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阳朔乡村旅游与“三农”发展

来源 :旅游研究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qun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多元化,推动全县城镇化建设步伐,农业、农村、农民面貌大改观,人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关键词】乡村旅游;城镇建设;“三农”
  乡村旅游最早出现于欧洲19世纪的英国和法国,至80年代后,欧美发达国家即开始大规模开展。在我国,乡村旅游活动的出现相对稍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但发展的速度非常的快。1998年,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旅游活动主题即为“华夏城乡游”,宣传的口号是“现代城乡,多彩生活”,第一次以主题年的形式,把旅游与城乡联系起来,有效地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接着,到2006年,国家旅游局又将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同时,国家旅游局要求各地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和产品开发,推动乡村旅游更快更好发展。这一主题和措施,使乡村旅游如虎添翼。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密切结合、同步发展后,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阳朔县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发展的速度极快,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非常突出,这得益于阳朔良好的旅游资源、广阔的旅游市场和良好的旅游创业政策。1988年,阳朔县还没有旅游局,也没有旅行社,仅有一家不足100问客房的旅游接待饭店,更不用说乡村旅游了。可发展到2010年,民居旅游示范村就发展了1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全区特色旅游景观名镇1个。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63家,现代农业科技园2家,农业观光采摘园点130多个,休闲农庄16个,从事餐饮的居民300多户,农家旅馆200多家,有床位6000多张,以农民为主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5万多人。乡村旅游年收入19.5亿元,占全县旅游收入的55%;平均年接待游客570万人次,占全县年接待总人数的70%,从业农民平均收入为6000多元。乡村旅游已成为阳朔县旅游业中极具魅力、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农村富民项目的重要内容。
  从阳朔县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业,可以看到,乡村旅游业促进了社会多元化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使城乡经济结构得到恰当地调整,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城镇和农村就业途径变得更加的广泛,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下面,我就乡村旅游给当地农村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做浅显的阐述:
  一、乡村旅游业,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
  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十二五”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近年来,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位和在远郊连片农地上开展的乡村旅游活动,城镇化的发展比较明显。在城中、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户的商品意识强,街道整齐,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自然生态系统范围较大,注重环保,乡村旅游的发展使这些农家田园在功能上向城镇靠拢,在空间上成为城市扩张的绿色屏障。随着城市远郊乡村旅游的开发,乡村道路、通讯、用电设施、居住环境等配套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户的城镇意识进一步增强,非农收入比重增大,农村经济向二元、三元甚至多元经济转变,使城镇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向城镇靠拢。
  一些依托风景名胜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业,随着绿色旅游的盛行、旅游区域的整合及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发展的速度也日益壮大。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的关联行业,随着风景区向四周辐射,形成了以风景区为旅游资源,发展乡村农家乐住宿、餐馆、工艺、导游等多元化的行业。阳朔的高田历村,原来是一个以农业种养为主的村庄,在发展乡村旅游当中,依托大榕树、月亮山景区的知名度,大力发展旅游餐馆业,目前该村从事民居旅游有390多人,占总人数85%,每天接待游客近2000人。户均收入达3万多元,有的高达几十万元,该村农户人均收入是未开发农家乐之前的近10倍。走进历村,一座座漂亮的农家旅馆整齐的林立着,环境和条件不但可与星级酒店不相上下,而且农家旅馆更有地方特色,浓厚的地方人情和风俗,是许多游客青睐的理由。再加上干净整洁的水泥道路,畅通的电讯网络,热闹的工艺品市场,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短短几年,历村即步入了“城镇”之列,这是乡村旅游在该村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乡村旅游,促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乡村旅游的经济核心在于其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耕作、生产目标单一的经营思想,把发展思路拓展到“人地共生”的旅游业与农业结合的理想模式,从而逐渐从传统农业经济“母体”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由于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利用农业和农村景观及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所以其运作的空间是农村,运作的主体是农民,运作的资源是生态景观和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赋予了传统农业新的内涵。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并向休闲农业、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阳朔县白沙、兴坪部分村委,依托本地资源,发展种植金桔,目前,已带动全镇、全县金桔产业的发展,并向周边县市辐射。如:白沙龙潭门,全村33户,人口153人,村民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用科技开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全村百分之八十的耕地种上沙田柚和金桔,通过农业促旅游,旅游反哺农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20倍,年人均纯收入过20000元,从过去的贫困村一跃成为阳朔县的小康示范村。
  受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大量游客涌入县、镇、村(屯)和周边的景区,对农产品和旅游工艺品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于是,一些边远的村子因地制宜,转变农业结构,就地取材,搞起了农业副产品的加工。阳朔县的画扇镇、绣球村、刺绣村、竹木雕村、滑石制品村,比比皆是,从事旅游工艺品销售的农民有上万人。全县画扇制作有300多家,年产画扇150万把,产值2200多万元,福利镇被誉“画扇镇”的美称;高田镇的访石村,村民从事竹木雕生产加工,年生产1.1万多件,产值31万元。这些因乡村旅游应运而生的产业,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力量,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农业结构的调整,也为旅游的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内容。如今,在阳朔县,遇龙河两岸油菜花、桃花基地,漓江两岸绿化、美化、花化、果化基地,十里画廊特色产业基地,国道321线桂阳公路绿色通道产业基地,等等,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带正是遍地开花。乡村旅游的领域不断拓展,特色成效显著。乡村旅游产业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首选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实现了农业发展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三、乡村旅游,促进村容改善
  一是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后,村民有了动力、能力和积极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主动要求改水、改电、改厨、改厕,也有了村镇整体规划的愿望,于是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村)镇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地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二是交通越来越畅通。过去乡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肠小道”、“泥泞崎岖”、“坑坑洼洼”,“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开发乡村旅游后,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乡村旅游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有的村还实现了水泥路硬化。
  三是绿化走进乡村人家。过去,绿化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乡村的绿化基本上是空白。开发乡村旅游后,人們在村落道路两旁植树,在自家庭院种花种草,美化家园,努力营造出更加清新、优美的村容村貌,绿化在乡村愈益受到青睐。
  阳朔县的白沙凉水井自然村,共有村民46户,178人,以前道路狭窄,屋舍破旧,外出销售农产品,只能靠肩挑手扛。近几年,通过发展金桔产业,建设度假村,2010年人均收入达2万多元。2006年以来,全村投入260万元,硬化村道1100米,新建石栏杆1000多米,建成文化室1个,篮球场1个,对整个村庄进行绿化美化,建设废水回收利用项目,电力扩容改造项目等。全村46户村民都按照“小青瓦、白粉墙、坡屋面、青石墙裙、木花格窗”的桂北民居风格建起了小洋楼,人均砖混住房面积超过了50平方米。农户改厕率达98%以上;100%的农户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电话入户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全村拥有摩托车46辆,小型农用车25辆,小车12辆。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升。
  四、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提高。
  一是掀起了农民求知热。受乡村旅游的外来影响以及从业素质需要,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不仅说起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外语。电脑,互联网也已进入了普通的农民家庭,成为他們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高田镇历村自开展乡村旅游以来,无论大人小孩都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65岁的农民徐秀珍,只有相当于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水平,自开展乡村旅游、从事导游工作以来,却学会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八个国家的语言,这不得不归功于旅游业在村里的快速发展。
  二是农民环保意识大大提高。可观的收益使农民认识到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从前的不感兴趣、不关心发生重大转变,环境保护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注重卫生健康也成为农民的一种生活习惯。又以高田镇历村为例,为了做好村里的保洁工作,村里除了制定有具体的卫生保洁制度之外
  ,还成立了专职的保洁队伍,定时或不定时的对村道及其他公共场所进行清洁和保洁,同时还提醒游客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向游客宣传环保知识,不但维护了村容村貌,而且向游客表达了健康、文明的理念。
  三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明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外来和示范效应明显促进了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开放,农民乐意尝试和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有意识地参照城市模式改掉陋习,学习健康向上的文化知识,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如今,许多开展乡村旅游的村镇,村民的思想开阔:以前是看别人出去旅游,现在是自己从事旅游,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还经常到世界各地去旅游。闲暇之时,农村还开展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营造了农村良好的文明氛围,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长足发展。
  四是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积极性提高,乐观热情,热爱家园,人与自然显得日益和谐。开放的旅游环境,促进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村民們也越来越关心政治、经济、文化、体育,谈笑风生中,与城市人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于因为与世界各地的游客做长期的交流,他們的谈资显得更加的广泛而有深度。
  五、乡村旅游,扩大了农村就业途径
  农民增收的困难在于有效就业不足,乡村旅游有助于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旅游有助于农民从农业中获得更多收入。当前、农村发展观光农业,以吸引城市人来农村直接采摘农产品,使农民可将更多的农产品顺利的出售,避免农产品销路不畅通造成损失。同时,将农产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也可获得更好的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此外,来参加乡村旅游的游客会在乡村进行多种消费,如购买名族风情或乡土特色的手工艺品,在农村享受农家饭和农庄住宿等,这些都将使农民获得新的收入,农民可以从提供乡村旅游服务中得到更多的收益。
  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直接就业岗位,而且还可以通过促进建筑、道路交通、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而提供间接的就业机会,从而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如今,阳朔县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广阔的就业机会。有1万多农民改行当了酒店经理、饭店老板、工艺品摊主、景点员工和导游。《印象-刘三姐》,参演人员600多人,其中阳朔农民有300多人。阳朔县内地方导游人员600多人,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5万多人。
  总之,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就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阳朔县通过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特色,科学引导,把乡村打造成了旅游者的家园,大大加快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带动了农副产品向旅游产品的转化,促进了传统农业向旅游农业、传统农民向旅游从业者、传统居住型乡村向旅游接待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转变,让我們看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辉煌。但是,在发展乡村旅游当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乡村旅游发展不均衡,旅游收入分配不均衡等,这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通过政府合理的引导,制定相应的政策,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投入,乡村旅游对“三农”的贡献将得到进一步的凸显。
  责任编辑:彭康生
其他文献
2010年灌阳县提出了“发挥旅游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的方针和按照“市场导向、科学定位、全面推介、重点突破、突出特色、有序开发”的原则,并且切实抓好了各项工作的落实,有效地推动了全县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发展。   一、2010年工作成效:    (一)千家洞(黑岩)风景区续建项目持续推进。黑岩风景区扩建工程项目总投资1.2亿元,2010年计划投资350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3506万元。已经完成了景区广场
期刊
“十一五”是我市谋求和实现旅游大发展的5年。  据市旅游局最新统计,今年前3季度,我市旅游接待总人数已达到1625.7万人次,完成旅游总收入109.59亿元,全部超过年度计划目标。在此基础上,旅游部门依据前4年的实际情况预计: “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总收入有望实现54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3%:接待游客总人数将超过8500万人次,年均增长幅度逾12%。去年共接待游客1860.08万人次,实现
期刊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我市“十一五”和2010年我市旅游工作,部署“十二五”和2011年旅游发展工作任务。桂林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之所以出名,跟它在国际、国内享有非常高的旅游地位是分不开的。总结“十一五”和去年的工作,认真部署“十二五”期间和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今年的旅游工作非常重要。  过去的五年,旅游事业取得了大发展,旅游产业得到了大提升。在今年政府工
期刊
寿高百岁既是人们永恒的追求和向往,也是人口体质强健、社会文明昌盛的表现。创建长寿之乡,打造长寿品牌,是着眼于整体人口的健康长寿,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长寿养生文化。而探索生态长寿旅游奥秘,提倡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是巴马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巴马长寿现象及打造生态长寿旅游品牌调查    (一)基本情况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
期刊
2010年阳朔县旅游业,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紧扣“科学保护漓江,做强优势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打造世界级旅游胜地”的工作主题,紧紧抓住桂林成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契机,以推进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和开展“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为中心,把好安全生产这条命脉,继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取得了
期刊
【摘要】桂林旅游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专业结构与旅游岗位适应性逐步提高,但旅游职业教育水平较低,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较弱,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要使桂林市旅游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旅游教育体制,提供政策保障。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现状;对策     一、桂林旅游职业教育现状    (一)旅游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目前,桂林市共有3所普通高等学校
期刊
桂林旅游业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景点开发已初具规模,许多旅游产品也日趋成熟。桂林交通环境改善,“两铁三高”的全面通行,将对桂林的对外连接起到重要作用。2009年底,国务院正式确定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十二五”期间,桂林旅游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桂林旅游业乃至桂林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将是一个历史契机。    一、桂林市县域旅游发展现状    (一)县域旅游开发概况  桂林市县域旅游资
期刊
【摘要】文章在分析全州县旅游文化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旅游促进文化繁荣的思路,即做规划,扣差异,辟线路,创品牌;有机融合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大力实施历史文化传承工程、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开发工程、人才引进工程。  【关键词】全州;旅游发展;文化繁荣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旅发[2011]61号),
期刊
【摘要】要充分认识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性,正确把握其在旅游市场中的作用和意义,以“解放思想,赶超跨越”的方式,从多方面考虑,合理规划,综合治理,加速桂林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扩大桂林旅游的知名度。  【关键词】桂林;民族文化;旅游建设;可持续发展  民族文化旅游,因其地域性、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传统性等特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民族文化旅游也在世界旅游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桂林
期刊
【摘要】桂林市政协四届二次会议已将“关于打造资源县旅游目的地的建议”提案列为本次政协会议七个重要提案之一,这是资源县旅游发展的重要契机,是桂林市政府对发展资源县旅游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资源县;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  休闲旅游,当下正在中国悄然兴起,一时间成为旅游业界趋之若鹜的作业命题,大有颠覆传统旅游的趋势。其实真正的市场需求是旅游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片面追逐某种形态。休闲之所以成为时尚旅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