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才有动力,自在才会幸福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f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参加亲友聚会,大家聊得最多的就是孩子从初中或高中毕业后,上了什么学校、读了什么专业;或者进入了什么行业、做了什么工作,挣钱多不多,家里满不满意等。故事五花八门,不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的孩子真的有着很不一样的人生。我听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从中悟出了家庭教育的一些心得,特此和家长朋友们分享。
  “清北”高才生的孩子当起了酒店服务生
  当当的爸爸是北大毕业的高才生,妈妈是清华大学的才女,可是当当从小就不擅长也不喜欢学习、应试,是那种怎么都不愿意花心思读书的孩子。他妈妈给他请八百元一小时的高端的一对一家教,带他去自己的清华校友家里求学,邀请校友家的学霸孩子来家里传授经验……各种招数使尽,也难以让他爱上学习。作为“清北”高才生、成功人士的当当的父母,经常恨铁不成钢地说气话:怎么生出来一个一点儿也不像我们的孩子呢?!
  当当的舅舅是酒店高管,当当从小喜欢跟着舅舅到酒店里玩,看舅舅怎么接待客人,怎么管理工作人员,还爱看厨师做饭、西点师给蛋糕裱花、保洁员叠被子。高考时,舅舅说:“当当要是别的专业考不上,就考个酒店管理吧。”当当妈妈一开始怎么也不同意,“清北”高才生的孩子怎么可以去酒店工作?舅舅说:“我不也在酒店工作?挺好的啊。当当自己也喜欢,关键是好大学、好专业,以他的成绩也上不了。”无奈之下,父母同意当当报考酒店管理专业。
  没想到当当如鱼得水,大一暑假去舅舅酒店实习,就表现出他从事酒店行业的天赋。不喜欢读书的他,能够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喜欢给蛋糕裱花,厨师教的东西他很快学得会。总之,他做酒店的什么工作都津津有味,樂在其中。最重要的是,当当整个人变了样,以前学习成绩差,天天被父母骂,一骂就玩手机游戏,萎靡不振。现在他找到了“真爱”,主动申请在酒店加班,任劳任怨。因为在舅舅的酒店实习,为了避嫌,他不能领工资,就是这样也不能阻挡他对酒店工作的热爱,不领工资他照样干得不亦乐乎,他说他就是喜欢干这些。
  最近一次市里举办大型会议,市长都到这家酒店开会,当当所在的接待团队居然以优质服务赢得了“市长奖励”,奖金是一个三千元的大红包。当当兴奋地用奖金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买了礼物,自己一分钱不留。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夸他长大了,成熟了,懂事了。当当父母也第一次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一抹亮色”。
  双教职工家庭的孩子偏偏喜欢当厨师
  邓邓出生于一个双教职工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当地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师,爸爸教语文,是学科骨干教师;妈妈教英语,是教研室主任,双方都很要强、很能干,在当地小有名气。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父母当然希望孩子子承父业,最好也能从事教育、科研行业,干一份体面的工作,得到身边亲友的尊敬甚至崇拜。朋友们也都很羡慕邓邓拥有双教职工父母,总觉得他能遗传父母身上的很多优秀基因。
  而邓邓这孩子似乎对父母的殷切期望毫不领情,从小对学业就不是很上心。虽然他父母一个辅导他语文,一个辅导他英语,但他对这两门学科却一点儿也不擅长,一点儿也不像“教师的孩子”。他最喜欢的是劳技课,动手能力很强,其他班干部没当上,当个劳动委员他还挺骄傲。课余呢,他就喜欢进厨房倒腾各种吃的,还学着手机里的做菜视频,一个菜接着一个菜地动手尝试,乐此不疲。
  大家看出来了,双教职工家庭的孩子偏偏喜欢当厨师。邓邓的父母常常被孩子气得顾不上保持教师的良好形象,骂他是“吃货”“厨子”“啥也不会就知道吃”。越这样骂,邓邓越不爱学习、考试,越来越喜欢做菜。后来普高也考不上,干脆考了职高学厨艺去了。
  邓邓的父母经过两三年才接受孩子真的要去当一名厨师的现实,总觉得在亲友圈里丢尽了面子,前半辈子的骄傲丧失殆尽。可是邓邓不在意这些,他自顾自地玩厨艺,乐在其中。他先是在当地一家酒店学厨,天资聪颖的他很快脱颖而出,得到一名资深厨师的赏识,收他为徒。当他和师父一起出现在当地电视台的新闻里时,他父母才知道孩子做的菜获奖了。他们虽然有那么一点儿为孩子获奖而高兴,但心中依然难以原谅孩子做出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的举动。
  邓邓似乎内心特别强大,不理会父母的态度,依然我行我素。有点名气的他还被请去外乡做菜,把自己发明的菜品推广到更多地方。被父母天天骂“就知道吃,不务正业”的他开始赚钱了,开始往家里汇钱了,工作之余也经常回家看望父母。看着他每次回家都红光满面,逐渐年迈的双教职工父母也慢慢接纳了这个“不争气”的厨师儿子。
  白天开车晚上写作的他很快乐
  有希望孩子也当“清北”高才生的父母,有希望孩子能够继承父业也当教师的父母,当然还有希望孩子学个赚钱的专业以光宗耀祖的父母,比如肯肯的父母。他们家是农民家庭,家里孩子多,就肯肯比较会读书,一路读到高中都是成绩优良。父母很希望他学个赚钱的专业比如金融、互联网之类的,既有好名声,也能找到好工作分担家庭经济负担,毕竟农民家庭供孩子上学不容易。
  可是平时对父母很尊敬、孝顺的肯肯在选择专业这件事上显得有点“不懂事”了。他一直喜欢文学,平时爱搞些创作,也常常有小文章发表在当地小报上。这一点当然很让他的农民父母引以为荣,不过他们虽然没文化心里也是很清楚的:这些文字不值钱。肯肯每次都将收到的稿费如数交给妈妈贴补家用,但是那点钱实在少得可怜。所以他们反对肯肯学什么“汉语言文学”,还说那是“一听就不像能赚钱的专业”。文静的肯肯这一次没有顺从父母,坚定地读了中文系。
  毕业后到机关工作过一段时间,肯肯觉得天天要迎来送往、阿谀奉承的,太俗气;又到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肯肯觉得写那些领导讲话背离文学理想。他不管白天工作多忙,依旧天天晚上坚持写作,还获得了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散文大赛的奖项。
  书生气浓郁的肯肯不满足于只能晚上偷偷写作,他觉得那样活着太不“纯粹”了。于是,他干脆辞职当起了出租车司机,开起了网约车。问他为什么干这行,他说白天开出租是“行万里路”,思维可以自由驰骋,为晚上读万卷书和写作提供灵感。白天开车晚上写作的他很快乐,感觉终于“活出了自己”。他父母当然不赞成孩子这么折腾,更反对他辞去机关、企业的“光鲜”工作。可是拗不过儿子,而且孩子把每个月挣来的钱都交一半给妈妈代存着,对家庭很负责,他们也就不多说了。   当孩子的志趣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
  以上三个故事的主人公,他们有个共同点:自己的志趣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他们都曾经被家长极力反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他们并没有妥协或放弃,也没有将就,而是很执着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结果怎么样呢? 恰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言,人一旦找到自己爱做的事,那真是人生的解放和幸福。由以上三个故事,我得到三点启示。
  第一个启示就是,喜欢才有兴趣,热爱才有动力。孩子只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那就有源源不断的原动力和内在力量,根本不需要父母的督促,他会自发自觉地去做好。所以家长真的要发自内心地去接纳和支持孩子,孩子在找到“真爱”之后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很重要、很宝贵。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功利心和短视而束缚了孩子,要去成全孩子,成就孩子,去支持他活得幸福。毕竟,幸福才是对我们孩子的真挚初心和真诚期许。
  第二个启示就是,期望需要理性,切莫好高骛远。当下家长普遍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望值过高,上海的一项市民调查发现,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未来从事医生(24.8%)、技术员或工程师(22.09%)、大学教师或科研人员(17.05%)、演员或运动员(16.67%)。选择工人和商业服务人员的不足2%,而通常一座城市,工人及商业人员要占73%左右。这种“三高”(高文凭、高平台、高收入)的职业观体现了极严重的功利主义。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也有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热门职业前三位分别是科研人员、大学教授与工程师,后三位则是服务员、司机、导游。这个数据与日本学生心目中的前三位运动员、学者与木匠(男性)及餐饮店主、幼儿园老师与护士(女性)形成较大的反差,表明中国父母对子女的职业期待缺乏理性。
  第三个启示就是, 职业不分高下,合适就是最好。我们的教育是要教人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去成全自己。有些孩子适合考大学,有些孩子适合去职校;有些人适合干白领的工作,有些人干蓝领工作也很出色,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就会很美。父母应重视孩子的主观感受,了解孩子的职业梦想,从孩子很小时就尝试职业生涯教育,从根源上帮助孩子回答我是谁、我要去哪、我怎样到达那里,从而培养成长自信。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我在2021年2月9日的《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文章《多层联动共同发力 全域推进校企合作 打造重點品牌项目——职教高地建设的江西探索》中读到这么一段话:“2020年秋,江西上饶弋阳中等专业学校(简称弋阳中专)第一届毕业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包括美的、九牧在内的15个来校招聘用人单位一致同意‘弋阳中专的毕业生等同大学生待遇’。”看看,只要转变观念,英雄莫问出处。
  合适就是最好,自在才会幸福。每一种人生都可以活出自我,活出潇洒,没有那么多清规戒律,没有那么多刻板成见。让我们放下这些人生的枷锁,跳出这些名缰利锁,真诚地去教会孩子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生活,找到自己的“真爱”,勇敢去活出自己。
  谨以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先生的一句话为此文收尾:
  全力以赴地去度过你无可替代的人生,就是幸福!
  (作者系文质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生命化教育与儿童阅读推广人,出版教育专著《陪伴的力量》《书香润童年》《童年可以如此美好》等。)
其他文献
解决问题能体现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思维能力,其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富含趣味性、开放性、探究性、现实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和创新意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教材编排零散、习题设计跳跃,学生难以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师苦口婆心,学生依赖心理严重,不爱动脑筋,等待教师讲答案;课后独立练习时,学生不认真读题,看漏信息,看错数据,误解问题……教师伤脑筋,学生没信心,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如何
期刊
钟启泉教授说,单元设计是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是落实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路径。数学单元设计,需要我们把视角更多地投向数学内容的本质、蕴含的思想方法以及学生思维品质的培育,真正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架构学习单元、设计单元学习目标呢?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基本的设计思路和路径。  一、从单元要素分析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  数学大单元设计需要深入分析几个要素:数学课程
期刊
朱胜阳,中小学高级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中国教师报》“非常教师”,《小学语文教师》“月度人物”,《教师博览》杂志社签约作者,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绍兴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长期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和读写课程、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在《教师博览》《小学语文教师》等教育期刊发表文章近20万字,出版《跟着名家学语文》(四年级上、下册)、《文化寻根》等书。  语文学习中一直流传“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
期刊
人都有好恶之心,待人接物难免会受到情感的影响,潜移默化之中就会导致我们在判断的时候出现偏差:对自己喜欢的,会不加辨别爱屋及乌连带与其有关的事物也喜欢;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同样会连带着与其有关的一切事物都不喜欢。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却明显会失之偏颇。正如《大学》有云:“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常人固然可以如此待人接物,然而教书育人的教师却万万不能如此。我的一个学生就用自己天真朴实的言行给了
期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主题学习”注重的是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真正正地学语文,注重的是学生的长期发展。本文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猫》为例,从“一读再读”“一少再少”和“一给再给”三方面入手,浅谈小学高段“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一读再读,锁定教学目标  许多名师都谈到过,备课最有效的方法是:读,读,一读再读。作为教师,我们备
期刊
漫漫人生路,日子如朱自清在《匆匆》中所言“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一个阶段,一次经历,一些朋友,如今已随岁月流逝,云散烟消,唯有书籍,才是不离不弃、荡涤心灵的良师益友。无论何地,无论何地,书中,那清新淡雅的色泽,那简约淳朴的画面,那掷地有声的文字,那深刻独到的见解,都会在我的脑海里激起一丝涟漪,都会在我的心底留下些许启发。虽已年过不惑,但回首曾经的
期刊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学生学习碎片化、缺少结构化、迁移能力弱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缺少体系的眼光,学生缺少知识与方法的系统思维。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单元学习群构建与教学,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基于學习现场问题,洞察研究的效度立场  1.一次教研活动——产生一个疑问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7、28页“解决问题的策略”。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反映了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通过综合实践去做数学、学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机会。人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有趣的平衡”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探索“杠杆原理”背后隐藏的数学原理,体现数学与物理学科的联系。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归纳概括能力。
期刊
一、古诗词教学与“立德树人”相融的意义  (一)提升理想价值  重视教育、注重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圣先贤的诗词里也饱含对道德的追求。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的萌芽时期,这个时期接受的思想意识,很可能会成为其一生的基石。与之相对应的是,小学生此时的心智等方面尚处于成长期,对事物还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教师可借鉴中华民族的优秀教育传统,充分运用古诗词中“立德树人”的精神内涵,进行课堂教学。
期刊
摘 要:京剧被称为国粹、国剧,也是小学音乐教材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京剧又是一门综合艺术,许多音乐教师对京剧表演存在较严重的“技能盲区”,再加上网络流行音乐对小学生的“侵袭”,导致京剧在进课堂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教师应当通过“回归戏园”“立足‘四功’”“深挖内涵”和“紧扣教材”的探索,让京剧回归“生动性”“民族性”“趣味性”和“有效性”的“四性”表达,让京剧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本色出演”。  关键词:京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