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后进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garfie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我在教学中,探究到一些途径,寻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会有一些帮助。
  一、理解关爱,培养信心
  魏书生老师说过:一个好的教师就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多笨的脑子里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学生的脑子里不是缺少资源,而是我们自己缺少勘探资源的能力。“后进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而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批评和处罚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和消极心态,后进生本身就属教育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得到关注和帮助。关爱理解后进生,要用充满阳光、平等的关爱去唤起并点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求知欲望与好学情绪。在教学中时时处处设身处地为后进生着想,针对后进生提出的要求可以适当比优生低一些,让他们使劲努力就能做到。阅读过程中,教师提问时,可以首先让后进生回答,即使说得不到位、不理想,也要让他把话说完,并能给予耐心指导,及时肯定他回答内容中具有价值的一点,哪怕只是一小点。
  后进生得到尊重与关心,信任和理解,便会消除自卑感,树立起自信心,在阅读过程中,便会用心起来。
  二、阅读促进,培养语感
  具体指导后进生阅读,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以成功带动成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语文新课标就规定初中学生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即每天的阅读量不少于3000字。阅读本身也是一件令人心情愉悦的活动。语文后进生几乎没有过什么阅读。叶圣陶就曾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来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具备了较好的阅读能力才会让后进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
  我借鉴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提出的读书法:一、信马由缰法。抓到什么读什么,有兴趣就读,没兴趣就歇。因为漫无目标,所以可行可止。思想无负担,放松近乎惬意。二、蜻蜓点水法。只在书上款款飞,一点,二点,三点,如打水漂。浅尝辄止,是因为无意饱餐。三、囫囵吞枣法。四、改弦易辙法。一册书读来无味,绝不强求,马上换书。再无味,再换,至三番乃止。
  通过一段时间有意识的引导,后进生们不仅知道了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它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博学,还懂得了只有上好每堂语文课,掌握了更多的生字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能读通读懂句子、分析理解文章含义、抓住中心、重点等,才能更好地阅读。而课内课外大量的阅读也间接地促进了后进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可以说是做到相互促进,也就是“双赢”了。
  三、教给方法,体验成功
  对语文后进生进行读法指导,培养学生自读能力,逐渐把学生引向“自能读书”的理想境界。教会他们阅读的一般方法:运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自学生字、新词;掌握阅读课文的基本步骤,初读课文抓整体(分析题目意思、明确文章体裁、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细读课文抓中心(通过对课后复述性答题以及重点句、段的研究发现作者的写作目的),精读课文抓构思,推敲遣词造句的妙处,研究选材、组材等方面的特点。教会学生不断地把阅读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即每进行一项练习前先将那一项知识迅速“过电影”。教会这些学生根据阅读题目,先到文中找出答题区域,再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然后进行适当的提炼概括,从而形成自己的答案。
  在阅读教学中我也鼓励后进生大胆提问质疑,赏识并承认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鼓励不够自信的他们大胆提问,引导他们围绕课文重点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就结尾句的内涵分析,很多学生根据教参提示,说读出了苏轼的随缘自适、豁达乐观,但有一个平时不怎么出色的学生说他通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但”字读出了苏轼心中的寂寞,对他的这种理解,我特别给予了表扬,肯定他独特的发现。
  也许实际操作的结果并不能和我们预想中的一样,但是对于语文学习后进生,我们教师决不能抱以成见,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要使这部分学生赶上来,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做到的。我们语文老师要以满腔热忱和无限耐心,常与后进生交流沟通,因材施教,做好转化工作,相信工夫不负有心人。
其他文献
在“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的“三进”之风吹遍了泰州教育每个角落时,我深切地感受到“三进”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作为一名低年级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如何让刚刚进入学校不久,单纯而又可爱,对一切都又充满了好奇的低年级儿童在这股东风下乐于学而坚持学是我工作的着眼点。  一、注重课堂实效,点燃兴趣之火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
期刊
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互联网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互联网技术不仅缩短了人们了解世界、与人交流的时间,而且越来越多的网民已经逐渐开发了一种语言,那就是网络语言。如“菜鸟、酱紫、美眉、闪客……”。一般我接触过的网络语言大体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数字、网络动画和图片等等,最初主要是网民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后来由于网络
期刊
“语文”二字简单一点理解:“语”即说,‘文“即写,足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初中作文有这样一种现状,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尽是“小儿科”式的大白话,写来写去就是这么几句话,写作教学缺少系统的设计,学生作文呈现出一种高而不上的高原现象,写作教学存在模式化倾向,认真反思,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  1、首先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写作的源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期刊
批改学生作文,大都要为之写评语,而评语的优劣,对作文者来说,则又有着直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师写作文评语当用心为之,切不可等闲视之。那么,怎样的评语才具有更好的表达效果呢?  一、语言要具体准确,切中肯綮  学生写作文是为了提高其写作能力,教师批改作文,目的亦是于此。而学生的作文,大多是优点与缺点皆具,因此,作文的评语要言之具体,说之准确,做到语语中的,方令学生受益。比如,此文的描写好,好在何处
期刊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学语言艺术,他深刻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可见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好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一、善于引导,让学生乐于回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学生是主体不可误解为“放羊式”的教
期刊
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因为他们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雅克·德洛尔在《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序言中说道,“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课程改革更是如此。新课改要想取得预期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实践。  (一)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  一般来说,“课程实施”指的是教师将规划的课程方案付诸实际教学行动的过程,即将“书面的课程”转化成课堂情景中具
期刊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打开中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都蕴藏着美的内涵。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对于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通过阅读,学生才能获得情感的体验、美的享受。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那么语文阅读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  通过一年多教学探索和实践,我发现要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要有一个切入点,我姑且把它称作兴奋点。那么,如何把握住学生的兴奋点切入教学,使课堂动起来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生动丰富的音像材料切入教学
期刊
教学中我们发现爱动脑筋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习惯于等待,习惯于接纳,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成为思想的懒者,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机械的、被动的和意义不清的,这不是我们期待的教育结果。  教学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果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就获得了成果。所以,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意识应该是基础意识。俗话说:不学不
期刊
现在在新课标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老师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学生融入自己最真切的感受,才能让学生读出独特的个人体验,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感悟,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接读,从而真正发挥朗读的功效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读不好的“范读”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新课标赋予教师新的角色定位——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注意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