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砍童案看社会 对儿童重视程度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d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堂吉伟德在2012年12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撰文指出:2012年12月14日上午,河南省光山县一名男子持刀在当地一小学砍伤22名学生、1名群众。目前,受伤学生暂无生命危险,官方通报称,犯罪嫌疑人名叫闵应军,已被控制。但据记者调查发现,行凶者名叫“闵拥军”,已有20多年癫痫病史。此外,由于一名学生被砍后跑回家,受伤学生人数可能会新增加一人。(12月16日《华西都市报》)
  与这起令人震惊的砍童案本身相比,犯罪嫌疑人到底是确有其人的“闵拥军”,还是同村、同族、同年龄的闵应军;受伤学生人数到底是当地于14日中午公布的22人,似乎显得并不十分重要,以至于在“儿童悲伤日”的两天后,当地官方对这两个问题依然没有任何回应。但是,从对砍童案细节的勘核上,却能体现出我们对生命的态度,尤其是社会之于儿童安全在“骨子里”的重视程度。
  另外一组可以表现或者验证态度的事件,同样发生在砍童案之后。据《新华视点》微博曝光,记者到县里采访,村干部因为私事不在家,教育局的人在办公室玩游戏;记者核实犯罪嫌疑人有精神病的消息是否准确,县委有关领导却说,讨论这有啥意义?从砍童案对犯罪嫌疑人的确认、受伤学生人数的核实,到案发后有关公职人员对事件的介入和调查深度,我们似乎没有看到太多剧痛之后的反思,也没有看到因为这样一个涉童极端案件而表现出的慎重。或许,在当地看来,这只是一个恶性事件。
  难免会有人将此再一次归咎于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上。光山县这所小学中暴徒从一楼砍到三楼,却不见老师的身影——在学生濒临险境之时,成人没有从“骨子里”冒出来应急反应,足以说明在制度落实和投入不足的背后,我们最缺失的恐怕是“骨子里”对儿童安全的重视。
  从扇同学耳光看法制教育缺失
  刘昌海2012年12月20日在新华网撰文指出:陕西安康小学生小明因未按时完成作业遭老师掌掴,老师还让全班50名同学依次打小明耳光。有学生证实:“有的同学打耳光下手轻了,老师还让重新打。”当地校领导对此表示,涉事教师已做检讨,并被停课,具体的处罚情况最终将以教育局的决定为准。(12月19日《华商报》)
  打人的老师应该受到谴责,被打的学生应该得到同情。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的是,那50名在老师的要求之下依次打同学耳光的小学生。老师的命令当然是错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打同学的行为当然也是错的,这一点就算是小学生也应该明白。同学即使有错,也不该打;即使该打,小学生也没有打人的权利。但遗憾的是,全班50名同学全都对着同学的脸,挥起了自己的巴掌。
  我们不能责怪这些小学生,因为他们大多只是慑于老师的权威,甚至“有的同学打耳光下手轻了,老师还让重新打”。我想说的是,为什么没有一个小学生站出来,告诉老师这样做不对,拒绝老师的不合理要求。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其实是服从教育,而不是法制教育。
  不妨再重复一下那则令人深思的冷幽默:在军舰上,三个不同国家的将军都说自己的士兵最勇敢。第一位将军命令士兵从50米高的桅杆上跳下来,士兵照做。另一位将军要求士兵从70米高的桅杆上跳下来,士兵也照办。第三位将军把自己的士兵叫过来,让他爬到100米高的桅杆上跳下来,士兵不解地问:“什么?长官,你疯了吗!”这位将军得意地说:“看到了吧,这才叫真正的勇敢。”
  真的希望,那50名小学生在老师要求打同学的时候,能够有人大声地说“不”。这样的孩子,才是希望所在。
  “复制粗暴”证明教育者内心荒芜
  韩江子2012年11月29日在《羊城晚报》撰文指出:广州市海珠区华洲实验学校初二学生小杰,放学在校车上与同学说话,被跟车的体育老师多次粗暴制止,第二天被罚站校门。这样被罚,小杰受到同学的嘲笑,不经意间爆了句粗口,谁知竟遭来体育老师连扇七记耳光,医生诊断小杰颈椎移位需住院三周。(11月28日《新快报》)
  小杰受损权益得到什么补偿,打人者还要受到什么处罚,肯定是人们所关心的。而我更关心的是,为什么老师“虐童”、打学生的事情不时发生?
  不久前,浙江温岭的幼儿园教师颜艳红,揪提学生耳朵取乐,“虐童”事件掀起轩然大波,公众愤慨尚未停歇,讨论仍在继续。可讨论归讨论,热闹归热闹,老师打学生的新闻还是冷不丁冒出来了,再次刺激公众神经。
  打人肯定是不对的,可老师为什么没能“制怒”?成年人了,可人格却不健全。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有辱斯文?如果能够把那些打人老师征集起来,做一个心理行为研究,那该是心理学家们一项多么有意义的课题!
  教育复制着简单粗暴。在所接受的教育中,关于爱、关于独立健康人格的教育,是付之阙如的,充其量徒具形式。孩子只是孩子,说话是天性。若一味地要求孩子不要说话,不许说话,那么,难道校车里一片死寂才是最好?很多腼腆的孩子不擅表达,不懂表达,不愿表达,更不会独立表达,很难说与这种粗暴的方式没有关系。管理艺术可不是简单粗暴的思维,连扇七巴掌,野蛮的行径,只能证明老师的内心已经荒芜,没有灵魂的空壳,哪配当“灵魂工程师”?
  羞辱隐私比抽教鞭更恶毒
  陆志坚2012年12月5日在《北京晨报》撰文指出:陕西省长县秀延小学一名6年级男生因未完成作业,被女教师强行抱上课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脱掉裤子。日前,该县宣传部门通报称,当事女教师郭某已被教育部门停薪停职。(12月4日《西安晚报》)
  当着全班男女同学的面,老师强行脱掉学生裤子。这是一种无情的惩罚,但更是一种让人无地自容的羞辱。这种惩戒比抽教鞭更“恶毒”。抽教鞭伤的是肉体,一时之痛;脱裤子却深深地撕裂着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学生未按时完成作业,肯定有其原因,或好玩或不会做或作业量大等。对此,教师首先应该做的是查清事情原委,然后对“症”施治、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在教师情真意切的教育中、在人性化的沟通中受到感动、激励和启发,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脱裤虽解了教师一时之气,然由此带给学生心灵上的伤害,却是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十几岁的学生,身心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已经有了强烈的自尊意识,对自己的隐私部位也有了基本的保护意识。教师简单粗暴地当众强脱裤子,让其下身一丝不挂地赤裸于同学面前,无论教师的出发点怎样,都严重地侮辱了学生的人格,应当受到谴责和诟病。教育,应该远离暴力和羞辱。
  另外,教师的极端行为,也暴露出了其师德和师爱的缺失。对教师来说,全部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爱的付出、熏陶和孕育的过程。这种爱,既有母爱的慈祥,也有父爱的严厉,而绝非冷酷的惩罚。冷漠无情地脱裤子,羞辱的是学生,其实何尝不是教师本人?羞辱,教育不出人格完整的学生;羞辱,也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相反,无端的羞辱,只能戕害学生的心灵,损害教育的形象。因而,我们该对“羞辱式教育”坚决地说“不”了,对于这种行为也要严厉处罚。
  “中国式陪读”如何破解?
  孙曙峦2012年12月15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指出:据12月1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最近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组织的对792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5%的人感觉当前“中国式陪读”较为普遍,84.9%的人说自己身边就有陪读的家长。
  其实只要留心,我们就能发现身边的陪读家长比比皆是。若说孩子刚上小学,一时不能适应校园生活,家长陪读一下也在情理之中。至于中学生,理应能够独立学习,家长为何还要陪读呢?
  在笔者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客观因素,一个是主观因素。
  客观而言,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一直处于稀缺状态,跨区就读早已成为普遍现象,这导致孩子们花在上学路上的时间大大增加,有的甚至长达一两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一些家长索性在学校附近租房,陪孩子一起学习。由此看来,在“中国式陪读”的背后,有着“中国式”的无奈。
  主观因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今的家长越来越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要取得好成绩,孩子就必须将大量时间花在学业上。为了确保孩子不为学习之外的事情花费时间,一些家长干脆当起了“陪读族”,把孩子学习之外的事情全都包了下来。二是如今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备受宠爱,即使成了中学生,父母依然舍不得让他们做一点点家务。为了不让孩子吃苦受累,一些家长就选择了陪读,将本该由孩子承担的责任全部包揽了下来,继续“抱”着孩子向前走。当然,对陪读家长来说,初衷是为照顾好孩子,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但遗憾的是,家长的陪读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给孩子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首先,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成长的阶段,这一阶段里,每个中学生都需要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既是物理意义上的,也是心理意义上的。但家长贴身紧逼式的陪读,严重侵犯了孩子的心理空间,让他们烦不胜烦,与家长的冲突也就接连不断。其次,因为陪读,家长日渐脱离身外的世界,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孩子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沟通起来越来越难。再次,孩子对父母也是有期待的,他们希望父母事业有成,是自己人生的骄傲。但当家长放弃一切选择陪读时,也就意味着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未来,而这很容易导致孩子对家长的轻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家长的陪读,剥夺了孩子独立的机会。有陪读的家长守在身边,孩子无论遭遇什么事情,都有家长代为出面处理,天长日久,孩子也就失去了独立处事的能力。
  由此可见,陪读的弊端远大于收益,而要改变这一现状,还得双管齐下。一方面,需要加大教育事业的投入,优化均衡教育资源的配置,让就近入学成为大家的共同选择;另一方面,更需要家长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独自成长,让孩子独立面对学业与生活。同时家长也应当力求上进,让自己成为孩子的人生榜样,引领孩子努力向上。如此一来,家长有家长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天地,大家就都能更好地生活、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家长陪读的问题。
其他文献
学校教育链接千家万户,师德形象情系万户千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面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学校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教育不仅仅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发展认知,更是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种教育理念也成为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核心。因此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也必须建立在此基础上。  调查并了解现状  学校对教师的师德观念、师德评价、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状况进行了调查。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
班主任要教会学生读书,在读书中使孩子具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追求、健全的人格、纯净的精神世界。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精神财富的传递者,要让学生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影响下自我完善,净化灵魂世界,塑造精神品格,培养健全人格。一名成功的班主任,不仅在于他培养出了多少精英、科学家,而是在于他是否把他的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了健全的人。  在孩子心里播下读书的种子  如果教师是燃烧自我照亮他人的红烛,班主
宪政体现为法治基础上的权力限制和权利保障。民主、法治和人权是宪政的基本要素。尽管,大学章程是“学校宪法”的说法只是一个形象化的类比,但宪政所具有的限权、维权和法治理念,对学校章程制定与运行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厘清不同决策主体的权限范围  要厘清学校内部不同决策主体的权限范围,首先要明确学校内部不同事务的决策权。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讨论决定改革发展中
美国大学捐赠基金规模庞大,投资回报率高,为大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以“财富积累”的途径成就并持续着大学的卓越。  募捐战略助力规模优势  美国大学捐赠基金,其他国家均无法与之相比。以哈佛大学为例,2009年该校捐赠基金达到257亿美元,仅其一家的捐赠基金就超过了澳洲高等教育的经费总额。规模庞大的捐赠基金使美国一流大学在人才招聘、科研条件、应对资金危机等方面具备了显著优势。以学生选拔为例,大规
崇尚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理性的优秀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社会,而一个崇尚读书的校园一定是一个健康而充满生机的校园。学校文化是打造知名品牌的重要因素,是提升学校在社会公众心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导向,积极构建浓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和特色鲜明的学校理念文化,努力创设以美化、绿化、净化、亮化、知识化为载体的赏
有自卑感的孩子,其共同特点就是认为自己凡事不如人家,比别人笨,什么都比别人差一截。他们进到学校后,大都表现得害羞、胆怯,不敢抛头露面,默默无闻,甚至性格变得孤僻。长期如此会使孩子完全丧失进取心,悲观泄气,结果令人堪忧。其实,自卑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的。一方面,父母和老师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引起孩子的自卑,如父母的过分宠爱或极端严厉的征罚方式,父母和老师的过高期望与要求都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发展好教育,关键是要依靠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好的关键。  教师队伍的现状  教师队伍的结构情况 四川万源中学共有专任教师410人,研究生学历16人,高级职称教师105人,中级职称教师163人,特级教师3人。从数量上看:高中教育阶段的师资需求缺口依然较大。从结构上看:一是年龄结构方面,全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曾提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北京大学的曹文轩教授明确表示:语文教材是语文课本,不是人文读本。这就再一次提醒语文教师:要明晰语文的性质,要把阅读教学和阅读区别开来,要改变过于重内容理解和感情体验的倾向,阅读教学不仅要把着力点放在“写什么”和“为什么写”上,更应关注“怎么写”和“用什么写”。阅读教学要以言语训练为中心,由语言文字到理解内容,理解内容再追溯文
美国:建学校基金,纳民间资本  美国高校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其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学费收入、政府支持、与社会合作的收入、社会捐赠的收入等各项收入。与私立大学相比,公立大学获得的政府拨款一般比较多,但是,政府拨款也只是占到公立学校运转经费的30%左右,而且目前还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所以,美国的高校一般都建有自己的学校基金,以广泛吸纳更多民间资本。  追溯美国慈善捐助教育的历史,有史可查的是哈佛学院(哈佛大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曾提出“捍卫童年”,呼吁减负。面对《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孙云晓认为,减负是好事,要加油,要坚持,要尝试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让学习快乐起来。  学业负担重侵犯儿童权利  孙云晓说,教育部的这十条规定我都很赞成,有道理、有根据、有必要。孩子拥有自己的童年权利,减负实际上就是在捍卫孩子们的童年权利。无论是从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还是《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明确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