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个性和人性。本文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人性化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现;互动;创新;人性化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关注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确保让“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好数学”,“不同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速度学习数学”“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等,这一系列的新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数学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人性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认真分析研究数学教学内容,选择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素材,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储备,教学中注重方式方法,教学方式要体现新型性、灵活性、开放性,教师的作用是主导,不是把思路和方法硬灌到学生头脑中,而是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法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问题,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分析问题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强化对数学技巧的掌握。
1、在参与中“发现”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美术,对于数学教学也同样适用。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够内生出一种强大的动力,这种动力会推动学生对这种事物进行持之以恒的探究。数学学科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只要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了兴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花大力气去学习,就会学得很愉快,学得很轻松,就会觉得学习数学也是一种快乐。“发现”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中外历史上重大的“发现”都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瓦特发现水开时壶盖掀动,从而启发他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因为身体感受到水对他有一股托起的力量,从而发现了水的浮力,并提出了著名的浮力定律……。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一个问题,伟大的发现都是与强烈的好奇心联系在一起的,都是与兴趣爱好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应当通过适当地引导,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感受,从而了解到数学的美。
2、在合作中“互动”
“人性化”的教学过程不只是预设计划的执行过程,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出示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讨论:一个长方形长减少一厘米,宽增加一厘米,所得长方形与原长方形面积一样大吗?教师的提问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争着回答,有的学生说一样大,有的学生说不一样大。两种意见争执不下,但谁也不能说明理由。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询问的眼光看着老师。面对急切地想知道结果的学生,我适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验证。通过举例学生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果。接着,教师又进一步提问:“长方形的长减少一厘米,宽增加一厘米,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就要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举例验证,并将举例的结果填入表格。这下,学生忙得更欢了,经小组长分工,有的举例,有的计算,有的记录,有的思考。不久,学生们通过合作终于发现: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长与宽的长度相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与宽的长度相差越小,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的长度差为零时,即长与宽相等时,也即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并由教师指导的,学生之间活动内容也各有不同,但是由于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目标一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师生的思维、情感都处于兴奋状态。因此,这种教学活动大大变革了已有的接受式教学模式,改善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形式,建立起了平等探索、共同协作的互动关系,教学进程因合作而快速推进,课堂空间因互动而焕发生命。
3、在应用中“创新”
发现、互动、创新,是探究数学知识的三个层次,其核心为创新。我们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身边事物、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的同时,应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例如《圆的认识》练习中,设计“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把“做一做”改成“有一块不规则的地,你能用学到的方法把它转化成规则图形来计算面积吗?”,这些问题宛如小小的石子在学生脑海中激荡起智慧的涟漪。
在教学完“厘米和米的认识”后,我把班里的吴琼同学请上了讲台。然后给学生提了个问题:请你估计一下吴琼同学的腰围有多长?”同学们将自己估算的结果写在本子上,可是估算的对不对呢?还得量一量才知道。但今天只有米尺,没有卷尺该怎么办呢?同学们动起了脑筋。徐卉同学说:“我的一拃长是15厘米,我只要量一下你的腰围是几拃就可以了。”徐波跑上讲台,小心翼翼的用米尺围着吴琼的腰绕了一圈,一看,80厘米。姚文杰說:“我想用一根绳子,沿着吴琼的腰绕一圈,在量一下绳子的长度就知道了。”王奕军一听姚文杰的发言,乐了:“我只要把吴琼的皮带接下来量量,不就知道了吗?”……,同学们各抒己见、各出奇招,把吴琼同学折腾得够呛。终于得出了2个结论:①吴琼的腰围是76厘米。②“吴琼,你该减肥了!”顿时教室里溢出一阵欢快的笑声,这笑声一半是为解答出一个难题而开心,一半是出于同学的幽默,这种师生共探究、齐欢笑的感觉真好。
书本上的知识是静止的、缺乏活力的。点点知识宛如颗颗种子,需要通过学生智慧阳光照耀才会在脑海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教学中我要成为一位播种者,把数学的种子撒向生活的土壤。通过学生自己辛勤的劳动,它必将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柳军民;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吉林教育;2011年04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现;互动;创新;人性化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关注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确保让“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好数学”,“不同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速度学习数学”“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等,这一系列的新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数学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人性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认真分析研究数学教学内容,选择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素材,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储备,教学中注重方式方法,教学方式要体现新型性、灵活性、开放性,教师的作用是主导,不是把思路和方法硬灌到学生头脑中,而是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法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问题,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分析问题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强化对数学技巧的掌握。
1、在参与中“发现”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美术,对于数学教学也同样适用。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够内生出一种强大的动力,这种动力会推动学生对这种事物进行持之以恒的探究。数学学科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只要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了兴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花大力气去学习,就会学得很愉快,学得很轻松,就会觉得学习数学也是一种快乐。“发现”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中外历史上重大的“发现”都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瓦特发现水开时壶盖掀动,从而启发他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因为身体感受到水对他有一股托起的力量,从而发现了水的浮力,并提出了著名的浮力定律……。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一个问题,伟大的发现都是与强烈的好奇心联系在一起的,都是与兴趣爱好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应当通过适当地引导,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感受,从而了解到数学的美。
2、在合作中“互动”
“人性化”的教学过程不只是预设计划的执行过程,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出示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讨论:一个长方形长减少一厘米,宽增加一厘米,所得长方形与原长方形面积一样大吗?教师的提问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争着回答,有的学生说一样大,有的学生说不一样大。两种意见争执不下,但谁也不能说明理由。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询问的眼光看着老师。面对急切地想知道结果的学生,我适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验证。通过举例学生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果。接着,教师又进一步提问:“长方形的长减少一厘米,宽增加一厘米,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就要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举例验证,并将举例的结果填入表格。这下,学生忙得更欢了,经小组长分工,有的举例,有的计算,有的记录,有的思考。不久,学生们通过合作终于发现: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长与宽的长度相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与宽的长度相差越小,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的长度差为零时,即长与宽相等时,也即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并由教师指导的,学生之间活动内容也各有不同,但是由于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目标一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师生的思维、情感都处于兴奋状态。因此,这种教学活动大大变革了已有的接受式教学模式,改善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形式,建立起了平等探索、共同协作的互动关系,教学进程因合作而快速推进,课堂空间因互动而焕发生命。
3、在应用中“创新”
发现、互动、创新,是探究数学知识的三个层次,其核心为创新。我们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身边事物、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的同时,应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例如《圆的认识》练习中,设计“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把“做一做”改成“有一块不规则的地,你能用学到的方法把它转化成规则图形来计算面积吗?”,这些问题宛如小小的石子在学生脑海中激荡起智慧的涟漪。
在教学完“厘米和米的认识”后,我把班里的吴琼同学请上了讲台。然后给学生提了个问题:请你估计一下吴琼同学的腰围有多长?”同学们将自己估算的结果写在本子上,可是估算的对不对呢?还得量一量才知道。但今天只有米尺,没有卷尺该怎么办呢?同学们动起了脑筋。徐卉同学说:“我的一拃长是15厘米,我只要量一下你的腰围是几拃就可以了。”徐波跑上讲台,小心翼翼的用米尺围着吴琼的腰绕了一圈,一看,80厘米。姚文杰說:“我想用一根绳子,沿着吴琼的腰绕一圈,在量一下绳子的长度就知道了。”王奕军一听姚文杰的发言,乐了:“我只要把吴琼的皮带接下来量量,不就知道了吗?”……,同学们各抒己见、各出奇招,把吴琼同学折腾得够呛。终于得出了2个结论:①吴琼的腰围是76厘米。②“吴琼,你该减肥了!”顿时教室里溢出一阵欢快的笑声,这笑声一半是为解答出一个难题而开心,一半是出于同学的幽默,这种师生共探究、齐欢笑的感觉真好。
书本上的知识是静止的、缺乏活力的。点点知识宛如颗颗种子,需要通过学生智慧阳光照耀才会在脑海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教学中我要成为一位播种者,把数学的种子撒向生活的土壤。通过学生自己辛勤的劳动,它必将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柳军民;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吉林教育;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