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还只是陶瓷大国,但明天一定会是陶瓷强国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2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由宜兴政府举办的“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盛大开幕,一股紫砂热潮也席卷了京城。在展会上我们发现一个忙前忙后,事必躬亲的身影,他就是江苏省陶瓷协会副会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多少了解一点紫砂的人都知道史俊棠对紫砂行业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紫砂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成为宜兴紫砂行业的领军人物。这个不做壶、不是紫砂大师,却在紫砂史上举足轻重的紫砂人对行业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势究竟有怎样的想法和见地,让我们听听他的声音。
  收藏界:作为行业的推动者和领头兵,您对中国紫砂行业的发展做了很多贡献和预测,包括现在这种作坊式的运营模式,您认为紫砂行业未来的发展会有什么新趋势?
  史俊棠:紫砂行业历史以来就是来自于民问,来自于家庭作坊,本来就是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把它组织起来,进行工厂化生产与管理,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说把散落在民间的艺人组织起来,尤其是一些老艺人,授予“辅导员”的称号,进行了一些整合,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传统紫砂工艺的体系,功不可没。第二,通过他们培养了一大批在当今有影响力的紫砂工艺大师。第三,利用当时这种计划经济的模式,搞出口贸易,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建立起竞争机制,因此生产力也得不到发挥。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最大的成绩就是乡镇企业,农民为了致富就瞄准了工业。乡镇企业最早立足于自身的优势,正是由于这个历史背景,很快宜兴周围的乡镇企业就把这个行业的生产力发展起来了,建立起了竞争机制。跟原来那种计划经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带来了人才的流动,成本的降低,所以八十年代我就预言,这种彰显个性的民间工艺品生产回归到家庭作坊里。
  收藏界:您对紫砂行业现在的经营模式有怎样的看法,您认为这种模式适合现在的发展么?对未来几年呢?
  史俊棠:因为紫砂壶产生的历史和文化等原因,决定了作坊式生产经营模式最适合紫砂的发展,所以就紫砂发展而言,这种模式还会长期延续下去,不可逆转。
  收藏界:大家都知道,您作为陶瓷行业协会的会长,您除了紫砂还十分关心陶瓷的发展,包括龙泉窑、德化瓷、定窑、景德镇瓷器等,请您谈谈宜兴陶瓷的现状。
  史俊棠:宜兴是陶都,不仅仅盛产紫砂。从大的方面来说,陶都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陶都不是谁封的,它是历史自然形成的,必然有其支撑点。第一,宜兴有丰富的陶土资源,这是基础。第二,宜兴有悠久的制陶历史,宜兴的制陶历史有七千多年。第三,由于上面两点基础,宜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陶瓷产业。在这个产业中间,包括了宜兴的众多的陶瓷门类,不仅仅是紫砂。第四,我们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陶业人才。由于以上四方面的因素,宜兴形成了一个灿烂的陶瓷文化,这几方面的优势支持着宜兴,使其拥有了陶都的美誉。中国其他地方,大多是瓷器的生产,并没有陶器。从明朝以来,宜兴紫砂得到了文人的青睐,被称为“文人壶”。文人雅士在推动宜兴紫砂的发展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文化的魅力,穿透时空、穿越地域。
  现在我们主要考虑的还有经营模式的探讨,市场经营这方面从理论上来讲,有法律法规,有行政,有经济手段制约它,但是都不理想。现在还是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弘扬文化、普及知识,让大家懂它,懂了以后能更促进宜兴紫砂的发展。二是从业者要自律,一切都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树立一种诚信经营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宜兴紫砂是紫砂人的家园,既是物质家园也是精神家园,所有紫砂人都要尽责任共同把它维护好,建设好。
  收藏界:您为了推动宜兴陶瓷行业的发展,没有选择自己做壶,成为大师,在这个问题上,您有遗憾么?
  史俊棠:我没有遗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我从事这个行业以来,负责组织生产,管理整个行业,这几乎占去了我所有的时间。对于一个紫砂大家来讲,没有几十年的功夫静心的坐下来创作是不行的。能当一个紫砂大师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我作为一个行业的推动者,也是一种贡献。我超然于壶外就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可以去公证的处理一些事情,可以去讲一些真话。我不属于紫砂,但是紫砂史上会有我。我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看到这个行业的希望,看到它健康的发展和光明的前途,这不是我的功劳,但有我一份辛劳。我跑遍所有陶瓷产区,每到一个地方,我会学习他们组织管理的经验,我觉得现在龙泉和德化做的非常好,政府重视、行业推动、从业者的素质都是必要的因素。从自身来讲,我们并不是没有矛盾,矛盾永远存在,要掌握一个解决问题的手段是最重要的。只有不断解决不平衡才能倡导出新的平衡,而这两者周而复始,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慢慢形成。我热爱这个行业,出于这种爱,我产生一种责任。我有激情,但光有激情还不行,还要有行动。在这些之外,更要做好细节。责任、激情、行动、细节,这四点我认为我都做到了。从传统角度来说,上不愧先人;从市场规律来看,我们不愧子孙;从外部来说,我们要对得起玩壶的人;从内部来说,我要对得起自己良心。
  收藏界:中国是个陶瓷大国,但与国际上的陶瓷强国相比还是有距离,而且一直没有自己的品牌,您觉得和日本韩国相比,我们还欠缺什么?
  史俊棠:相比较来说,韩国我去的更多一些。在民间艺术品方面,从广义上讲,宜兴紫砂本来就是一个大品牌,在这个大品牌下,每一个从业者、每一位大师都是一个单独的品牌。不可能注册一个具体的商标,这跟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系,消费者也不认可。我们现在就是要在一个可长期维持的状态下探讨新的经营模式,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打造一个好的经营平台,在保证专业化分工很明确的情况下把生产者和经营者分开。主要要探讨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营销模式,不能各自为政,否则很容易让造假者有机可乘。我现在主要考虑的几个问题是:一、传承,这是我这两年考虑的比较多的。除了这些大师以外,我们也培养了一批一批的年轻人,这其中主要是市场的需求。市场有需求,就会有人做。二、引导,要引导这个工艺有序的传承、理智的传承。三、文化的弘扬,宜兴紫砂工业发展到今天,不能简单看作是一个喝茶的工具,这样的话,它的价值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必须要在文化上来做文章,历史性、传统性、文化性,这三方面都不能忽略。在历史中发掘内涵,在传统中彰显它的美丽,在文化上赋予它更多的内容。这样就会让大家对宜兴紫砂从高度上有一个认识。这几年我们出了好多书,还有一个报纸两本杂志,另外配合申遗我们每年都要出一些画册,开一些研讨会等等。这些都对我们宜兴紫砂和中国陶瓷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相信,虽然今天我们中国还只是陶瓷大国,但明天我们一定会成为陶瓷强国!
  
  老骥伏枥的紫砂赤子——记江苏省陶瓷协会副会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
  嵇 旭 杨 光
  
  采访之前在我们印象中一直以为快到耳顺之年的史俊棠会 长是个年事已高的长者,没想到的是他居然是那么的年轻而有活力,精神矍铄,风度翩翩,样子有一点酷,还带着一种文人特有的清朗儒雅,谈吐精练,思路清晰,概括力超强,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史俊棠不做紫砂壶,可宜兴当地无论政府领导,还是行业同仁都非常尊敬他,称他为行业领袖可谓名副其实。无论是紫砂大师还是北京工艺美术界学院派的教授们都是他的老友故交。究竟是怎样的魔力让这个身在壶乡不做壶的紫砂人有如此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带着好奇我们近距离采访了这位紫砂赤子。
  
  爱壶不做壶
  
  其实大家都知道,凭史俊堂现在在紫砂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只需他随便动动手,或者写几个字,就可以做成一把壶,肯定价值不菲,名利双收。但是史俊棠没有这样做。当问到他会不会有点遗憾时,他很干脆简洁的回答了我们: “我不遗憾。因为在主观上,如果我做了壶,虽然会有很多直接的收益,但我再去看待紫砂行业和行业内的很多东西时就会不客观、不公正。客观上,做壶需要专心专注和大块的时间,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不一样,我的人生中只能选择一个角色,我决定做一个管理者,帮助更多做壶的人,我要扮演好我的角色。”为了做好这个紫砂行业的掌舵人,史俊棠拒绝了太多太多名和利,他不但自己不做壶,还要求他的子女也不进行壶艺创作。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史俊棠能做到这一点很是让人钦佩。
  一个成功者,在生存的路上、在竞争的途中,能够善于自我控制,战胜自己的物欲,从克制中取得一个完全独立的人生,并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这才是真正有味的人生。“爱壶不做壶,全心全意组织做好壶”是史俊棠的个性写照。在我们看来,领军人物能做到公私分明也正是宜兴紫砂兴盛的原因之一。
  
  紫砂赤子的紫砂情
  
  采访一直很顺利,对于我们准备的问题,史俊堂理性的思维、严谨的逻辑让人暗自称道。快到尾声,记者不甘心,想探寻这个完美领导者心灵最深处的情愫:“史会长,我们想知道您为什么对紫砂有这样深厚的情结?”
  只见他一改刚才的抑扬顿挫,蓦的停顿了。沉吟了一下,才缓缓道来:“我小的时候家在农村,母亲从小做壶,耳濡目染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紫砂的孩子。我清楚记得那时母亲每天没日没夜的做壶,无数的辛苦才能换来一些微薄的收入,当时真是心疼母亲。等我长大后才知道那是当时的紫砂经营模式:一些厂家为了节约成本,把批量的订单分散到每家每户。散户们千恩万谢才可以领到一点活计,用整日整夜的辛劳换来一点点报酬。我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维持全家的生活,开过拖拉机,当过车工,种过田,做过乡镇企业的供销员,各种酸甜苦辣都尝遍了。幼年和青年的经历使我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为改善紫砂人的生活而做点事情。”
  造化弄人。命运的安排让史俊棠历史性地选择了一个企业家的角色。1982年,他出任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厂长、书记,当时年仅32岁的史俊棠可谓白手起家。通过几年的努力他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紫砂二厂成长为农业部全国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国家二级企业,在造福百姓的同时富裕了地方经济。因此,他也获得了全国当代百名优秀农民企业家和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无锡市优秀厂长、劳动模范和江苏省劳动模范等无数殊荣。儿时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史俊棠在陶都的历史上写下了自己辉煌的篇章。
  
  呕心沥血只为紫砂薪火传
  
  从企业家到官员再到行业领袖是史俊棠的人生轨迹。离开企业的史俊棠先后担任了宜兴市丁蜀镇镇长、市属工业局局长等一系列的经济部门领导职务,并被推选为中国乡镇企业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省乡镇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虽然他换了多个位置,但他的心从来没有离开过他心爱的紫砂。
  多种工作经历和角色的转变让史俊棠对紫砂业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最重要的是传承、文化的弘扬和适合民间工艺的经营模式,三者缺一不可。继承是为了促进创新发展,创新发展就必须要立足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实施。作为一个传承紫砂艺术的有心人,史俊棠在成功的申报了非遗保护,并培养了紫砂传人之外,他还十分重视对紫砂历史和艺术大师们技艺的研究,主编了《紫砂研究》一书,并一直担任《江苏陶艺》编委会主任。多年来,他把自己研究的体会和成果写成许多学术文章,毫无保留地发表,使顾景舟、徐汉棠、徐秀棠等等老艺术家们的宝贵技艺薪火相传。
  
  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作为陶瓷行业协会的会长,史俊棠关注的不只是紫砂,对龙泉窑、德化瓷、景德镇瓷、耀州窑、钧窑他都有很多研究和考查,他关注的是整个陶瓷行业的发展,尤其对龙泉窑、德化瓷赞赏有加。当然他最钟情的还是紫砂,他认真的对其他瓷器品类进行研究,为的是从中寻找推敲值得借鉴的地方,从而更好的推动促进紫砂行业的发展。在大量的调研实践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一个工艺美术品类如果想有很好的发展,政府的支持、行业的推动和从业者的素质三者缺一不可。
  当年,史俊棠在博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改革的浪潮,大胆提出恢复自古以来那种个人作坊式的分散制作,集中烧成的办法,使风格各不相同的艺术珍品层出不穷百花齐放,并培养出一代陶艺新人。而今有观点认为这样做法不适宜紫砂的品牌建立和推广。对此,史俊棠认为紫砂这种民间工艺的特性、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决定了其更适合作坊式发展的道路,而且这样模式会长期保持下去,是不可逆转的。谈到紫砂的未来,史俊棠豪情万丈充满信心:“中国陶瓷虽然大而不强,但按照目前模式发展,坚持紫砂个性化发展道路,我们一定会成为陶瓷强国的。”
  这么多年一路走来,史俊棠坦言自己收获最多的是精神上的安慰。“虽然紫砂有今天的发展不是我的功劳,但是有我的辛劳。我不属于紫砂,但紫砂史上会有我。只要这样就够了。”
  史俊棠告诉我们,虽然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他很开心很快乐,但他还是放不下紫砂事业,还要继续干下去,因为他停不下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在史俊棠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种不平凡的人生。
其他文献
青花瓷和釉里红都是元代景德镇窑的杰出创造,两者在工艺制作、纹饰图案等方面极为相似,都是釉下彩器。“青花釉里红”就是由这两个瓷器种类结合而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瓷器,是在青花间用釉里红绘纹饰,也属于“釉下彩”的一种。“青花釉里红”在元代已经烧出,清朝乾隆以后俗称“青花加紫”,以色彩绚美著称。蓝色雅致,红色绚丽,两者相互辉映,融为一体,有着独特的韵味。但由于烧成难度大,一直被视为我国古瓷中的名贵品种。
期刊
(接上期)  除上述十二人外,罗阳谷、蒋玉卿、汪章、李蕴辉、方秀之、程钟山、方家珍、焦佩兰、蔡瑞、罗联碧、邹玉辉、邹文藻、毛凤恺、友竹、梅峰樵、何明谷等16人亦有作于“珠山官廨”的作品存世,也应归入御窑厂画师之列。  三、合理推断。在近年来的浅绛彩瓷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御窑厂画师作品中的代笔现象。一些早期浅绛作品,画意高超,但落款和画家典型作品上题款字体又有所不同。其中
期刊
袁耀《潇湘烟雨图》,绢本,设色,纵155.8厘米,横58.5厘米。左上自题:“潇湘烟雨,冷崖耀又草”,钤“袁耀”等印。此画为家父20世纪50年代之初捐赠给安徽省博物馆,后刊登在由文物出版社发行的《安徽省博物馆藏画》第134号图目上。  袁耀,生卒年不详,大约生于清代康熙后期,卒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以后。字昭道,号溺渔者,江苏江都人(今江苏扬州)。袁江之子,一说为袁江之侄,根据不多。袁家父子
期刊
青瓷在中国古代的窑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龙泉窑系青瓷更是中国古代青瓷生产中的巅峰。龙泉窑系的青瓷窑址在龙泉、庆元、云和、丽水、遂昌、松阳、缙云、青田、永嘉、泰顺、文成、武义以及福建浦城、松溪等地均有发现,其中以龙泉市窑址最为密集。就目前调查所知,龙泉市境内有窑址366处,广泛分布于11个乡镇,46个村,173个自然村中,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窑龙泉窑遗址包括今龙泉市小梅镇大窑以及金村
期刊
高安窖藏元青花共有19件,据高安文博专家推测,此窖藏主人为元后期伍兴甫、伍良臣父子,因其权高位重,故而能获此珍瓷。笔者认为高安窖藏青花瓷与窖藏主人似有不少微妙联系,特别是高足杯,似并非为赏赐或购买之物,而应为窖藏主人亲身前往监制之物。    首先,青花高足杯中有一件罕见诗文杯,杯心中有草书“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图1)。笔法洒脱,清新生动。其他窖藏器中均无此诗句,甚至纵观元青花产品也绝
期刊
元朝是我国北方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并对我国币制带来了一种基本的变革,这种变革一直影响到清末。元朝币制的最大特点是实行“银本位”,同时长期、广泛、大量地发行和流通纸币。元朝版图辽阔,横贯欧亚,由于纸币本身轻便,携之可“北逾阳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  元朝虽以行钞为主,但也铸钱,虽数量不多,但种类繁杂。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法定官币,即官铸流通币,仅铸于世祖、武宗和顺帝三朝;另一类是寺庙供养
期刊
一、引言    我国的毛笔有悠久的历史。《诗经·邶风·静女》云:“静女其娈,贻我彤管。”笺云:“彤管,笔赤管也。”现存最早的有战国时代的笔(见1954年12期《文物参考资料》),还有汉代居延笔(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之“记汉居延笔”)。几千年来毛笔不断改良,促进了汉字书写的演变和书画艺术的发展。  景德镇历代青花瓷上的题记、款识都有时代特征,这与青花匠师选用的毛笔有密切关系。本文试从中国书法艺术的
期刊
铜镜作为古代人类日常生活的用器,最早要数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齐家文化的铜镜。我国汉代和唐代的铜镜,凭其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和精美的艺术性,堪称我国铜镜史上两座高峰。汉代名镜迭出,丹阳铭铜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丹阳,人们很自然想到江苏丹阳,其实早在汉代,丹阳郡治设在宛陵,即现在的安徽宣城宣州。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丹阳,即秦鄣郡,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更名为丹阳郡,治宛陵。东汉永和四年
期刊
玉觽形构相类,两者单独出现常常难以区分的另一类玉佩件——玉冲牙,是古代与组玉佩(亦称大佩或杂配)兴衰之制相联系的一种弯角形器。一般认为“冲”意指碰撞、叩击,“牙”是指器物的形状。从现有的文献与出土实物看,玉冲牙的出现似应晚于玉觽,文献中的玉冲牙之称始现于西周时期组玉佩之制的记载中。《周礼·天官冢宰·玉府》:“佩玉上有葱衡,下有双璜,冲牙、蠙珠以纳其间。”《大戴礼记·保傅》:“下车以佩玉为度,上有葱
期刊
(上接第5期)  二、内地风格的明清官窑瓷器    明朝中央政府在继承了元朝在西藏的统治后,至洪武六年(1373年)已完成了对西藏和其他藏族地区的政权设置。此后,双方往来频繁。入清以后,清王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衙门,并通过支持黄教,对达赖、班禅等宗教上层人士的册封,以及“金瓶掣签”制度的建立,使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以及对西藏地方的治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将官窑瓷器作为给西藏的最高赏赐之一,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