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许多难点,如概念、法则、公式、规则等抽象内容,教师往往难以解释清楚,学生容易掌握和犯错。要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应从优化教学方法入手,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设置精练和训练,识别、分析、把握教学难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难点;教学策略
1、引 言
实际教学里,能否突破教学难关,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及其效果。如果教学困难被突破,学生就能真正理解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强意志力,体验完成难题的成就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技能。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找出教学难点,观察和收集困惑的内容,实施各种有效的方法来突破,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2、明确教学难点
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十分关键,教学难点不仅难度大,还十分枯燥乏味,不能仅仅凭借教师讲解。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技能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经验,先确定具体有哪些教学难点,再集中突破,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促进学生掌握难点。教学“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小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了几个计算题 :75-3-2,85-9-1,120-40-20,将学生分为男女两组进行计算,比一比哪组学生最快算出正确答案。学生十分积极,快速进行运算,小竞赛的结果是女生组取得了胜利。教师让男生组的学生观察女生组的计算方法,并说说自己的发现。男生组发现女生组利用括号进行了简便的计算方法:75-(3+2)=70,85-(9+1)=75,120-(40+20)=60。教師又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这几个等式,让学生猜测其规律,总结一下方法。学生认真思考,举手回答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同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之和。教师又提出问题 :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后两数之和这个定律是否适用于所有计算情况?学生举手回答,认为不是所有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验证,学生发现了规律,并很快掌握了这个知识难点[1]。
3、分析教学难点
小学数学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其新知识和旧知识是紧密相连的,新知识由旧知识发展而来,旧知识则是新知识的基础和起点。教师要注重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分析教学难点,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和衔接。例如,有些知识点比较相似,教师就要分析知识的共同点 ;有些新知识是由旧知识组合而成,教师要对其关联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记忆,使学生在逐层的分析推进中,攻克教学难点。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基本认识了小数,对小数有了初步认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其教学难点则是运用小数的性质解题。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复习导入,让学生先对整数的数字进行读写练习,随后展开读写小数的教学,让学生尝试读这些小数,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轻松读写小数[2]。
4、突破教学难点
突破教学难点绝非易事,这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在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光是听教师讲解,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对教学难点进行探究,让学生进行直观的学习,在自主探究中,提高教学成效,突破教学难点,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要求学生理解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先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小红同学上学的路线示意图,让学生判断走哪条路最近。学生开始讨论,认为走中间的这条路最近。教师引出知识点 :另外两条路恰好是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中间的路是三角形的一条边,因此,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师提问 :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教师给出了四组数据,让学生按照数据剪出四组长度的纸条,再使用这些纸条摆三角形,学生积极操作。教师让学生探究在什么长度下不能摆成三角形,引导学生自己用小棒独立实验,分别汇报出能摆成三角形和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小棒尺寸,反复实验,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必然大于第三边。
5、结束语
解决小学数学教学难的问题,没有一条固定不变的途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对教材大纲进行深入研究,对教材内容进行不断研究,以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主要依据,找出教材的难点,合理安排
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才能有效突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小纯,夏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数学教学方案分析[J].科技风,2018(28)
[2]潘耀昇.刍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试题与研究, 2019,(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难点;教学策略
1、引 言
实际教学里,能否突破教学难关,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及其效果。如果教学困难被突破,学生就能真正理解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强意志力,体验完成难题的成就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技能。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找出教学难点,观察和收集困惑的内容,实施各种有效的方法来突破,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2、明确教学难点
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十分关键,教学难点不仅难度大,还十分枯燥乏味,不能仅仅凭借教师讲解。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技能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经验,先确定具体有哪些教学难点,再集中突破,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促进学生掌握难点。教学“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小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了几个计算题 :75-3-2,85-9-1,120-40-20,将学生分为男女两组进行计算,比一比哪组学生最快算出正确答案。学生十分积极,快速进行运算,小竞赛的结果是女生组取得了胜利。教师让男生组的学生观察女生组的计算方法,并说说自己的发现。男生组发现女生组利用括号进行了简便的计算方法:75-(3+2)=70,85-(9+1)=75,120-(40+20)=60。教師又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这几个等式,让学生猜测其规律,总结一下方法。学生认真思考,举手回答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同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之和。教师又提出问题 :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后两数之和这个定律是否适用于所有计算情况?学生举手回答,认为不是所有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验证,学生发现了规律,并很快掌握了这个知识难点[1]。
3、分析教学难点
小学数学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其新知识和旧知识是紧密相连的,新知识由旧知识发展而来,旧知识则是新知识的基础和起点。教师要注重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分析教学难点,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和衔接。例如,有些知识点比较相似,教师就要分析知识的共同点 ;有些新知识是由旧知识组合而成,教师要对其关联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记忆,使学生在逐层的分析推进中,攻克教学难点。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基本认识了小数,对小数有了初步认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其教学难点则是运用小数的性质解题。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复习导入,让学生先对整数的数字进行读写练习,随后展开读写小数的教学,让学生尝试读这些小数,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轻松读写小数[2]。
4、突破教学难点
突破教学难点绝非易事,这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在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光是听教师讲解,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对教学难点进行探究,让学生进行直观的学习,在自主探究中,提高教学成效,突破教学难点,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要求学生理解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先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小红同学上学的路线示意图,让学生判断走哪条路最近。学生开始讨论,认为走中间的这条路最近。教师引出知识点 :另外两条路恰好是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中间的路是三角形的一条边,因此,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师提问 :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教师给出了四组数据,让学生按照数据剪出四组长度的纸条,再使用这些纸条摆三角形,学生积极操作。教师让学生探究在什么长度下不能摆成三角形,引导学生自己用小棒独立实验,分别汇报出能摆成三角形和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小棒尺寸,反复实验,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必然大于第三边。
5、结束语
解决小学数学教学难的问题,没有一条固定不变的途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对教材大纲进行深入研究,对教材内容进行不断研究,以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主要依据,找出教材的难点,合理安排
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才能有效突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小纯,夏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数学教学方案分析[J].科技风,2018(28)
[2]潘耀昇.刍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试题与研究,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