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zysheep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是开启智慧之门和未知世界的钥匙。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积极思维的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本文通过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阐述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25-1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认知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看,学生问题意识比较薄弱。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认为:
  一、让学生“敢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使学生敢问。但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害怕提的问题过于浅显或落俗而遭人讥讽,顾虑重重,示以沉默。这时,教师要善于诱导,一开始,即使他们提的问题比较肤浅,缺少深度,甚至有些离题,也不要加以简单的否定,而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
  1.消除学生迷信盲从的心理定势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摆脱“唯书”“唯上”的桎梏。特级教师宁鸿彬在长期的语文教改实践中,提出了“三不迷信”:第一不迷信古人,应当对古人的观点有所补充和发展;第二不迷信名家,可以提出与名家不一致的看法;第三不迷信老师,勇于发表不同于老师的意见,和老师争论。例如:我在讲授《三峡》一课时,有学生发现在书下注释中把“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注释为“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于是学生提出“雪白的急流,怎能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碧绿的潭水,又怎能回旋着清波呢?”很显然,此句应该注释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2.创设宽松环境
  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那些不符合要求者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让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必须首先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构建心理安全区域。宁鸿彬为鼓励学生,除了“三不迷信”,还提出“五个允许”:允许学生运用知识发生错误;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同老师争论问题;允许学生不同意老师意见;允许学生在老师讲授中随时质疑。我们也不妨把现代企业中流行的“头脑风暴法”引入课堂加以试行,所谓“头脑风暴法”,简言之就是“随便说,不批评”。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自由驰骋、宽松自如的氛围,学生才敢于和勇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发展能力,形成人格。
  二、让学生“善问”
  一般来说,问题可分为不解之疑、求异之疑、创新之疑等几个不同层面。对一些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当学生提出了与教师不同的看法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如果确实闪耀着创新的思想火花,教师一定要抓住契机,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1.尊重学生阅读体验
  我们不能再把学生的头脑当成盛满“共识”的“容器”,应像新课标倡导的那样“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享受多元解读的乐趣。对于学生的那些片面、错误甚至荒谬的误解和曲解,我们既不能横眉冷对,一棍子打死;也不能置之不理,听之任之,应以正确的态度加以正确的引导。傅道春编著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郝君老师在教学《陌上桑》,与同学们讨论“为什么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各色人物都不约而同地‘观罗敷’?”一位同学脱口而出“好色”,引起课堂混乱,郝老师没有呵斥,没有讥讽,而是因势利导,点拨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上来。尊重学生阅读体验,接纳他们的感受和声音,方可点燃他们求知的激情。唯有如此,学生才会读出新感觉,发现新问题。
  2.教会学生质疑方法
  学生提不出问题,不会提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还没有掌握质疑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质疑。质疑在阅读中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通过问题把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学习任务所需深入加工的信息之上,可以使信息加工更有效。而学习一篇课文,要掌握的内容无怪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所以我们不妨借鉴李镇西老师的做法,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对所有的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①文章写了什么?②是怎样写的?③为什么要这样写?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预习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设问质疑,养成圈点批注的好习惯,边读边提问题并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讨论质疑,引导学生在意见分歧点、在理解课文的关键点、在学生的兴趣点和文章的高潮点质疑,讨论交流。
  其次,根据经验质疑。学生的提问如能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唤醒头脑中储存的相关概念和经历,主动探究,可以加深对文章的信息加工,从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特级教师于漪执教《木兰辞》讲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时,有同学就根据经验提出“古代女子皆裹脚,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后来于漪老师从浩瀚的文卷中查出“裹足,始于五代”,我想这个答案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由想提问,到敢提问,最终达到善于提问,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其他文献
摘 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自然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研究的新课题。本文着力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学;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主体地位;主导作用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3 -02   一、引言  新的世纪,多媒
摘 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在新课程背景下,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科层面的有效实施和落实,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也更加突显出来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在文中对化学实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略加分析。  关键词: 化学实验;提高效率;作用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
摘 要: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对中华文化直接的传承。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学好这些文言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  关键词:文言文;语感;鉴赏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精华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相比现代文来说,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要淡,究其原因,是老师把文言文教成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
2009年9月18日上午,“2009江苏高考语数外全国研讨会暨高三骨干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在江苏省邗江中学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主办,由《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编辑部和江苏省邗江中学联合协办。  大会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学报主编、省语文高考命题组、阅卷组负责人吴锦;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泰州市教育局教科所所长、江苏省高考命题专家石志群;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主
学生自主设计语文作业,就是学生的语文作业自己做主,不依赖或不听从于别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方式做出了明示:自主、合作、探究,并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规定“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自主设计语文作业无疑体现了这种新课程理念,它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在学生自己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教师如何利用这五分钟更多地对学生进行“信息输出”式的指导和训练,同时在内容上改单纯的“新课导入”为联系前后的“温故知新”,以获得更高的课堂效率,提升学习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精细课堂;回头看;温故知新;学习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22-2  理想的语文课堂精致、细腻,理想的语文教师能够引领学生亲近文
摘 要:本文介绍了在说话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一、由图入境,观察中训练说;二、形象直观,由易到难分步说;三、营造氛围,在身临其境中练说;四、活动激趣,在实践中品味说;五、听说结合,聆听后模仿说。  关键词:由图入境;营造氛围;聆听模仿;活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39-2      说话是一种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一
摘 要:每所学校都要精心培育学校文化,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力,因为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只有强大的学校文化力才能够为学校和个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支持力。  关键词:学校;精神文化;提升;文化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1-015-2     学校精神文化与文化力——知根  如果把学校
摘 要:本文从时代性,生活性,趣味性,教育性,新颖性,科学性等方面,探讨了课堂导入的精彩设计。  关键词:激趣;课堂教学;导入;特点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8 -01     数学学习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
摘 要:本文简述了初中生进行美术素描的教学策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认识观察能力等等。  关键词:美术素描;训练技能;创造力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5 -01   “素描”是人类绘画史上出现最早的表现形式,也是艺术创造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在现代美术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初中美术课中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