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与教研的关系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pei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暑期的校本课程培训给我感触很深,其中最让我深思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与教研问题。作为一线教师,除教学外,要不要关注教研?该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教研的关系?开学的全校工作会议,让我明确了本学期的一个目标,那就是:处理好教学与教研的关系,做到教学不误教研,教研促进教学。
  说实话,学校里平时考评的时候,更多注重的是教学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而在评职称的时候,注重的却是教研的成绩。教学是硬杠子,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似乎教研是分外的事,要看自己的努力程度了。我觉得最佳结合是注重教学又注重教研,教学是教研的实践和巩固,教研是教学的提高和升华,教学是为教研服务的,这需要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和勇于探索的上进心。教学和教研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如果教学是位实干家,而教研则是位理论家。没有教研的教学没有深度,没有教学的教研没有基础。一句话: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与教研的关系,争取做到教学与教研双优。
  有的老师提起教科研就会有重重顾虑: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我们只要兢兢业业地做好教学工作就行了,为什么要强调教科研的重要性呢?教师搞科研不会本末倒置,影响教学工作吗?经过了这次培训,听了专家们的讲解,我可以明确地说,教科研工作不但不会影响教学工作,相反,做好教科研工作,还会很好地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首先,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变革自身的要求;教育科学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教科研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研究能力是推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有力保证。以教科研服务教育教学,以教科研促进教育教学;教科研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提高教学。搞教科研是为了更新教学观念,更好地促进教学;以教科研优化教育教学,以课题或专题研究为主导,以校本培训为依托,立足课堂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用课题研究有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所以,二者是不矛盾的。
  我们一线教师往往被繁琐的常规教学任务所累、所困,而新时期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我们如何从琐碎中“脱身”,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比如像校本培训中专家所讲的那样,要求自己坚持写教育日记,把教学中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以寻求解决的办法,争取把自己的教学能提高一个层次,这样日积月累,当然把教育日记变成论文也就不是难事了。
  我认为,教研应该是从常规教学中来,抛弃常规教学谈教研,只能是空口说白话,脱离真相。在实际教学中,边工作边总结,这样也能得出一些经验来。可以自己确定一个研究的方向,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改进,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得到真知,一切真理源于实践。当然,研究的方向不能大,应该从实际教学入手,这样才能对教学有帮助,否则只能劳而无功。我们平时的教研活动如果能够开展的有成效,那就是研究。
  教研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余时多反思,多总结,同科教师多交流,集体备课就是很好的方法。集体备课往往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引起“头脑风暴”,这样能做到教和研两不误。
  另外,教研活动应该促进教学,不能为教研而教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可以看出教师只要把平时的点点滴滴的经验、教训积累起来就是教研 ,时间久了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再进一步钻研也许就能成为大师。像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师都是毕其一生心血而就,今天我们如果想靠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教、研成为大师,那是不可能的,而且急功近利,什么也搞不好。教研不是名利的捷径。希望我们大家都实实在在地搞好教学与教研,为自己、为学生、为学校、为教育做一点实际有效的事!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读,善于培养研究的品质;新中国成立后,向苏联学习,语文教学出现“组复新巩布”的四平八稳的操作程序,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以训练为主线,以考评做评判。吕叔湘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之症状——少慢差费;20年后,由《北京文学》引领的语文教学大讨论,又集中暴露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瘤疾,震醒了世人,有识之士都在寻找语文教学新思路,从教材、教法、评估诸多方面进行深刻的反
期刊
在我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的风流人物。“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还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李清照,他们的诗词千古流芳,被万世敬仰,永久地载入了中国文学史的史册,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李清照,更是一个让人挥之不去,余味缭绕的传奇女性,她那传奇的人生,成就了无数经
期刊
文章开头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常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漂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因为开头处于文章的醒目处,就好比乐曲定调,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个作品的得失。  一般说来,一篇成功的作文开头必须要为文章内容和中心服务,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具备简洁、生动、优美等特征。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精心打造作文开头的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文章开头要对应主体
期刊
在汉语词典中,“交流”是指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具体一点讲,就是彼此间通过对话使对方了解想要知道的东西。写作,也和说话一样,是一种交流,是一种对话。而考场作文,则更具有一种交流性,只不过是一种悄无声息的交流。考场作文首先是考生与命题人的交流,其次是考生与阅卷老师的交流。   审题的过程,就是考生与命题者的交流对话的过程。懂别人的话,是交流的基础;准确把握命题人的意图,正确理解题意,是写好考场作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开始的无情平淡阅读,到投入情感阅读,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感受名著和美文。用情感的这种敏感性来进行的阅读所获得的满足感、幸福感更大。从一首诗、一段推理中获得的欢乐要比昂贵的奢侈生活所能提供的欢乐更大。   人的感情是需要激发、熏陶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情感之门。从无情、平淡地阅读,到平
期刊
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魏书生也指出,学生“掌握方法之后再读书,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好的阅读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更深层次的阅读。只有经常地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把握阅读的速度,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才能大幅度提高。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把阅读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根据阅读对象的性质、阅读目的等的不同,选择恰当的阅
期刊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师要充满爱心,要尊重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学生才会感到被信任,才会在充分展示自己生命全貌的同时接纳教师的全部,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敞开心扉,把蕴藏在心中的疑问、见解毫无保留地向你倾诉。
期刊
〔教学目标〕1.仔细品味诗人激越深沉的感情,感受本诗怨愤的基调和沉郁的风格。2.领会本诗的结构艺术和运用细节的技巧。3.认识本诗所揭露的当时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对本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培养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对本诗艺术手法的鉴赏。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下自读、分析、讨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等。  〔课时安排〕1课时  〔
期刊
阅读能力是高考必考的能力之一,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经过小学、初中的语文学习,阅读过的文章又何止百篇,理应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最突出的表现是学生在做语文试卷上22分的阅读题时,得分大多集中在12—15分,20分仿佛成了他们难以逾越的标杆。  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何如此低下呢?平时的阅读教学又该如何进行呢?为此,我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不倦的摸索和尝试,现将一点心得总结如下
期刊
课堂讨论常常由教师围绕学习的内容确定论题或列出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新的认识,从而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供宽松的环境。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成为讨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要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转化为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给予学生平等对话权。努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