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兼词及其解释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g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文言词语用法很特别,兼词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兼词,就是指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它往往由两个字快读而合成,所以也叫作合音词,如,“诸”“盍”“焉”“旃”“叵”“耳”等。
  一、诸
  1.用于句中,为“之于”的合音,其中“之”为代词,“于”是介词。例如: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②穆公访诸蹇叔。(《崤之战》)
  以上两例中的“诸”是“之于”的合音,例①中“之”代“土石”,“于”当介词“到”讲。例②中“之”代秦师袭郑这件事,“于”当介词“向”讲。
  2.用于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之”为代词,“乎”是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例如:
  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②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左传·昭公·八年》)
  以上两例中的“诸”用于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之”代前文所说之事,“乎”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二、盍
  “盍”是“何不”的合音,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不”为否定副词。例如:
  ①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②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楚世家》)
  以上两例中的"盍"即为"何不"的合音,可译作"为什么不"。
  三、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如: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以上三例中的“焉”可分别译作“在其中”“从这里”“在这件事上”。
  2.相当于“于何”,译作“在哪里”“从哪里”等。例如: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四、旃
  “旃”为“之焉”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例如:
  ①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唐风·采苓》)
  ②无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五、叵
  “叵”为“不可”的合音,可直接译为“不可”。例如:
  ①白云叵揽撷,但觉沾人衣。(范成大《黄罴岭》)
  ②马岱曰:“曹操心怀叵测,叔父若往,恐遭其害。”(《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
  六、耳
  “耳”为“而已”的合音词,可译作“罢了”。例如:
  ①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②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鸿门宴》)
其他文献
我校地属城乡结合部,农村家庭多,无稳定职业家庭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差,学习基础较薄弱。作为一名初三语文老师,深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是当务之急,怎样才能处理好“激励”和“效率”的关系,让学生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学有所获,在能力上有所提高,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课题。  一、允许学生持有教学辅导资料,教师应及时主动下发参考答案  初三语文复习课中,我允迕学生持有教学辅
期刊
背诵,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应该得到发扬。可是,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少人对这一基本功持不以为然的态度,一是认为它已不符合语文教学改革的潮流,而将它摒弃;二是从应试的需要出发,说客观性试题分值减少,主观性试题分值增多,背诵已失去了意义。因此,在中小学,几乎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就连课本中指令背诵的内容也被置之不顾了。课堂上有的只是对课文内容“碎尸万段”的分析,语文课成了学生的催眠曲。学生在校几年
期刊
一、转变角色,营造氛围  传统的语文课少不了语文教师的自我表演展示,老师们都不愿意从神坛走下来把课堂阵地还给学生,当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提升,接受的知识逐渐广博时,也许你的表演就不再让学生感兴趣,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极为被动,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绝不能再是教师居高临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管理学生服从的关系,我们必须要转变角色,努力构建一种互相帮助,和
期刊
《登上地球之巅》选自中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郭超人先生的长篇通迅《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虽然我对攀登珠峰的消息早有所闻,但从看到它的第一眼起,我还是对珠峰北坡――这条死亡路线的艰难和凶险而感到震惊,更被文中登山英雄那激越淋漓的情感深深地震撼了。我惊异于郭超人这位心灵捕手的巨大魅力,更惊叹于文中那动人心魄的舍生忘死。基于文本的特点和内心的震撼,我设计了这个情感体验式课堂,力求在课堂上拨响学生的情感之弦,
期刊
一、探析素材的缺失原因  1.无我,何以趣写?  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于2013年05月21日在广州日报发表评论《语文学不学无所谓,症结在哪里?》一文,他认为当前在高考指挥下的语文教育确实存在种种问题,如急功近利搞“提前量”,教学失去“梯度”,不让学生读“闲书”等等。他特认为要改变高考作文阅卷“趋中率”严重的趋势。“趋中率”畸高,很难高分,而马虎应对却有40分左右的二等,这也导致语文学不学无所谓的
期刊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韩愈,针对唐朝后朝“师道之不传久矣”的社会现象和“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著《师说》,阐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和教师的任务、标准、师生关系等。社会发展至今,国民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及家庭的重视。尊师重教,已经与当年的“耻学于师”天壤之别。从教师的视角再读《师说》,对我们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不乏启示。  为人之师,应将育人放在首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为大
期刊
去年秋季,我任六年级语文课。工作之余,喜欢写些小文章,于是与学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从一节作文课开始。  几十个学生把作文交上来,我先粗略看了一遍,说实话,大多数学生写得不怎么样。不过有个学生叫崔永生,他写的一篇《秋游野三坡》却让我爱不释手,字迹虽潦草,但文笔非常棒,以至于我一连读了好几遍。真没想到,班里还有这样一位“文章妙手”。我当即决定,把这篇作文当成范例,让崔永生自己朗读给全班听。  一听说
期刊
预习作业,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是语文学习全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几乎每天都进行的学习活动。课前预习的好坏,对学生的听课质量乃至学习成绩都有很大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课前预习作业的布置,虽也明确提出一读二查三抄四思五问的要求,但由于笼统性和机械化,学生对待预习作业依然多半停留在读课文、查字典上,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开创性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和提升。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预习不仅仅是扫除文字
期刊
一、真挚的抒怀教人学做真人  (一)在文字中见真性情  在必修二第三单元入选的《赤壁赋》中,通过写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感受“清风”“?水波”“明月”,开展“诵诗章”“饮酒”和“主客对话”等活动来体现被贬黄州的团练副使苏轼此时的豁达与释然。即使在感悟人生寄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后仍然能够走出现实,寻求到“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是耳目之所托,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期刊
广东清远市佛冈县水头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并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又在目标中第一次明确地将“口语交际”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及“综合性学习”等并列为语文课程五方面的内容之一。在21世纪,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口语交际作为社会交际的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视,口语交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口语交际教学与读写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