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是千湖国,港湾分外多,森林峰岭立,岛屿似星罗。”这是郭沫若1950年代访问芬兰时留下的优美诗句。了解芬兰的中国人会对芬兰产生一种敬仰之情。一个人口只有530万的北欧小国,却拥有“森林王国”“欧洲绿色之肺”和“圣诞老人故乡”等诸多美弥。品牌手机诺基亚出自芬兰。芬兰也是世界上腐败程度最低、廉洁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芬兰也被誉为全球最环保的国家之一。“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保体制为芬兰人的幸福保驾护航。
来中国工作之后,岚涛感受到了压力。平日里,他要接受媒体采访,接待到访的客人。2010年是中国与芬兰建交60周年,此时的岚涛更忙了。而他用来化解工作压力的方法就是旅游。2009年9月,岚涛出任芬兰驻华大使。截至2010年10月,短短一年的时间,他已游历中国18个省,走遍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但他说,他去的地方还是太少了,不值得一提,在中国值得去的地方太多。历任芬兰驻华大使似乎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早年都有媒体工作经历。1978年至1980年,岚涛的职业便是记者。谈及当记者的经历,岚涛说:“这是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当记者是一项非常重要和有趣的工作。我能够告诉听众世界在发生什么,我在经历着什么。深入新闻现场,让我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的了解。面对灾难、政治冲突等影响人类幸福与和平的外在因素,我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别人。”
1997年至2004年,岚涛担任芬兰外交部人道援助司司长。他说:“每当看到灾难发生的时候,我就会想去帮助那些受灾的人们。我觉得帮助他们是我的责任。”2005年,他出版了有关人道主义援助的《面对灾难》一书。从当记者到出任芬兰驻华大使这30年间,岚涛生活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为人类的幸福与和平”而努力。如今,他关心全球环境问题,为了将一个美好的地球家园交给下一代,他忧心忡忡。他说,人类共同的家园是美丽的,但是我们人类却亲手毁坏了这美丽的家园,如果不保护好,我们的下一代是不会原谅我们的。
2010年7月15日,美国《福布斯》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芬兰位居“全球最幸福的国家和地区”第二位。2010年10月16日,美国《新闻周刊》推出“最好国家”排行榜,芬兰位居第一位。对此岚涛表示,每个社会都存在压力,每个人都需要努力工作。问题在于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你的目标是想要逼迫自己赚更多的钱,还是想作出一些牺牲,少赚一点钱,留更多的时间给家人和朋友。在芬兰,你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而在很多国家,人们除了努力工作别无选择。
2010年10月27日下午,刚刚休假归来的岚涛接受本刊专访。岚涛先生就像一个凯旋而归的将军,神采奕奕。他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旅途见闻。作为一名外交官,岚涛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学识渊博、温文尔雅,而更令人折服的则是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全球视野。在路上的旅游达入。
从芝加哥到冰岛,再到芬兰,最后返回中国,岚涛的行程有条不紊。他是一名超级旅游爱好者,已经游历过193个国家和地区,因此,他创造了一项吉尼斯纪录。他将这一点看作自己的一大成就,写进了他的人生履历,但他并不是冲着吉尼斯纪录而去旅行的,而是因为他对身处的这个世界非常感兴趣。
1955年,岚涛出生于芬兰的一个小镇。1970年代,当他还是个十几岁的小伙子时便开始了漫长而精彩的旅行。岚涛说,旅行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但这是值得的,因为旅行就像是一所生活的大学。
记忆总会模糊,对于第一次来中国的时间,岚涛记不太清楚了,借助旅行笔记,他找出了准确的时间。1988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看到天安门前的自行车来来往往,他见到的这个自行车王国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2009年,当他再次来到中国,为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而惊叹。每到一地,他见到的是正在建设家园的人们。
岚涛始终保持着写旅行笔记的习惯,所到之处他都会用心地记录下来,所以,厚厚的旅行笔记被他视为珍宝,记录了他旅途中的点点滴滴。笔记中的日期、内容甚至符号都能勾起他的回忆,成为他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他说,人不因该在遗忘中
旅游,所以他还会继续记录下去。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他用笔在地图上画出了旅行的路线,标出旅行时乘坐的交通工具。去过的地方他都会用图钉标上,因此他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黑点。岚涛说:“那些黑点表明我在那里至少呆了一个晚上。”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都会至少住上一晚,因为经历过夜晚,会对所到之地有更多的了解,让旅行变得更加完整。
岚涛将中国比作一个欧洲。中国的“大”对岚涛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就像从欧洲的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中国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深深吸引住了他,56个民族的多样文化也让他万分着迷。
出任芬兰驻华大使后,他由衷地喜欢上了中国。媒体的采访总会提及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给他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他想说的是,中国的每一个省份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可向世人展示。他到过七彩云南,向世界推荐中国民族精神传承地晋宁;他去过巍巍长白山,在拥挤的人群中感叹天池的神奇;他也到过江城武汉,面对滚滚东流的长江发出几声感慨;他游过如画的九寨沟,那里的山与水让他依依不舍;他访过多彩神秘的贵州,看到了当地人从山上取水种植庄稼;他参观过福建土楼,感受中国传统民居瑰宝的魅力,他能用标准的中文将“福建土楼”这四个字念出来……中国的“大”和
“美”打开了岚涛心中的一寓窗。所到之处让他怀念,未去之地让他期待。
“退休后去当志愿者”
对于普通的中国人来说,芬兰依旧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家。而两国之间的文化却有着共通之处。在中芬建交60周年纪念标志设计比赛中,设计师江璐设计的蓝色玉环获得了一等奖,“她将芬兰和中国的重要文化元素——水和玉——相融合。”芬兰是一个被水涵养的国度,被称为“千湖之国”,湖泊对芬兰人来说是神圣的。而对中国人来说,玉器也有着类似的文化象征意义。两年前中国中央美院教授乔晓光以中国剪纸形式创作了芬兰史诗《卡勒瓦拉》。这两次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促进了传统与现代、东西方不同民族文化的对话和交流。
岚涛说,芬兰欢迎更多的中国人去旅游,为中国游客开辟了“千湖风光之旅”“特色城市之旅”“圣诞老人之旅”等旅游线路。他热爱旅游,也乐意成为导游带领游客畅游芬兰,了解芬兰的历史传统文化。圣诞老人故乡的传说与现实,芬兰最有特色的民俗桑拿,神秘的北极光及其传说,冰天雪地中的雪橇比赛……岚涛可以为游客一一解说。
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的旋律依旧激昂。曾经弥漫战争硝烟和血腥的军事要塞芬兰堡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疗养和居住的胜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也是一个幸福生活的现场。虽然作为民族文化象征的史诗《卡勒瓦拉》仍影响着现代芬兰的文化生活、文学、艺术与音乐等领域,但是《卡勒瓦拉》在实际生活中也面临危机。岚涛说,《卡勒瓦拉》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但今天的年轻人对此并不感兴趣。我们有责任留住传统中具有巨大价值的东西,对那些我们无法留住的传统和艺术,我们必须用文本记录下来。
游历世界各地之后,所到之处都给岚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他思考的对象。他不是简单的上路,而是怀着对幸福的思考与追求出发。因此岚涛对世界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的视野也更为开阔。岚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拥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宗教、政治观点、世界观,但从总体上来讲,我们都是大家庭中的一部分。所以大家应该互相合作,彼此尊重,避免战争。每个人都要对其他人负责。让每个人都享有发展的权利,拥有更好生活的权利。”
岚涛说,外交官是他的理想工作,他会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一事业。出任芬兰驻华大使已满一年的他从容大度,自信满满,积极地告诉中国人该如何读懂芬兰。岚涛也已经规划好退休后的生活。他说,退休后他要去当一名志愿者,去红十字会、NGO等公益组织义务工作,利用自己的余生去帮助更多的人。困难阻挡不了他的步伐。
来中国工作之后,岚涛感受到了压力。平日里,他要接受媒体采访,接待到访的客人。2010年是中国与芬兰建交60周年,此时的岚涛更忙了。而他用来化解工作压力的方法就是旅游。2009年9月,岚涛出任芬兰驻华大使。截至2010年10月,短短一年的时间,他已游历中国18个省,走遍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但他说,他去的地方还是太少了,不值得一提,在中国值得去的地方太多。历任芬兰驻华大使似乎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早年都有媒体工作经历。1978年至1980年,岚涛的职业便是记者。谈及当记者的经历,岚涛说:“这是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当记者是一项非常重要和有趣的工作。我能够告诉听众世界在发生什么,我在经历着什么。深入新闻现场,让我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的了解。面对灾难、政治冲突等影响人类幸福与和平的外在因素,我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别人。”
1997年至2004年,岚涛担任芬兰外交部人道援助司司长。他说:“每当看到灾难发生的时候,我就会想去帮助那些受灾的人们。我觉得帮助他们是我的责任。”2005年,他出版了有关人道主义援助的《面对灾难》一书。从当记者到出任芬兰驻华大使这30年间,岚涛生活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为人类的幸福与和平”而努力。如今,他关心全球环境问题,为了将一个美好的地球家园交给下一代,他忧心忡忡。他说,人类共同的家园是美丽的,但是我们人类却亲手毁坏了这美丽的家园,如果不保护好,我们的下一代是不会原谅我们的。
2010年7月15日,美国《福布斯》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芬兰位居“全球最幸福的国家和地区”第二位。2010年10月16日,美国《新闻周刊》推出“最好国家”排行榜,芬兰位居第一位。对此岚涛表示,每个社会都存在压力,每个人都需要努力工作。问题在于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你的目标是想要逼迫自己赚更多的钱,还是想作出一些牺牲,少赚一点钱,留更多的时间给家人和朋友。在芬兰,你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而在很多国家,人们除了努力工作别无选择。
2010年10月27日下午,刚刚休假归来的岚涛接受本刊专访。岚涛先生就像一个凯旋而归的将军,神采奕奕。他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旅途见闻。作为一名外交官,岚涛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学识渊博、温文尔雅,而更令人折服的则是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全球视野。在路上的旅游达入。
从芝加哥到冰岛,再到芬兰,最后返回中国,岚涛的行程有条不紊。他是一名超级旅游爱好者,已经游历过193个国家和地区,因此,他创造了一项吉尼斯纪录。他将这一点看作自己的一大成就,写进了他的人生履历,但他并不是冲着吉尼斯纪录而去旅行的,而是因为他对身处的这个世界非常感兴趣。
1955年,岚涛出生于芬兰的一个小镇。1970年代,当他还是个十几岁的小伙子时便开始了漫长而精彩的旅行。岚涛说,旅行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但这是值得的,因为旅行就像是一所生活的大学。
记忆总会模糊,对于第一次来中国的时间,岚涛记不太清楚了,借助旅行笔记,他找出了准确的时间。1988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看到天安门前的自行车来来往往,他见到的这个自行车王国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2009年,当他再次来到中国,为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而惊叹。每到一地,他见到的是正在建设家园的人们。
岚涛始终保持着写旅行笔记的习惯,所到之处他都会用心地记录下来,所以,厚厚的旅行笔记被他视为珍宝,记录了他旅途中的点点滴滴。笔记中的日期、内容甚至符号都能勾起他的回忆,成为他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他说,人不因该在遗忘中
旅游,所以他还会继续记录下去。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他用笔在地图上画出了旅行的路线,标出旅行时乘坐的交通工具。去过的地方他都会用图钉标上,因此他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黑点。岚涛说:“那些黑点表明我在那里至少呆了一个晚上。”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都会至少住上一晚,因为经历过夜晚,会对所到之地有更多的了解,让旅行变得更加完整。
岚涛将中国比作一个欧洲。中国的“大”对岚涛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就像从欧洲的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中国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深深吸引住了他,56个民族的多样文化也让他万分着迷。
出任芬兰驻华大使后,他由衷地喜欢上了中国。媒体的采访总会提及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给他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他想说的是,中国的每一个省份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可向世人展示。他到过七彩云南,向世界推荐中国民族精神传承地晋宁;他去过巍巍长白山,在拥挤的人群中感叹天池的神奇;他也到过江城武汉,面对滚滚东流的长江发出几声感慨;他游过如画的九寨沟,那里的山与水让他依依不舍;他访过多彩神秘的贵州,看到了当地人从山上取水种植庄稼;他参观过福建土楼,感受中国传统民居瑰宝的魅力,他能用标准的中文将“福建土楼”这四个字念出来……中国的“大”和
“美”打开了岚涛心中的一寓窗。所到之处让他怀念,未去之地让他期待。
“退休后去当志愿者”
对于普通的中国人来说,芬兰依旧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家。而两国之间的文化却有着共通之处。在中芬建交60周年纪念标志设计比赛中,设计师江璐设计的蓝色玉环获得了一等奖,“她将芬兰和中国的重要文化元素——水和玉——相融合。”芬兰是一个被水涵养的国度,被称为“千湖之国”,湖泊对芬兰人来说是神圣的。而对中国人来说,玉器也有着类似的文化象征意义。两年前中国中央美院教授乔晓光以中国剪纸形式创作了芬兰史诗《卡勒瓦拉》。这两次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促进了传统与现代、东西方不同民族文化的对话和交流。
岚涛说,芬兰欢迎更多的中国人去旅游,为中国游客开辟了“千湖风光之旅”“特色城市之旅”“圣诞老人之旅”等旅游线路。他热爱旅游,也乐意成为导游带领游客畅游芬兰,了解芬兰的历史传统文化。圣诞老人故乡的传说与现实,芬兰最有特色的民俗桑拿,神秘的北极光及其传说,冰天雪地中的雪橇比赛……岚涛可以为游客一一解说。
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的旋律依旧激昂。曾经弥漫战争硝烟和血腥的军事要塞芬兰堡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疗养和居住的胜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也是一个幸福生活的现场。虽然作为民族文化象征的史诗《卡勒瓦拉》仍影响着现代芬兰的文化生活、文学、艺术与音乐等领域,但是《卡勒瓦拉》在实际生活中也面临危机。岚涛说,《卡勒瓦拉》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但今天的年轻人对此并不感兴趣。我们有责任留住传统中具有巨大价值的东西,对那些我们无法留住的传统和艺术,我们必须用文本记录下来。
游历世界各地之后,所到之处都给岚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他思考的对象。他不是简单的上路,而是怀着对幸福的思考与追求出发。因此岚涛对世界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的视野也更为开阔。岚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拥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宗教、政治观点、世界观,但从总体上来讲,我们都是大家庭中的一部分。所以大家应该互相合作,彼此尊重,避免战争。每个人都要对其他人负责。让每个人都享有发展的权利,拥有更好生活的权利。”
岚涛说,外交官是他的理想工作,他会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一事业。出任芬兰驻华大使已满一年的他从容大度,自信满满,积极地告诉中国人该如何读懂芬兰。岚涛也已经规划好退休后的生活。他说,退休后他要去当一名志愿者,去红十字会、NGO等公益组织义务工作,利用自己的余生去帮助更多的人。困难阻挡不了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