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物理教学浅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tou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是中国教育史上一场重大的革命,必然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许多新问题,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许多新的困难,但挑战与机遇同在,压力与动力并存。物理老师要加强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努力完善课堂教学,那教学就会轻松很多。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2.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3.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连。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
  4.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二、课前预习指导
  在课前预习中,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发现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进行有效指导:要在课前布置预习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教师设计问题要紧密结合本节重难点,将知识问题化,使预习有效果。学生预习可采取多种形式。
  1.教师提前做好预习题(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模式: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做练习题、自主提出问题并思考解答。
  2.学生通过预习,自己整理预习所得,编制练习题。模式: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并思考、编制练习题、课堂上展示,其他同学作答。
  3.小组互助。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可采取小组互助的模式进行课前预习。通过学生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帮助、与人合作的能力。模式:阅读教材、提出并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形成结论,课堂上反馈求证。
  三、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扮演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信息交流。学生预习后,对相同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自我见解,要通过多向交流,把学生学习的情况充分反映出来。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信息多向流通,使学生敢于参与、勇于参与、主动参与。在这里,教师是学生信息交流的合作者、引导者。
  2.独立思考、自由讨论。学生在课堂上反馈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共性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基本原则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一定不能插手。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先自由讨论,后寻求教师帮助。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存在共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问题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抽象的理论分析会给学生的认知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就会便于学生掌握。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实验指导,结合教学中的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实验技能。在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得出实验数据,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5.自主练习。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了基础知识,通过课堂活动,突破了学习上遇到的难点问题。这时学生非常希望检验一下学习的成效。教师要针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编写检查练习,检测题要紧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抓住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检测题的设计要有层次,要兼顾全体学生。每节课安排5-10分钟时间对这节课所学知识做一个检测,必须达到95%的学生熟练掌握95%以上的知识,课堂检测后,学生互相订正,发现别人的错误并帮助同伴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公布答案,帮助学生订正错误。
  6.自主归纳总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每节课后要反思当天所学内容,及时进行知识再消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每一章学完后,也要进行归纳总结,将知识形成系统。
  四、课后练习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必须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由于基础知识在课堂上已经被消化,因此课后复习和练习要分层开展。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布置练习,最终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教学完成后,教师应给学生预留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以待学生课后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边教学边反思
  中专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给教学实践的改革提高创造了条件。我们要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积极思考,充分发挥教学反思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有效作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迅速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一位优秀的高中物理教师,绝不会教死书,只会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老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人的教学思想,自己对教学又不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就不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要想上好一节物理课,教师必须多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课堂上不但要教给他们知识,而且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用实践去完善自己的理论然后再去指导我们的实践。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回顾酸碱理论的发展,系统地介绍了软硬酸碱理论,并从五个方面介绍了HSAB原理在中学化学中应用。  关键词: 软硬酸碱理论 中学化学 应用    一、皮尔逊软硬酸碱理论  人类对于酸碱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过程,酸碱的概念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其中主要的酸碱理论包括: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布朗斯特—劳里酸碱质子理论、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以及皮尔逊软硬酸碱理论。
摘 要: 新课标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让地理走进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探究、解决地理问题,体验地理知识,培养地理观念,感悟地理之美,这是地理教师的目标与追求,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和兴趣。  关
摘 要: 本文通过实例,阐述了从新角度复习旧内容、为迁移而教、突出重点来构建高三生物复习高效课堂的方法。  关键词: 高三生物课程 复习课 高效课堂    根据教育部门各年级课程设置,高中生物学课程课时安排每个模块均为两个课时。如此,广东绝大多数高中在高二下学期后半学期进入高三生物复习,每周四个课时。要完成全面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三本书,选修两本书的内容,期间还要完成各种测试的试卷讲评,任务非常繁重。
气候是学好地理的关键,气温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地理学习中重要的知识点,在高考中的考查较为频繁。从近几年高考的考查情况来看,主要考查气温分布及其变化,考生往往因为分析不到位而失分较多。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气温分析方法,希望对学生们解题有所帮助。  一、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  1.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1
摘 要: 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塑造学习主体,在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实现自我发展而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应始终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参与者,培养他们的自主参与探究能力,注重课堂上师生之间有效的交往互动,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化学学习方法得当,教学成绩就能提高,学生就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化学课堂 自主学习 主角    自
什么样的报道记者不出头露面较为好;什么样的报道记者直接出面更有说服力,这都涉及新闻写作中的人称问题。有的同行说得好:人称运用得恰当与否,对新闻写作的成败大有关系。
刚由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这给老师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学生学习成绩过早地出现两极分化,英语学科分化问题更为突出,怎样帮助、指导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变厌学为乐学,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从而扭转两极分化的现状,已经成为每一位英语老师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提出了符合实际及发展趋势的新型教学模式——同堂复式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特点  同堂复式是指为拓宽空间和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摘 要: 本文从元认知理论着手,针对元认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运用元认知为研究手段研究中学物理教学,使得物理教师能自觉运用元认知知识提高教学技巧,完善学生元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 元认知 中学物理教学 高效率学习 元认知理论    一、元认知理论相关介绍  元认知(met a cognition)是197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J·H·Flavell)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教育的“再创造”,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但是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让学生配合我们来完成“教案剧”,而要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需要的实际,不断地进行调整,树立起强烈的资源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探究式教学在物理课中的地位和效果越来越突出,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模式,科学探究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不仅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灵感,体验成功的喜悦。沿着这样的学习方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探究过程,通过搜集证据,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自主科学地获得知识与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