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市场、企业对于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中提高中职会计教学有效性的意义的角度出发,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于提高中职会计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做出了一些探索实践。
关键词:中职教育;会计教学;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教学有效性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约翰逊在其学术论著中提出来的教学概念,这一概念的核心就是教师能够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学生接受知识的有效程度被称之为教学有效性。教学有效性融入中职会计教学,能够帮助教师逐渐的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并且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能够积极的进行自身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仅可以驱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行教学,更是可以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1 提高中职会计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1.1 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现阶段大部分中职教师在进行会计教学的过程中,依旧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极大地压迫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是让学生失去了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因此,提升中职会计教学有效性,一方面可以激活中职会计课堂,让教师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驱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建立起一个开放性的课堂,让学生主动的在课堂上进行探究驱动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夯实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1.2 创新教学手段,提升综合素质
中职会计专业知识拥有繁杂的知识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学生能够充分的进行理解,更是需要能够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但是由于中职学生自身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不正确,在进行会计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养成良好的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在中职会计教育中关注教学有效性,不仅仅可以极大的促进教师对教学手段的创新,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可以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不断提高,更是可以通过完善的实践教学和课程体系,来帮助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进步。
2 提高中职会计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完善课程内容,夯实学生基础
上文提到,中职会计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不论是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将会计知识应用到其他行业中,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因此提升教中职会计教学有效性的首要前提就是应当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通过良好的课程内容来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例如,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将专业知识分为基础部分、提升部分和实践部分,基础部分主要包括专业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概念,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对会计专业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理解,提高部分主要针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对于相关会计的专业术语能够有所把握。实践模块针对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
2.2 多元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
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教师带来的一大优势就是极大的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在这一背景下中职会计教师应当积极得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每节课教学之前笔者就会通过微课、导学案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良好的预习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前提,然后在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内容有一个基础了解的同时,笔者会通过大数据手段对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进行二次备课,做到课堂教學的有目的性,最后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通过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探究实践。
2.3 关注理实结合,培养专业能力
会计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更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因此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有效性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的提升自我。良好的专业能力是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发展的基础。例如,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会采用任务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笔者会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每个小组都能够有一个基础较好的学生作为小组长,领导整个小组进行学习,然后笔者会向每个小组下达不同的任务,让小组之间通力合作完成任务。最后,笔者会对每个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帮助小组查缺补漏。
3 结语
中职会计教学不仅仅应当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和把握,更是应当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教学有效性是近年来教育行业关注的一个重点概念,其主要内涵就是教师能够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会计课堂上进行知识探索,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蒋广辉.中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翻转课堂-实践,促进学生兴趣提升[J].中职教育参考,2018.
[2] 王锋狄.以学习兴趣为核心,构建中职会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7.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育才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中职教育;会计教学;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教学有效性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约翰逊在其学术论著中提出来的教学概念,这一概念的核心就是教师能够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学生接受知识的有效程度被称之为教学有效性。教学有效性融入中职会计教学,能够帮助教师逐渐的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并且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能够积极的进行自身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仅可以驱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行教学,更是可以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1 提高中职会计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1.1 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现阶段大部分中职教师在进行会计教学的过程中,依旧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极大地压迫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是让学生失去了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因此,提升中职会计教学有效性,一方面可以激活中职会计课堂,让教师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驱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建立起一个开放性的课堂,让学生主动的在课堂上进行探究驱动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夯实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1.2 创新教学手段,提升综合素质
中职会计专业知识拥有繁杂的知识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学生能够充分的进行理解,更是需要能够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但是由于中职学生自身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不正确,在进行会计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养成良好的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在中职会计教育中关注教学有效性,不仅仅可以极大的促进教师对教学手段的创新,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可以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不断提高,更是可以通过完善的实践教学和课程体系,来帮助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进步。
2 提高中职会计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完善课程内容,夯实学生基础
上文提到,中职会计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不论是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将会计知识应用到其他行业中,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因此提升教中职会计教学有效性的首要前提就是应当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通过良好的课程内容来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例如,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将专业知识分为基础部分、提升部分和实践部分,基础部分主要包括专业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概念,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对会计专业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理解,提高部分主要针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对于相关会计的专业术语能够有所把握。实践模块针对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
2.2 多元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
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教师带来的一大优势就是极大的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在这一背景下中职会计教师应当积极得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每节课教学之前笔者就会通过微课、导学案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良好的预习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前提,然后在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内容有一个基础了解的同时,笔者会通过大数据手段对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进行二次备课,做到课堂教學的有目的性,最后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通过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探究实践。
2.3 关注理实结合,培养专业能力
会计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更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因此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有效性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的提升自我。良好的专业能力是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发展的基础。例如,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会采用任务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笔者会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每个小组都能够有一个基础较好的学生作为小组长,领导整个小组进行学习,然后笔者会向每个小组下达不同的任务,让小组之间通力合作完成任务。最后,笔者会对每个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帮助小组查缺补漏。
3 结语
中职会计教学不仅仅应当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和把握,更是应当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教学有效性是近年来教育行业关注的一个重点概念,其主要内涵就是教师能够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会计课堂上进行知识探索,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蒋广辉.中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翻转课堂-实践,促进学生兴趣提升[J].中职教育参考,2018.
[2] 王锋狄.以学习兴趣为核心,构建中职会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7.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育才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