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传》:映照一个民族远去的背影

来源 :文化月刊·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q72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代初,湖北的民间文化人发现了《黑暗传》,他们诗意地说道,在深山老林里采撷到一朵民间文学奇葩。1984年,湖北学者刘守华首次将《黑暗传》定性为“汉民族的神话史诗”。这一定性将《黑暗传》推上了风口浪尖。汉民族有没有神话史诗?《黑暗传》是不是汉民族的神话史诗?随之而来的争议,或明或暗,或热或冷,持续了近30年。
  濒临失传的《黑暗传》亟待国家政策的扶持,但是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却历经曲折,两次被排斥在名录之外。是是非非的争论之外,《黑暗传》的保护和传承让人担忧。
  2010年5月18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湖北省保康县、神农架林区两地联合打包申报的《黑暗传》历经一波三折终于尘埃落定。但本刊记者在申报文本中注意到,《黑暗传》被定性为“神话历史叙事长诗”。从最初被发现到2010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黑暗传》唱了一曲只有少数人才能听懂的心灵之歌。
  
  发自灵魂的歌
  
  苍茫的神农架被称为华中屋脊,是“野人”出没的地方。如诗如画的风景让这片神奇的土地成为旅游胜地。曾经被称为“汉民族神话史诗”的《黑暗传》便是在以神农架为中心的鄂西地区发现的。神农架林区文联主席吴承清说:“神农架林区本身就是由兴山、巴东、房县的边沿地区组合建置的。神农架是以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名字而命名的,在神农搭架采药的地方最早发现一部汉民族创世神话史诗,也许是天意吧!”
  20多年前,《黑暗传》被认为是汉民族最早的血脉和记忆。在世人的眼里,楚人信鬼而好祀,亲鬼而好巫。老人逝世后,“生之以礼,葬之以礼”,孝家要请歌师“打丧鼓”和“唱夜歌子”。歌师在灵堂里边唱边跳,以此种类似宗教行为的方式纪念逝去的人。《黑暗传》就是在这种场合下作为“丧歌”来演唱从而流传下来的。
  《黑暗传》的内容是以盘古开天辟地结束混沌黑暗,诸多文化英雄在原始洪荒时代艰难创世等一系列神话传说为叙述中心的长篇诗歌,包括“先天”“后天”“泡天”“治世”四大部分。《黑暗传》的内容庄重宏大,历史上便形成了一个传统,即由具有很高水平的人来演唱,一般人唱《黑暗传》则很难得到认可。
  
  遭遇“神话史诗”的魔咒
  
  1983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读到了长篇历史神话叙事诗《黑暗传》。他感到它的内容和形式都较为独特,如同神农架的珍稀动物一样,不同凡响。1984年,刘守华发表了第一篇研究《黑暗传》的论文。他也是第一个提出“《黑暗传》是汉民族神话史诗”这一观点的学者。他认为,《黑暗传》的发现填补了汉民族没有神话史诗的空白。而这一观点基本得到了中国神话学会原主席袁珂先生的认同。袁珂先生则认为,称《黑暗传》为广义的神话史诗更为妥帖。但此后,围绕《黑暗传》是否为“汉民族的神话史诗”的争论几乎达到白热化程度,波及海内外,刘守华也被置于舆论的漩涡,来自海内外的反对声音非常强大。
  《黑暗传》的遭遇再次映射了汉民族神话史诗的尴尬。100多年前,黑格尔断言:“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史诗,因为他们的观察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中华民族没有史诗的事实曾经让国人感到疑惑与迷茫。但是20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发现了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而令人遗憾的是,汉民族依旧没有史诗。因此《黑暗传》就像一块罕见的璞玉,它的发现意味着将填补汉民族无神话史诗的空白。
  希腊史诗已经为世人树立了标杆。传统的史诗定义为“一种风格高雅的长篇口头诗歌,详细叙述了一个传统中或历史上的英雄业绩”。“史诗一定要长篇叙事,且主角必为英雄豪杰,出生入死,转战沙场。”因此有人用刻薄的语言嘲讽袁珂和刘守华出于对中外“史诗”的无知而妄加评判,认为《黑暗传》徒有神话,没有英雄,不能称为“史诗”。
  芬兰著名学者劳里·航柯曾担任国际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主席。他在《史诗与认同表达》一文中将以希腊史诗为标准的史诗传统称为“荷马样板”和“僵死的传统”。荷马样板忽视了相当多的传统史诗种类,希腊传统只是许多传统之一。他指出,史诗就是表达认同的超级故事,所谓认同即史诗所表达的价值观念、文化符号和情感被一定范围之内的群体所接受和认同,乃至成为他们自我辨识的寄托。
  西方的某些观点和断言不利于中国学术的进步,也不利于中国非遗的保护。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白庚胜曾经力挺《黑暗传》、《郭丁香》和《华山抱》为“汉民族三大史诗”。他说,我们迷失在熟读希腊神话、罗马史诗之际,忘却了自己的《公刘》、《生民》,在埋头于抢救少数民族史诗之际忘记关怀汉民族的史诗遗存。
  2002年,《黑暗传》(胡崇峻整理本)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3个月后即第二次印刷,两次印刷共发行了8000册。《黑暗传》的出版引起了全球华人学者的极大兴趣。台湾云龙出版社随后出版了繁体版。
  但是《黑暗传》的出版再次引发争论。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思和对《黑暗传》是“汉民族的神话史诗”的说法表示很怀疑。他认为,史诗是比较远古的,而《黑暗传》从开天辟地、三皇五帝一直讲到明清时代,因此给人的感觉不过是一个内容杂糅、版本可疑的汉民族“民间史”。
  目前,《黑暗传》形成的时间只能追溯到明清时代,而青年学者张春香认为,明清时期的社会和文化氛围已经不适合产生“史诗”这一体裁。“汉民族神话史诗”一说更不能成立,因为当时少数民族神话与汉民族神话已经在神农架地区相互交融。
  面对争议,刘守华曾表示,《黑暗传》生动地叙说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并同神农架的宗教信仰、民间习俗融为一体,从这些方面看,它都不失为一件内容和形式都颇为奇特的民间文化珍品。“我一直坚信《黑暗传》是汉民族的神话史诗”
  20多年前,为了搜集《黑暗传》流传于世的各种手抄本,神农架林区群众艺术馆的干部吴承清与胡崇峻一起踏遍了神农架林区、保康县、房县、兴山县、重庆巫山县等地。如今,为《黑暗传》的搜集和整理付出一生心血的胡崇峻已双目失明、半身不遂。吴承清退休后,任神农架林区文联主席。
  2010年5月,《黑暗传》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对吴承清来说是一个梦魇,他说自己有一种羞耻感。他无法接受这一现实。针对部分学者认为汉族没有神话史诗的观点,吴承清激动地说:“我一直坚信《黑暗传》是汉民族的神话史诗,我的观点是不会改变的。《黑暗传》的发现是整个汉民族的骄傲。”
  2007年,在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上,武汉大学教授李惠芳发表了对《黑暗传》体裁认定的看法。她认为,《黑暗传》渊源于明清的通俗小说《开辟衍绎通俗志传》。相对于有3000年文字史的汉民族来说,仅有300年历史的《黑暗传》是不能称为汉民族的史诗的,而且(《黑暗传》只在神衣架等地有发现。所以无论从时间和地点上,都不能把它作为汉民族共同的史 诗。可以把《黑暗传》誉为“史诗式的作品”,但说它是汉民族的创世史诗是不被学术界认可的。
  对于李惠芳教授的观点,吴承清颇为不解,甚至产生了偏激情绪。吴承清反问道:史诗要历经多少年后才能算史诗呢?在他心里,史诗就是史诗,将《黑暗传》誉为“史诗式的作品”是自欺欺人。1991年,时任神农架民俗文化研究学会会长的吴承清根据《黑暗传》的原始资料编纂出了第一个整理本。十几年的研究,让他坚信《黑暗传》绝不是渊源于明清小说《开辟衍绎通俗志传》。《黑暗传》所叙述的人物,如黑暗老祖、混沌老祖、玄黄老祖……吞天的浪荡子,斩浪荡子的奇妙子,造水土的江沽……是这些创世英雄用血肉之躯造就了天地日月和人间万物,这些在《开辟衍绎通俗志传》中找不到半点影子,而且在中国有史的文献资料中都寻不到踪迹。
  “《黑暗传》不仅是神农架的,而且是整个汉民族的神话史诗,只不过是在神农架最早发现的,而且神农架至今还在传唱而已。”吴承清说道。申遗的无奈与尴尬
  2007年,《黑暗传》被湖北省列为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位,但是在其后两次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都被排斥在外。神农架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田思通对本刊记者说,非遗保护中心的经费非常有限,光申报《黑暗传》就花去3万多元。《黑暗传》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曾一度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2007年年底,通过文化部专家组初审的《黑暗传》最终未能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本刊记者了解到,《黑暗传》名称中的“黑暗”一词成为其申遗的障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委员、专家组成员刘锡诚指出,这样的以手抄歌册和活态传唱两种形式存世的神话叙事长诗,有什么理由将其从国家级名录中删除呢?这里暴露出来的分明是站在非学术的立场上来看古神话的长篇叙事诗的问题。
  2007年,在《黑暗传》评审遭遇挫折的时候,有关方面曾打电话给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建议更改《黑暗传》的名称,比如改作《创世纪》或《开天辟地歌》之类。湖北方面都不赞同更改其名称,因此,《黑暗传》的申报就此搁浅。
  刘守华先生收集了20本《黑暗传》手抄本。他向本刊记者展示了一本清代的《黑暗传》手抄本,记者在泛黄的典籍里看到了古人所定下的《黑暗传》名称。刘守华说,《黑暗传》的名称不是现代人临时强加的,而是古人的叫法,在当地的民间流传了300多年,白纸黑字的历史记载无法更改。如果随意改名,不但容易张冠李戴,也是对这件民间文学作品的损害。
  湖北学者左尚鸿对《黑暗传》两次申遗被排斥在外,非常明确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以当代词汇的象征意义来理解《黑暗传》的名称,从政治方面考虑可能是谨慎的,但从文艺方面理解就显得过于狭隘。“黑暗”代表一种混沌创世观,反映着人类认识世界的初始水平。“黑暗”也代表一种民间的祭祀观,具有鲜明的民间宗教色彩,《黑暗传》是作为丧歌演唱的。另外,“黑暗”其实是一种社会人生观。黑暗并不等于邪恶、恐怖、肮脏和浑浊,很多时候它寓意着平静、安宁、纯洁和充实。
  “‘真实性’是保护工作的先决条件。”刘守华说:“如果觉得‘黑暗’一词碍眼而否定它,就违反了国务院通知中所确定的真实性原则。”
  有人从《黑暗传》里看出了政治问题,并且认为《黑暗传》宣扬迷信,因此否决了《黑暗传》的申报。“上不上非遗名录是专家说了算,还是其他什么人说了算?”2008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委员、民俗专家宋兆麟在“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鄞州论坛”上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审专家之一,他经历了《黑暗传》申遗的起起落落。他表示:“远古的传说能有什么政治问题?能有什么迷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定,是一项科学。”
  两次申请,两次被拒。2010年申报工作展开后,湖北方面并没有改变《黑暗传》的名称,但一个重大的改变是将《黑暗传》按照“神话历史叙事长诗”进行申报。按照当前的普遍观点,《黑暗传》并不属于史诗类别,它是一部叙事庞大杂糅的长篇叙事诗。但《黑暗传》的价值仍然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湖北方面采纳了相关学者建议,先申报,保护《黑暗传》更重要,至于争议的焦点可日后再作讨论。民间文学珍品的生与死
  2003年,青年导演毛晨雨前往湖北神农架拍摄纪录片《灵山》。深山里,爷爷和儿子、儿媳、孙子过着简单的日子。儿子杨福新是个道士,以为死者超度亡灵为副业。爷爷身体的衰朽、饮食上的担忧、媳妇的排挤,使得他无地自容,没有一个所谓的“灵山”能够藏身,他无非是指望着能吃点什么而已。人一个一个死,儿子把灵魂一个一个带人他所谓的天堂。而爷爷却注视着灵山,一手抓住那尚未成熟的石榴……作为“孝歌”的《黑暗传》贯穿其中。
  当毛晨雨将片子寄给老人时,他已经离开人世。丧歌唱了一曲又一曲,不知杨福新有没有给他的父亲唱一段《黑暗传》。
  2004年,一部与《黑暗传》同名的电影《黑暗传》三部曲系列开始由一群独立电影人拍摄。这个项目获得2004年鹿特丹电影节的Hubert Bals Fund奖和2005年美国The Global Film Initiative奖。纪录片《黑暗传》的背景取自民间文学《黑暗传》。导演章明的家乡是重庆巫山,那里和鄂西北地区相连,也流传《黑暗传》的民风民俗。在他的家乡,“至今仍会在葬礼上看见唱名为《黑暗传》的丧歌。人们不尽然了解生命为何消亡,又为何诞生,如此绵延不绝;古人便以幻想演绎,把这种在黑暗中的摸索和想象唱了出来,流传至今。”
  电影《黑暗传》剧本并不是关于史诗《黑暗传》本身的。章明意识到给死者唱(《黑暗传》的民间风俗有可能在不久后消失,就像三峡大坝建成后永远沉入江底的长江的众多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一样。所以他一直希望把这个背景和电影结合起来,并引用其名。
  当现代文明的曙光覆盖了鄂西北的原始森林时,为逝者唱《黑暗传》的民俗民风已经在消逝的路上。由于民间文学的特性,《黑暗传》的保护难上加难。湖北学者左尚鸿表示,历史上,《黑暗传》便屡遭劫难。据记载,清同治年间就曾被禁。“文革”期间,民间流传的手抄本被当做落后的封建文化被成箱烧毁。由于《黑暗传》题材宏大,叙事复杂,能唱全篇的歌师凤毛麟角。现代年轻人学唱《黑暗传》的极少,致使民间传承人出现严重的断层。此外,《黑暗传》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关注者去研究和挖掘。
其他文献
冯骥才在他的《民间灵气》里曾说,“当今文化遗产的悲哀是,只要你找到它——它一准是身陷绝境,面污形秽,奄奄一息。”他这样描述到:“我们一出世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里,妈妈给我们唱的歌,生病时给我们吃的小草药都是文化,还有生活中罕用到的一些谚语,那都是文化,都透着先人的智慧。每个人对我们的文化都是有责任的。”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结束了,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的冲撞愈加猛烈。在完成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期刊
传承与创新    由于歙砚浓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价值,2006年5月20日,歙砚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文化部确定,安徽省歙县的曹阶铭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带着对歙砚制作技艺的好奇以及对博大徽文化的探究,本刊记者采访了歙砚制作工艺大师曹阶铭。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爱好书画艺术
期刊
东倚太行,西濒黄河,中原门户,表里山河的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源远流长的历史绵延三晋大地,孕育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浓郁的民风。作为民间艺术形式的山西民歌,更是蔚为大观,纵横中华。山西民歌历史悠久,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19篇,大部分发源于山西,其中的《伐檀》、《硕鼠》、《绸缪》诸篇,至今仍是脍炙人口,传诵不绝。  据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青青所著的《中国民歌》
期刊
“远离故乡是伤感的,而永远地失去她则不啻为雪上加霜。”湖北省郧县柳陂镇韩家洲移民韩玉砚在博客文章里说道。为了国家建设,韩家洲以及南水北调库区的老百姓牺牲了小我成全了大我。2010年8月30日,20艘大船载着韩家洲108户483人渡过了清清汉水。汉水无比宁静,用无言的爱送了汉水儿女最后一程。他们离开了世代居住的村庄,随着移民大客车迁往随州安置点,村名更改为韩家新村,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韩家洲从
期刊
赶尸,一种传说中可以驱动尸体行走的法术。在我国湖南湘西地区盛传的“赶尸”之说,又称移灵,属茅山术祝由科,发源于湘西沅陵、泸溪、辰溪、溆浦四县,在尸体未腐化时由术士赶回乡安葬。赶尸的术士三五同行,有的用绳系着尸体,每隔几尺一个,然后额上贴黄纸符,另外的便打锣响铃开路,画符夜行。天亮前投栈,揭起符纸,尸体靠墙而立,到夜间继续上路。  相传几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苗语:公公)蚩尤率兵在黄河边与敌对阵
期刊
夫了城:古皖文化的滥觞    穿过皖河农场沿河公路,来到位于农场中腹部的金潭河畔。站在高坡之上,听河水潺潺、林中鸟鸣,看枫叶摇曳、晚霞点点,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静静的河面上袅袅着淡淡的薄雾,河中央插着渔人以竹和网布下的捕鱼“迷魂阵”,充溢着些许神秘和诡异气息……那河水仿佛从久远的历史深处汩汩渗出,顺流而下,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一段繁华与熙攘交织着的古典传奇。  皖河农场金潭河的下面以及岸边龙口队
期刊
11月16日,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传来好消息,经过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已有2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北京作为全国
期刊
“信是千湖国,港湾分外多,森林峰岭立,岛屿似星罗。”这是郭沫若1950年代访问芬兰时留下的优美诗句。了解芬兰的中国人会对芬兰产生一种敬仰之情。一个人口只有530万的北欧小国,却拥有“森林王国”“欧洲绿色之肺”和“圣诞老人故乡”等诸多美弥。品牌手机诺基亚出自芬兰。芬兰也是世界上腐败程度最低、廉洁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芬兰也被誉为全球最环保的国家之一。“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保体制为芬兰人的幸福保驾护航。 
期刊
     
期刊
2010年6月12日是我国的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确定的文化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化遗产,在我身边”,文化部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的活动主题是“非遗保护,人人参与”,二者都强调民众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2010年6月15日《无锡日报》发表的《无锡倡议:共同努力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指出:“保护文物,匹夫有责;人人参与,刻不容缓。我们要行动起来:人人参与保护和传承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由此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