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八访台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ira_lacu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4月,中国记协组织11家中央新闻单位负责人访问台湾,一路鲜花地毯,同胞深情;一路难题不断,猝不及防。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两句话大体勾画了那次访台活动的脉络,反映了“乍暖还寒”时刻错综复杂的两岸形势。访台归来,我曾在《人民日报》发表《距离,产生美吗?》的访台散记,简要汇报了那次访台成果,侧重于同胞深情。本文拟增加几个“猝不及防”的故事,更加全面地记录那段行程之“风生水起,曲折有致”。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互相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亲情”和“距离”,海峡两岸竟是那样远,又是这样近。
  访问团的组成
  访问团由16人组成。当时我任《人民日报》副总编,担任团长。三位顾问是:栗国安,时任中宣部新闻局局长;张铭清,时任中央台办新闻局局长;冯希望,时任中央外宣办副局长。
  访问团的成员有:何平,时任新华社总编辑助理;赵化勇,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临行前因事未能成行,台湾一些报纸依然列出他的名字;胡占凡,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陈敏毅,时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兼总编辑;詹国枢,时任《经济日报》副总编;李景瑞,时任《光明日报》副总编;张宏遵,时任《工人日报》副总编;张德修,时任《农民日报》总编辑;樊永生,时任中国青年报社副社长;常少扬,时任《法制日报》副总编;蔺安稳,时任中新社副总编;杨毅,时任国台办新闻局处长;李安,时任中国记协港澳台办副主任。
  那次新闻交流倍受关注,一是因为出访背景,一是因为访问团的阵容。1995年,美国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精神,允许李登辉访问美国康奈尔大学,从事制造“两个中国”的活动。中美之间、海峡两岸因之中断高层对话。1997年10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调整对华政策,答应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精神,奉行“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随之转暖,第二次“汪辜会谈”酝酿启动。此时访台,颇受猜度。另外,访问团的阵容和规格也非比往常,港台舆论称这次新闻交流,为“历来层级最高人数最多”:(一)这是十几家“中央新闻单位负责人”组团;(二)有三个主管新闻的“中共官员”做顾问;(三)有一个副部级团长带队。
  由于访问团成员都是中央新闻单位负责人,能够独当一面,访台期间,我提议采用轮流值班制,每天设“值班团长”。轮流值班制,有效彰显了访问团的整体素质,是那次出访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后话。
  走进台湾
  1998年4月17日中午,访问团乘坐的班机刚刚降落在台北桃园机场,早就等候在那里的“驻场记者”们不失时机地涌向前来,“无声”地向我们伸出镜头和话筒。
  “你们好,你们准备提出什么问题呢?”片刻“无声”之后,第一个开口的居然是我。
  “您是第一次到台湾吗?第一次访问台湾,您有什么感想?”“听说两岸互设记者站,是真的吗?什么时候能够实现?”
  海峡两岸有多少话要说,多少问题需要坐下来从长计议,年轻记者们迫不及待地提出的问题竟然是这样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就是尽快交流,尽快和好,尽快你来我往,而这恰恰切合我们的出访目的,切合两岸同胞对于和平统一的热切期待。
  我很感激他们的提问,我对他们说,“我在内地访问过不少地方,没有到台湾之前,对于我们祖国的了解还是不全面的。能够有机会访问台湾,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我感到非常高兴。互设记者站是海峡两岸新闻界同行共同的愿望,何时能够实现,要看双方的努力,现在还难说得清楚。”我很想说一些让青年人更高兴的话,但在当时,我没有能够。
  机场对话,虽属“过场”,记者们的提问却给我们一个机会——敞开心扉,面向同胞,走进台湾。访问团轻松走出机场。
  后来,我经常想起那“无声”的间隔。那片刻的“无声”,绝不是一片空白,而是信息高度密集,感情高度密集。
  海基会“赠牛”
  4月20日上午,会见海基会秘书长许惠祐,正值其副秘书长应约赴京的前两天,年轻记者们寄托的希望很大,访问团尚未到场,各路记者已济济一堂。但是,这是一次礼节性拜访,时间很短,双方友善,都把这次到访看做两岸互动的新起点。
  回来以后,看到海基会朋友赠送的礼物,才感到心中波澜,一时难以平静。这是一只蔚蓝透明的小小“琉璃夔纹牛”,在黄边红底的说明书上,用中英两种文字印着一首短诗:
  中国的牛,在严肃的帝王年代里,
  象征财富,社稷,天下,
  一对夔纹的牛,
  意味着中国一个永远的版图。
  然而,只要把眼睛眯一下,
  也许他们只是沉默的用大大的牛眼,
  友善,忠诚地叙说当年一起吃吃草,
  晒晒日头的故事。
  这首短诗呼唤着一个很大的“政治”。牛,在短诗里,代表国家,意味着中国一个永远的版图。两只牛本来是在一起的,现在分离了。只要“把眼睛一眯”,就会想起过去一起吃草,晒日头的故事。有虚,有实,有情,有理,有对于和平统一的深深呼唤。
  诗里说的是“一对牛”,送给我们的只是“一只牛”,寓意深远,令人牵念。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最深沉,最复杂,最难言的感情往往交给诗去表达,也就往往使解诗者难以平静。
  这使我们想到“九二共识”,想到“汪辜会谈”为两岸和平统一所付出的心血。
  “亲情”和“距离”
  访台期间,访问团所到之处,几乎都是鲜花、笑脸、同胞亲情。特别是东道主《联合报》的朋友们,即使对于不同意见,他们的宽容和理解,也都有情有礼,令人心动。使我触动最深的是老人和孩子,而这是交往最少,距离最短,只剩下亲情的两代人。我接触到三位八旬以上的老人。坐在他们身边,我能感觉到他们的深情和厚重,他们对于故土的眷恋,对于和平统一的深深期待。在国民党内有过重大影响的王升向我耳语两岸统一的个人思路,做过蒋介石秘书、时任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秦孝仪接待我们参观台湾故宫,他们的言谈举止,至今历历在目。对于孩子们,不管是在台北还是在南部几个城市,只要看到幼稚园的小朋友在街道或在公园戏耍,我总要悄悄追逐,如有可能,我希望把他们抱起来。台北故宫博物院、高雄科学博物馆的年轻讲解员对于拥有祖国灿烂文化的骄傲和自豪,联谊活动中两岸同胞同唱中国歌的忘情和痴迷,则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了海峡两岸深入骨髓的文化纽带和同胞深情。中宣部新闻局局长栗国安主司新闻,喜歌舞,所到之处,经常带起欢歌笑语,一些倾向台独的传媒也不例外,给这次访问酿造了很好的气氛。
其他文献
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精神层面的最高追求,也是人类最高层面的精神生活。美育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它既有独立性和独立价值,同时也融于各育之中,与其他各育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北京市京源学校构建了京源学校大美育体系,由课程美育、社团美育、活动美育、环境美育组成,通过美育体系的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读了《百年潮》2009年第6期钱江写的《范长江为什么离开(人民日报)》(以下简称“钱文”)之后,感触颇多。一方面,使我们对这段研究空白多少增加了一些了解,另一方面,仍觉得有些原因还是语焉不详,尚须进一步澄清。    关于《人民日报》的编辑差错    钱文说:《人民日报》刚进城不久,因战争年代养成的游击习气作风一时又改不掉,故报纸上编辑差错时有发生,连开国大典这样重大的报道,也出现了差错。毛主席对此
周一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史、亚洲史、日本史、魏晋南北朝史、敦煌学和佛教史等领域均有卓越建树,而且更以其渊博的学识、深厚的造诣、求真的精神、严谨的学风与平实谦和的为人,深受海内外学人的赞誉和推崇。      治学与人生     周一良先生祖籍安徽东至,1913年1月19日生于山东省青岛市。曾祖父周馥早年投军李鸿章幕下,后官至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晚年在其所著《负暄闲语》中
现 象  中小学办学活力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校的育人水平,但由于中小学承担着保证学生安全、提高教学成绩等压力和责任,有的学校怕出事,放不开,管理过死,这就导致出现了一些墨守成规、平庸无为的学校。因此,激发中小学校办学活力,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评析:学校要有活力,必须突出问题导向,打破壁垒,突出中小学办学的主体地位,激发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性,促成“校校精彩、活力四射”的局面。
《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實验,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可以根据区域、学校的具体情况来传递课程知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更加灵活多样。  面对当下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现实困境,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依托“区域推进教师课程领导
记得黎澍先生去世多年后的一天,在一次聚会上我遇见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的黄春生,他给了我一本《黎澍十年祭》。当时小黄对我说:“其实你也可以写一写黎老,你给他开了那么多年车,他的为人、思想,你们在一起的一些经历,都是一些鲜为人知的素材,只要尊重事实,写出来,其实也是对黎老的一种纪念。”他的话触动了我。是的,我何曾不想把这段历史写出来!可是迟迟不敢下笔。黎澍在史学界乃至社会科学界、哲学界都是有着很大影
1971年8月4日,中共元老、耄耋之年的董必武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接见了几位党史工作者。客人们请董老回忆中共湖北早期组织的情况。这一下子打开了老人记忆的闸门,52年前的人和事像海潮一般,在脑海里翻卷。他缓缓地对客人说:五四运动时,各种思潮都表现出来了,当时社会上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日本的合作运动等等,最厉害的是无政府主义,各种主义在头脑里打仗。李汉俊来了,把头绪理出来,说要搞俄国的马克思
无论从教育理论上讲,还是从教育实践中看,家校合作都是培养未成年人形成正确价值观、学好知识、增长能力,培育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多年来,家校合作变成了一个说起来十分重要、做起来极其艰难的鸡肋。  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的家长教师协会建设经验,为中小学开展家校协同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典范。他们提炼出的“全面合作、深度合作、全力合作”的经验,概括出的在学生面前
任何一所学校都会有一部分特殊的“问题”学生,种种不利因素制约着他们的健康发展,但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渴望成长和被人理解。因此,关注“问题”学生,给他们特别的关爱,使他们的思想、行为走上正轨,尤为重要。  班里的一位女生小李入学初的种种行为真可谓“不堪入目”:满口脏话,随手拿起别人的东西……放学后,她还和一些不良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吸烟、喝酒、打架,连男同学也惧她三分。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她的父母离婚了,
北京教科院丰台实验小学是普通小区的配套学校。建校之初,学校仅有13名教职员工,其中10人为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队伍年轻化、“所教非所学”问题突出,老百姓对学校认可度不高。北京教科院专家团队帮助学校确立了“每一个都重要”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文化进行“欢学园”建设,推动了系列教育改革与实验,使得学校直接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1.“儿童站在中央”的学习空间创设  学校以“儿童站在中央”为出发点,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