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如何走出初中语文教学的困境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ley45518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许多教师为此虽孜孜以求,但“高投低效、无所适从”的事实,一直困扰着广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究其原因,传统语文教学的流弊严重干扰了初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以致语文教学的效率始终不尽如人意。
  下面针对语文教学中的流弊,谈三点对策:
  一、把兴趣引进课堂——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
  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学语文,才能学好语文。实践证明,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单纯的知识灌输式教学,照本宣科,面面俱到,题山文海,生怕半点遗漏,把本应是高度创造性的劳动变成了极端机械性的劳动,使得学习活动带上了功利性和强制性,导致了学生厌学、怕学、少学或不学。对此,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学科内容本身的特点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外,主要的还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被动性,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如,设计精巧的导语,吸引学生;创设乐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以满腔的激情,感染学生;等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真诚的关系,并以饱满的热情、充满爱意的眼神和微笑,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学习激情。教师要驱动学生的知、情、意、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从而达到让学生学好语文的目的。
  二、把“演员”请上舞台——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
  目前,语文教学改革虽有一定的力度,但不少教师仍停留在传统语文教育教学的轨道上,灌输教材中的思想,偏重于死记硬背,很少顾及学生自己的思想,更谈不上启发学生去怀疑或发展前人的某些观点、思想。这样,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或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看客和听众,无法也无机会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造成了不良的课堂教学气氛。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不是教师一灌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不是只传授死记硬背的知识、而不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总之,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听众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的目的应是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求知欲。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内化活动来获取知识,达到自得、自动、自学的目的,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表现自己,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三、把方法揉进练习——让学生自己感悟出来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对学生有个全面的、不同层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计一些有针对性、阶梯性的简明扼要的问题,使学生能拾级而上,并能有所感悟,从而总结一些解题、答题的经验。但仍有一些教师由于对学生的层次认识不清,或应付而已,或简而繁之,机械地布置一些死记硬背的练习,没有针对重难点精心地设计练习,更谈不上以题带知识点教给学生方法、训练学生的能力了。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布置一些空洞的讨论题目,简单的题目复杂化,挤去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及语言训练的时间。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不容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理论知识。”例如,如何做语段阅读题?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通读初知,这一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通读的习惯,提高理解、记忆的程度。第二,深入剖析,这一步要进行:1.对应性阅读,找准与解题有关的对应性段落。2.提炼性阅读,提炼有效的信息,作为解题的材料和依据。3.组合性阅读,将有效信息组合成严密的答案。第三,统观评价,即对全文内容、中心意思以及主要写作方法的整体领悟,此时,也才有了评价文章,形成自己独到见解的前提条件。这一步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在真正读懂全文并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能力和评价的能力。通过这样的三步,不仅训练了学生从易到难拾级而上的能力,而且达到了以题带知识点的目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感悟力。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去一所小学参加培训观摩活动,主题关于小学语文自读导学课堂模式的探索和研讨。自读是学生根据老师或自己设置的学习目标独立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学生的一切自学行为,如读书、动笔圈、点、画、批、注,使用工具书查字典、词典,给生字注音、释义,找出课文的关键词语、精彩语段,摘抄妙词佳句,做笔记,理清课文的脉络,辨析课文的体裁,提出疑难问题等一系列的活动。导学,指学生在自读学习探索问题思路贫
期刊
分析论据是将议论文的论证推向纵深的重要手段,恰当的分析能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使论据和论点有机统一。在议论文中所举出的论据,大多数情况下是陈述某人或某事的“结果”,因此就可以紧扣“结果”,做五个方面的分析,将议论推向纵深。  一、根据论据陈述的结果分析“原因”,进行原因分析  论据陈述“结果”之后,可以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对论据陈述的结果产生的“原因”加以剖析,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  
期刊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兴趣,而活动和兴趣又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那么课堂上如何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呢?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趣”中尽可能去“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
期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明白其中的道理。作为一门学科的科任教师,没有了班主任的“优越”条件,更应该想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科任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捷径。  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科任教师更努力地去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不断进步,从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学科教学的更上一层楼。良好师生关系有赖于科任教师不断的探索与钻研,科任教师应该做到:1.建
期刊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三种.就诗歌来说,按照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包括古诗、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从诗歌的题材又可分为?写景抒情诗, 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怀古咏史诗,以及边塞征战诗。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应该弄清楚诗歌的类型。那什么样的诗才称得上好诗呢?近古的王国维提出,“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这个论断不是心血来潮的偶感,而是遍览唐诗宋词元曲之后的参悟,由此而写出
期刊
作为班主任,要关心班内的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遵守纪律,团结向上,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且表现出色,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都有较大的提高。这样,整个班的工作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就会成绩突出,作为班主任也有成就感。因此,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入学教育,上好第一节班会  与学生约法三章: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努力学习。同时向学生承诺:尽力做一个好班主任。  二、加强养成教育
期刊
文学现象的发生和变化同世间万物一样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和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作家的思想立场、艺术感觉和审美修养等个人因素以及他所处和所属的种族、时代、社会结构、社会道德等社会因素,分别影响并共同作用于文学现象的发生和变化。影响文学现象发生和变化的因素远不止这些,还包括宗教、法律、民俗、习俗乃至气候、生态等。家族兴衰虽然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它对文学现象的发生和变化所起的
期刊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等,进行理性化的审视、分析和反省,并用文字进行概括,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这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教学反思是一种高度自觉和自主的自我研修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精神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工作方式。  因此,一个关键的问题便是,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呢?其实,如果对于一堂课而言,应该落实三个环节,奏响课堂反思的“三部曲”。  一、厚重的序曲
期刊
关于课改,在此之前,听到的更多的是呼吁,是概念,却鲜于实践,或偶有实践,却行之未远。只有真正加入到课改的队伍中来,改变作为一个观望者的身份,变成课改的参与者,身在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课改的滋味。只有成为真正的行动派,才可能嗅其芳,品其味,亦可嚼其苦,以资成长。在不断的努力和实践中,顺应课改的新潮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很深的感触。  较之过去,现在的课堂教学
期刊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本中,古典诗词所占比例相当重,这一比例就使古典诗词必然成为历年高考必考内容,因此指导高中学生学习欣赏古典诗词非常重要。  一、合理整合相关资源  教师需有效利用教材。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必修与选修教材掌握的侧重点不同,同时也因课时限制,教师与学生要将教材所选古典诗词全部精讲精练不太可能也没必要,因此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教材,精讲与比较阅读相结合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