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是个烂好人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er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眼,我亲爱的伯父已经走了二十年了。可我觉得他没有走远,你听,他又在喊我“小呆瓜”。
  提起伯父,我就自然而然想起了大伙给起他的别名——烂好人。我理解烂好人是一种美誉。因为伯父心地善良,广结善缘,什么人求他,他都乐于帮衬,哪怕自己吃了上顿没下顿。
  伯父很小的时候就只身去上海学徒。他那双长满老茧的手十分灵巧,用粗细不一的铁丝编织鼠笼、笊篱(捞馄饨用的炊具)、铁筛、蝇罩,非常实用。他还把这手绝活教给了父亲。每年春上,伯父和父亲总要做一批铁家伙拿到集上去卖,以补贴家用。
  伯父和伯母都是普通工人,拿着微薄的工资养着一家老小八口人。伯父喜欢穷大方。尽管家境窘迫,却总是热情地邀请家乡的父老乡亲去上海“看市面”。他家是个名副其实的招待所、中转站,不管乡下谁去了,他都要管饭管住宿,有时候还给买返程的火车票。那年,我大姐得了“干血痨”,虚弱得走路都打晃,伯父知道后很心疼,说小小年纪,赶快要治,不能落下病根,执意要让大姐去上海治疗休养。直到大姐养得白白胖胖才把她送回老家。后来,母亲因结扎身体一直恢复不好,伯父又让母亲去上海滋补一段时间。伯父家住在一个狭窄的里弄里。他家有两个住处,一处是只有六七平方米的小屋,我奶奶与小孙子们住着。外加一个亭子间,实际上是个三户共用的厨房。还有一处小阁楼,也就十来平方米,伯父和堂姐们住。乡下来了人,就把我的堂弟们撵到阁楼上去挤,祖母与乡下来的客人凑合着住小屋。乡下人来多了,家庭开销越来越大,入不敷出,拖欠多少年的房租交不起,房管的人老是上门催讨。伯母颇有微词,经常说一些阴死阳活的话“敲水缸”。母亲是个知趣的人,没住上几天就要返乡。伯父说,这里再不好也比乡下强,乡下人做生活靠的身子骨,把身体养好了再走,这么多人也不多你一双筷子。母亲拗不过这份情意,只好将就着住下。
  伯父对乡下的侄儿侄女很是关心,有顺便车来老家,他总要带一两个去上海相相(玩玩)。小弟年幼瘦小,面黄肌瘦,伯父把他带走时特意过过秤,说回来时看看长几斤。伯父对我更是疼爱有加,每到寒暑假,伯父都要让我到上海度假。伯父整天早出晚归,他要到很远的求精机械厂去做工,很难见到他。有一次,我心里有事,就在亭子间等他。约莫十点多钟才见他拎着黑色的人造革包回来,里面装着两瓶厂里自制的汽水。他抽出一瓶递给我。我没接。他见我有些沮丧,问道,这么晚还不困觉啊,是不是他们几个欺负你啦?我摇摇头。那是什么事呢?我踌躇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我都来上海好几次了,还没去西郊公园,那里有老虎、大象,还有大猩猩。伯父抚摸我的头说,明天是礼拜天,我带你去。“真的?”“伯伯什么时候骗过你,呆鬼!”他呵呵地笑着。那一夜我几乎兴奋得没合眼,挨到天亮倒沉睡过去了。慈祥的祖母掀开我的被窝拍了我屁股一下,嗔道:“再不起来,你伯伯就不带你去啦!”
  晓得我要去西郊公园,几个堂弟跟着起哄,嚷嚷着也要去。伯父说,你们都去几次了,令寿还没去过,一个也不许闹。我和伯父从海宁路乘车,又到静安寺排队转车。我记忆中真的走了很远很远。在西郊公园,我第一次看到世界上那么多神奇的、我叫不上名的动物。伯父既当向导又当解说员。中午,在树荫底下,伯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饭盒里的煎包,与我一起共享。他吃得很慢很少,十个煎包,我狼吞虎咽,一口气吃了七个。
  还有一次,伯父带我去洗澡。在乡下我习惯了在浴锅里泡浴。第一次到大澡堂,看到那么多人赤条条地拥挤在一起,很是别扭。烟笼雾罩,憋得透不过气来。伯父一把将我拉进池子,关照我好好泡泡。泡了一会,伯父亲自为我搓澡。他将毛巾一圈一圈地绕在腕上,把我全身擦了个遍。“你看看,这么多垢,可以垩一亩田哩。”从池子里出来,我感到口渴,就去供水的地方倒了一杯开水,被一个很冒失的青年人撞翻,公用杯子当啷一声摔了个粉碎。那个青年人头也不回地溜了。我被两个戴着袖章的“红小兵”截住。他们抓着我不放,伯父走过来,把我护到身后,掏出两毛钱给了“红小兵。”
  伯父知道我学习成绩好,总以我为例,教育堂姐堂弟。说你们在城里吃穿不愁,怎么学习就搞不好呢?看看人家令寿到上海来白相还把书包带着,你们要好好学学。伯父很关注我的学业。知道乡下读书的艰辛,临走时,给我买了足有半尺厚的一沓白纸,嘱咐我好好念书。回家后,我把它珍藏在我家的小阁楼上,一直用到高中毕业。
  当兵在外,很少见到伯父。偶尔过年回去省亲,见到伯父与父亲一起搓麻将,两人形影不离。一问,知道伯父退休了。那年,我在镇江成了家,总想报答伯父,就邀请他到镇江来做客。伯父愉快地答应了。父亲陪着他在我的斗室里吃了顿中饭。这也是唯一的一次。后来,我迁居南京,多次约他与父亲一起来南京玩几天,答应了好好的,不知何因,伯父始终没能成行。这也成为我终生的一块心病。
  伯父重症的消息传来,我急急火火地赶往老家。伯父早就查出胃癌复发。他将化验结果藏在口袋里不吱声。几个月后,被我堂姐洗衣掏出来,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的时机。伯父用了他一生的微薄积蓄,在村上“河对过”的花园(公墓)里,傍着祖父母的坟造了个小巧精致的墓穴。伯父想叶落归根,与他的先人们葬在一起。没想到,家乡被大规模开发,大兴移风易俗,新坟旧坟都要迁移。伯父的坟没用上就被平了。
  弥留之际,伯父拉着我的手不放,声音虚弱得我听不清他在说什么。我狠狠心向他道别。没走出多远,又被叫了回来,他依旧拉着我的手不肯放。
  如今,伯父葬在上海郊区的刘家公墓。清明时节,我驱车去扫墓。墓地很大,一冢两株翠柏,连成一片,郁郁葱葱,庄严肃穆。凭着心灵的感应,我很快在千百座相同的坟茔里找到了伯父的墓。燃上三炷香,焚烧我亲手织的“金元宝”,用脸贴在那刻有“陆国秀之墓”冰冷的石碑上,泪水潸然而下,顺着碑身流进埋着伯父骨灰的土地……
  责任编辑:曹景峰
其他文献
夜深了,书房外马路上的车辆逐渐稀疏。望着崭新的书柜,整齐的书籍,我的心似乎也有了夜的沉静。这就是我梦想的书房,前前后后将近四十年的梦想,终于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梦想成真。  窗外闪烁的霓虹,你是否有意勾起我的记忆,难道你也知道我儿时最大的遗憾吗?我家住在一个山旮旯里,父母都没有读过多少书,自然没有书柜,更谈不上书房。可是自从认识字开始我就喜欢阅读。现在朋友们都说我阅读速度快,记忆力好。这个缘由还
期刊
婆婆也是娘,就是这种初衷让我与婆婆融洽相处,就是这种融洽的婆媳关系,让我八旬高龄的婆婆在和谐的家庭中安享着幸福的晚年。  婆婆一生多磨难,16岁时就嫁到的夫家,年轻时遇上她的婆婆——一个在农村里靠磨点土药帮人治病“土郎中”、一个很是霸道的老人。她总是看不惯我出身贫寒的婆婆,处处百般刁难,她们一家子可以到处闲耍,却让我婆婆一个人下地干农活,还得给一大家人做饭,还让我的婆婆用青豆子磨豆腐。婆婆一天操劳
期刊
她来到楼顶天台,伏在栏杆上向下望。二十五层的楼高并不算出类拔萃,但也足够将整个街区一览无余,梧桐每年都慷慨地给予街道以浓荫,今年也如此。  “高考失利,我的世界完全毁了,地球却浑然不知,多么不公平。”她愤愤地自语。蝉鸣毫无征兆地划破天际,她听到指示一般有些笨拙但是快速爬上了栏杆,街道一派宁静。她想着,纵身一跃。夏季特有的燥热空气被她这个体积庞大、速度惊人的物体粗暴地挤向两边形成风——  二十三层。
期刊
几年前,乡下老家表妹的家娘(婆婆)过七十大寿,我和妻子同去祝寿,见到一个小男孩,约五六岁,虎头虎脑,迷着脑壳在门口玩泥巴,一身上黄下蓝的衣裤沾满了泥点,浑然一个小泥猴。满脸泥迹斑驳,只有一双晶亮的眼睛露在外面,就像一堵刚用泥抹好的土坯墙开着两个窗口。表妹的儿子和女儿都已长大成人,在广东、江西打工,按说她家应该没有这么小的孩子,我问表妹那男孩是谁,她说是她捡到的一个伢仔,叫虎子。  我不信,天下哪有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相当贫穷,公职人员每月食油仅仅4两,农民的食油就更少,每次炒菜时只在小铁勺里滴几滴棉花籽油,放在锅笼子里的柴火上烧煎炒菜,有时甚至用酱油炒菜或者干脆用清水加盐煮菜,美其名曰“熬菜”、“烩菜”、“炖菜”,一年很少见到油水更别说吃肉了。记得有次家里做了一顿稍见荤腥的所谓“肉面”,其实也没有几块儿肉,全家人一人刚刚舀了一碗饭,好强的哥哥便爬上锅头,坐在锅盖上说:“谁都不准吃了
期刊
选择参军  四叔排行老四,小名叫四仔,学名叫雷绸华,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是老母亲和兄长们含辛茹苦把他扶养成人。为了今后能养家糊口,老母亲和大哥(我父亲)急着要他去学门手艺。“一把竹刀闯天下,走到哪里不愁吃”,所以,家里人都劝他跟三哥去学做竹椅。  可是,他的倔强劲上来了,谁也劝不动,铁了心说要去当兵。  老母亲爱小崽,舍不得他远走他乡,见面便唠叨:“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有门手艺当天有现金,你为什
期刊
医生又来给姥姥抽肺里的积液了。一根长长的针管从背部扎进姥姥的肺里,不大一会儿,小半盆子绿色的积液就从姥姥的肺里抽了出来。姥姥感觉舒服了些,继续躺在床上。实际上,姥姥已经下不了地了。  八十多年前,姥姥出生在太平庄乡一个殷实的地主家。大宅门里有酒窖,有长工。怎奈条件的优越却代替不了父辈观念的落后,女孩子家不让读书,只学女红。所以,姥姥虽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却练就了一手好女红。  豆蔻年华,姥姥奉父母之
期刊
父亲是个农民,又是个做泥匠的手艺人。作为农民,他犁耕耙耖,播插锄收,所有与农业有关的生产工具和农活,他都熟知于心,拿得起,放得下。农闲的日子,他又常常被人请去做泥工。  父亲的手艺好,我是见过的,一次,我在离家不远的一户新居工地看到父亲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一手提砖,一手握刀,他砌的是“斗砖”墙。那砖在他手中横翻一下,又抛转一下,泥浆便匀称抹上砖沿,再往墙斗上一轻磕,一块砖便砌妥当。一般的师傅一分钟
期刊
进入谷雨节气,杨花飘落,杜鹃盛开,正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好时节。阳光铺在老家场院上,细密温暖。一只小白兔蹦了过来,母亲捡过几片青菜叶子放在它脚边,说要去田野里弄些嫩草。  我随母亲来到田头,青草遍地,不像那时候,草还在地上探头探脑,就被我们连根挖起,成为兔子和山羊的时鲜。记得去麦田或红花草地里掘草,被队长老王叔发现,挨骂不止,严重的会被他拎去篮子。有次,我逃跑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心撑在刀口上
期刊
玉佛寺内香烟缭绕,我扶着表哥、表嫂,穿过长廊,急匆匆向白云苑走去。一晃表哥已年近八旬,自患白内障后,虽仍红光满面,但视力急剧下降。行走中,我感觉到他对方向感的茫然。  找到父亲牌位后,表哥看着牌位上父亲的照片,沉默了许久,喃喃地说:“三年了,三年了!真快啊!”说着,在狭窄的廊间,一下子跪了下去,摆动笨拙的身子,朝牌位灵巧地磕了三个响头。我赶忙把表哥扶起,对他说只要躹躬就可以了,你这么大年纪了,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