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想】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很重要。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写作活动,便成为作文教学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多方探索。
在读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时,他们父子之间那份别致的情感让我喜欢并感动,我想,学生们也应该喜欢这样的文章,喜欢这样的父子关系。因此我想把这篇文章介绍给学生,令学生与其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然后以“父母与子女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为话题,写一篇六百字左右的记叙文。
【教学实录】
那次的作文课,我是这样上的:
一上课,我就对同学们说:“前几天我发现了一篇好文章,现在与同学们一同分享。”于是,我把事先印好的汪曾祺的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分发给学生,学生们一看到文章的题目,便一片哗然:有趣!接着我请两位朗读好的同学依次来读这篇文章。“……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风筝。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个纺织娘,栩栩如生。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上学,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 朗读的同学声情并茂,听的同学津津有味。当读到“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给我点上火。”时,同学们都欢呼雀跃,觉得这位父亲与众不同,很有意思。我知道,同学们和我一样都非常喜欢这位父亲。最后一段“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课堂上的气氛又一次活跃起来,紧接着,我便问:“大家喜欢这篇文章吗?”同学们齐声回答:“喜欢!”接下来的情形,实录如下:
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篇文章?(有很多同学举手)
学生1:文中的父亲让人感觉非常亲切,他很随和,我就喜欢这样的父亲。
学生2:我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位开明的父亲,对儿女们很宽容,很讲民主。
学生3:我认为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父子关系,我觉得非常新鲜。而且我觉得作者也很大胆,居然写“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给我点上火。”虽然早恋、抽烟、喝酒是不好的,但是也正是这些才表现出他们那种“兄弟”关系,挺真实、自然的,我觉得这更让我感动。(学生2说得太好了,我大加赞赏。并且说,人不可能都那么完美,有缺点才符合生活的真实。)
……
同学们纷纷发言之后,我又设计了三个问题,请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实录如下:
教师:文章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你如何看待他们父子间的这种兄弟关系?
学生: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位聪明、随和、宽容、民主、开明的父亲。文中父子间的这种兄弟关系,真是我们生活中最理想的父子关系。
教师:生活中你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呢?你和你父亲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学生1:我的爸爸对我的学习要求太严格,本来我考试进班里前20名已经不错了。爸爸却还说:“你看人家某某考了班里第一。”我受不了!
学生2:我的爸爸一点也不民主,是家长专制。
学生3:我的爸爸一点也不理解我。有一次我带同学来家玩,爸爸却教训了我们一顿,说我们不学无术。哎!没有办法!
……
教师:你希望你与你父母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1:再民主些!无话不谈的那种。
学生2:对学习的要求不要太严格,像文中的父亲就好了!
学生3:希望有些事能让我自己做主。互相理解、尊重。
……同学们的表达欲望高涨。
最后,我把作文题写在了黑板上,并且说:“请同学们下一节课再写!” 这时,铃响了,于是学生们又在欢呼声中下课了。
第二节一上课,同学们就开始作文了。我发现他们都埋着头,全神贯注,课堂上十分寂静。
结果这次作文,连平时最不爱动笔的同学也交了作文,以前看作文的那种味同嚼蜡的感觉找不到了,同学们的作文水平似乎一下子提高了许多。像黄旭楠同学的作文《苦难父与子》中有这样的几段话,让我们许多老师感动得落泪:
……
自小父母离异,我和爸爸相依为命。那时爸爸是一个普通工人,工资可以说只够自己吃的,又加上我这个“小累赘”,更是苦不堪言。我看着别的小朋友每天都是冰糕、可乐的,心里难受极了,哭着跟爸爸要,爸爸终于从口袋里掏出钱,给我买了一个最便宜的冰糕。我吃着这不太好吃的冰糕,心里还是感到幸福。
……
我们的日子仍然很苦:我仍然没有妈妈,而爸爸仍然没有妻子。但我们的关系仍像以前一样,互相体贴,互相照顾。在我们眼中,我们不仅是父子,还是朋友。
这就是我们这对苦难父子的故事,事到如今,我们已不觉得这种生活是一种苦难,而是一种幸福,是这种苦炼出了我与父亲的亲情,是这种难让我体会出了父爱的伟大。
还有张璇同学的作文《我和父亲之间》中写道:
记得有一次,因为父亲说话的口气不好,我告诉他不应那么粗鲁,有什么话应该好好说,他竟然因为我的一句劝说而气得暴跳如雷,他指责我没有资格与他这样讲话。我是多么的伤心,他为什么这么不可理喻。父亲从不向我认错,他认为大人永远都是对的,孩子永远都是没理的。即使他知道自己错了也不当面承认,总是要母亲代说,我认为这样是非常没有诚意的。也罢,既然做不了朋友,那就做个好爸爸吧!
一天,我意外发现桌上放着一封信,是爸爸写给我的,信上说:“无法与你沟通是我做父亲最头痛的事,我的做法也许让你无法接受,但我会试着改变,慢慢来,我们一定会成为朋友的,因为你是我的女儿。这几天我一直在回想你小时侯的美好时光和你出生以来给我们带来的欢乐。相信我,我也在变。不管怎么样,望女成凤的心永远都不会改变,爸爸希望你能成材……”
我再也看不清了,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此时此刻的我只想抱着父亲大声地哭,父亲他是一片好心,只是态度不佳,我相信他会改变的,因为他是我的父亲,也因为我爱我的父亲。
【教学反思】
1、借名家名篇创设问题情境,扣击情感共鸣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之在问题的引导下,大能量地进行思维活动。通过案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后三个问题的讨论,直接把学生引到对自己父亲的联想和想象当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借名家名篇传授生活哲理和写作手法。使之在领悟道理的同时学会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要比老师进行直接的写作指导有效得多。
3、这次作文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法是成功的:
①选取汪曾祺的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②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形成了一种情感氛围。
③“先放后收”,由感性到理性地设置问题,符合认知规律,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情感,搜集了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很重要。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写作活动,便成为作文教学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多方探索。
在读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时,他们父子之间那份别致的情感让我喜欢并感动,我想,学生们也应该喜欢这样的文章,喜欢这样的父子关系。因此我想把这篇文章介绍给学生,令学生与其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然后以“父母与子女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为话题,写一篇六百字左右的记叙文。
【教学实录】
那次的作文课,我是这样上的:
一上课,我就对同学们说:“前几天我发现了一篇好文章,现在与同学们一同分享。”于是,我把事先印好的汪曾祺的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分发给学生,学生们一看到文章的题目,便一片哗然:有趣!接着我请两位朗读好的同学依次来读这篇文章。“……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风筝。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个纺织娘,栩栩如生。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上学,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 朗读的同学声情并茂,听的同学津津有味。当读到“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给我点上火。”时,同学们都欢呼雀跃,觉得这位父亲与众不同,很有意思。我知道,同学们和我一样都非常喜欢这位父亲。最后一段“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课堂上的气氛又一次活跃起来,紧接着,我便问:“大家喜欢这篇文章吗?”同学们齐声回答:“喜欢!”接下来的情形,实录如下:
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篇文章?(有很多同学举手)
学生1:文中的父亲让人感觉非常亲切,他很随和,我就喜欢这样的父亲。
学生2:我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位开明的父亲,对儿女们很宽容,很讲民主。
学生3:我认为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父子关系,我觉得非常新鲜。而且我觉得作者也很大胆,居然写“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给我点上火。”虽然早恋、抽烟、喝酒是不好的,但是也正是这些才表现出他们那种“兄弟”关系,挺真实、自然的,我觉得这更让我感动。(学生2说得太好了,我大加赞赏。并且说,人不可能都那么完美,有缺点才符合生活的真实。)
……
同学们纷纷发言之后,我又设计了三个问题,请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实录如下:
教师:文章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你如何看待他们父子间的这种兄弟关系?
学生: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位聪明、随和、宽容、民主、开明的父亲。文中父子间的这种兄弟关系,真是我们生活中最理想的父子关系。
教师:生活中你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呢?你和你父亲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学生1:我的爸爸对我的学习要求太严格,本来我考试进班里前20名已经不错了。爸爸却还说:“你看人家某某考了班里第一。”我受不了!
学生2:我的爸爸一点也不民主,是家长专制。
学生3:我的爸爸一点也不理解我。有一次我带同学来家玩,爸爸却教训了我们一顿,说我们不学无术。哎!没有办法!
……
教师:你希望你与你父母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1:再民主些!无话不谈的那种。
学生2:对学习的要求不要太严格,像文中的父亲就好了!
学生3:希望有些事能让我自己做主。互相理解、尊重。
……同学们的表达欲望高涨。
最后,我把作文题写在了黑板上,并且说:“请同学们下一节课再写!” 这时,铃响了,于是学生们又在欢呼声中下课了。
第二节一上课,同学们就开始作文了。我发现他们都埋着头,全神贯注,课堂上十分寂静。
结果这次作文,连平时最不爱动笔的同学也交了作文,以前看作文的那种味同嚼蜡的感觉找不到了,同学们的作文水平似乎一下子提高了许多。像黄旭楠同学的作文《苦难父与子》中有这样的几段话,让我们许多老师感动得落泪:
……
自小父母离异,我和爸爸相依为命。那时爸爸是一个普通工人,工资可以说只够自己吃的,又加上我这个“小累赘”,更是苦不堪言。我看着别的小朋友每天都是冰糕、可乐的,心里难受极了,哭着跟爸爸要,爸爸终于从口袋里掏出钱,给我买了一个最便宜的冰糕。我吃着这不太好吃的冰糕,心里还是感到幸福。
……
我们的日子仍然很苦:我仍然没有妈妈,而爸爸仍然没有妻子。但我们的关系仍像以前一样,互相体贴,互相照顾。在我们眼中,我们不仅是父子,还是朋友。
这就是我们这对苦难父子的故事,事到如今,我们已不觉得这种生活是一种苦难,而是一种幸福,是这种苦炼出了我与父亲的亲情,是这种难让我体会出了父爱的伟大。
还有张璇同学的作文《我和父亲之间》中写道:
记得有一次,因为父亲说话的口气不好,我告诉他不应那么粗鲁,有什么话应该好好说,他竟然因为我的一句劝说而气得暴跳如雷,他指责我没有资格与他这样讲话。我是多么的伤心,他为什么这么不可理喻。父亲从不向我认错,他认为大人永远都是对的,孩子永远都是没理的。即使他知道自己错了也不当面承认,总是要母亲代说,我认为这样是非常没有诚意的。也罢,既然做不了朋友,那就做个好爸爸吧!
一天,我意外发现桌上放着一封信,是爸爸写给我的,信上说:“无法与你沟通是我做父亲最头痛的事,我的做法也许让你无法接受,但我会试着改变,慢慢来,我们一定会成为朋友的,因为你是我的女儿。这几天我一直在回想你小时侯的美好时光和你出生以来给我们带来的欢乐。相信我,我也在变。不管怎么样,望女成凤的心永远都不会改变,爸爸希望你能成材……”
我再也看不清了,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此时此刻的我只想抱着父亲大声地哭,父亲他是一片好心,只是态度不佳,我相信他会改变的,因为他是我的父亲,也因为我爱我的父亲。
【教学反思】
1、借名家名篇创设问题情境,扣击情感共鸣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之在问题的引导下,大能量地进行思维活动。通过案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后三个问题的讨论,直接把学生引到对自己父亲的联想和想象当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借名家名篇传授生活哲理和写作手法。使之在领悟道理的同时学会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要比老师进行直接的写作指导有效得多。
3、这次作文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法是成功的:
①选取汪曾祺的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②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形成了一种情感氛围。
③“先放后收”,由感性到理性地设置问题,符合认知规律,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情感,搜集了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