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玉忠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yuz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果玉忠,彝族,1984年1月生于云南牟定。有诗文在《边疆文学》、《滇池》等报刊发表。现居昆明。


  亲人
  那个大清早拿把长竹帚
  扫大街的人,像是我的大伯
  我熟悉尘埃中的那一头白发
  被晨雾压着的轻咳和声声叹息
  餐馆里端翻了盘子挨骂的女孩
  像是我走散多年的妹妹
  用歉意抵消怒骂,说不好普通话
  开着大卡车嚼话梅醒瞌睡的男子
  像是我哥哥,奔波苦作乐,努力活
  而天麻麻亮,在单位樓道里保洁的妇人
  像是我的姑妈,低眉顺眼悄无声息
  有时候,我甚至看见我的母亲
  在街边人行道上卖红薯,城管正在走近
  还有我的三个舅舅,六个表兄妹
  我也经常看见他们,来来去去忙忙碌碌
  这么些年,我和亲人们共用一个城市
  但从不相认,从不交谈,藏好底色
  状物之悲
  写小庙,十里八乡都在崩塌,残片飞扬
  松木易朽,荒草丛里的蝼蚁才是胜利的愚公
  祭坛退回到尘土里,让香烛黯淡
  写那些壁画,写儿时的鸡首无眼人
  或三尊怒目者的铜铃。给它们吹一口气:
  来呀!我们饮酒作乐
  一坯土里的千军万马,无法喊出
  可悲啊,我状物的前半生,偏执于
  流水,白云,乡间流窜的冤魂
  却只留有半个身子在故乡,像个野鬼
  一直以来的誊写,把我自己搬空,写旧
  丹药
  ——给老李
  南山太远,尘世又太过浩荡
  放马是不可能了,混迹倒绰绰有余
  好在青山并不阻止我们一遍遍
  梦中还乡:土地、母语,挣扎的瓦楞草
  可以指认的还有麦子和韭菜
  没有《论语》,我们也分得清楚
  让人愧疚的是:多少年了,作为夫子
  的门徒,我们不辞不赋任泥沙俱下
  在族谱里隐姓埋名。而你的笔名
  早已荒芜多年。你曾对着一面湖水
  描摹曹孟德的诗章,幻想吞吐水之淼淼
  “要是在魏晋,肯定会有一片竹林
  愿意接纳,像黄昏接纳倦鸟”
  哦,任何时代都有人在尘埃中
  种菊饮酒,用一生提炼一颗自救的丹
  病中吟
  胸口有鲫鱼游过,它的脊鳍
  划过我的肝脏。医嘱言:“一条溪鱼
  胸怀大海,本就是死胎。”
  而我喂养的病痛,是另外一个怪胎:
  习惯沉默割锯,精通隐身潜伏
  秋后算账。许多年前,我还不谙
  交换规则,不懂债务和业报。我吃辣椒
  整夜纵酒高歌,但拒绝海水的咸
  也曾在孤寂中拍打流水的壁垒,企图留下
  一条鱼的波纹,以及它稚嫩的傲慢
  如今——
  空留一个乳名,缘于某种淡水鱼
  哦,扣押我们,让我们屈服的是另一种网——
  海被证实只是人的深渊、幻影和替身
  满世界的刀俎啊!只有等着下一个临渊人
  纵身一跳
  “你在内心掩耳盗铃,鲜读经书
  妄图用成语回击偈语,你无药可救”
  夏夜
  在我的家乡,死去的人
  会化成蝴蝶、灯蛾,喜鹊
  房前的蜈蚣、房后的菜花蛇
  ——甚至是蚂蚁和毛毛虫。万物
  一切。家里的,家附近道路上的
  三炷香请出,或者敬畏避让
  今年夏天,一群聒噪的青蛙
  霸占了老弱病残留守的乡村
  此起彼伏的叫声,像诉苦
  又像是哀嚎。一些走四方的乡党
  一直没有回来,一些信件石沉大海
  每一只企图从田间蹦到院子边的青蛙
  都让守家的人,心惊肉跳夜不能寐
  晚餐诗
  晚餐中,黄昏应该慢下来
  应该模仿霞光下喝水的小鹿
  应该有一种古老的仪式,低垂翅羽
  让风过街道,雨打芭蕉
  让茶叶舒展筋骨,酒在杯中散打
  花瓶中,无名的蓝色小花,不去深究
  之后,我们拨亮头顶的那盏暗灯
  坠入一天中最柔情似水的页面
  借用圣书的崇高句式——
  在夜晚悲伤的人将终生悲伤
  在尘世,我们要用好那些虚无的光
  潜水
  你从来不是一个自命不凡的人
  腰部的赘肉在加速
  惶恐和惊愕却丝毫未减
  风雪像刀刃,一天天雕刻
  一堆俗肉被输入血液加入骨骼
  几根枯骨拧紧偏向中年的指针
  这样的比喻你从来不言自明
  但一生是如此的漫长
  仿佛漫长的闭气潜水练习
  少有人能够站在河流外
  置身事外地发出感叹:
  逝者如斯乎
  草在长
  云朵悬停在高空中
  种植棉花的人赋闲隐去
  蓝玻璃在增加它的深度
  如果有风吹起,铺陈的白
  密谋中的雨滴,都将颗粒无收
  向下,空气空出更广阔的虚无
  再向下,燕子疾飞,捉虫
  在半空俯冲,翻转,剪裁出
  灰褐色的季节,轮廓和步调
  再向下,树叶装点着盛夏
  铁青色枝干暗含火焰
  如果再向下,是低处的人群:
  光着膀子,纳凉抽烟散步聊天
  哦,这样一个季节
  一切都在上升,拔节
  作为人群中的一个
  你在低处,打发着一天的日常
  身旁更深的草丛里,草还在长
其他文献
祖母  她的一生得到了佛的垂怜  貧穷的晨昏翕动着两片嘴唇  她的眼睛虽瞎犹存  总能准确地摸到落日的钟点  一声咳嗽,仿佛住着一个死去的人  再一声咳嗽  仿佛一粒痰换来了月光  这纸一样的脸庞  逝去时代的病,美好的馈赠  仿佛只有在宗教里永生  我看见,在酥油灯的光里  在幸福的命运向我再现的光里  祖母依莲而坐,散发着佛的宁静  我试着看清她存在的最后影子  一如此刻灯芯里的火  在熄灭前
期刊
霍俊明:人杰,首先祝贺你的诗集《西藏书》(西藏人民出版社 2017年 7月版)的出版!在阅读这些诗歌的时候,我觉得也是在阅读、反观和审视自我,关于生命与存在的终极意义上的探寻。你去援藏,我可能是当时最早知道消息的朋友之一,作为三届援藏的干部,作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个体,你最初的动因是什么?我想你做出抉择的那一刻一定是非常艰难的。但是通过读你去西藏之后的诗歌以及此前我们之间的交谈,我觉得你做出的这个
期刊
直到夜里十一点,仍有人在微信里关心他。所有的问题他已回答了无数遍,却不得不一次次暴露伤口再重新缝合。你妈身体不是一向很好,怎么会?(不小心摔倒在卫生间。)家里没人?(我那天刚好下乡了。)你爱人呢?她不是没上班?(她正好出去了。)对了,葬礼上怎么没见你爱人?她怎么了?(嗯,啊,她身体不舒服。)什么病啊?这么严重?(也没什么病。谢谢。)他冷冷一踩“谢谢”的刹车,人家也只能跟着转弯。再往下,便是可惜啊,
期刊
胡正刚,1986年出生于云南省姚安县,2005年毕业于云师大中文系,现居昆明。  在海镜村  不敢学银鱼、白鹭和  秋风里摇曳的烟柳  不敢把湖水  当作照骨镜,害怕一眼  就看清骨子里藏匿的不安  动荡,以及一个悲观者的  穷途和末路  在吊索箐,酒后读《中国杂技史》  不以虚无对抗虚无  也不用哀叹,回应生活的  恩赐与剥夺。每一个日子  都是一把迎面飞来的尖刀  在日复一日的左突右挡中  我
期刊
任何人都不拥有这片风景。在地平线上有一种财产无人可以拥有,除非此人的眼睛可以使所有这些部分整合成一体,这个人就是诗人。  ——爱默生  打开天窗说亮话。这是我阅读陈人杰近年关于西藏的极地诗歌的感受。一个人被重新打开,诗歌也因此得以重生。独坐、攀爬、行走、漫游,缺氧、眩晕、阵痛,仰望、高蹈、孤独、敬畏。在那些高远苦寒的边地、极地,尤其是在一个远来西行的诗人那里,即使是神实际上也是日常神。万物有灵,世
期刊
铁柔,本名陈磊,1986年生。诗散见各刊,入选一些选本。参加首届《星星诗刊》“大学生诗歌夏令营”,首届《人民文学》“新浪潮”诗会。获第九届《滇池》文学奖。  2015的雪  体内住着一个雪人  这些年,他一直在融化  心肺和血,渐渐交付流水  这些年,哪怕一场小小的  碎米雪,他也会当成粮食  借我之手,在人世修一座  秘密的粮仓。2015年冬  山巅有雪,深谷有雪  灰雀有雪,各色伞有雪  高速
期刊
一  一只脚跨上楼梯,于如果突然犹豫了。二楼的那只狗,听到了他的脚步声,  传来低低的吠声,吠声里透着亲昵。他在刹那间改变了主意,转身去了河边,透过楼的间隙,寻找着风暖小区 6号楼 3单元 4楼的窗口,很快就捕捉到了,在整个楼层,似乎只有那扇窗口还幽暗着。  住进风暖小区简直是一种唐突或者意外。于如果在《幸福女人》杂志负责美编兼一个文艺专栏的编辑,遇到林晓鸟是在一次朋友和同事的聚会上,同事向他介绍
期刊
张翔武,1980年生于湖南安乡乡村。作品主要发表于《边疆文学》《滇池》《大家》《新诗品》《中西诗歌》《汉诗》《青年作家》《诗歌世界》等。另有书评、散文、诗论见于各类报刊。现居昆明。  地平线  屋外大雨,我还要出门。  地平线上走动一些人,  他们扭转头来看我。  雨水闪烁灰白的光,  雨水在闪光以后钻进下水道,  又从堵塞的下水道退回地面,  地面張手抱起一片池塘。  在天上和地面的灰白之间, 
期刊
老六,原名钱玉禄,1970年生,有诗作发表于《滇池》《大家》《诗刊》《汉诗》《诗潮》《读诗》《星星》《边疆文学》等,出版有《老六的诗》、《一个人的月光》,荣获第四届滇池文学奖。  母亲 儿又搬家了  一次 一次 离开您  母亲啊 我的母亲  又一次搬离 离您  又远了 远了两百余里  哈哈哈 我的母亲  多像一个失败人士的败退  退到只能等到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  才能回来看您一次  我的母亲 想想
期刊
一行,本名王凌云,1979年生于江西湖口。现为云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已出版诗学著作《论诗教》和《词的伦理》,译著有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等,并曾在《世界哲学》《诗刊》《新诗评论》《南方文坛》《作家》《大家》《天涯》《飞地》《新诗品》等期刊发表哲学、诗学论文和诗歌若干。  口吃者  每次他想要说出“我爱你”,  他的声音就卡在第一个字。  “我,我,我……”这连续的“我”  像一串朝自己发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