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认同的形成,伴随语言学习的整个进程,其蕴含的文化世界观影响着学习者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群体归属和自我语言身份等文化身份。英语教育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科目在加强中国文化认同与英语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词: 文化教育;英语教育;文化认同
近年来随着国与国之间联系日益密切,人们对交际与文化,文化与语言之间认识逐渐加深,开始肯定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取决于双方交际者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其核心是强调“交际能力是在个体进入异质文化的过程中,在行为、观念、态度等各方面的相互适应”[1]。近些年来,将文化教育寓于外语教育的思想得到了国内外语言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一线外语教师的普遍认同。
一、文化认同与不同学科研究
进入21世纪,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化认同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因此,不光是外语教育,其他的学科也纷纷进行内部的文化认同研究。如,学者丛岩认为学生在历史课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深切感受到文化认同是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核心也是最稳定的因素[2];学者曾鹏飞认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完善自身的发展,从心底产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学者王晓红认为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培养是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基本诉求。
从知网搜索数据可知,在学科与文化认同的结合点上,以文科,尤语言教育为多,而数理化这些理工学科几乎都是查无文献,想其原因在于语言来源于文化,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可模糊的文化区别,认识语言,掌握语言也建立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在文化认同领域语言教学有着自身不可忽略的地位与作用。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教学更是如此。
二、国内英语教学中文化认同渗透的发展
我国的英语教育自初始就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将教学的重点放置于语言形式与结构的讲解上。英语教育在一定时期几乎完全脱离社会文化环境变成简单的语言形式训练,文化教育成分为零。在语言学界,人们开始认真的讨论文化与语言教育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4]。
近年来,随着世界共荣圈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将课堂上所学的“机械”英语应用于实际的生活工作中,一个长期被人们忽略的实事变得日益清晰-语言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植根于人们的生活文化方方面面。国内文化认同思想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A.兴起:20世纪8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开始与国际经济接轨,有些语言学家开始认识到文化认识对于外语学习的重要性。1980年许国璋发表了《词汇的文化内涵与外语教学》一文,提出了应该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的输入,这标志着外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开始。
B.发展:20世纪80-90年代末
这一时期,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与国际交流激增。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交流的基础在于文化,在于生活。没有文化支撑的语言交流闹出了很多的笑话,也带来了很多的难题。英语教育开始向跨文化交际倾斜。1994年,胡文仲主编了《文化与交际》详细收录了大量当时各类语言学教育学家的关于语言与文化的著作,对于当时的研究成果与动态有了系统的阐述。
C.发展现状
经过20多年外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渗透研究与实践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这种发展却出现了一个怪异的倾向,那就是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普遍着力于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忽略了对于本土文化的渗透,这导致了很多就算是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在介绍本国文化情况时都会陷入无词可用的境地。在真正的跨文化交流中,文化的流通是双向的,只重视外国文化而忽视中国文化的渗透,盲目去迎合西方文化的需要只会使话无可聊,沟通成碍。因此,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崛起,近些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开始重视外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密切联系,以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国内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也开始出现从单向关注目的语文化学习转向关注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双向互动模式[3]。中国学者高一虹在2001提出了名词“生产性双语现象” (productive bilingualism)是指: 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这也成为了外语教学中文化认同发展的重要方向标。
此外,随者民族主义与母语文化的崛起,根据研究对象和侧重点的不同,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认同的研究也主要可以分成三类:一为少数民族的语言和认同,其对象为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二为汉语语言和文化认同,研究大多在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展开。这两类研究的主体通常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民族学和人类学学者。第三类研究的从事者则以外语(主要是英语)教育者居多,其研究主题为外语学习对学习者认同的影响。本文以第三种英语教学与文化認同角度切入,探索文化认同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中国文化认同教育渗透入普通的英语教学。
因此, 文化认同与学科教育的结合是必然的,是迎合社会时代发展需求的教育主张,同时也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B.H.Spitzberg & G.Changnon.Conceptualiz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M].CA: Sage Publications, 2009.
[2] 丛岩.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文化认同教育 [J]. 曲阜师范大学,2016.
[3] 刘丽丽, 朱世波. 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素养育成探究 [J]. 中国电力教育, 2014.
[4] 王宗炎. 自我认识与跨文化交际 [A].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李茂巍(1990-),女,汉族,合肥人,英语教师,研究生,就职于安徽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关键词: 文化教育;英语教育;文化认同
近年来随着国与国之间联系日益密切,人们对交际与文化,文化与语言之间认识逐渐加深,开始肯定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取决于双方交际者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其核心是强调“交际能力是在个体进入异质文化的过程中,在行为、观念、态度等各方面的相互适应”[1]。近些年来,将文化教育寓于外语教育的思想得到了国内外语言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一线外语教师的普遍认同。
一、文化认同与不同学科研究
进入21世纪,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化认同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因此,不光是外语教育,其他的学科也纷纷进行内部的文化认同研究。如,学者丛岩认为学生在历史课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深切感受到文化认同是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核心也是最稳定的因素[2];学者曾鹏飞认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完善自身的发展,从心底产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学者王晓红认为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培养是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基本诉求。
从知网搜索数据可知,在学科与文化认同的结合点上,以文科,尤语言教育为多,而数理化这些理工学科几乎都是查无文献,想其原因在于语言来源于文化,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可模糊的文化区别,认识语言,掌握语言也建立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在文化认同领域语言教学有着自身不可忽略的地位与作用。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教学更是如此。
二、国内英语教学中文化认同渗透的发展
我国的英语教育自初始就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将教学的重点放置于语言形式与结构的讲解上。英语教育在一定时期几乎完全脱离社会文化环境变成简单的语言形式训练,文化教育成分为零。在语言学界,人们开始认真的讨论文化与语言教育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4]。
近年来,随着世界共荣圈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将课堂上所学的“机械”英语应用于实际的生活工作中,一个长期被人们忽略的实事变得日益清晰-语言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植根于人们的生活文化方方面面。国内文化认同思想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A.兴起:20世纪8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开始与国际经济接轨,有些语言学家开始认识到文化认识对于外语学习的重要性。1980年许国璋发表了《词汇的文化内涵与外语教学》一文,提出了应该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的输入,这标志着外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开始。
B.发展:20世纪80-90年代末
这一时期,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与国际交流激增。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交流的基础在于文化,在于生活。没有文化支撑的语言交流闹出了很多的笑话,也带来了很多的难题。英语教育开始向跨文化交际倾斜。1994年,胡文仲主编了《文化与交际》详细收录了大量当时各类语言学教育学家的关于语言与文化的著作,对于当时的研究成果与动态有了系统的阐述。
C.发展现状
经过20多年外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渗透研究与实践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这种发展却出现了一个怪异的倾向,那就是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普遍着力于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忽略了对于本土文化的渗透,这导致了很多就算是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在介绍本国文化情况时都会陷入无词可用的境地。在真正的跨文化交流中,文化的流通是双向的,只重视外国文化而忽视中国文化的渗透,盲目去迎合西方文化的需要只会使话无可聊,沟通成碍。因此,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崛起,近些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开始重视外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密切联系,以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国内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也开始出现从单向关注目的语文化学习转向关注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双向互动模式[3]。中国学者高一虹在2001提出了名词“生产性双语现象” (productive bilingualism)是指: 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这也成为了外语教学中文化认同发展的重要方向标。
此外,随者民族主义与母语文化的崛起,根据研究对象和侧重点的不同,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认同的研究也主要可以分成三类:一为少数民族的语言和认同,其对象为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二为汉语语言和文化认同,研究大多在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展开。这两类研究的主体通常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民族学和人类学学者。第三类研究的从事者则以外语(主要是英语)教育者居多,其研究主题为外语学习对学习者认同的影响。本文以第三种英语教学与文化認同角度切入,探索文化认同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中国文化认同教育渗透入普通的英语教学。
因此, 文化认同与学科教育的结合是必然的,是迎合社会时代发展需求的教育主张,同时也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B.H.Spitzberg & G.Changnon.Conceptualiz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M].CA: Sage Publications, 2009.
[2] 丛岩.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文化认同教育 [J]. 曲阜师范大学,2016.
[3] 刘丽丽, 朱世波. 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素养育成探究 [J]. 中国电力教育, 2014.
[4] 王宗炎. 自我认识与跨文化交际 [A].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李茂巍(1990-),女,汉族,合肥人,英语教师,研究生,就职于安徽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