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阅读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q5166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曾经唱着独角戏的老师们在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有更多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获得的信息也多了,但是随之生成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的阅读量在下降,阅读感悟贫乏。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自愿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语文是在阅读与感悟中汲取美的感受,丧失了阅读兴趣,其结果就丧失了语文的重要功能,可以说是学而无用。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师开始抱怨学生不爱阅读,但我想更多的是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问题。在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一些老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新奇的教学设计,越来越精美的教学课件。但这些热闹过后,很难让学生静下心来对文本进行潜心解读,更谈不上心灵的触动。但是兴趣的培养又并非一日之功,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和指导。具体怎么做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上来,课堂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教学的桥梁。在教学中,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过程中要注重课文已经不屑于谈的“解字”,一个词甚至一个字通过老师的引导、恰当的引发学生思考。比如,有一篇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在学习文章前,老师就可以点出题目中的泊字,分析它的部首结构,引导学生知道泊和水有关,使他们更加好奇于曾经的湖泽怎么就变成的现在的沙漠,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会引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所以,在课堂上有时候一个字的解读往往比一堆华丽的图片还要管用。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很多时候需要返璞归真。
  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恰当地准备一些和课文学习有关的材料进行补充。不要以教懂课文为终极的目标、唯一的目标。叶圣陶就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认为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门,教师在课堂上教授课文的同时及时恰当地引入相关资料引起学生注意。比如学到《香菱学诗》通过课文学生很快了解香菱的身世这方面的内容,顿时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在认真阅读课文之后争相阅读名著《红楼梦》,对于他们而言,读到红楼梦这一经典名著不亚于像尝到了饕餮盛宴,在阅读名著中不但对香菱这一人物认识更加清晰,同时还读到了更多有血有肉,鲜活丰满的人物。这个阅读连锁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但究其源头起作用的竟是看起来随意实则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资料。这次经历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学生不是没有兴趣,关键是看老师怎么引导,怎么在不经意之间引起学生阅读的欲求。实现教材和课外书籍的衔接,是让学生获得最佳阅读效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过程,也就是做好自学,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问题、解决问题。在找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需要认真阅读并思考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更是有很大的机会去自觉阅读相关的资料,并引入竞争机制,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都需要做足功课。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愿望就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培养其浓厚的兴趣。
   另外,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阅读的功利性和目的性。不能要求学生围绕提高作文水平、围绕考试来阅读,更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的阅读不但会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消失,还会使学生的知识面禁锢在狭小的天地中,得不到拓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应该让学生博览群书,古诗文要读,名著经典要读,科普书要读,时文政治要读,学生经常徜徉在这样的阅读空间里,收获的不仅仅是语文,更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教学,真正做到“讀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爱上语文,爱上阅读。
其他文献
《聊斋志异》,蒲松龄的代表作。一提起它,许多人就会想到,期间描写了许多人与妖魔鬼怪之间的曲折浪漫的爱情故事。有人惊讶其中的人物塑造之神奇,还有人感叹故事情节之浪漫。而我觉得:其中,“教育”的味道尤为突出,值得细细品味。尤其是《聊斋志异·书痴》更为典型。  《书痴》中的主人公张生,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书生。完全只为了读书而读书,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做。书中写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期刊
古典诗歌的鉴赏内容丰富,鉴赏点密集,在高考试题的考查过程中,设题形式多种多样,需要鉴赏的角度及范围也层出不穷。但是,不管诗歌如何设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往往是鉴赏诗歌,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关键一环。所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有利于我们快速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有关诗歌鉴赏的题目。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把握思想情感呢?如何能迅速地挖掘出该诗歌的思想情感呢?这其中有着关键的一步,就是善于寻找诗歌中的情语,巧用情
期刊
作文是学生展示写作个性与才能的舞台。纵观这几年高考的命题走向,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也给了学生非常广阔的写作空间,然而长期以来,学生的作文四平八稳,标题、立意、结构、语言都没有什么缺点,但也找不出什么亮点,没有什么新意,所以作文很难得到高分。这几年语文考试说明特别强调作文要有创新意识。其实,学生并不是不想创新,而是缺少创新的方法。怎样让创新成为学生内心的真正需要,在作文的舞台上展翅高飞,我
期刊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语文“综合性”的寓意有两点:一是听说读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中正是针对诸如此类弊端,而设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环节,那么如何才能搞好语文的综合性学
期刊
现代的语文高考题,考查的重点不再是书中的基础知识,而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课外阅读首先要选好书,可以联系学生实际,结合教材选择一些有益的书籍。例如,中外文学名著,伟人传记等一些积极向上的书籍,我们要多引导学生阅读。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在此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认知有两个内容:1.是对语文材料中字词的音、形、义的认识。2.是对文本信息的了
期刊
语文教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师无论运用哪种手段,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扎实地 掌握知识,培养多种能力。通过几年的探索,我们认为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中,是达到上述目的的一种最佳手段。   所谓把绘画引进语文教学中(以下简称绘画法),就是让学生在读过课文后,通过自己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把课文内容用绘画形象地表现出来,进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 学习积极
期刊
有观点认为,在空间结构上,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在时间进程上,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拥有相对平等的入学机会,得到大致均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并能够获得尽可能的发展与成长。  较长时间以来,在多年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体制下,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出现了比较显著的教育非均衡发展趋向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最费神的一个问题。“老师累,学生怕,收效低”。尤其是教两个班的高中语文,要耗费大量时间,使老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发给学生之后,学生也仅看分数,而将作文弃置一旁。更有甚者连作文本也懒得翻动。若老师动一下脑筋,想一下点子,仅改一半,或只粗略看一遍,仅打个分。但这又怕伤了学生的自尊,学生的写作热情消退。  如何让老师既节约了时间,学生又提高了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在具
期刊
很早就想写一篇女儿成长的文章,却因为总是忙,迟迟动不了笔。一旦动起笔来,又发现这文章很不容易写。我有许多话既想对女儿说,又想借此机会,感谢她所有的老师,所以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任何一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无论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上,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赏识,希望她快乐生活,所以每个家庭都有许多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我也只是谈谈一下我们的一点点做法,并愿与其他家长交流。  保持家庭和睦,让孩子享受
期刊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情感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课堂教学,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来走出课堂继续自我教育。笔者认为,作为教师要“感化学生,首先必须燃烧自己”。那么,教师在教学运作过程中又该如何去发挥情感作用,合理有效地“活化主体”,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进入角色,领悟情感——走向教材  “文章情铸成”。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首先要与作品的思想产生共鸣,才有可能情真意切地向学生传情达意,撞击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