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德方能服人,服人才能更好地育人。“德”是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以德服人,以德立本,是教育之根基,也是实施教育的最佳手段。只有行德在先,方能折服人心,方能从根本上去感召人、开导人。师者无德,学者就不能诚服,学者不诚服,师者就难以开展育人的工作。“得人心者得天下”,“德”是赢取人心之要器。师德,关系着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和未来,是最直接、不可或缺而又不可亵渎的教育成本。教师的德既要体现在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广义之上,更要体现在教师的为人处事、文化涵养、价值取向等许多细节方面的整合之中。对于教育,“德”是最具号召力的“领袖”,教师,只有充分地让“德”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容中,才能很好地起到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师德;服人;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0-0030-02
教书育人是一项极其长远、极其艰巨而又极其崇高的工作和任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短缺”现象已日渐明显,先不说民族的人文素养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亟待解决,眼下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更急需填补,而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具备极高的文化知能,具有极高的教学授课的本领,具有勤恳的工作态度和超凡的工作能力之外,更需要保有诚实正直的品行、严以律己的态度和爱生善教而又甘于奉献的高尚的操守和涵养—是所谓之师德也。
有德方能服人,服人才能更好地育人。“德”对于教师是极为重要的。其实,任何一个行业都离不开“德”字。学武要讲武德,“武”只是一种技艺形式,“德”才可称得上是真正的高招,无尚而又无敌;行医也讲医德,“医”只是一种专业技术,“德”才是绝纶无比,才是真正的“妙手回春”……任何事业,无德不立,更不用说是教育了。
“德”应该是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之最。道理显而易见,师者无德,怎叫学者诚服?学者不诚服,师者怎样去开展教书育人的工作?连工作都难以开展甚至无法开展,又怎能谈及教人育人?对于教育,“德”是最具号召力的“领袖”!
有人认为,当今学生“蛮”“横”、“自大”“无理”,只要老师“威”“凶”,学生就怕,学生怕了就能管好教好。这是一种极为低俗的错觉和认识,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是有违于师德的。学生“怕”并不代表其心悦诚服,只能说是暂时性地或者说是勉强性地压抑自己的行为,以躲避当面之“剑”罢了。而暂时性的克制和压抑往往就是一种潜伏着危险的情感,其后果不堪设想,学生可能会慢慢疏懒甚至忌恨,以至厌师、厌班、厌学、逃学等,这不但不能教好学生,反而还可能会断送学生的美好前程,这就违背了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是不可取的。师德就是师者最宝贵的资本。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说,教师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千万不能没有“德”。失“德”就会失去你的三尺讲台,就会失去你的“天下”。
可能不少老师就有过这样的沉痛经历。刚开始参加教育工作之时,血气方刚,充满激情,总想凭着一股冲劲让自己所带的班出类拔萃,得到大家(包括同事、领导、家长等)的认可。可班情、学情是复杂而充满变数的,尽管也花了很多心思,但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让我们措手不及。因此,我们也就可能会忍不住大发雷霆,进行猛烈的“语言攻击”,等等,最终,结局不想而知。曾有过这样的“惊人事实”,有位班主任在一次晚修中十分粗暴地把一个“捣蛋学生”给推出教室门外,欲来个“杀鸡敬猴”。自那以后,班里看似平静了许多,似乎真有了效果,那位班主任还有点沾沾自喜,自以为自己的“发威”、“凶狠”镇住了学生,压制了学生的“嚣张气焰”。可后来慢慢才得知,班里的平靜只是一种假象,一种应付性的假象,即有班主任在,班里就安静得“死气沉沉”,班主任不在,班里就像是炸开的锅,有时甚至科任老师都无法上课。试想,这种“静”预示着什么?可怕的“暴乱”前的静。那位班主任差点被卷入“天下大乱”的窘境。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能会陷入茫然—我们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可以说是心力交瘁,不就是为了管好一个班吗?可结果却是如此的失败,不但师生关系闹僵了,班级的管理也由此陷入了困境,这是为什么?其实不难看出,主要稍一反思就发现问题所在,简单粗鲁、冲动暴躁不仅毁掉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好形象,更让教育寸步难行—这就是“失德”的结果。
教育不是光靠起早贪黑、辛苦地付出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的,更重要的是要耐心地工作、冷静地处事,多启发、多引导,多替学生着想……而这一系列的思想行为,便是本质上的“德”。以“德”行事,方能“一路畅通”。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古往今来许多贤明君主治国的一大法鉴,靠什么去“得人心”?当然是“仁德”。作为耕耘于教育第一战线的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善于渗透这些道理,只有充分地让“德”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容和细节中,才能很好地唱响这台“育人好戏”。以德服人,以德立本,只有有德在先,方能折服人心,方能从根本上去感召人、开导人。当然,教师要立德,以德育人,教师本身就是关键。教师必须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深入学习,广泛吸取进步思想,常更新和升级自身的“硬件”及“软件”,磨炼出“过人”的本领和“高人”的修为。
师德,之所以言其重要,不但是因为它直接地反映教师本身的为人素养,更重要的是它关系着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和未来。师德是最直接、是不可或缺而又不可亵渎的教育成本。师德的概念甚是宽泛,其包括教师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和个人涵养等等。这里主要谈及的是教师的个人涵养,窃以为,这是最能体现“德”的一个角度。
教师的个人涵养,既要体现在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广义之上,更要体现在教师的为人处事、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等许多细小环节的整合之中。 首先,教师的为人处事要讲求“诚”“实”两个字。“诚”指的是教师要具备极高的诚信度,以高诚信度去服人。“实”指的是教师本身行为的宽度和厚度,夯实而又磊落。一个人诚实与否、守信与否,最容易也是最直接影响到周围的人,也是最容易成为周围人群的“流言蜚语”。作为教师,如果总是夸大其词,乱吹捧、乱承诺,结果却了了无事,那最终诚信度就会大大受损,学生不信不服,工作起来自然就困难重重。同样,教师本身行为浮夸拖沓,势必会给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想要做好教育几乎没有可能。所以不管大事小事,都要言而必行,行而必果,求稳求实,才会有良好的影响,学生也才会被折服。如果说教育的整体工作就是人的躯干,诚实的品行就是强健的四肢,它会令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益发生龙活虎。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特别在给学生授课、与学生交流沟通时,教师更应该以“诚”、“实”为重,学生才会主动地配合,听从教育,最后达到育人的目的。简单举个班级考勤之例,你要求学生早七晚七(早上7点钟和晚上7点钟)到校学习,并承诺自己也要坚持早七晚七到班,结果你经常性地拖沓,很少能够按时,不想可知,这个“出勤措施”必定早早流产夭折,因为你没有以“诚”“实”这一“德行”为该措施作好保障。如果你能坚持早七晚七之前就到,就算这个班原先情况不甚好,迟到现象特严重,但学生每次进教室之时都见到“早来的你”,不用你费什么口水,过不了多久,除特殊情况之外,全班保准无迟到的记录。这就是“诚”“实”的魅力,是“德行”的力量。
其次,教师要具备极高的文化涵养和品行素质,以高涵养的文化品味和高素质的品行去服人。这里所说的文化涵养并非指高的学历。学历与文化涵养不能绝对地划上等号。教师基本都具备较高的学历,但平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并不一定是“高涵养”。比如,老师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行为表现懒散拖沓,丢三落四;板书时粉笔头随手乱扔,一节课下来满讲台的“垃圾”,等等,学生会怎么看、怎么想?对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又会给往后的教育带来怎样的阻力?如此“负能量”的感染力和破坏力那是无法预估的。
“高涵养”的文化品味和“高素质”的品行,它不是表面的东西,而是一种人文境界和思想境界,应是高而亲切,雅而不俗气,抽象却充满形象性的正能量。以这样的“境界”溶入学生群体当中,自然会深受追捧,深受敬慕和热爱,不用成天开口闭口谈教育,学生也都被“好好传染”—教育过程中,传染是一种不可低估的伟大的力量!要知道,教师是学生直接仿照和依赖的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间都直接地反射到学生群体,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别以为弯下身帮学生捡起掉在地上的笔是件小事,别以为随手拾起小纸屑放进垃圾箱是个不起眼的动作……它传递的正是一种原则、一种规范、一种品质,这就是涵养,这就是素质,这就是最显现、最具影响力的“德”。
—德,其实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班级管理中,作为“上梁”的教师要是言行低劣粗俗,表现得毫无“涵养”,势必导致全班乌烟瘴气,不讲服人,叫人,人都不理,怎么教书育人?再有者,认为自己身为教师,便摆设年岁辈份,高高在上,“我是长辈你得尊得从”,不懂也不善施与爱心,不愿与学生亲近,爱理不理,甚至粗言粗语,这又怎能服人育人?“正人先正己”,想要学生诚服,就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修为,提高自己的文化涵養和品行素质,并以宽仁的心胸接纳来自各方的意见和批评,不卑不亢,坦荡磊落,才会收到“服人”的最佳效果。德,就是这么一种独到的魅力,升华自己的同时,也会在有意无意间升华别人。
再次,教师本身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师德”的节点。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不用提其它高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眼前而言,教师须要讲究的是“学”字,就是要“好学”。如果说个人的涵养属于一种内在的“美”,那“好学”便是一种外在的“德”。教师要学而不倦,喜于学、乐于学,以“学”为奋斗的指向,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风气,影响学生人生价值取向,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最后,教师不断加强各方面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一个极为关键的作用,就是以“博才多艺”服人。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学生所接触的东西相当丰富,作为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摄取各种各样的学问和知识,就很难适应教育的需要,“喂不饱”学生或者根本就无力“喂饱”学生,那还谈什么教人育人!“博才多艺”为何能够服人?有个调查大家可能不陌生,调查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喜欢博才多艺的教师。平时也不难发现,才学越深厚越广博的老师越受学生青睐,这说明“博才多艺”能吸引学生,从而折服学生。所以,作为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拿书本上课绰绰有余的狭隘的自我认识当中。只有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不会老化、不会落伍,才会让自己的“德”更加丰孕溢香,才会真正地、长期地起到“服人育人”的共功。
教育方法固然各有途道,但如果不先有德,不能以德服人,恐怕任何的妙招都难以达到目的。欲育人,先服人。而最能服人的就莫过于“德”了。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管是付之以爱心,还是施之以情理,都是为了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方面,师德,应是当之无愧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师德;服人;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0-0030-02
教书育人是一项极其长远、极其艰巨而又极其崇高的工作和任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短缺”现象已日渐明显,先不说民族的人文素养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亟待解决,眼下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更急需填补,而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具备极高的文化知能,具有极高的教学授课的本领,具有勤恳的工作态度和超凡的工作能力之外,更需要保有诚实正直的品行、严以律己的态度和爱生善教而又甘于奉献的高尚的操守和涵养—是所谓之师德也。
有德方能服人,服人才能更好地育人。“德”对于教师是极为重要的。其实,任何一个行业都离不开“德”字。学武要讲武德,“武”只是一种技艺形式,“德”才可称得上是真正的高招,无尚而又无敌;行医也讲医德,“医”只是一种专业技术,“德”才是绝纶无比,才是真正的“妙手回春”……任何事业,无德不立,更不用说是教育了。
“德”应该是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之最。道理显而易见,师者无德,怎叫学者诚服?学者不诚服,师者怎样去开展教书育人的工作?连工作都难以开展甚至无法开展,又怎能谈及教人育人?对于教育,“德”是最具号召力的“领袖”!
有人认为,当今学生“蛮”“横”、“自大”“无理”,只要老师“威”“凶”,学生就怕,学生怕了就能管好教好。这是一种极为低俗的错觉和认识,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是有违于师德的。学生“怕”并不代表其心悦诚服,只能说是暂时性地或者说是勉强性地压抑自己的行为,以躲避当面之“剑”罢了。而暂时性的克制和压抑往往就是一种潜伏着危险的情感,其后果不堪设想,学生可能会慢慢疏懒甚至忌恨,以至厌师、厌班、厌学、逃学等,这不但不能教好学生,反而还可能会断送学生的美好前程,这就违背了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是不可取的。师德就是师者最宝贵的资本。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说,教师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千万不能没有“德”。失“德”就会失去你的三尺讲台,就会失去你的“天下”。
可能不少老师就有过这样的沉痛经历。刚开始参加教育工作之时,血气方刚,充满激情,总想凭着一股冲劲让自己所带的班出类拔萃,得到大家(包括同事、领导、家长等)的认可。可班情、学情是复杂而充满变数的,尽管也花了很多心思,但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让我们措手不及。因此,我们也就可能会忍不住大发雷霆,进行猛烈的“语言攻击”,等等,最终,结局不想而知。曾有过这样的“惊人事实”,有位班主任在一次晚修中十分粗暴地把一个“捣蛋学生”给推出教室门外,欲来个“杀鸡敬猴”。自那以后,班里看似平静了许多,似乎真有了效果,那位班主任还有点沾沾自喜,自以为自己的“发威”、“凶狠”镇住了学生,压制了学生的“嚣张气焰”。可后来慢慢才得知,班里的平靜只是一种假象,一种应付性的假象,即有班主任在,班里就安静得“死气沉沉”,班主任不在,班里就像是炸开的锅,有时甚至科任老师都无法上课。试想,这种“静”预示着什么?可怕的“暴乱”前的静。那位班主任差点被卷入“天下大乱”的窘境。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能会陷入茫然—我们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可以说是心力交瘁,不就是为了管好一个班吗?可结果却是如此的失败,不但师生关系闹僵了,班级的管理也由此陷入了困境,这是为什么?其实不难看出,主要稍一反思就发现问题所在,简单粗鲁、冲动暴躁不仅毁掉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好形象,更让教育寸步难行—这就是“失德”的结果。
教育不是光靠起早贪黑、辛苦地付出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的,更重要的是要耐心地工作、冷静地处事,多启发、多引导,多替学生着想……而这一系列的思想行为,便是本质上的“德”。以“德”行事,方能“一路畅通”。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古往今来许多贤明君主治国的一大法鉴,靠什么去“得人心”?当然是“仁德”。作为耕耘于教育第一战线的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善于渗透这些道理,只有充分地让“德”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容和细节中,才能很好地唱响这台“育人好戏”。以德服人,以德立本,只有有德在先,方能折服人心,方能从根本上去感召人、开导人。当然,教师要立德,以德育人,教师本身就是关键。教师必须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深入学习,广泛吸取进步思想,常更新和升级自身的“硬件”及“软件”,磨炼出“过人”的本领和“高人”的修为。
师德,之所以言其重要,不但是因为它直接地反映教师本身的为人素养,更重要的是它关系着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和未来。师德是最直接、是不可或缺而又不可亵渎的教育成本。师德的概念甚是宽泛,其包括教师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和个人涵养等等。这里主要谈及的是教师的个人涵养,窃以为,这是最能体现“德”的一个角度。
教师的个人涵养,既要体现在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广义之上,更要体现在教师的为人处事、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等许多细小环节的整合之中。 首先,教师的为人处事要讲求“诚”“实”两个字。“诚”指的是教师要具备极高的诚信度,以高诚信度去服人。“实”指的是教师本身行为的宽度和厚度,夯实而又磊落。一个人诚实与否、守信与否,最容易也是最直接影响到周围的人,也是最容易成为周围人群的“流言蜚语”。作为教师,如果总是夸大其词,乱吹捧、乱承诺,结果却了了无事,那最终诚信度就会大大受损,学生不信不服,工作起来自然就困难重重。同样,教师本身行为浮夸拖沓,势必会给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想要做好教育几乎没有可能。所以不管大事小事,都要言而必行,行而必果,求稳求实,才会有良好的影响,学生也才会被折服。如果说教育的整体工作就是人的躯干,诚实的品行就是强健的四肢,它会令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益发生龙活虎。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特别在给学生授课、与学生交流沟通时,教师更应该以“诚”、“实”为重,学生才会主动地配合,听从教育,最后达到育人的目的。简单举个班级考勤之例,你要求学生早七晚七(早上7点钟和晚上7点钟)到校学习,并承诺自己也要坚持早七晚七到班,结果你经常性地拖沓,很少能够按时,不想可知,这个“出勤措施”必定早早流产夭折,因为你没有以“诚”“实”这一“德行”为该措施作好保障。如果你能坚持早七晚七之前就到,就算这个班原先情况不甚好,迟到现象特严重,但学生每次进教室之时都见到“早来的你”,不用你费什么口水,过不了多久,除特殊情况之外,全班保准无迟到的记录。这就是“诚”“实”的魅力,是“德行”的力量。
其次,教师要具备极高的文化涵养和品行素质,以高涵养的文化品味和高素质的品行去服人。这里所说的文化涵养并非指高的学历。学历与文化涵养不能绝对地划上等号。教师基本都具备较高的学历,但平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并不一定是“高涵养”。比如,老师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行为表现懒散拖沓,丢三落四;板书时粉笔头随手乱扔,一节课下来满讲台的“垃圾”,等等,学生会怎么看、怎么想?对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又会给往后的教育带来怎样的阻力?如此“负能量”的感染力和破坏力那是无法预估的。
“高涵养”的文化品味和“高素质”的品行,它不是表面的东西,而是一种人文境界和思想境界,应是高而亲切,雅而不俗气,抽象却充满形象性的正能量。以这样的“境界”溶入学生群体当中,自然会深受追捧,深受敬慕和热爱,不用成天开口闭口谈教育,学生也都被“好好传染”—教育过程中,传染是一种不可低估的伟大的力量!要知道,教师是学生直接仿照和依赖的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间都直接地反射到学生群体,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别以为弯下身帮学生捡起掉在地上的笔是件小事,别以为随手拾起小纸屑放进垃圾箱是个不起眼的动作……它传递的正是一种原则、一种规范、一种品质,这就是涵养,这就是素质,这就是最显现、最具影响力的“德”。
—德,其实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班级管理中,作为“上梁”的教师要是言行低劣粗俗,表现得毫无“涵养”,势必导致全班乌烟瘴气,不讲服人,叫人,人都不理,怎么教书育人?再有者,认为自己身为教师,便摆设年岁辈份,高高在上,“我是长辈你得尊得从”,不懂也不善施与爱心,不愿与学生亲近,爱理不理,甚至粗言粗语,这又怎能服人育人?“正人先正己”,想要学生诚服,就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修为,提高自己的文化涵養和品行素质,并以宽仁的心胸接纳来自各方的意见和批评,不卑不亢,坦荡磊落,才会收到“服人”的最佳效果。德,就是这么一种独到的魅力,升华自己的同时,也会在有意无意间升华别人。
再次,教师本身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师德”的节点。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不用提其它高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眼前而言,教师须要讲究的是“学”字,就是要“好学”。如果说个人的涵养属于一种内在的“美”,那“好学”便是一种外在的“德”。教师要学而不倦,喜于学、乐于学,以“学”为奋斗的指向,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风气,影响学生人生价值取向,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最后,教师不断加强各方面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一个极为关键的作用,就是以“博才多艺”服人。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学生所接触的东西相当丰富,作为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摄取各种各样的学问和知识,就很难适应教育的需要,“喂不饱”学生或者根本就无力“喂饱”学生,那还谈什么教人育人!“博才多艺”为何能够服人?有个调查大家可能不陌生,调查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喜欢博才多艺的教师。平时也不难发现,才学越深厚越广博的老师越受学生青睐,这说明“博才多艺”能吸引学生,从而折服学生。所以,作为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拿书本上课绰绰有余的狭隘的自我认识当中。只有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不会老化、不会落伍,才会让自己的“德”更加丰孕溢香,才会真正地、长期地起到“服人育人”的共功。
教育方法固然各有途道,但如果不先有德,不能以德服人,恐怕任何的妙招都难以达到目的。欲育人,先服人。而最能服人的就莫过于“德”了。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管是付之以爱心,还是施之以情理,都是为了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方面,师德,应是当之无愧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