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圣环:胸有万千“藏”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b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都市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显山不露水,却默默地追逐理想,捡拾那因中国文化而起的艺术梦想。他们在他们的世界里,发现、欣赏、交流、陶醉,在不经意间串起中国文化的断层。他们,被叫做收藏家,是一群特立独行的人。
  大藏藏于市
  初见萧圣环,发现他与我想象中的收藏家大相径庭:没有皱眉凝思、不着唐装汉服,只捧着一杯茉莉花茶,与人随意交谈。说起来,他从事收藏已经有二十年了,见过了太多的悲喜交集,早就修得一颗平常心:“你急没有用,愁也没有用,人和宝贝间,得讲一个缘分,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留也留不住。”
  已届耳顺之年的萧圣环,从小在北京长大,肚子里装着半个世纪的历史,可以从东华门一直说到地安门。但他最怀念的,始终是幼年时那个古朴又充满人情味的北京:“那时候,我父亲因为留过学、会手艺,经常被人请去修各种各样的机器,所以我们家的客人总是络绎不绝。而我父亲生性洒脱,修完了若是对方手头不方便,他也绝不追着要,倒是对方先不好意思了,就会给一些家里的老物件相抵,这样一来二去,竟然得了些好东西,连带着我们这些个孩子,也受到了最初的艺术熏陶。”回忆小时候,他记得年长自己十来岁的大哥,经常带着几个弟弟去古董店和委托商行看古玩,这使还在念小学的萧圣环,心里既赞叹又惊讶:“都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真是名不虚传!”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萧圣环经历了新中国建国后的种种动荡与波折,在个人命运上,也有不少起伏。1975年,他结束了插队知青的生涯,回到北京工作,在每天上下班的途中,都要经过地安门,这让他萌生了新的念头:“那时候从1976年开始,地安门桥附近有家老古玩店,开始收一些瓷器,主要是各种千秋瓶、喜字瓶,收完了进行外贸出口。那时候刚刚结束‘文革’,国家经济匮乏,老百姓兜里也没什么钱,所以那些瓷器的价格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上好的瓶子才十块钱,最完美的也才二十块钱。我当时才二十岁出头,就动了自己收藏的念头,但把这个想法跟家里人一说,却遭到了反对,我大哥更是说得明白—你看咱家经济还没缓过来呢,哪有那实力!说是这么说,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真正开始收藏的时候,我大哥比我还积极,因为他小时候受的影响更深,个人的古文化功底也更深厚。所以他收到的东西,精品更多。我呢,把最开始收的一些东西,像宋代和唐代的瓷器,都让给了别人,从2000年开始转为收藏古玉,主要是高古玉,再后来又涉猎了青铜器,这一下就不可收了。”
  说到古玉和青铜器时,萧圣环开始滔滔不绝,为我讲述珍宝背后那些动人心魄的经历。首先他解释了什么是高古玉:“高古玉一般是指汉代以前的玉器,明以前的玉器就只能称为古玉了。高古玉以和田玉为主,历来千里挑一,因为其年代久远,文化内涵丰富,历史研究价值也非常高,一直受到我们国内外收藏家的追捧。”萧圣环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捧出了几件宝贝,打开来展示和讲解,“我们的玉器是从商代开始,雕刻得越来越漂亮,那时候基本是象生风格的东西,写实的特别少。一直到两晋以后,玉器的风格转向实际,人们做什么东西也都以实形出现了。”
  说到玉,就不得不提中国的士大夫文化。千万年来,中国人崇玉、爱玉,曾经到了无处不用玉的地步。天子的玺印要用玉雕;天子上朝和大臣朝贺时,手上捧的、腰上挂的都是玉;皇家祭祀时,陈设、悬挂和礼神的器具是玉;日常生活时,贵族身上佩戴的、士大夫文房陈设和把玩的也是玉。在此风潮下,连庶民百姓也往往要寻一件玉器件来装饰自己。这也就难怪玉字的象形字初意,是三块美石用一根细绳穿起来,意即“三玉之连”,代表天地人相通。而我们古代的先贤,像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管仲说玉有“九德”,许慎说“玉有五德”,仁、义、礼、智、信等等,这就把玉上升到一个极高的社会文化层面了。因此种种,玉器实际上具有了身份、情感、风度及语言交流的作用,在广泛层面上同国家的政治、文化、艺术、宗教、习俗、道德、伦理等密切相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萧圣环坦言,自己在收藏古玉的过程中,也走过弯路、交过学费,但最终凭着孜孜不倦的自我学习,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其实我们要说收藏,摆正心态是最重要的,千万别只从经济回报的角度去做这件事,要多看书,多看一看博物馆里的藏品,科学考古出土的文物,还有民间大藏家手里的东西。要收到好东西,就必须眼勤、腿勤、手勤,从朝代、材料、器形、做工、沁色、包浆以及玉石上的表现形式等方面综合分析。急功近利是收藏的大忌,我所了解的收藏行家,都是名符副其实的文化爱好者,是把收藏艺术品当成了自己养生怡情的生活方式和追求,这样倒反而会有收获。”
  人与人之间要讲缘分,人与藏品之间同样要讲缘分,这是萧圣环始终恪守的信念,所以即使他再中意一件宝贝,也不会表现得急切,因为这都是随缘的事。曾经有一次,他为了一块偶然相遇的战国玉璧,在古玩市场和玉贩来回拉锯了7个月,直到以自己的心理价位收入。这块玉璧的直径有二十几公分,璧上浮雕刻着战国人的生活情景,可谓栩栩如生。在得到这块玉璧后,萧圣环幸福了很久,他在那时才深深感觉到,自己从事收藏的意义:一辈子专心致志,既追求了自己的兴趣,又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其乐无穷。
  茶中千千情
  作为北京人,萧圣环从小喝茶,最爱的就是那一壶茉莉花茶。而过去在老北京的胡同街巷里,无论冬夏,无论人们的生活贫富,茉莉花茶的香气总是萦回于老北京人的舌间。老北京喝花茶有个缘由:原来在有自来水之前,北京人喝水都是喝井水,而井窝子里的水大多是苦水,再好的茶叶用这种水冲泡,也会黯然失色。何况当时的交通极不发达,往往南方在清明前采摘的茶叶,运到北京需要数月,结果采摘下来炒制好的茶叶,经长期储运后经常出现变质的情况,所以就只好用茉莉花给它重新加工、熏制,以去除茶叶里边的霉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老北京人喝花茶的习惯。
  “我对喝茶不刻意,其实是有什么喝什么,随遇而安嘛,你说中国那么多的名茶好茶,其实很难分出高低,关键看你以什么样的心情去感受和品味。我个人不追求形式上的东西,只要自然就好。”萧圣环微笑着,拿出一件宋代的兔毫盏告诉我:“你看这是我们宋朝的人,在斗茶时经常用的茶具,它黑如漆器般的釉面上现出丝丝黄褐色的自然纹理,使人们得到一种极大的视觉享受。”宋代大名士蔡襄在其《茶录》中,论述了这一器具的概况:“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之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宋代的建安就是现在福建省的建阳县,而烧造年代不会晚于北宋雍熙年的黑釉“兔毫盏”就出自建阳水吉镇的池中、后井二村的芦花坪大路后门和源头坑等处。
  兔毫盏是建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之一,因其工艺高低所致出毫的程度不同,可分为“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其中以“银兔毫”最为名贵。在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中收藏的一件建窑束口碗,就是这样一件珍品兔毫盏,其兔毫花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人一见倾心。
  “再说唐代茶碾的兴起,是因为当时的人喝的主要是饼茶,在饮茶前先得将饼茶碾成细末,才能煎茶,否则很难将茶汁煎出来。茶碾的作用就是将饼茶碾成细末,所以它是煎茶常用的一种器具。唐代茶碾一般是用坚硬细密而又没有异味的木材制成的,其最佳的材质是橘木,其次是梨木、桑木、桐木、柘木等。这种木制的茶碾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碾盘,另一部分被茶圣陆羽称为‘堕’。碾盘的外形四四方方,中间剜空成槽,可以容下‘堕’的一半。”萧圣环兴致勃勃的讲述,为我翻开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页。
  一直醉心于收藏的萧圣环,最大的心愿是成立一个纯民间的收藏艺术博物馆,他想把自己的毕生心血,展示给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文化是根,文化也是魂,中国人之所以能承受几千年的风风雨雨走到现在,就是因为有世世代代的精神传承,给了我们力量。我在有生之年就想做好这一件事,把自己的热情全部倾注到中国文化上,这样的我,很快乐,也很知足。而我希望将来,会有那些更年轻、更蓬勃的新生力量,为保护中国古文化的事业添砖加瓦。”言之凿凿的萧圣环,喝下一大口花茶,笑容无比明朗。
其他文献
博主简介: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曾在军校任教,从事教学与科研管理。  曾任信阳五云茶叶集团(现更名为信阳毛尖集团)副总经理,领导了五云茶叶集团的品牌化和产品的商品化升级。现任信阳国际茶城运营公司总经理、中国知名茶产业专家。具有品牌、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素养和实操经历。主要著作有《中国茶业的困与变》、《中国茶,路在何方》、《中国茶产业的破局之道》、《商品化:中国茶业绕不开的一道坎》、《拿什么
期刊
博主简介: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讲师。  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专栏《茶潮》作者。  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作者。  著作《喝茶慢》。编著《约会中国茶》(合编)。  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宿舍村华文学会茶道讲师。  中国福建漳州科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客座讲师。  当英国人邀请你去afternoon tea,而你错说成high tea时,英国人要不高兴的。英国人从
期刊
本刊应邀参加“北京茶叶流通业食品安全发展趋势高峰论坛”  2012年8月8日,由北京茶业协会和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主办、北京市茶叶质量监督检验站和老舍茶馆承办的“北京茶叶流通业食品安全发展趋势高峰论坛”在北京老舍茶馆成功召开。该论坛是北京市首次茶叶行业的高层技术论坛,围绕“北京茶叶流通业食品安全发展趋势”的主题,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严卫星研究员就“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及对食品风险的认识”、科技部中
期刊
“到底是什么让你坚持到今天?”  大约四天之前,我问郑彬。  他狡黠地说他是为了家庭,想等女儿大一点儿才能在工作上做其他的考虑。  郑彬的语速缓慢,不停地咳嗽,一边泡茶一边喝川贝枇杷露……  初次晚间8点的采访被迫在11点终止,因为正值茶博会及花车巡游项目的紧张筹备阶段,郑彬忽然接到了领导的电话。  ……  “到底是什么让你坚持到今天?”  在历时10个小时连续多日的采访之后,我依然不相信郑彬最初
期刊
社会热点、文化热点以及各种娱乐热点已和我们的商业实业领域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过去那种只用一个点子、一个广告以及聘请一个代言人就给企业带来转机的故事正在成为过去式。  记得有一次,一家企业的负责人问我:“中国茶叶企业怎么才能做大?”我脱口而出:“把茶切碎了,就可以做大,立顿不就是在卖碎茶吗?”说到把中国茶叶切碎,大多数人恐怕不会赞成,但是把它压成饼、砖、坨,大家还是可以接受的,此形式常见的有普洱茶。其
期刊
初次到禾祥东郑福星茶业-美学馆的人,大抵很难找对地方。因为它的门面太不像茶店了。这绝不仅是一家茶馆,一家茶会所,它是一处“美学馆”,以茶、器、花、艺、道为载体构建而成的美学馆。  始创于1919年的台湾老茶企郑福星茶业,已经在厦门开出它在大陆的第一家茶馆。坐在爵士音乐轻响的馆内,品着香茗,欣赏花艺茶器,并不觉得是在茶馆中,而仿佛置身于艺术馆。看惯了厦门街头色彩浓艳、堆金砌银的豪华茶店,郑福星茶业黑
期刊
茶叶的农残不是问题,喝茶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请广大茶友放心饮用。  今年四月份某环保组织发布茶叶农药调查报告称,抽检的国内九大品牌茶叶企业的18种茶叶样本全部含有农药残留,少的含有3种农残,多的有17种,总共检出的农药有29种,不少样本检测出违禁农药残留,引发社会公众“还能不能喝茶”的又一轮争议,更有甚者认为喝茶等于喝农药。茶叶的农药问题是顾客关心,也是我们茶叶营销人员经常面对、必须解答清楚的
期刊
品好茶,唇齿留香,余味不散。若要品得淳厚,终需去它生长的地方走一遭,才能真正品出那民风、民味。  走进南靖  南靖,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故乡。这里的土楼宛若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闻名天下。南靖素有生态家园的美誉,还有“梅香别有韵,林静翠无尘”的梅林生态古镇—悠长的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  当然,自古好山好水出好茶,南靖有着绝佳的风景、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自然
期刊
“一壶花里听春禽”,穿越纷扰的尘世,惊过忙碌的奔波,享受五色茶香的抚慰,人生便多了些许空灵和禅意,恰如林语堂先生所言:“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大自然造物,可谓丰富多彩,仅以茶为例,就有绿、红、白、黑、黄等颜色,有清香、醇香、果香、蜜香、花香等香型。一片细嫩的叶,以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姿态、不同的香型,绽放在舌尖,亲近到心底。“一壶花里听春禽”,穿越纷扰的尘世,掠过忙碌的
期刊
最近两年,茶界涌现出这样一匹黑马:它用3年时间研制出了岩茶新贵——“黄玫瑰”;它用了短短5年时间发展起集茶园种植管理、茶叶生产加工、品牌连锁运营、文化传播及高级私人会所运营为一体的茶文化企业,并走向全国市场;它的经销商遍布北京、上海、浙江、山西、河北等地……在它5年多的历史中,它的各项荣誉接踵而至:“中国知名品牌”、“福建著名品牌企业”等,不断写就其跻身茶界高端品牌典范之列的辉煌。它,就是福建本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