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品德》课标要求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目光”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大胆引用材料,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将最新时政引入课堂教学,并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去正确认识、分析社会现象,分析当前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对政治的敏感性与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时政教育;重要性及必要性
《思想品德》課标要求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目光”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要求新一代具有远大理想与敏锐的政治目光。要求青少年一代从小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大胆引用材料,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将最新时政引入课堂教学,并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去正确认识、分析社会现象,分析当前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对政治的敏感性与创新思维能力。
一、时政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时政教育是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内容。中学思想品德课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思想品德课不是一门以单纯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课程,它更重要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时政教育是思想品德课不容置疑的任务之一。
时政大事在中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评价手段的中考,则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呈现出以时政热点为载体,以课程内容为依托,以全面考查学生能力为手段,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的特点。不但有专门的时政内容的考题,更重要的是,时政热点成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主要载体,大部分的试题均以时政热点作为切入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考形式的变革,时政热点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视。
二、时政教育存在的误区
1、死记硬背。有些教师还没有从以往的闭卷考试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认为,时政大事的掌握,只能依靠背诵。学生背下来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于是,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时事资料,学生也全心全意地死记硬背。这种做法,可能解决了几道单纯考时事的选择题,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2、临时突击。中考的时事,从考试范围来看,就是从上年的10月到本年的4月,所以,很多学校的时政教育是从本年的5月开始的。在这个时候,所有的要考试的时政大事都已经发生了,所有的时政资料也收集得差不多了,于是,在中考前的一两个月里,各种时政热点专题遍地开花,各种时政资料层出不穷,学生们手中拿着大量的资料却不知如何使用。同时,在综合复习阶段,各学科都有大量的学习任务等待学生去完成,学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消化时政大事。
3、教师大包大揽。作为教师,常常担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不够好,不够准确,不够全面,总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整理出一份大而全的资料,让学生一看就能用,一看就能得到高分。于是,教师们花了大量的心血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可学生呢,在这种保姆式的教育下养成了“等、靠、要”的坏习惯。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认真思考,依靠老师,等着老师给答案。而一旦遇到新材料,就茫然不知所措了。
三、时政教育的对策探索
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时政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出了以下几种有效的探索。
1、每节课教学引入时政。当提到政治课,人们就容易联想到“讲大道理、死记硬背、枯燥无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治教学与学生实际、社会现象相脱节,无法达到直观教学的效果,结果学生听起来必然索然无味。时政教育与基础理论教学相结合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甚至重组教材,突出重点,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点。在此基础上,侧重以案说课的教学方式,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地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贴近学生实际、社会生活有针对性地引入时政,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地进行教学,既活跃课堂的氛围又有利于增强老师讲解的说服力,同时让学生常有“怎么我没有想到?”“原来其中竟有如此奥妙!”的感慨。从而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政治课对生活的指导性意义,渐渐在日常生活中也去寻找这种平凡中寓神奇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这比传授知识本身具有更大的意义。
2、每周一次“新闻播报”。要求学生从报纸、网络等途径,收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重大的一周新闻,在新闻播报时间向全班同学播报。还通过同学投票,评出最有价值的一周十大新闻,展示在黑板报上。通过这一活动,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关注时事的兴趣,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的态度,增强了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3、建立“小资料库”。由于学生年龄小,对新闻的选取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例如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学生们收集最多的是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有关青少年的事例等,范围比较窄。针对这一现象,我特意挑选了五个认真负责的同学,组织他们在收集时事的同时,注意整理时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收集的时事进行分类整理。
4、每月一次“时政评论”。时事收集来了,但每件时事有何内涵,为什么它会得到广泛的关注,这些问题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却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定期的开展一些评论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了解时政大事的内涵。在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热闹纷呈,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许多时候,学生们的观点是稚嫩的,甚至是荒谬的,但无论如何,学生们在思考,在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教无定法,教贵有法”,初中思品课是开放的课堂,作为教师在认真把握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开发课堂之外的课程资源,服从服务于教学,思品课上的就会更加生动有效得心应手。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时政教育;重要性及必要性
《思想品德》課标要求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目光”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要求新一代具有远大理想与敏锐的政治目光。要求青少年一代从小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大胆引用材料,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将最新时政引入课堂教学,并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去正确认识、分析社会现象,分析当前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对政治的敏感性与创新思维能力。
一、时政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时政教育是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内容。中学思想品德课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思想品德课不是一门以单纯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课程,它更重要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时政教育是思想品德课不容置疑的任务之一。
时政大事在中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评价手段的中考,则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呈现出以时政热点为载体,以课程内容为依托,以全面考查学生能力为手段,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的特点。不但有专门的时政内容的考题,更重要的是,时政热点成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主要载体,大部分的试题均以时政热点作为切入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考形式的变革,时政热点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视。
二、时政教育存在的误区
1、死记硬背。有些教师还没有从以往的闭卷考试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认为,时政大事的掌握,只能依靠背诵。学生背下来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于是,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时事资料,学生也全心全意地死记硬背。这种做法,可能解决了几道单纯考时事的选择题,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2、临时突击。中考的时事,从考试范围来看,就是从上年的10月到本年的4月,所以,很多学校的时政教育是从本年的5月开始的。在这个时候,所有的要考试的时政大事都已经发生了,所有的时政资料也收集得差不多了,于是,在中考前的一两个月里,各种时政热点专题遍地开花,各种时政资料层出不穷,学生们手中拿着大量的资料却不知如何使用。同时,在综合复习阶段,各学科都有大量的学习任务等待学生去完成,学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消化时政大事。
3、教师大包大揽。作为教师,常常担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不够好,不够准确,不够全面,总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整理出一份大而全的资料,让学生一看就能用,一看就能得到高分。于是,教师们花了大量的心血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可学生呢,在这种保姆式的教育下养成了“等、靠、要”的坏习惯。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认真思考,依靠老师,等着老师给答案。而一旦遇到新材料,就茫然不知所措了。
三、时政教育的对策探索
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时政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出了以下几种有效的探索。
1、每节课教学引入时政。当提到政治课,人们就容易联想到“讲大道理、死记硬背、枯燥无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治教学与学生实际、社会现象相脱节,无法达到直观教学的效果,结果学生听起来必然索然无味。时政教育与基础理论教学相结合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甚至重组教材,突出重点,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点。在此基础上,侧重以案说课的教学方式,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地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贴近学生实际、社会生活有针对性地引入时政,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地进行教学,既活跃课堂的氛围又有利于增强老师讲解的说服力,同时让学生常有“怎么我没有想到?”“原来其中竟有如此奥妙!”的感慨。从而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政治课对生活的指导性意义,渐渐在日常生活中也去寻找这种平凡中寓神奇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这比传授知识本身具有更大的意义。
2、每周一次“新闻播报”。要求学生从报纸、网络等途径,收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重大的一周新闻,在新闻播报时间向全班同学播报。还通过同学投票,评出最有价值的一周十大新闻,展示在黑板报上。通过这一活动,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关注时事的兴趣,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的态度,增强了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3、建立“小资料库”。由于学生年龄小,对新闻的选取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例如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学生们收集最多的是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有关青少年的事例等,范围比较窄。针对这一现象,我特意挑选了五个认真负责的同学,组织他们在收集时事的同时,注意整理时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收集的时事进行分类整理。
4、每月一次“时政评论”。时事收集来了,但每件时事有何内涵,为什么它会得到广泛的关注,这些问题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却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定期的开展一些评论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了解时政大事的内涵。在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热闹纷呈,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许多时候,学生们的观点是稚嫩的,甚至是荒谬的,但无论如何,学生们在思考,在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教无定法,教贵有法”,初中思品课是开放的课堂,作为教师在认真把握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开发课堂之外的课程资源,服从服务于教学,思品课上的就会更加生动有效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