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阶段进行美术素描教学的策略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j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述了初中生进行美术素描的教学策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认识观察能力等等。
  关键词:美术素描;训练技能;创造力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5 -01
  “素描”是人类绘画史上出现最早的表现形式,也是艺术创造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在现代美术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初中美术课中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好素描呢?一是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二是应有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认识、观察、表现和审美能力。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
  素描教学训练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师应指导学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在打基础的阶段,务求写实,抽象的表现容易养成主观随意的习惯。但并不因此反对有些素描对物象的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强调乃至合理的夸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主要的,但学生的主观感受在素描作品的表现力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观感受是来源于客观物象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在描画时,应当学习寻找表现自己画中最可作为特征的东西的方法,这样,力求使其具有更大的表现力。
  二、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进行素描训练
  学习素描,不仅要有长远的总目标,而且要有分段实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在不断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过程中,才能牢固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知识和技能,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事物。
  为了打好坚实的基础,习作应以长期作业为主,这样便于领会教师的指导,便于深入理解,反复校正和进行探索。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也主要体现在长期作业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长期作业的重要性,对各种不良倾向要及时加以纠正。同时,也要布置一些短期作业作为辅助,使写生与构图相结合,记忆、想象和速写相结合,以避免学生在长期作业中容易出现的观察力迟钝以及画面板、腻的缺点。
  习作的优劣还取决于观察事物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取决于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画外功夫”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如: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的主张和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扩眼界,有助于提高绘画水平。
  在基础未打好之时,对于那种专门追求风格、流派的做法,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纠正。要让学生认识到:没有浑厚的基本功作基础,单纯地去追求某些风格、流派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因为学生不仅要具备照着物象摹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理解、记忆和想象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具备全面的造型能力。
  三、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进行的专业素养
  有的学生开始画的时候积极性很高,新鲜感强,观察力也比较敏锐,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力多少有些迟钝,不能保持一种清醒和整体的感觉来检查画面的表现效果。有些学生则急于求成,时间—长就有种画烦了的感觉。这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不要轻易地把调整修改这一步看做是作业结束时的修饰,而应认真对待,感到有不妥当的地方,一定要找出原因,下决心把它修改过来。
  调整修改应本着整体的原则,反复分析研究,反复比较,理解形与神的关系。要用第一眼看到物象时那种新鲜强烈的感觉来检查画面效果,找出画面与物象之间的差距,检查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组织结构、形体比例是否准确,质量、空间关系是否恰当,主次虚实是否有序。这些因素的调整,主要是想通过反复的校对和比较,能够深入人地研究对象和表现对象。
  四、教师应要求学生多临摹经典作品,向大师学习
  以往的教学并无此项内容,但美术史告诉我们:干百年中外绘画学习的主要途径是临摹,临摹是对绘画语言的入门学习。一个初学者面对纷杂的现实往往无所适从,在自然与创造之间、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形象,大师的优秀作品是最可靠的中介。让素描作品临拳与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大师作品,开阔学生视野,审美会获得提高;另一方面,从大师身上选取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高明的选择技巧,学生的艺术表现可向深度发展。
  五、在素描后期训练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的思维才智和创造力。
  培养和树立其自身感受的信念与信心。努力破除单一的技巧模式现代素描教学应融入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体验,从课题设置的确定,到教学目的的实施,都应有意识地渗透现代美学思想和价值取向,尊重个性,建立师生间的相互包容和默契,提倡创造性思维,拓展素描的宽泛性。要把造型的普遍规律纳入艺术规律的个性表现中,使艺术个性自然地渗透到画面中,以昭示绘画者个人的审美精神和创造内涵。我想,倘若做到了这些,就将使我们的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高年段词语教学只有遵循“明其意——悟其情——知其理——得其法”这样的发展方向,才能增强词语教学的有效性。否则,我们的词语教学只会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关键词:词语教学;屏障;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94-1  【前言】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精彩的词语教学能让学生“明其意、
摘 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自然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研究的新课题。本文着力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学;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主体地位;主导作用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3 -02   一、引言  新的世纪,多媒
摘 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在新课程背景下,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科层面的有效实施和落实,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也更加突显出来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在文中对化学实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略加分析。  关键词: 化学实验;提高效率;作用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
摘 要: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对中华文化直接的传承。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学好这些文言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  关键词:文言文;语感;鉴赏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精华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相比现代文来说,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要淡,究其原因,是老师把文言文教成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
2009年9月18日上午,“2009江苏高考语数外全国研讨会暨高三骨干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在江苏省邗江中学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主办,由《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编辑部和江苏省邗江中学联合协办。  大会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学报主编、省语文高考命题组、阅卷组负责人吴锦;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泰州市教育局教科所所长、江苏省高考命题专家石志群;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主
学生自主设计语文作业,就是学生的语文作业自己做主,不依赖或不听从于别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方式做出了明示:自主、合作、探究,并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规定“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自主设计语文作业无疑体现了这种新课程理念,它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在学生自己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教师如何利用这五分钟更多地对学生进行“信息输出”式的指导和训练,同时在内容上改单纯的“新课导入”为联系前后的“温故知新”,以获得更高的课堂效率,提升学习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精细课堂;回头看;温故知新;学习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22-2  理想的语文课堂精致、细腻,理想的语文教师能够引领学生亲近文
摘 要:本文介绍了在说话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一、由图入境,观察中训练说;二、形象直观,由易到难分步说;三、营造氛围,在身临其境中练说;四、活动激趣,在实践中品味说;五、听说结合,聆听后模仿说。  关键词:由图入境;营造氛围;聆听模仿;活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39-2      说话是一种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一
摘 要:每所学校都要精心培育学校文化,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力,因为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只有强大的学校文化力才能够为学校和个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支持力。  关键词:学校;精神文化;提升;文化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1-015-2     学校精神文化与文化力——知根  如果把学校
摘 要:本文从时代性,生活性,趣味性,教育性,新颖性,科学性等方面,探讨了课堂导入的精彩设计。  关键词:激趣;课堂教学;导入;特点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8 -01     数学学习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