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钟声如何到客船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朝诗人张继,襄州(湖北省襄阳县)人,玄宗天宝十二年(753)举进士。肃宗至德一年(756),他漫游苏州、绍兴,剡县(今嵊州)、天台国清寺,写下《枫桥夜泊》、《阊门(苏州)即事》、《会稽群楼雪霁》、《会稽秋晚奉呈于太守》等诗,记下其行踪心迹。《枫桥夜泊》是他夜半泊舟苏州城外枫桥时的留咏,弥漫着一片淡淡的朦胧景色,燃烧着瞬间的忧伤情绪。这首诗影响深远,明代文征明和清代俞樾曾先后加以刻石立于寒山寺内,韦应埸、岳飞、陆游、唐寅、王士祯等题咏诗文碑数十方立于寺内。此诗唐时传入日本,日本现行几种小学教科书选了这首绝句,为日本人所钟爱。诗中所咏古钟后来流入日本。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代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后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两人曾在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故寺以诗扬名,诗以寺流传,相得益彰,影响海内外。枫桥原名封桥。因张继这首诗出来后改名枫桥。
  后代对《枫桥夜泊》末句“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钟声”多有歧见。约有四说:
  1、虚写说。“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明代: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胡应麟着眼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审美感受进行“兴象之合”,不必追求其闻钟真实与否。此说有一定道理。事实上。艺术创作大多虚构而成,供读者借以联想感受。何需事实敲定?
  2、事实说。“尝过姑苏,宿一寺,夜半闻钟。因问寺僧,皆曰:‘分夜钟。曷足怪乎?’吾闻他寺皆然。始知半夜钟惟姑苏有之。”(宋代:陈正敏:《遁斋闲览》)
  又“张继题城西枫桥寺诗,欧阳文忠尝病其夜半非打钟时,盖公未尝到吴中。今吴中寺实以夜半打钟。”(南宋:叶梦得:《石林诗》1陈、叶两人认为写的是事实。
  又“唐陆羽《樟州与温商夜别》诗云:‘隔水悠扬半夜钟’,乃知唐人多如此。”(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此言唐代“夜半钟声”的普遍性。
  3、非打钟时说。“唐人有云:‘姑苏域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认为子时三更时刻,人们酣睡,不可能打钟,否则,破坏宁静。持之亦有理。
  4、声云说。这是黄德揆在上海《新民晚报》(1997年2月6日)上所写《夜半钟声如何到客船》一文所持观点。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5公里处,枫桥位于城西3.5公里处,两者相距约为1.5公里,那么,夜半钟声又是如何传到客船上呢?该文认为:当夜半寒山寺钟声传播到空中后,正巧遇到飘浮在空中的“声云”。声云又将钟声反射回大地。由于声云传递声波时,能量损失较少,声音清晰,故容易给诗人张继留下深刻的印象。“声云”是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在海滨做声学实验时偶然发现的。声云能将反射的回声传到几十公里或几百公里以外。美国的圣海伦火山在1980年5月爆发时;在离火山口350公里范围内的广大地方,却无一人听见爆发声,相反。范围之外听见惊天动地巨响。所以,张继夜泊枫桥时。能听见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并由此感慨,写下不朽的诗章,也与偶然的机缘——声云触发有关。
  上述1、3两说持否定态度。2说持肯定态度,4说则以现代科技角度解释声波通过“声云”传播到客船上,颇为新颖。今罗列出来,供读者参考。
其他文献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深深地被她浓厚的教学激情所感染,为她精湛的教学技艺所折服!其中,她巧妙地把数学教学中的“算”融进了语文课堂,“算”出了成效,“算”出了精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算”出圆明园面积之“大”  【片段一】  窦:同学们,看看我们上课的大礼堂,大不大?  生(异口同声):大——  窦:据老师了解,圆
期刊
人生世间,纵有百年光阴,在天地面前,只不过是俯仰之间;人的力量在天地眼里,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因此,在命运面前,大部分人只能被动的接受。毕竟人与天争,其结果可想而知,但尽管如此,生活中,总有那些天纵奇才、英雄杰出之士。他们或为理想而拼搏、信念而现身,或不甘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放手一搏,不管最后结局怎样,他们的这份豪气与不屈的抗争精神却令我们感动与铭记。  《士兵突击》从独特的角度塑造了一个让人
期刊
一、解读本真,问题才能成为问题,对话才能回归真实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下面这个案例。《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表面的故事学生看得懂,也有很多教参认为本文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基于这样的解读,教师所"教"的内容和学生所"学"的内容就确定在批判资本主义拜金主义的主题上,也正是基于教学内容这样的确定,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它的归宿点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落到"我"父母对于勒态度
期刊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期刊
文学追求真善美,真是基础;没有真,善与美则无从谈起。酸梅能止渴生津,这是真实的。曹操说前面树林里有梅子。曹操虽然说了假话,但基于梅子能止渴却是真实,于是渴极了的士兵争相疾进。  《骨瓷碗》写两个刚刚毕业的穷学生来到那个城市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处境;可以想象他们是一对恋人,住简陋的出租屋。男方因找不到工作越来越急躁,女方挂一块牌子站在菜场里自荐做家庭教师,景况尴尬得令人辛酸。女方终于做了两个孩子周末的家
期刊
《读兴趣》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它与一般议论性文章的议论不同。作者饱含激情,不用论据。更不用论证。而是用一个论断或结论,这种议论往往在记叙或描写的进行中插入。该文作者通过“看小孩堆积木”“往往堆上千百回。也不觉得疲倦”的兴致、趣味。说明有了兴趣就有热情,就有信心、勇气和毅力,才能全神贯注,努力以赴;说明“做一件事少不得兴趣”,“兴趣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打个比喻,可以这样说,在智慧的大海上航行,
期刊
第48届国际笔会于1986年在纽约召开,陆文夫与王蒙作为特邀嘉宾参加。那次,王蒙顺便应邀到联合国秘书处去作过一次演讲。一位先生提出,听说中国的一切出版物都是要经过政府的审查才能与公众见面的。王蒙笑着回答说:“你知道中国有多大,有多少出版物吗?每年六七千种杂志,十几万到几十万种新书,如果一切靠政府审查,那太好了,中国的外交部、国防部、财政部、公安部、民政部……人人都在忙于夜以继日地读书……中华人民共
期刊
花,是自然界中的一道绚丽风景,正因为有了花的点缀,我们的世界才显得如此色彩纷呈,如此摇曳多姿。古往今来,多情善感的诗人,不仅用花传递着大千世界的趣味,也用花传递着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同“花”是最有缘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快乐的,那藕花深处的归舟和滩头惊飞的鸥鹭,流露出了她对大自然的喜爱,也写出了自己活泼而富有生趣的童年。然而封建时代的妇女总被束缚在
期刊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美国小说家,生于清教徒家庭。他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特别以《红字》闻名于世。还有长篇小说《七个尖角的房子》、《玉石雕像》和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雷影》等。他的作品擅长心理描写,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作品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因此,他的小说很受读者的欢迎。  读霍桑的《秋天》,从“遍地推满了枯叶,它们在脚下沙沙作响”,“沙沙地响”的“没有什么比这
期刊
宋代文学家苏轼之《明月几时有》的“何事”句,于非先生主编的全国高等师范专科教材《中国古代文学教程》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是“……偏向……”,《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本)·语文》第五册(人教版)所编,亦为“偏向……”,而在原试用教材基础上修订后已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的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人教版)上,则改编为“……长向……”。到底用“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