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芬兰驻华大使岚涛:“小国寡民”的幸福与抱负

来源 :文化月刊·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x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是千湖国,港湾分外多,森林峰岭立,岛屿似星罗。”这是郭沫若1950年代访问芬兰时留下的优美诗句。了解芬兰的中国人会对芬兰产生一种敬仰之情。一个人口只有530万的北欧小国,却拥有“森林王国”“欧洲绿色之肺”和“圣诞老人故乡”等诸多美弥。品牌手机诺基亚出自芬兰。芬兰也是世界上腐败程度最低、廉洁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芬兰也被誉为全球最环保的国家之一。“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保体制为芬兰人的幸福保驾护航。
  
  
  来中国工作之后,岚涛感受到了压力。平日里,他要接受媒体采访,接待到访的客人。2010年是中国与芬兰建交60周年,此时的岚涛更忙了。而他用来化解工作压力的方法就是旅游。2009年9月,岚涛出任芬兰驻华大使。截至2010年10月,短短一年的时间,他已游历中国18个省,走遍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但他说,他去的地方还是太少了,不值得一提,在中国值得去的地方太多。历任芬兰驻华大使似乎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早年都有媒体工作经历。1978年至1980年,岚涛的职业便是记者。谈及当记者的经历,岚涛说:“这是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当记者是一项非常重要和有趣的工作。我能够告诉听众世界在发生什么,我在经历着什么。深入新闻现场,让我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的了解。面对灾难、政治冲突等影响人类幸福与和平的外在因素,我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别人。”
  1997年至2004年,岚涛担任芬兰外交部人道援助司司长。他说:“每当看到灾难发生的时候,我就会想去帮助那些受灾的人们。我觉得帮助他们是我的责任。”2005年,他出版了有关人道主义援助的《面对灾难》一书。从当记者到出任芬兰驻华大使这30年间,岚涛生活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为人类的幸福与和平”而努力。如今,他关心全球环境问题,为了将一个美好的地球家园交给下一代,他忧心忡忡。他说,人类共同的家园是美丽的,但是我们人类却亲手毁坏了这美丽的家园,如果不保护好,我们的下一代是不会原谅我们的。
  2010年7月15日,美国《福布斯》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芬兰位居“全球最幸福的国家和地区”第二位。2010年10月16日,美国《新闻周刊》推出“最好国家”排行榜,芬兰位居第一位。对此岚涛表示,每个社会都存在压力,每个人都需要努力工作。问题在于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你的目标是想要逼迫自己赚更多的钱,还是想作出一些牺牲,少赚一点钱,留更多的时间给家人和朋友。在芬兰,你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而在很多国家,人们除了努力工作别无选择。
  2010年10月27日下午,刚刚休假归来的岚涛接受本刊专访。岚涛先生就像一个凯旋而归的将军,神采奕奕。他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旅途见闻。作为一名外交官,岚涛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学识渊博、温文尔雅,而更令人折服的则是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全球视野。在路上的旅游达入。
  从芝加哥到冰岛,再到芬兰,最后返回中国,岚涛的行程有条不紊。他是一名超级旅游爱好者,已经游历过193个国家和地区,因此,他创造了一项吉尼斯纪录。他将这一点看作自己的一大成就,写进了他的人生履历,但他并不是冲着吉尼斯纪录而去旅行的,而是因为他对身处的这个世界非常感兴趣。
  1955年,岚涛出生于芬兰的一个小镇。1970年代,当他还是个十几岁的小伙子时便开始了漫长而精彩的旅行。岚涛说,旅行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但这是值得的,因为旅行就像是一所生活的大学。
  记忆总会模糊,对于第一次来中国的时间,岚涛记不太清楚了,借助旅行笔记,他找出了准确的时间。1988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看到天安门前的自行车来来往往,他见到的这个自行车王国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2009年,当他再次来到中国,为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而惊叹。每到一地,他见到的是正在建设家园的人们。
  岚涛始终保持着写旅行笔记的习惯,所到之处他都会用心地记录下来,所以,厚厚的旅行笔记被他视为珍宝,记录了他旅途中的点点滴滴。笔记中的日期、内容甚至符号都能勾起他的回忆,成为他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他说,人不因该在遗忘中
  旅游,所以他还会继续记录下去。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他用笔在地图上画出了旅行的路线,标出旅行时乘坐的交通工具。去过的地方他都会用图钉标上,因此他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黑点。岚涛说:“那些黑点表明我在那里至少呆了一个晚上。”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都会至少住上一晚,因为经历过夜晚,会对所到之地有更多的了解,让旅行变得更加完整。
  岚涛将中国比作一个欧洲。中国的“大”对岚涛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就像从欧洲的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中国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深深吸引住了他,56个民族的多样文化也让他万分着迷。
  出任芬兰驻华大使后,他由衷地喜欢上了中国。媒体的采访总会提及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给他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他想说的是,中国的每一个省份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可向世人展示。他到过七彩云南,向世界推荐中国民族精神传承地晋宁;他去过巍巍长白山,在拥挤的人群中感叹天池的神奇;他也到过江城武汉,面对滚滚东流的长江发出几声感慨;他游过如画的九寨沟,那里的山与水让他依依不舍;他访过多彩神秘的贵州,看到了当地人从山上取水种植庄稼;他参观过福建土楼,感受中国传统民居瑰宝的魅力,他能用标准的中文将“福建土楼”这四个字念出来……中国的“大”和
  “美”打开了岚涛心中的一寓窗。所到之处让他怀念,未去之地让他期待。
  
  “退休后去当志愿者”
  
  对于普通的中国人来说,芬兰依旧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家。而两国之间的文化却有着共通之处。在中芬建交60周年纪念标志设计比赛中,设计师江璐设计的蓝色玉环获得了一等奖,“她将芬兰和中国的重要文化元素——水和玉——相融合。”芬兰是一个被水涵养的国度,被称为“千湖之国”,湖泊对芬兰人来说是神圣的。而对中国人来说,玉器也有着类似的文化象征意义。两年前中国中央美院教授乔晓光以中国剪纸形式创作了芬兰史诗《卡勒瓦拉》。这两次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促进了传统与现代、东西方不同民族文化的对话和交流。
  岚涛说,芬兰欢迎更多的中国人去旅游,为中国游客开辟了“千湖风光之旅”“特色城市之旅”“圣诞老人之旅”等旅游线路。他热爱旅游,也乐意成为导游带领游客畅游芬兰,了解芬兰的历史传统文化。圣诞老人故乡的传说与现实,芬兰最有特色的民俗桑拿,神秘的北极光及其传说,冰天雪地中的雪橇比赛……岚涛可以为游客一一解说。
  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的旋律依旧激昂。曾经弥漫战争硝烟和血腥的军事要塞芬兰堡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疗养和居住的胜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也是一个幸福生活的现场。虽然作为民族文化象征的史诗《卡勒瓦拉》仍影响着现代芬兰的文化生活、文学、艺术与音乐等领域,但是《卡勒瓦拉》在实际生活中也面临危机。岚涛说,《卡勒瓦拉》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但今天的年轻人对此并不感兴趣。我们有责任留住传统中具有巨大价值的东西,对那些我们无法留住的传统和艺术,我们必须用文本记录下来。
  游历世界各地之后,所到之处都给岚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他思考的对象。他不是简单的上路,而是怀着对幸福的思考与追求出发。因此岚涛对世界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的视野也更为开阔。岚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拥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宗教、政治观点、世界观,但从总体上来讲,我们都是大家庭中的一部分。所以大家应该互相合作,彼此尊重,避免战争。每个人都要对其他人负责。让每个人都享有发展的权利,拥有更好生活的权利。”
  岚涛说,外交官是他的理想工作,他会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一事业。出任芬兰驻华大使已满一年的他从容大度,自信满满,积极地告诉中国人该如何读懂芬兰。岚涛也已经规划好退休后的生活。他说,退休后他要去当一名志愿者,去红十字会、NGO等公益组织义务工作,利用自己的余生去帮助更多的人。困难阻挡不了他的步伐。
其他文献
羌历年为羌族的年节,因是农闲,羌族男女青年大多选择在羌历年期间结婚办喜事。  2005年农历一月二十二日,阿尔村的阿尔寨村民余成高起了大早儿,冬日的寒气透过洞开的大门在室内肆意穿梭,他升起塘火,又往里加了些木柴,跪在地上用力吹着柴火堆,不一会儿,熊熊燃烧的大火把昏暗的四壁映得亮光点点,室内渐渐温和了起来。他的老伴给他泡好了茶水,然后把一壶水挂在了火塘上方。焦急的余成高起身到大门口去打探了一下,凌晨
期刊
慢条斯理地泡茶、喝茶,女孩子们安静地跟随长辈学习刺绣,男孩子们则泡在墨香里研习书法,没事时的消遣是花几个小时听一出风花雪月的折子戏……这些百年前中国人常态的生活方式,在当下被按下了快进键的中国显然早已不合时宜,但这些祖先传习下来的风俗和技艺难道就此死去?显然许多人也认为可惜。这种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长期的老大难问题,那么,破题之希望究竟路在何方?  2010年
期刊
11月初的一场微雪,让大同煤矿口泉沟深处的王村煤业公司的街道上显得越发静谧。  这个建立于1970年的国有统配煤矿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繁荣与21世纪以后的资源枯竭,如今铅华洗尽,在静默中蓄积着力量。经过企业改制后,煤矿计划利用新技术向地下更深的煤层进行开采。    如今整座矿山几乎成为了一座空城。曾经喧闹繁华的街上只能看到零星轰鸣驶过的大型运输车辆,鼎盛时期近2万名矿工及家属随着改制调配和“两区
期刊
冯骥才在他的《民间灵气》里曾说,“当今文化遗产的悲哀是,只要你找到它——它一准是身陷绝境,面污形秽,奄奄一息。”他这样描述到:“我们一出世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里,妈妈给我们唱的歌,生病时给我们吃的小草药都是文化,还有生活中罕用到的一些谚语,那都是文化,都透着先人的智慧。每个人对我们的文化都是有责任的。”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结束了,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的冲撞愈加猛烈。在完成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期刊
传承与创新    由于歙砚浓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价值,2006年5月20日,歙砚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文化部确定,安徽省歙县的曹阶铭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带着对歙砚制作技艺的好奇以及对博大徽文化的探究,本刊记者采访了歙砚制作工艺大师曹阶铭。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爱好书画艺术
期刊
东倚太行,西濒黄河,中原门户,表里山河的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源远流长的历史绵延三晋大地,孕育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浓郁的民风。作为民间艺术形式的山西民歌,更是蔚为大观,纵横中华。山西民歌历史悠久,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19篇,大部分发源于山西,其中的《伐檀》、《硕鼠》、《绸缪》诸篇,至今仍是脍炙人口,传诵不绝。  据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青青所著的《中国民歌》
期刊
“远离故乡是伤感的,而永远地失去她则不啻为雪上加霜。”湖北省郧县柳陂镇韩家洲移民韩玉砚在博客文章里说道。为了国家建设,韩家洲以及南水北调库区的老百姓牺牲了小我成全了大我。2010年8月30日,20艘大船载着韩家洲108户483人渡过了清清汉水。汉水无比宁静,用无言的爱送了汉水儿女最后一程。他们离开了世代居住的村庄,随着移民大客车迁往随州安置点,村名更改为韩家新村,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韩家洲从
期刊
赶尸,一种传说中可以驱动尸体行走的法术。在我国湖南湘西地区盛传的“赶尸”之说,又称移灵,属茅山术祝由科,发源于湘西沅陵、泸溪、辰溪、溆浦四县,在尸体未腐化时由术士赶回乡安葬。赶尸的术士三五同行,有的用绳系着尸体,每隔几尺一个,然后额上贴黄纸符,另外的便打锣响铃开路,画符夜行。天亮前投栈,揭起符纸,尸体靠墙而立,到夜间继续上路。  相传几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苗语:公公)蚩尤率兵在黄河边与敌对阵
期刊
夫了城:古皖文化的滥觞    穿过皖河农场沿河公路,来到位于农场中腹部的金潭河畔。站在高坡之上,听河水潺潺、林中鸟鸣,看枫叶摇曳、晚霞点点,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静静的河面上袅袅着淡淡的薄雾,河中央插着渔人以竹和网布下的捕鱼“迷魂阵”,充溢着些许神秘和诡异气息……那河水仿佛从久远的历史深处汩汩渗出,顺流而下,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一段繁华与熙攘交织着的古典传奇。  皖河农场金潭河的下面以及岸边龙口队
期刊
11月16日,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传来好消息,经过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已有2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北京作为全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