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师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本文就从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做了以下几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文道结合 解读教材 语文活动 课外辅导
德育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并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加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沤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薰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坚持文道结合,使德育渗透更具体、更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性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必要的,通过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教师激发培养学生的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例如我们在学习《沁园春.长沙》中,从诗词的赏析中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情怀,这些都能极大的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自己的信心,培养乐观豁达的情怀。关汉卿的《窦娥冤》,使学生了解窦娥的悲惨遭遇,了解窦娥苦难的根源。这些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坚定与丑恶邪恶势力做斗争的信念。
二、解读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薰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思想教育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渗透,与学科知识融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认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洗炼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干象。例如学习朱自清以《春》,人们通过欣赏那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深刻领会春景的美妙,激起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再如屈原的《离骚》中的名言名句,了解先贤们忧国忧民的情怀,立志报效祖国,培养献身精神。
总而言之,只有深挖,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使青少年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当然,应当注意实事求是的深挖,没有的不能牵强体会,那只能是画蛇添足。
三、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薰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即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育、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四、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它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培优扶差,因为对象是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教师可以通过评语,指导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总之,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有机体,是一系列教育工程,它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在渗透思想教育时,不能千篇一律,要优选课文,找好各种文体的不同角度,捕捉最佳的德育思想闪光点,去感染、熏陶、教育学生。并且,在德育渗透中切忌浮在表面文字上,响在教学口号中,要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最充分地发挥课文固有的而非外加的德育渗透内容,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思想,美化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孙俊三.教育原理[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8.
[2]王振宇.心理学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文道结合 解读教材 语文活动 课外辅导
德育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并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加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沤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薰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坚持文道结合,使德育渗透更具体、更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性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必要的,通过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教师激发培养学生的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例如我们在学习《沁园春.长沙》中,从诗词的赏析中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情怀,这些都能极大的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自己的信心,培养乐观豁达的情怀。关汉卿的《窦娥冤》,使学生了解窦娥的悲惨遭遇,了解窦娥苦难的根源。这些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坚定与丑恶邪恶势力做斗争的信念。
二、解读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薰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思想教育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渗透,与学科知识融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认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洗炼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干象。例如学习朱自清以《春》,人们通过欣赏那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深刻领会春景的美妙,激起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再如屈原的《离骚》中的名言名句,了解先贤们忧国忧民的情怀,立志报效祖国,培养献身精神。
总而言之,只有深挖,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使青少年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当然,应当注意实事求是的深挖,没有的不能牵强体会,那只能是画蛇添足。
三、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薰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即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育、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四、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它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培优扶差,因为对象是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教师可以通过评语,指导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总之,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有机体,是一系列教育工程,它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在渗透思想教育时,不能千篇一律,要优选课文,找好各种文体的不同角度,捕捉最佳的德育思想闪光点,去感染、熏陶、教育学生。并且,在德育渗透中切忌浮在表面文字上,响在教学口号中,要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最充分地发挥课文固有的而非外加的德育渗透内容,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思想,美化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孙俊三.教育原理[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8.
[2]王振宇.心理学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