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石头”“布”出哪个更容易赢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招制胜
  社会神经科学家利伯曼在著作中指出,玩“剪刀、石头、布”时,新手会较多地出“石头”,因为与“剪刀”和“布”相比,“石头”更能显示力量。
  美国知名科普作家威廉·庞德斯通在调查加拿大多伦多的世界“剪刀、石头、布”协会会员后发现,男性猜拳时最常出的也是“石头”,接着是“布”,最后才是“剪刀”。
  他指出,如果是一招决胜负,那么多数男性会出“石头”。如果猜拳前你暗示对手出拳要快,不能多想,被逼急的男对手通常也会出“石头”。所以他建议,玩“剪刀、石头、布”,对手是男性时最好出“布”。
  有趣的是,庞德斯通还发现,女性第一招更爱出的却是“剪刀”。所以他建议,跟女性玩“剪刀、石头、布”,第一招最好出“石头”。
  “赢则留,输则变”
  数学家索托伊说,如果你抛了两次硬币都是数字的一面朝上,那并不代表你第三次抛硬币时图案朝上的概率就更高,因为硬币是没有记忆的。但如果你跟人———特别是新手———玩“剪刀、石头、布”时则不是这样。老手很容易利用新手的特点来增加自己的获胜概率。新手容易被老手利用的软肋之一就是:连续两次出相同的手势后,第三次就有很大的可能会发生改变。
  科学家还发现,人们会在无意识中采取“赢则留,输则变”的策略,也就是说,如果参赛者在一轮游戏中获胜,那么接下来他会倾向于更频繁地使用使他获胜的手势,失败者则倾向于换一个手势,而调整时,常会按照三种手势在游戏名称中的顺序。
  不按牌理出牌
  既然老手、新手出招都有规律可循,那么跳出规律出招时胜算有多大?索托伊想出了一個怪招:他把圆周率中毫无规律的数字转换成“剪刀”“石头”“布”的手势,认为这样对手就完全无法预判他会出哪个手势。
  2011年,索托伊采用这一策略参加比赛,结果未能进入半决赛。他又采用这一策略跟鲍勃·库珀对抗,结果库珀连赢他8次———库珀是2006年“剪刀、石头、布”比赛世界冠军,在打败了496人之后获得了由世界“剪刀、石头、布”协会颁发的奖牌。科学家们认为,库珀获胜的原因在于他的“读心术”,也就是说他根据索托伊的细微身体语言预测出了他会出何手势。
  别看“剪刀、石头、布”玩法简单,但如果以为它完全是一种随机游戏,你就太天真了。不过,说来说去,“剪刀、石头、布”还是随机玩最有趣。不假思索,随手出招,你来我往,边笑边叫———童年时,谁没和小伙伴这么玩过?
其他文献
宋朝官吏所戴的帽子有别于其他朝代,其特殊之處在于:官帽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根长翅。这种官帽起源于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期。  据说,赵匡胤有一次上早朝,在听某个大臣奏事时,发现有不少官员在下面窃窃私语。赵匡胤心中不悦,但没露声色。  退朝后,他传旨下去,让人在幞头纱帽的后面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的翅各伸出一尺多长。这种帽子除了在朝堂等正式的公务场合必须戴,一般场合不戴,因为戴上它
期刊
唐代诗人卢纶有一首著名的《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千百年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读过这首诗,从未有人提出过疑问,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却发现这首诗中有不切实际的描写。于是,华老撰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自己的质疑:“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塞下曲》写的是北方,北方大雪纷飞的时节,作为候鸟的大雁早已飞回南方了,而且月黑天高之夜,又怎么能见到大雁
期刊
这个暑假,我像很多“怪兽家长”一样,把刚满1 0岁的孩子塞进各种补习班。  一个多月下来,收获颇丰:她临摹凡·高画的秋天景象,深深浅浅的黄挺好看;她弹古筝曲《战台风》,颇有人定胜天的磅礴感;数学课上,她利用共角定律把那些横七竖八的三角形的面积算得清清楚楚;她开始听英文版的《哈利·波特》;她学会了蛙泳……  但很快,我的小得意被九寨沟地震震碎了——我读到了机器人用25秒写出的九寨沟地震消息。25秒!
期刊
1931年4月的某个春夜,清华大学的大礼堂里正上演话剧《玩偶之家》。在这场演出中,大二学生曹禺饰演女主角娜拉。台下坐着一位神情专注的女学生郑秀,她被这个故事和这位“女主角”深深打动。然而到了后台,她惊呆了:这个“娜拉”是由一个男生扮演的!“娜拉”也惊呆了:怎么会有这样清丽的女子?  郑秀出生于南京,父亲郑烈是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的大法官。1932年,她考入了清华大学法律系,成为清华园里备受瞩目的人
期刊
是人都怕老。老外会直接拒绝透露年龄,尤其是女人,年龄是绝对隐私。你不用问,她们的年龄都在18至88岁之间。这很好玩。国人比较隐晦,在公开场合往往会说“哎呀我老了我老了”,私底下则一定认为“我不老我不老”。谁要是公然说自己年轻,简直就是不要脸;可谁要是私底下发现自己真的显老,那就死的心都有了。这么复杂纠结的文化,细细捉摸它的逻辑,也很好玩。  老外把年龄列为个人隐私,形成的社会效果,反而是大家都不在
期刊
我的戏缘  說起来,黄家应该算是正经的书香门第。往上数,我爷爷、太爷爷都是翰林,家族里还有几位先人也比较有名,在我的老家浙江,有瑞安“三黄”或“五黄”先生之说。祖上哪里能想到,我会“坏了门风”、成了“戏子”呢?不仅如此,我还带着弟弟妹妹们一串儿,把我们家变成演艺人家了。  我父亲黄曾铭清末时留日,学的是电机,回来赶上做了清末最后一科的洋翰林,后来在北京电话局任工程师,兼工大教授。我们家的气氛非常自
期刊
启功先生在他66岁那年曾自撰“墓志铭”,概括自己的一生。全文共72字,每句3字,合辙押韵,风趣幽默,在朴实无华中引人深思:  中学生,副教授。  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  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  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  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  身与名,一齐臭。  写此铭的三年前,启功先生的妻子章宝
期刊
古人云,人无癖不可交。衣食住行皆可成癖。近读苏雪林长达50年间的四百万言日记,发现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信”,我姑妄称其有“信癖”。事一成癖,趣随之生矣。  苏雪林年过花甲后,日记中常有“还信债”或“一天光阴又在写信中度过”或“今日为写信最多之日”的记录。94岁时则曰:“余现别无所乐,唯得知音者之信,及自己有文字刊于报章,乃稍稍开心耳。”(1991年8月24日)  苏雪林一生节俭,用她自己的话说
期刊
乾隆喜欢收藏书画作品,出巡间隙也会打开书画作品来欣赏。有一次,太监服侍乾隆休息后,忽然发现半夜三更乾隆的卧室里又亮起了灯。太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又不敢进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乾隆在夜读王献之的《中秋帖》。  乾隆对收藏的爱好使得清代的书画市场异常繁荣,甚至催生了造假利益链。一些人专靠模仿名人的书画赚钱。他们请来高手,不仅模仿名家的书画,而且模仿乾隆的御印,模仿得惟妙惟
期刊
鸳鸯印,就是夫妻或恋人合用的印章。鸳鸯印有的取两人名字里的各一字合为一印,如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摩曼”印,徐悲鸿与孙多慈的“大慈大悲”印;有的取字号里的字,如清藏书家张蓉镜字芙川,其妻姚畹真号芙初女史,故他的藏书楼取名“双芙阁”,并以此名刻藏书印。  在眾多鸳鸯印中,当属瞿秋白的“秋之白华”印最为有名。瞿秋白和杨之华于1924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瞿秋白精心设计,刻了一方“秋之白华”印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