教育的过度重视。艺术教育被当成了中考、高考的砝码,成为孩子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法宝。重视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即便于测量、检验和评估的外在目标;轻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形成,即难以测量、检验和评估的内在目标。父母不惜重金投入艺术教育,等级证书考试成为学生的新负担,艺术教育失去了自身独立的地位和独具的价值。
三、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措施
(一)开设儿童艺术课程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学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设多种多样的艺术课程,以便使学生从课堂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开设艺术课程不能流于形式,而应从硬件设施的配备和师资力量的培养等各方面切实落实。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投入经费,大力建设兼容性多媒体教室,以满足开设艺术课的要求,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
艺术教育是对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发挥其自身特有的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提高人的修养等功能。校园艺术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学校应该大力扶持艺术团,积极为学生提供开展课外艺术活动的经费和场所。加强学生艺术类社团的建设,组建不同类型的艺术类社团,如合唱团、军乐团、民族乐团、管弦乐团、舞蹈团、话剧团,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艺术活动,把艺术教育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尽可能多地获取文化养分,培养高雅气质,提高文化素质,巩固第一课堂的艺术教育成果。同时,积极探索课外艺术活动的新思路,以人为本,更新艺术教育理念,组织各种类型的艺术讲座、艺术沙龙、艺术展览、艺术比赛以及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广泛地吸引学生参加,使更多的学生受到艺术熏陶。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艺术教育元素
在心理教育课程中应该全面整合艺术教育与艺术治疗资源,实施专门组织的、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的艺术心理教育。通过专门的艺术心理教育课堂,让学生在艺术心理场的诱导下,自由地宣泄情绪、表现自我,并指导他们通过对艺术世界的感悟、理解,丰富他们的情感,调整、提升他们对现实与自我的认识,确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释放自己的身心潜能,做一个快乐的、富有人文精神的学习者。另一方面,用艺术作为媒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避免了普通心理课堂耳提面命式的说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减少了“言行脱节”现象。
艺术心理教育的实施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既有的艺术资源,诸如看电影、绘画、舞蹈、讲故事、听音乐、唱歌或者自己作曲等,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做什么和做得结果如何,而是要通过学生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发现学生的认知、情绪以及人格等方面的问题,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艺术主题和灵活多样的艺术活动形式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引导他们确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对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施以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是结合艺术和辅导、咨询与治疗的一种心理治疗或医学辅助方法。它是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艺术活动所产生的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当事人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艺术行为产生心理感应、体验,以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在美国一项“艺术教育合作组织报告”中,肯定了接触戏剧、视觉艺术以及音乐舞蹈的学生在新闻记者写作和数学等方面会比那些一心扑在课业上的学生做得更出色。台湾师范大学健康中心开设了儿童绘画教学,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他们的实际教学工作证实了艺术活动不仅可用来补充其他学科的学习,艺术更具有治疗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
[2]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45-347.
[3]列·维果茨基.艺术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337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儿童心理健康 艺术治疗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1948年国际心理大会提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之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儿童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应从小塑造健康的人格,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倾向性,充分的积极性,以及各种适宜的心理特性。艺术教育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深刻的积极影响。
一、艺术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
广义的艺术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一切因接触艺术作品,参与艺术活动(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而产生艺术兴趣,获得艺术能力,提高艺术修养的活动。狭义的艺术教育,则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艺术影响。学校是其主要实施场所。我国艺术课程标准制订的总目标是:“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养得到整合发展。”通过这个目标,我们可以看到艺术教育在儿童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一)艺术教育能帮助儿童培养积极的情绪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曾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他的研究结果发现,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象、灵感、顿悟等。与艺术创作相关的绘画、音乐、情绪等心理机能都属于右半球的功能。右半球的功能被损害后将影响到个体情绪的机能,而同样被右半球控制的艺术创作活动则能影响和治疗个体的情绪机能障碍[1]。艺术教育具有调节情感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艺术虽然诉诸人的情感,却又不止于情感,其中包含大量的认知因素和伦理因素,它们对于情感的升华与调节,有着极大的能动作用,即所谓“以理节情,以理导情”;另一方面,艺术虽然表现人的情感,却又不是情感本身而是情感蕴藏于审美的形式结构之中,是情感的形式化、物态化,当其物态或形式与个体的情感体验模式产生共鸣时,艺术作品中思想情感与处于其中的个体的心理世界便会产生互动效应。
(二)艺术教育促进儿童的人格发展
健康人格是指人格的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是与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个特征的人格模式。健康人格的特征表现为良好的社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独立性、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的人际关系和现实的生活态度。心理投射理论认为,艺创作活动是一种应用心理投射的技术。在创作艺术作品过程中,人们通常防御心理较少,可以借助艺术创作把儿童早期记忆里被压抑或被隐藏起来的内容释放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重建过去。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的熏陶与影响,可以提高儿童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净化人的心灵、启迪智慧,健全人格。
(三)艺术教育可以防范治疗心理疾病
艺术教育就是一种美的教育,美的产生,是物化于的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美的感觉会影响人的心理。要让儿童接受艺术,就要调动其心理因素,即通常所说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艺术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边,它就是色彩、是音乐、是舞蹈、是戏剧在们心中,它就是协调、是激动、是享受、是第六感。反过来学生的心灵在接受美的洗礼过程中,使艺术教育过程成为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潜移默化健康着大学生的心理,更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2]。心理医疗的实践证明,艺术对于治疗某些心理性疾病如精神分裂、抑郁、神经衰弱心理紊乱等有特殊疗效。其实,这种治疗广义地说就是一种艺术教育,即帮助患者获得情感调节和心理平衡的能力。
二、我国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古以来,艺术就被看做教育的一部分和教育的手段。艺术的全部实用意义,归根到底也就是艺术的教育作用[3]。然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艺术教育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带有应试教育的烙印,并以应试教育的附庸身份出现,艺术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的作用被忽视或扭曲了。
(一)忽视艺术教育
虽然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不少学校中,考试和分数才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艺术教育就是唱唱跳跳,没有价值。有些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的音乐、美术老师,艺术教育的课也经常被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占用。
(二)艺术教育的异化
和忽视艺术教育同时存在的是对艺术教育的过度重视。艺术教育被当成了中考、高考的砝码,成为孩子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法宝。重视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即便于测量、检验和评估的外在目标;轻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形成,即难以测量、检验和评估的内在目标。父母不惜重金投入艺术教育,等级证书考试成为学生的新负担,艺术教育失去了自身独立的地位和独具的价值。
三、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措施
(一)开设儿童艺术课程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学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设多种多样的艺术课程,以便使学生从课堂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开设艺术课程不能流于形式,而应从硬件设施的配备和师资力量的培养等各方面切实落实。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投入经费,大力建设兼容性多媒体教室,以满足开设艺术课的要求,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
艺术教育是对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发挥其自身特有的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提高人的修养等功能。校园艺术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学校应该大力扶持艺术团,积极为学生提供开展课外艺术活动的经费和场所。加强学生艺术类社团的建设,组建不同类型的艺术类社团,如合唱团、军乐团、民族乐团、管弦乐团、舞蹈团、话剧团,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艺术活动,把艺术教育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尽可能多地获取文化养分,培养高雅气质,提高文化素质,巩固第一课堂的艺术教育成果。同时,积极探索课外艺术活动的新思路,以人为本,更新艺术教育理念,组织各种类型的艺术讲座、艺术沙龙、艺术展览、艺术比赛以及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广泛地吸引学生参加,使更多的学生受到艺术熏陶。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艺术教育元素
在心理教育课程中应该全面整合艺术教育与艺术治疗资源,实施专门组织的、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的艺术心理教育。通过专门的艺术心理教育课堂,让学生在艺术心理场的诱导下,自由地宣泄情绪、表现自我,并指导他们通过对艺术世界的感悟、理解,丰富他们的情感,调整、提升他们对现实与自我的认识,确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释放自己的身心潜能,做一个快乐的、富有人文精神的学习者。另一方面,用艺术作为媒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避免了普通心理课堂耳提面命式的说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减少了“言行脱节”现象。
艺术心理教育的实施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既有的艺术资源,诸如看电影、绘画、舞蹈、讲故事、听音乐、唱歌或者自己作曲等,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做什么和做得结果如何,而是要通过学生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发现学生的认知、情绪以及人格等方面的问题,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艺术主题和灵活多样的艺术活动形式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引导他们确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对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施以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是结合艺术和辅导、咨询与治疗的一种心理治疗或医学辅助方法。它是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艺术活动所产生的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当事人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艺术行为产生心理感应、体验,以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在美国一项“艺术教育合作组织报告”中,肯定了接触戏剧、视觉艺术以及音乐舞蹈的学生在新闻记者写作和数学等方面会比那些一心扑在课业上的学生做得更出色。台湾师范大学健康中心开设了儿童绘画教学,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他们的实际教学工作证实了艺术活动不仅可用来补充其他学科的学习,艺术更具有治疗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
[2]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45-347.
[3]列·维果茨基.艺术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