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上的老建筑(散文)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故事必须由建筑来书写。或许很难分清究竟是城市的繁榮成就了老建筑,还是老建筑的存在造就了这座城市的繁荣。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北京路以散文的形式出现,老建筑以矜持而不易察觉的缠绵悱恻,在这条路上缓慢而秘密地叙述自
  己的故事。
  震庄
  行走于北京路,视线与心情永远不会错过的建筑绝对是震庄!这组建筑群的诞生写满谶语和密码,从每一砖每一瓦,每一个拐角每一个迂回当中,轻轻泄露建造者的内心秘密。
  战火迷迭的 1884年,龙云出生在滇东北昭通的一个彝族家庭,他的彝名叫纳吉鸟梯。纳吉是姓,也是一个地区的地名,更是代表纳吉家族一百多年来身份的一个象征,彝族中只有黑彝才能够享受到以地名为姓的权利。穷乡僻壤的山庄并不会阻碍黑彝具有的贵族身份,虽然父亲早逝,幼年的龙云依然在一所拥有厚达一米的花岗岩墙基,高达十余米墙体的碉堡豪宅里,在极具军事象征的大房子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儿时对于老宅的深刻记忆,使他在后来飞黄腾达的日子里,无比迷恋建筑本身所带来的坚固、踏实、方正、规矩氛围。龙云从儿时那个碉堡家宅中阑珊走出,恍然间走向他政治生涯的顶点。他一生选择的居所中,悄无声息地保留了这些舒缓的历史烙印,北京路上的龙公馆,海源寺旁的灵源别墅,碉堡都是它们的共有元素。
  进入震庄,伸手触摸那些冰冷的砖体,严肃且乏味,规矩且整饬;推一推墙面,固若金汤,坚挺耸立。尽管时间掩埋了年代,古老的灰色碉堡依然遮掩不住硝烟的气息。除了紧密、坚实,很难从直观去想象这座美丽庄园的背后,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为了一点难得的舒适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一个让建筑毫不留情地与碉堡结合的人物拥有什么样坚不可摧的心灵呢?早年不喜读书且不善商业经营之道的龙云其实一直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由古老的彝族山寨出发,到四川加入地方武装,至成为滇军的一份子,并摇身一变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经历了为江湖民间津津乐道的与外国拳师的传奇比武之后,龙云成为唐继尧身边的随从副官,迈出他跃升为云南王最艰难、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彼时辉煌,彼时感慨,却最终又融于坚固生畏的碉堡住宅的魅影之中。龙云的汉姓为什么是龙?很多人无法捉摸,也无法猜透,或许现今秉承龙氏血脉的家族人也不能全然知晓这当中的典故。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白,龙云一定是极为喜欢龙这种只存在于思维意识中的神兽,幻想将形骸灵魂融入龙的伟大意境。放耳听去,龙云,这位由中国浩瀚历史所创造出来的、绝对堪称风云人物的幻化者,似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放眼望去,由龙云本人创造并遗留给历史的龙云居所,又有几人知晓?几人读懂?
  震庄的取名来源于《易经》卦象,震即东方,且震为雷,龙意上升,主水。龙公馆的确切修建时间是 1936年,稍稍晚于灵源别墅,但它绝对是一个比灵源别墅更为大手笔的建筑群落,建成于1942年。其门分东西门,东门沿北京路开,西门则向盘龙江,南为东风路,东临盘龙江,总占地约 5公顷,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有着浓郁的时代风貌。由南北两院组成,北院原为住宅区,西式园林的布局与建筑有机结合,主体建筑乾楼位于中轴线北端,钢混结构外观仿法国文艺复兴晚期建筑风格。南院以中式布局园林区围绕人工湖,建造出水榭亭台的飘逸抒情。分隔南北两院的“辉光轮奂”殿以传统殿式建筑的外貌魏然矗立,面阔三间的格局拥有前后廊厦,单檐歇山顶之下的檐枋、柱子,有能工巧匠制作的雀替饰双龙戏珠、双凤朝阳、富贵牡丹等精致木雕。
  震庄的内院、外院由一道牌坊自然隔开,内院是龙云及其家眷居住的地方,瑾、绣、乾、坤四座主别墅弥留着他们生活起居的身影,茶室、餐厅、憩亭还散布着读书声与谈笑声。乾楼是龙云的住所,瑾楼是其夫人的住所,坤楼属于其儿女们。这三幢楼都属典型的法式建筑,白色粗犷的罗马柱及构架,体现出龙云对西方建筑的崇尚与情结。绣楼却属例外,仅仅只是捎带了一点法式窗户门框的元素,内在装饰及本身用途完全是纯中式的,房间古香古色、龙凤齐飞。它是龙云自家的戏院,设有戏台、化妆间、客人雅座、专属包厢,廊柱间依稀还萦绕着当年的丝竹鼓点,唱腔歌韵,绕梁余音直飘到公馆外院,那里有七座小型法式别墅,奇花异草处处可见。
  龙云是热爱水的,龙公馆的水味异常充足,大部分的建筑直接建立于水上。庭院之水与盘龙江直接相连,有龙就有水,有水就有龙,龙得水而长生,水助龙而腾飞,相辅相成的古老意境映衬其间,并非巧合。龙云是笃信风水的,大到住宅位置的挑选、重要器物的摆放,小到一花一鸟、一草一木,他在公馆建筑中把风水贯彻并发挥到了想象的极致。镇馆之石——龙云石是风水精神的巅峰之作。
  这是一块有厚度的大理石板,上面那副大理石原本肌理纹路呈现出的自然花色,朦胧中显出一幅蛟龙腾于云之上的写意画境,栩栩如生,宛若神创。风水师得到上天指点,让龙云将这块龙云石摆放在他的居所——乾楼。假如以鸟瞰的视角纵览,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乾楼与龙云石不偏不倚位于整个公馆的中轴线上,而这条中轴线也正是昆明城的中轴线!神灵于冥冥之中仿佛在暗示龙云从此官运亨通,昆明从此兴旺昌盛。
  时间是掩埋故国的沙尘,岁月是模糊历史的刻刀,而梦是风,建筑是里程碑。岁月荏苒,从来无人质疑震庄是北京路上的一大地标,更无人质疑它是一个大型历史文物品牌。
  天主教堂
  时间在人类的纪元史上,是以刻在竹简上或撰写在卷宗上来铭刻千秋的;城市在历史进程的画卷上,是以一条或几条道路带动周边变化来定格其轨迹的。我站在北京路的端头,忽然间触摸到某种历史的幻觉,顿首间,我回到了北京路还是太和街时期的光阴,回到落叶飘零的某个秋天。道路两侧屹立着许多颇有特色的建筑,有前铺后院的中式传统建筑,有西式、法式建筑,最最惊奇的发现,是看见了一座天主教堂。它那或张扬或内敛的姿态,或豪华或低调的呈现,将北京路的风情与浪漫挥洒在特殊的年代里,复活了一切历史的喜悦与惆怅。
  1935年,比利时籍传教士雍守正策划并主持修建天主教堂时,这位深受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双重影响的传教士,心中激荡着中西合璧的隆隆钟鸣。他深知昆明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无法大量运输和使用外来建筑材料,只能雇佣本地工匠,采用当地常用的材料来进行建造。在设计整体造型比例与局部构造方式时,他脑海里奔涌而出的自然是哥特式风格。但热爱本地工艺的匠人们,似乎更乐于在细部装饰与施工做法上展示自己的娴熟技艺,采用当地传统建筑手法。于是,这座天主教堂开创了一个教堂建筑史上的佳话——两种建筑语言在此相遇、重构、组合:中式屋顶、牌坊、垂花门的建筑语言,西方教堂的塔楼、穹顶、柱式、拱券、玫瑰窗、十字架的建筑语言,它们随意组合,相拥起舞,整个建筑顿时变得生动活泼,充满野趣。   传教士雍守正很了解昆明地区典型的温带气候特征和抗震要求,在建筑材料的選择上,使用了当地的木、砖、瓦,采用砖混结构形式建造,并在建筑门窗等处采用中国传统的砖砌拱券技术。内梁柱全部采用钢架结构,用钢材搭建成一座整体的建筑,梁柱、屋檐接头处用铆钉固定,这样的建造使得天主堂经历七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都无偏斜。雍守正是很有品位格调的,在钢架立柱外或是包砖,或是包木的创意,令钢架结构的冰冷感顿时消失,反而形成一种特殊装饰效果。
  正立面顶尖竖起的十字架象征这是一座信奉耶稣基督的教堂。在建筑立面的设计上,雍守正大胆突破了传统由台基、屋身、屋顶所形成的横向三段式传统构图,采用了西方教堂建筑的三段式纵横立面构图。当他刻意引入虚实空间对比的西方建筑造型手法时,天主教堂立面的水平、垂直划分,弧形、半圆形拱券门窗等建筑元素纷纷出现,这是雍守正最最熟悉的西方模式。他决定做一次革命性的尝试:将最突出的装饰放在门楣和窗上檐,不采用西方建筑半圆拱顶式门窗,而是采用中式方框形门窗。最大的秘密隐藏在毫不起眼处,门楣上的木料两端经过了认真细致的加工,呈现出圆弧状上翘的装饰效果,门框和窗框的轮廓全部收成“凸”字形状。窗与窗之间饰有方柱,经堂外正立面的中厅顶端和两侧廊的顶端,也都装饰了这种圆弧上翘形式。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创新,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彻底奠定了天主堂的建造主题,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表现手法横空出世,既显示了全局与细部的和谐统一,又形成一种有别于任何传统建筑的独特形式。
  一座具有中西交融特点的天主堂穿越历史幕帘,跨越岁月风雨,从那一刻起巍然屹立在北京路旁,通身上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教堂的空间设计是简洁朴素且经济实用的,根据天主教教义,每座教堂都有一主保圣人,教堂名就以主保圣人的名字命名。这座教堂的主保圣人奉圣女德勒撒,建成后被教内通称“德勒撒堂”。因位处太和街,教外人士习惯称它为“太和街天主堂”。1981年宗教活动恢复后,它更名为“耶稣圣心堂”,是云南省一座颇有名气的天主教堂,香港特首曾荫权来昆专程到这里做了弥撒。
  李鸿谟将军故居
  外形雷同的现代建筑,毫无特色的外立面形式,面无表情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每次我的目光扫寻过那些既无底蕴又无内涵的建筑形态时,滋生在心头的建筑美学问题就会呈现出来,萦绕不散。沿着北京路行走,我被一个神秘而晦涩的问题所纠结:一座城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形式?一幢幢建筑又将如何诠释一座城市的性格与气质?满目所见的建筑现状将迷惘变为了心底深处的纠葛。
  当目光停留在北京路东侧那幢石头房子之上时,纠葛与迷惘一扫而空,有飘渺旖旎的梦想荡漾出来,摇摇曳曳,再度唤醒几乎消沉的渴盼。
  石房子如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矗立在大树浓荫的环抱之下,中式琉璃瓦挑檐式屋顶阔绰大气,法式主体结构线条干脆利落,一看就是大师手笔。外墙看似不经雕琢、凸凹不平的石头,由内向外抒发着建筑的诗性与智慧。探寻的目光被那几座精致大气的窗子所诱惑,它的存在毫无悬念是那个年代最有说服力的高尚建筑。
  歇山顶两层楼形制形成七间三进的平面布局,坐西朝东,中间建出抱厦,小歇山顶雨亭覆于抱厦通道之上。石拱券大玻璃窗、石条墙、三角楣傲立在北京路最令人瞩目的视线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屋面却出人意料地采用中国传统歇山顶,正脊两端设鸱吻,垂脊端头置兽头,唯岔脊不用走兽,斯为毫不掩饰的追慕唐风也。山墙排山沟滴是朝外的,檐下凹出两跳斗拱,左右老角的梁下有悬垂柱,外檐有油漆彩绘,每个细节都值得推敲玩味。廊下有台阶,阶数不多不少恰好七级,台阶两端置有精巧的石花瓶。
  这栋建筑建造于 1937年,是李鸿谟的私人府邸,有一个极大的花园,触目皆苍翠,满耳有鸟鸣,汩汩的喷泉使它充满勃勃生机。大门朝北京路开,石头围墙上爬满蔷薇;北面是普通砖墙,隔壁是雪弗莱汽车修理厂及西门子花园,当年孙渡将军住于此;南面是岳树藩的房子,现在改造成尚义街;再隔壁是抗日时期的皇后饭店,也是美国十四航空队的招待所,飞虎队也曾在此办公,当时昆明非常有名的、有看台的“中机篮球场”,就在皇后饭店后面。西边围墙下种满了毛竹和高大的柏树,铁栏杆上蔷薇密布。墙里那个网球场是李鸿谟最喜欢运动的场所,李公馆的网球场在昆明是一流的,卢汉、曾恕怀等人都到这里切磋过球技,中国唯一的体育博士马约翰教授也是这里的常客。网球场两边安置了篮球架供客人活动健身。北面的围墙里种有六棵粗大的缅桂花树,喜欢茶花的李鸿谟还在院子里种了许多茶花。每到春节前后,整个院子繁花似锦,花香缭绕。石房子对面是梁家春医师的诊所,隔壁是孙建谊医师的住宅,童金子的住宅,再北面还有安恩溥的公馆,离此不远是震庄。仔细想来,在那个年代,这一组建筑群既当之无愧是昆明的名人聚居地,也毫无置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它们的内部空间和交互纵横中,曾演绎了多少幕深刻影响历史的事件?
  李鸿谟出生于云南省师宗、陆良、泸西三县接合的黎家坝,考入讲武堂后,与朱德、龙云、卢汉、杨体元等同窗,参加过云南护国起义入川作战,在滇军中历任尉校衔等军职。1930年任第 10路军总指挥部少将副官长。此间曾与国民政府驻滇外交特派员一道,多次代表云南省政府出使法属越南、英属缅甸等周边国家。抗日战争中,李鸿谟授中将衔,任少将职,历任国民党云南省党部执行委员,云南省政府委员,辖云南全省的昆明军警督察处副处长等职,还任云南防空副司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昆明行营警备司令部副司令等职。在这期间,李鸿谟全身心投入到全民族抗日救国的洪流中,成为云南抗战时期的核心决策人物之一。
  李鸿谟是一个对建筑品位有独特追求的将军,深受法国文化影响,对西方文化有着深入研究。但他自幼受中国传统教育,平素喜爱收藏中国古玩字画,在当时的云南收藏界算是一位收藏大家。精品有宋徽宗、祝枝山的字,八大山人、唐伯虎、钱峰的画,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人的作品。在李将军的构想里,希望这幢私邸既有中式文化的传承,又带西式风格特点。   缓缓步入这幢建筑时,怀揣一个愿望,探究李将军如何将东西方两种极有魅力的建筑特点融合在一起。那棵树龄已经三百岁的老铁树坚硬如铁地守卫在那里,是当年李将军在它只有一米高时从深山里移过来的。那年,他聘请了一中一法两位建筑大师联袂创作,在匠心独运的设计运筹之下,中西文化在这幢石房子的建筑空间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不论内部还是外观,都能感受到两种文化的融会贯通。法式洋楼有一个琉璃瓦挑檐式的中国屋顶,从远处看是一个美妙的曲线,好像一顶帐篷飘逸在云间。房内布局注重庄重感及对称感的表现手法,设计风格显示出内敛含蓄的特色,木楼梯、木扶手舒适宜人,处处呈现安详气氛。
  这是一个幽静雅致的院落,有春天粉红色的杜鹃,有夏夜轻悠的夜来香,有深秋金黄色的银杏,有冬日绽放的腊梅。那些假山、水榭、青石板路,看得出李将军对中国园林要素的情有独钟。但在平面布局上,他采用的却是现代建筑平面组合体型构图,钢筋混凝土楼面,现代屋架两坡屋顶简洁对称,檐口、门窗、入口部分以及室内均施以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并辅以传统建筑图案。在外墙立面效果的处理上,彰显出李鸿谟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大胆的浪漫色彩,敢于摆脱一切过往建筑式样的束缚,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将凸出墙面的石块做成独树一帜的外立面装饰,这是西方建筑的经典元素。就像一位幻想大师,用既有西方现代建筑技术,又巧妙携带中国民族风格的手法,缓缓道出其内心对建筑美学的诉求,对审美情趣的主张,任由绿意融融的爬山虎在石墙上攀援伸展。狭长的西式窗户几乎成为外墙主题,整体造型稳重端庄,最大程度保证了屋内的采光通风,二楼面向街口的钻石型大露台,融合了西方开放式庭院精神与中式内向型庭院手法,足不出户,即坐拥园景、城景。
  仿佛在路的笔直中看见一组优美的音符,犹如在水的流淌中听到一曲悠扬的旋律。石房子的横空出世,顿时为北京路带来无数迷幻和灵感,形成建筑史上独有的民国建筑风格,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道建筑坐标。它的落成,彰显出一条道路的远大前景,隐喻着一个充满玄机的时代即将来临。
  李鸿谟虽出身军旅,但儒雅大方仪表堂堂,热情好客尤擅交际。他对中西美食有着超级追求以及品鉴能力,李公馆是当时昆明为数不多同时聘有中西餐厨师的家庭,70平方米的西洋式餐厅招引多少达官贵人闻香而来。他雇佣的私厨有高超的烹调技艺,中餐厨师是烹饪泰斗王富的师傅石槐清,西餐厨师是一位法籍旅越南师傅,他做的法式西餐非常地道,还能制做各种蛋糕和点心,奶油标花生日蛋糕远近闻名,用土法制作的冰激凌更是令人食后难忘。龙云、卢汉偶尔在家设西餐宴客,都要来李公馆借用这位大厨。蒋介石、宋美龄、蒋纬国等都曾到石房子用过西餐,因为味美,宋美龄还要走了西餐厨师所做的枣仁巧克力。
  李鸿谟是一个随和的、热爱民主自由的人,将儒雅糅进了军人身份,人缘特别好,那时的李公馆,一直是上层政要、社会名流的聚会场所。这幢幽静、清雅、有着不凡格调的石房子成了以龙云、卢汉为首的云南政要集会的重要场所,除龙云、卢汉喜欢到李公馆赴宴之外,石房子总是宾客盈门,接待了数不胜数的国民政府的高官显宦,以及参加滇西抗战的中外名将,有何应钦、张群、陈诚、卫立煌、杜聿明、黄其翔、林尉、肖毅肃、关麟征、黄杰、何绍周、孙连仲、邱清泉、周至柔、晏玉琮、赵家骧、汤恩伯、霍撥彰、郑洞国、罗卓英、宋希濂、萨付军等人。宋子文出国考察,途经昆明时也曾在石房子住过数日,美国驻华大使约翰逊、来华助战的美国史迪威将军、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等都曾在此聚会,1942年欢迎飞虎队的鸡尾酒会在这里举行。不论官宦显贵还是同僚好友,来到这所集现代气息与民族要素为一体的府邸,安然享受精致的传统菜肴及地道的新式西餐。抗战期间,李将军一直将这处私宅用作省府接待宾客之所,曾接待过国民政府的高官显宦及参加抗战的中外名将,与藤蔓建立起深厚的私交,为后来支援边纵、营救进步学生及陆良灵台寺游击队员被俘事件等,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石房子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无法与这座城市的命运割舍开来,注定成为一个传说。它的故事与云南的解放有着深厚的渊源,1948年李鸿谟受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聘请,出任云南省政府顾问之时,这种渊源蜂拥而起,传说便开始了。李鸿谟直接与云南的革命游击武装联系,并受卢汉的指示暗中给边纵运送武器弹药,营救被抓的进步学生。云南和平起义前夕,云南的命运与这幢建筑的渊源已经盘根错节,云南的命运与前程在李鸿谟将军心底盘桓不散。他将府邸变成政治中心人物的重要聚会场所,有关云南和平起义的重要决策就在这幢坐标式的石房子中酝酿而成。1949年 12月 9日,卢汉在云南宣布起义,但是驻滇中央部队第 8军和第 26军于 12月 16日调头围攻昆明,并动用飞机参战。昆明危在旦夕,起义部队奋起抵抗,但力量悬殊,难以阻挡。为保卫昆明,李鸿谟前往龙泽汇家做李弥将军及其他将领的思想工作;转而又忙于和其它起义官员、将领一起策划退兵之计。李鸿谟将军和庾恩锡在边纵成员梅性诗的陪同下,冒着生命危险,由白鱼口乘木船到滇池南岸登陆奔赴滇南寻找边纵 9支队司令员余卫民,联系保卫昆明事宜。他同时又做劝退中央军停火后撤的工作,不顾个人安危前往海源寺金库中提取银元交付给围攻昆明的 26军军长余程万,促其最终撤退,胜利地保卫了昆明。石房子的传说在空中划过一道响亮的尾音,迎来了 1950年 2月解放军进驻昆明,盧汉在石房子宴请陈赓和宋任穷,未来的蓝图展现在一群新帝国将领眼前,轮回于时光之巅的石房子,焕发出它生命中的另外一种色彩。
  我故意将目光省略过李将军在 1955年肃反运动中被捕,在 1957年被划为右派,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那一幕幕,刻意将它们虚化到太虚之外。但是石房子没有忘记,它的每一砖每一石目睹了这一切,记录下了这一切,用苍凉遒劲的线条,铭刻了李鸿谟将军的伟大功绩,丈量了他为昆明解放付出的一切牺牲,也记载下他莫大的屈辱与孤独。也许这是所有伟大人物必须承担的命运,历史必须依靠无数像他一样的英雄来承担起一切苦难。
  1951年后,李将军私邸成为昆明市人民政府所在地。2002年建成了开放式的茶花公园。历史的演变再次由神秘莫测的轴心开始旋转,站在路口回顾那一条条历史的秘径,心境不由自主步入石房子深处,久久呆在里面,感受灵魂被历史激活的颤栗。   七十多年过去了,在如今的昆明城,石头房是一种稀缺资源。西方建筑倾向于石材,他们希望建筑能够永存于世。中国人观念里,石属阴,木属阳,木制建筑更满足居住心理,因此宁愿选择寿命短的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尽管如此,当李鸿谟这幢格调高雅的石头建筑伫立在北京路上时,官宦人家忽然对石房子兴趣盎然,趋之若鹜。云南省财政厅厅长李培天在云津渡口建造了静园,主体建筑盘龙阁外墙全部为石头砌成,并采用多种建筑工艺,厚重沉稳而又不失别墅之美。昆明市长庾恩锡与赵鹤清联合设计在白鱼口盖起一幢磊楼。这是一座完全以石头建造的楼房建筑,既非中式建筑,也与西方传统建筑迥异,主建筑完全是主人意志的体现。磊楼这个名字本身,暗喻了主人对“磊落”的自我期许。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若非对石头建筑情有独钟,如何愿意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在遥远的白鱼口建造一座石头别墅?
  朱氏住宅
  北京路 444号有一幢神秘的私邸,当我抛开作家身份,换成建筑学专业者的眼光打量它时,立刻辨认出属于民国建筑的典型特征。砌块构成竖向承重结构体系,砖砌附壁柱安妥稳重,梁、楼板、屋面板、桁架、柱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粘土砖外墙的生命力不如明清时代砖木结构传统建筑,但这样的结构延伸了建筑的使用空间,降低了建造成本,具备适宜居住的优秀性能。室内空间功能分区简单明了,木质地板与粉刷砖墙有机结合,无过多修饰。楼梯式样朴素简洁毫无雕琢,历经岁月磨砺的柚木散发着久远年代的气息。
  这幢三层楼的法式洋房属原国民党昆明保安司令部后勤处长朱子英的私宅。朱子英曾是云南抗日爱国将领卢汉的副官,官至副官处处长,一直是卢汉身边的心腹。其住宅在建筑形式上模仿了 19世纪20年代在欧美国家流行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外形上可看做任意类建筑风格,其实却自成一体,自由组成一种独特模式,更注重纯形式的美。虽然不讲究固定法式,但整体感觉比例匀称,稳重大气,展现了昆明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过程,在昆明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与名噪一时的朱氏住宅一道成为昆明城达官显贵名宅的建筑还有很多,却已然在年代更迭中消失殆尽,不见了踪影,仅仅只在遥远的时空尽头留下一个悲凉的微笑。循着那抹悲凉的微笑,循着旧建筑弥留的痕迹找寻而去,我不知能否与最久远的时间相遇,能否回到名宅齐聚的北京路原初。
  小白楼
  建筑是时间的记载者,时间是万能的魔幻筒,有时间感的建筑才显得真实动人,也才能历久弥新。
  尚义街 60号因其房屋外部颜色为白色,给人一种遥遥的历史幻觉感,拉扯着心情进入背景深处的岁月,去寻找一些印证的痕迹。
  阳光中熔炼着清澈的蓝色,蓝色映衬出这座被称为“文化宫小白楼”的两层楼 L型建筑的质感。一束光线刚好将端庄稳重的建筑包裹其中,我看到它曾是越南驻昆明领事馆时的模样,每日有形形色色的各籍人等进进出出,水洗石台阶被踩磨得光滑透亮。历史的进程在这里演绎了几个轮回,北京路因为拥有这幢小白楼,从而获得了清晰的历史脉络和簇新的诠释。
  时光回溯到民国时期,昆明市政府建在翠湖湖心岛东面的水月轩。因为翠湖建为公园,市政府搬到东风路一带,于是东风路应运建起不少房子,“小白楼”就是建筑群中的一幢,作为市政府的一幢办公楼。建造者一心突破明清建筑的单层方式,采用了钢筋混凝土二层结构,匹配三合土地坪。入口处的传统水洗石工艺地面引发出怀旧的念想,楼层依旧是大量木质地板为主。在进行外观设计时,设计师脑海里闪现出来的建筑风格,是波澜不惊的水洗石外墙,唯独横向拉出的几道西式线条藏了设计师心中的一点小秘密。大气敞阔的开窗能从室内看到清澈的天际,白色基调置换出民国时期老市政府的深重痕迹。
  经历数次险遭拆除的劫难,小白楼仿佛不经意间已获得光阴特许的永久歸宿。它笃定地矗立在城市飞扬的尘土里,满身写满迷途和忧伤,也写满不屑与悲凉,携着满腹故事和一腔情怀,被时光的波涛推送到 21世纪的节点,等待北京路上演一场新的救赎。
  眺烟波滇池,临婉转盘龙,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香,三春杨柳的历史眷顾弥漫于昆明每个喧嚣的时代,在昆明最中轴地段,还留存下几许美丽的街景,几幢历经风雨而犹存的古老建筑,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它们的存在,用最最古朴的书法笔触,描绘着昆明人自古以来追求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成就出一派滇式建筑文化体系,每一砖每一瓦都充满了哲学意味的建造理念。
  责任编辑 马成云
其他文献
胡正刚,1986年出生于云南省姚安县,2005年毕业于云师大中文系,现居昆明。  在海镜村  不敢学银鱼、白鹭和  秋风里摇曳的烟柳  不敢把湖水  当作照骨镜,害怕一眼  就看清骨子里藏匿的不安  动荡,以及一个悲观者的  穷途和末路  在吊索箐,酒后读《中国杂技史》  不以虚无对抗虚无  也不用哀叹,回应生活的  恩赐与剥夺。每一个日子  都是一把迎面飞来的尖刀  在日复一日的左突右挡中  我
期刊
任何人都不拥有这片风景。在地平线上有一种财产无人可以拥有,除非此人的眼睛可以使所有这些部分整合成一体,这个人就是诗人。  ——爱默生  打开天窗说亮话。这是我阅读陈人杰近年关于西藏的极地诗歌的感受。一个人被重新打开,诗歌也因此得以重生。独坐、攀爬、行走、漫游,缺氧、眩晕、阵痛,仰望、高蹈、孤独、敬畏。在那些高远苦寒的边地、极地,尤其是在一个远来西行的诗人那里,即使是神实际上也是日常神。万物有灵,世
期刊
铁柔,本名陈磊,1986年生。诗散见各刊,入选一些选本。参加首届《星星诗刊》“大学生诗歌夏令营”,首届《人民文学》“新浪潮”诗会。获第九届《滇池》文学奖。  2015的雪  体内住着一个雪人  这些年,他一直在融化  心肺和血,渐渐交付流水  这些年,哪怕一场小小的  碎米雪,他也会当成粮食  借我之手,在人世修一座  秘密的粮仓。2015年冬  山巅有雪,深谷有雪  灰雀有雪,各色伞有雪  高速
期刊
一  一只脚跨上楼梯,于如果突然犹豫了。二楼的那只狗,听到了他的脚步声,  传来低低的吠声,吠声里透着亲昵。他在刹那间改变了主意,转身去了河边,透过楼的间隙,寻找着风暖小区 6号楼 3单元 4楼的窗口,很快就捕捉到了,在整个楼层,似乎只有那扇窗口还幽暗着。  住进风暖小区简直是一种唐突或者意外。于如果在《幸福女人》杂志负责美编兼一个文艺专栏的编辑,遇到林晓鸟是在一次朋友和同事的聚会上,同事向他介绍
期刊
张翔武,1980年生于湖南安乡乡村。作品主要发表于《边疆文学》《滇池》《大家》《新诗品》《中西诗歌》《汉诗》《青年作家》《诗歌世界》等。另有书评、散文、诗论见于各类报刊。现居昆明。  地平线  屋外大雨,我还要出门。  地平线上走动一些人,  他们扭转头来看我。  雨水闪烁灰白的光,  雨水在闪光以后钻进下水道,  又从堵塞的下水道退回地面,  地面張手抱起一片池塘。  在天上和地面的灰白之间, 
期刊
老六,原名钱玉禄,1970年生,有诗作发表于《滇池》《大家》《诗刊》《汉诗》《诗潮》《读诗》《星星》《边疆文学》等,出版有《老六的诗》、《一个人的月光》,荣获第四届滇池文学奖。  母亲 儿又搬家了  一次 一次 离开您  母亲啊 我的母亲  又一次搬离 离您  又远了 远了两百余里  哈哈哈 我的母亲  多像一个失败人士的败退  退到只能等到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  才能回来看您一次  我的母亲 想想
期刊
一行,本名王凌云,1979年生于江西湖口。现为云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已出版诗学著作《论诗教》和《词的伦理》,译著有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等,并曾在《世界哲学》《诗刊》《新诗评论》《南方文坛》《作家》《大家》《天涯》《飞地》《新诗品》等期刊发表哲学、诗学论文和诗歌若干。  口吃者  每次他想要说出“我爱你”,  他的声音就卡在第一个字。  “我,我,我……”这连续的“我”  像一串朝自己发射
期刊
果玉忠,彝族,1984年1月生于云南牟定。有诗文在《边疆文学》、《滇池》等报刊发表。现居昆明。  亲人  那个大清早拿把长竹帚  扫大街的人,像是我的大伯  我熟悉尘埃中的那一头白发  被晨雾压着的轻咳和声声叹息  餐馆里端翻了盘子挨骂的女孩  像是我走散多年的妹妹  用歉意抵消怒骂,说不好普通话  开着大卡车嚼话梅醒瞌睡的男子  像是我哥哥,奔波苦作乐,努力活  而天麻麻亮,在单位樓道里保洁的妇
期刊
谭毅,1975年生于成都。现为云南大学美术系讲师。已出版著作《戏剧三种》,并在《扬子江诗刊》《诗林》《中西诗歌》《边疆文学》《草堂》《滇池》《新诗品》《终点》等刊物发表诗歌和译诗若干。  苹果  1  漩涡用圆润的手掰开从穆城而来的  苹果,得到光滑而有微毒的种籽。  从被成堆的坏脾气压垮的天色里,  种籽脱离家,以降落土壤的方式  回到祖先的野性中去。居民知道,  这是它和本地的共生、合作:  
期刊
喃  喃,是一口气息来自南方。南方都属遥远。自古以来,神话、沼泽、瘴气、仙人以及屈原,让一个南,变成很多种南。  我常望文生义去解释,我不明白的义理。比如赶时间。时间可以被赶上吗?那让我看到夸父追日,追,永不衰竭的光芒。刺眼的光,在台北、香港,在北京、与东莞,我若没有伞,也会拿起海报派送员递给我的宣传单,举高它们,对准一枚太阳,闪亮亮,犹如过度曝光,见不着色彩。  夸父踏千山追日,至少看过一千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