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校园新闻稿”习作教学实录及评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f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目标】
  1.了解新闻稿具有真实、新鲜、简洁、客观等特点。
  2.了解新闻稿的一般结构,能按要求写出一篇校园新闻稿。
  【支架策略】
  1.新闻剪报。
  2.一般新闻稿范例。
  3.不同风格的新闻稿介绍。
  【评价要素】
  标题吸引人、导语较简洁、主体有细节、内容很客观。
  【教学过程】
  一、走近新闻
  1.聊聊校园事
  师:同学们,咱们班里或者校园里,最近有没有什么新鲜好玩儿的事?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好吗?
  生:运动会。我们班有很多同学都获了奖。
  生:上周我们社会实践活动,玩得特别开心。
  生:美食节!各色各样的美食,我们实在是大饱口福呢。
  师:多么丰富多彩的活动呀!那你们把这些活动记录下来了吗?
  生:老师让我们写周记,我就写了美食节这件事。
  生:我们的单元作文,我就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素材写的。
  师:你们能把亲身经历的事情当作作文素材,非常棒!你们一定写得很好。同样一件事,可以把它写成日记,写成作文,写成诗歌……假如我们从记者的角度去写,就可以写成什么呢?
  生:新闻。
  师:没错,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所看到的新闻文字,叫新闻稿。我们今天,就要一起学写校园新闻稿。
  2.听读新闻稿
  师:请同学们先拿出课前收集的新闻“剪报”,“剪报”摘录了三篇新闻。请两位同学,每人念一则新聞,其他同学请认真听。
  【评析:教学伊始,赖老师从校园里的新鲜事入手,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接下来通过汇报前一天的“剪报”作业,分享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两次不同视野的分享,让学生对“新闻”有了初步印象。】
  二、了解新闻
  1.了解特点
  师:听了同学的新闻播报,结合你们手上的新闻,请四人小组讨论:新闻有哪些特点?请用一个个关键词来概括,每组派一名同学发言。
  (生小组讨论,选定发言代表。)
  生:我们小组讨论出新闻的一个特点,就是简洁。我们都发现,新闻都是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来写的,不会有啰唆的、多余的话。
  师:这是你们组的发现,非常好。
  生:我们一致认为,新闻除了简洁,还非常真实,都是真人真事,不能有半点虚构。因此,我们发现的特点是真实。
  师:我发现,你的发言非常有水平,“除了简洁,还非常真实”,你能呼应前一组同学的回答。
  生:我们组讨论后认为:新闻不像议论文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不能写作者主观的想法,必须客观。所以,我们认为,新闻的特点之一,还有“客观”。
  师:你总结得真好。新闻记录的是真实的事件,如何才能真实?那就是客观地记录,不能有自己主观的情绪情感、观点等。除了真实、客观、简洁以外,你们觉得,新闻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新闻有一个“新”字,不能是“旧”的,必须是最近发生的。新闻应该还有“新鲜”的特点。
  师:没错,你善于抓“新闻”的“新”这个关键字来理解。“新”就是及时。同学们经过小组讨论后,提炼了新闻的几个特点,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生:我来总结一下,新闻的主要特点有:真实、客观、简洁、及时。
  2.了解结构
  师:通过小组讨论,我们运用集体的智慧了解了新闻的特点,现在一起来看一篇新闻。请一位同学读。(出示)
  “熊孩子”爬单车摘下芒果塞进公交车轮胎
  5月8日中午,记者在罗湖区黄贝岭地铁站看到,一名小男孩爬上摇摇欲坠的共享单车摘下一颗芒果后,竟然塞进停靠站台的公交车轮胎中。
  当日中午,放学高峰期刚过,在罗湖区黄贝岭地铁站公交站的路边,一名身穿蓝色校服的小男孩站在摇摇欲坠的共享单车上采摘树上的芒果,3名小女孩在一旁围观,而他身后正是川流不息的车流。随后,小男孩拿着刚摘下的芒果,径直跑到一辆刚停靠站的公交车旁,塞进轮胎,在旁人的劝阻下,小男孩才捡起来。
  师:请你们说说,新闻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生:首先有题目,然后才是新闻的具体内容。
  师:除了题目以外,新闻还有以下几部分组成: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其中,有三个部分必不可少,你们猜猜,是哪三个?
  生:标题。
  师:还有呢?
  生:我觉得可能是主体。因为“主体”感觉就像是主要部分,应该是必不可少的。
  师:是的,你的分析很对。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你们再读一读手头每一则新闻稿的最开头部分。
  生:是导语。我感觉新闻的第一段,基本上就概括了新闻最主要的内容。
  师:你们说得对。现在请同学们共读这则新闻,想一想,再同桌讨论一下,这则新闻中,哪部分是标题,哪部分是导语和主体?
  生:黑体字部分是标题。这跟我们平时所读的文章一样。
  师:你善于比较分析。
  生:我觉得第一段应该就是导语部分。
  生:我认为第二段就是新闻的主体。
  师:同学们现在能判断、区分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了。那么,如果我们要写新闻,在拟标题,写导语、主体时,应该注意些什么?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生:写主体,要提供更多信息、细节。
  师:让读者能够更具体地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对吧?
  生:写导语,要言简意赅。要简要地写清楚时间、地点及发生了什么事。
  师:这样就能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事件。
  生:标题要能吸引人,同时又能概括事件本身。   师:说得非常好!标题首先要让读者一看就明白文章大体写的是哪方面的事情,所以要有高度的概括性,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还能做到吸引人,让人欲罢不能,看到标题就想往下读正文,那就更厉害了。
  【评析: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关于新闻的特点,赖老师采取了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在讨论中逐步明晰新闻稿的特点。进而以一个具体案例,直观、清晰地让学生了解新闻稿的结构,为后面的写作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学写新闻
  1.集体创作
  师:了解了新闻的结构,现在我们试着集体口头创作一篇新闻稿吧。刚刚大家分享了校园大小事,大家最熟悉、最津津乐道的是什么事?下面我们就以这件事为素材来创作新闻稿。
  师:请同学们继续开展合作学习。一、二、三组共同讨论这个新闻标题怎么拟,四、五、六组讨论导语如何写,七、八组讨论主体怎样写,讨论后,把你们的创作合起来说给组员们听。
  (生小组讨论,集体口头创作。)
  师:时间到了,请第一大组分享你们的新闻标题,自评互评是否有吸引力,是否能概括主要事件。请第二大组汇报你们的导语,自评互评是否简要概括了核心事实。请第三大组汇报主体,自评互评是否提供了更多细节、信息。
  2.独立创作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是口头集体创作新闻稿。现在,请你们根据刚刚交流、讨论的新闻稿,把它写下来。先拟一个标题,再写导语和主体。当然,如果想先写导语主体,再定题目也可以。
  (生独立创作)
  3.自我评价
  师: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评价要素,先自我评价,符合一个项目得一颗星,最高评四星。再把新闻稿给你的同学读一读,再请对方评价。
  (师出示)
  (生自评、互评。)
  师:下面我们展示同学们的作品。
  (生分享、点评,师相机引导。)
  4.拓展学习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能写出符合规范的校园新闻稿了,真不错!如果你担心自己的新闻稿太单调,没特色怎么办?其实我们还可以尝试不同风格的写法。下面老师分别请三位同学读一读。(出示)
  生:倒金字塔体,按照新闻价值递减原则安排事实材料。最重要的放最前面,次要的放后面,最不重要的放最后。
  生:华尔街日报体,设置一个能引起阅读兴趣的焦点(情节、人物、场景、趣闻轶事、悬念),迅速过渡到主体部分,再报道主题新闻事实部分,结尾回到稿件开始的焦点,照应开头。
  生:新华体,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师:为了让新闻更生动更吸引人,原来可以有不同风格的写法。
  5.课后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以本节作文课上同学们交流的素材或其他感兴趣的新鲜事为题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风格,写一则校园新闻稿。
  【评析:首先发挥集体的智慧,初步尝试运用前面学到的知识进行小组创作,再根据小组创作的铺垫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接下来引导学生评价自己、评价他人的作品,再拓展不同风格的新闻稿特点,进而通过作业实现方法迁移。整个过程,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符合学情,符合认知规律,学生学得非常扎实。】
  四、回顾总结
  师: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我们知道了新闻具有及时、真实、客观、简洁等特点。
  生:我們发现了新闻由标题、导语、主体等几个部分组成。
  师:我们还集体口头创作了一则新闻,又各自独立创作了一篇。
  生:除了常见的新闻,我们还知道了华尔街日报体、新华体、倒金字塔体等不同风格的新闻写法。
  师:你们总结得很全面!如果想把新闻稿写得更好,我们还要多看新闻,多模仿,多练习,所谓“学而时习之”。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课堂学习结束前,赖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全面梳理一节课的学习所得,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也为更好地运用和迁移做准备;赖老师的总结包含了两个要点:“多看新闻”和“学而时习之”,这既是学习方法的指引,也同时把学生的视野带到校园之外,带到生活之中。】
  【总评】
  校园新闻稿的写作,在小学课本里并没有涉及,但事实上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遇到。选择这样的一个题材进行教学,我认为是十分有价值的一个尝试。首先,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话可写;再者,它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关注生活,进而关注世界;另外,它可以培养学生真实、客观的写作态度,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做到学以致用,提升表达能力。
  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带给学生的收获是丰富的。
  1.关于写作知识
  新闻,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对新闻稿的写作,很多学生甚至不少老师,都可能很少去关注。事实上,不同体裁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具体的表达要求。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仅了解了新闻具有及时、真实、客观、简洁的特点,还知道了新闻稿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甚至了解了诸如“倒金字塔体”“华尔街日报体”“新华体”等不同风格的新闻稿及其特点,而且在赖老师的引领下,这些知识点都呈现得非常清晰、明了,学生也学得非常轻松、扎实。
  2.关于探究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用四个板块来呈现。这四个不同的板块,依据认知发展规律,承载四个不同功能。这四个板块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始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探究活动,每一个板块都活跃着学生的身影,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在探究的基础上获得。
  英国作家怀特海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更在于掌握一定的方法,形成探究能力、合作习惯,获得带得走的能力。赖老师的这节课,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从学生中来,但又高于生活,高于实践,高于学生!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南华小学/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福南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早就听闻支老师的课,“实”为一长,终于,从他所执教的《匆匆》一课中一窥其真容。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文美、意深,因而难教。面对这样的课文,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阅读来说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纵观支老师的课堂,他把“读”贯穿整个教学,以读促悟,把“读”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倡“读”——生生有声  上课伊始,支老师不兜圈,不绕弯,开门见山,揭题之后直接告诉学生,课文虽然已经读过,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你们好!白露过后温度日益降低,但是我们班学生学习的  热情却是与日俱增、日渐高涨。因为我们都品尝到了智慧的快乐。就先从今天下午的阅读课说起吧。  学生们有的去图书角淘取自己中意的书籍,有的从书包里掏出了随身携带的心爱之书,总之,在10分钟后,每一位学生都捧起书安静地阅读着。没有谁喊“不要讲话”,也没有谁要求“注意纪律”,他们都已经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沉浸在那一个个或悲或
语文课姓“语”,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语文味是什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程少堂先生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
个人小传  方西河,1987年师范毕业后,一直耕耘在语文教学的舞台上,从农村到城市,虽痴心不改,成长之路却坎坷异常。曾三次赛课均获三等奖而“蜚声区内外”,卧薪尝胆后因夺得赛课第一名而声名鹊起。教学之余笔耕不辍,发表新闻、论文及评论500余篇,出版自传体教育写作专著《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被聘为商丘师院、衡阳师院、桂林师专和贺州学院国培专家,省内外讲座90余场。2012年2月,《湖南教育
教材解读  本组课文的人文主题是“观察与发现”,观察大自然和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事物,在觀察的过程中收获奇妙的发现与感受。基于这些思考,本次习作通过现场的操作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深入观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并能用上关键语句,把小实验的过程写清楚,同时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收获。  设计理念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乐于表达、乐于分享,能够把事情写清楚。统编本教材更加注
汉字中有一些偏旁形近甚至同形,初学者极易搞混。人们为了区分,常根据字形特点来命名这些偏旁。比如“卩”“阝”因形近被分别命名为“单耳旁”“双耳旁”, 左“阝” 右“阝”因形同被分别命名为“左耳旁”“右耳旁”。这样据形命名的方式虽有效果,但效果不大,因为不符合汉字科学。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偏旁在合体字中多起着表义、表音的重要作用,但这些名称只是关注了偏旁的形而未解释音、义,无  法充分发挥这些偏旁的构
【教学目标】  1.借助读图、语境,识记、理解“匣”字的音、形、义;通过自主读文,画出难理解的句子。学习伙伴互考互助,基本能读通课文。  2.通过质疑、解疑,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初步把握故事内容。  3.精读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体会文中人物的个性,并尝试运用文本语言,展开合理想象,写写“妈妈埋木箱”的过程。  4.小组合作评议小练笔,在合作中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  【教学理念】  本课体现了课堂作
跟通常意义上的写作不同的是,作为训练性写作的习作实际上是一种“被颠倒的写作”。这种“倒置”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需要”与“要求”的意愿倒置。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我们往往是先有写东西的意愿,然后再思考怎么写,而习作教材是不管学生是否有写的意愿,就安排某一项内容,而教师则根据这一内容,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意愿,但是再激发,学生也只是“被意愿”,与真实的写作冲動,似乎并非一回事。  二是“自主”
一、回顾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  生:《将相和》。  师:“将”指的是——  生:廉颇。  师:“相”呢?  生:蔺相如。  师:“和”就是——  生:和好的意思。  师:合在一起,就是廉颇与蔺相如和好的意思。谁来说说,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  生: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师:三个故事之间的顺序可以颠倒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在第一个故事里,
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央,他们自然是课堂的主角。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不过是没有台词的小配角。教师的形象高大了,学生的身影矮小了。  课堂上,海量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有声有色,花花绿绿,让人目不暇接。这些信息如漫天飞雪,虽然美丽,但飘落在学生身上时都融化了。过后,学生脑海里依然空空如也。  有的教师,尤其是有点名气的教师,常常脱离学生实际,过度开发,深度解读课文,刻意在課文中深挖细找。这儿一个词语,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