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除颤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的应用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接受院前急救的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所接受急救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常规心肺复苏急救措施与AED除颤器配合心肺复苏急救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抢救结局。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26.51%(22/8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4%(6/83);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存活率为63.64%(14/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67%(1/6),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予以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时为其实施早期除颤可有效提升患者的心肺复苏成率,促进患者生存。
关键词:自动体外除颤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应用效果;护理措施
心搏骤停是一种最为严重的心血管病急症,指的为人体心脏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而突然停止有效搏动、终止泵血功能,导致患者全身循环中断、丧失意识、呼吸停止,进而引发全身严重缺氧、缺血[1]。本研究旨在对除颤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的应用和护理措施展开分析与探讨,研究详情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对自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接受抢救的166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所接受急救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83例)与研究组(83例),对照组中男性例数与女性例数分别为47例、36例,年龄最大的为73岁,年龄最小的为22岁,平均(47.61±12.34)岁,急救环境包括商场、马路、家中等,30例患者为冠心病、15例患者为肺心病、13例患者为心律失常、4例患者为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为触电,9例为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为溺水,9例为心肌疾病;研究组中男性例数与女性例数分别为46例、37例,年龄最大的为72岁,年龄最小的为21岁,平均(47.31±12.06)岁,急救环境包括商场、马路、家中等,31例患者为冠心病、16例患者为肺心病、12例患者为心律失常、3例患者为有机磷农药中毒、2例为触电,8例为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为溺水,8例为心肌疾病,两组患者相关资料数据经统计检验得出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1.2.1急救方法
急救人员到达患者病发现场后第一时间为患者实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气道开放、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道、电除颤等抢救措施,明确患者系心搏骤停。
1.2.1.1对照组
将各项急救物质准备工作做好,包括急救药物、呼吸机、心脏除颤仪器、吸痰辅助设备等。及时帮助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在予以患者吸氧的同时为其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对患者意识情况予以密切观察,及时利用自动体外除颤器为患者实行心脏除颤,迅速完成补液、止血、注射肾上腺素等急救措施,如若患者情况必要则建立人工呼吸支持治疗。
1.2.1.2研究组
以对照组患者所接受急救措施作为基础,为研究组患者增加对AED除颤仪的使用。快速将专业导电糊涂抹于患者身体各部位,并在各处准确安放电极板,使电极板紧贴患者皮肤,将放电量调整至150-200J,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与患者发生接触,以防误伤触电。
1.2.2急救护理方法
1.2.2.1心肺复苏护理
心脏骤停十分容易导致患者脑部供血不足,进而致使其出现脑水肿、脑组织缺血性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状。因此,在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实际过程中以及心臟急救措施完成后,医护人员需对患者脑水肿情况予以密切观察,以患者实际病情为依据为其实施适当的皮质激素或脱水剂治疗。同时,需加强院前急救过程中对患者心脏状态的监测,充分确保患者呼吸的通畅性,适当开展人工吸氧护理[2]。
1.2.2.2心理护理
在患者心肺复苏后,护理人员需及时与之展开交流,充分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并以患者具体心理特点为依据为其实施针对性较高的心理疏导,以使患者心理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同时,护理人员还需与患者家属展开沟通,加深患者家属对该症状严重程度的了解,使之充分明确除颤急救治疗的根本目的,促使患者家属对急救工作予以积极配合。
1.3评估依据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效果与急救存活情况。
1.4统计分析
使用X2检验计数资料,若结果为P<0.05,则代表数据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所有数据的统计皆经由SPSS19.0软件完成。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效果比较
下表1,研究组中26.51%(22/83)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7.24%(6/83)更高,组间数据经统计检验得出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患者存活率比较
下表2,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中63.64%(14/22)出院存活,显著高于对照组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出院存活率16.67%(1/6),组间数据经统计检验得出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心搏骤停患者通常具有四肢抽搐、突然丧失意识、大动脉搏动消失等临床表现,若没能在患者发病时予以其及时、有效的抢救,则患者必然会面临死亡[3]。
为对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进行有效提升,可为其实施一定的心脏除颤,使一定程度能量脉冲经胸壁对患者心房产生刺激,并对心肌纤维消除折返通道,实施同步除极,令其心肌纤维性颤动得到有效抑制,通过高节律窦房结起搏点来对心脏节律进行主导,确保良好的心脏射血量,恢复患者心率。 相关研究结果指出,在急救心肺复苏当中,早期的除颤治疗意义十分重大[4]。
本研究得出,研究组中26.51%(22/83)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7.24%(6/83)更高;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中63.64%(14/22)出院存活,显著高于对照组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出院存活率16.67%(1/6),组间相关数据经统计检验得出差异显著(P<0.05),说明心搏骤停患者越早接受除颤急救则其心肺复苏成功几率越高,其可出院存活的几率亦可获得大幅提升。相关研究指出,心肺复苏能否成功与患者心搏骤停至接受心肺复苏的时间长短息息相关,期间间隔时间越长则患者能够成功心肺复苏的几率越低[5]。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更早接受心肺复苏,19例患者在6分钟内复苏成功,而对照组中仅5例患者在6分钟内复苏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此项说法。与此同时,除了需予以心搏骤停患者及时的抢救,在患者院前急救过程中为其实施的护理干预是否适宜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抢救效果。本研究总结得出,实际抢救过程中需尽量节约抢救时间,一旦发现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呼吸停止、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需立即为其实施心肺复苏,以有效挽救患者生命。
可见,在予以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时为其实施早期除颤可使患者的心肺复苏成率得到显著提升,促进患者生存。
参考文献
[1]袁晓静. 除颤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的应用和护理措施[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 5(30): 107.
[2]李瑭,徐志华,王宜,等. 护理人员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培训与考核效果分析及思考[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7, 16(5): 511-516.
[3]程辉,肖小六,肖世辉. 萨勃心肺复苏器联合早期除颤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研究[J]. 当代医学. 2018, 24(35): 171-172.
[4]苏艳艳. 自动体外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在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医疗装备. 2018, 31(16): 168-169.
[5]黄伟军,王伟,李子元,等. 心脏骤停患者应用肾上腺素及电除颤、心肺复苏的有效性[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 12(11): 33-34.
关键词:自动体外除颤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应用效果;护理措施
心搏骤停是一种最为严重的心血管病急症,指的为人体心脏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而突然停止有效搏动、终止泵血功能,导致患者全身循环中断、丧失意识、呼吸停止,进而引发全身严重缺氧、缺血[1]。本研究旨在对除颤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的应用和护理措施展开分析与探讨,研究详情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对自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接受抢救的166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所接受急救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83例)与研究组(83例),对照组中男性例数与女性例数分别为47例、36例,年龄最大的为73岁,年龄最小的为22岁,平均(47.61±12.34)岁,急救环境包括商场、马路、家中等,30例患者为冠心病、15例患者为肺心病、13例患者为心律失常、4例患者为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为触电,9例为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为溺水,9例为心肌疾病;研究组中男性例数与女性例数分别为46例、37例,年龄最大的为72岁,年龄最小的为21岁,平均(47.31±12.06)岁,急救环境包括商场、马路、家中等,31例患者为冠心病、16例患者为肺心病、12例患者为心律失常、3例患者为有机磷农药中毒、2例为触电,8例为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为溺水,8例为心肌疾病,两组患者相关资料数据经统计检验得出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1.2.1急救方法
急救人员到达患者病发现场后第一时间为患者实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气道开放、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道、电除颤等抢救措施,明确患者系心搏骤停。
1.2.1.1对照组
将各项急救物质准备工作做好,包括急救药物、呼吸机、心脏除颤仪器、吸痰辅助设备等。及时帮助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在予以患者吸氧的同时为其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对患者意识情况予以密切观察,及时利用自动体外除颤器为患者实行心脏除颤,迅速完成补液、止血、注射肾上腺素等急救措施,如若患者情况必要则建立人工呼吸支持治疗。
1.2.1.2研究组
以对照组患者所接受急救措施作为基础,为研究组患者增加对AED除颤仪的使用。快速将专业导电糊涂抹于患者身体各部位,并在各处准确安放电极板,使电极板紧贴患者皮肤,将放电量调整至150-200J,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与患者发生接触,以防误伤触电。
1.2.2急救护理方法
1.2.2.1心肺复苏护理
心脏骤停十分容易导致患者脑部供血不足,进而致使其出现脑水肿、脑组织缺血性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状。因此,在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实际过程中以及心臟急救措施完成后,医护人员需对患者脑水肿情况予以密切观察,以患者实际病情为依据为其实施适当的皮质激素或脱水剂治疗。同时,需加强院前急救过程中对患者心脏状态的监测,充分确保患者呼吸的通畅性,适当开展人工吸氧护理[2]。
1.2.2.2心理护理
在患者心肺复苏后,护理人员需及时与之展开交流,充分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并以患者具体心理特点为依据为其实施针对性较高的心理疏导,以使患者心理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同时,护理人员还需与患者家属展开沟通,加深患者家属对该症状严重程度的了解,使之充分明确除颤急救治疗的根本目的,促使患者家属对急救工作予以积极配合。
1.3评估依据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效果与急救存活情况。
1.4统计分析
使用X2检验计数资料,若结果为P<0.05,则代表数据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所有数据的统计皆经由SPSS19.0软件完成。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效果比较
下表1,研究组中26.51%(22/83)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7.24%(6/83)更高,组间数据经统计检验得出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患者存活率比较
下表2,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中63.64%(14/22)出院存活,显著高于对照组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出院存活率16.67%(1/6),组间数据经统计检验得出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心搏骤停患者通常具有四肢抽搐、突然丧失意识、大动脉搏动消失等临床表现,若没能在患者发病时予以其及时、有效的抢救,则患者必然会面临死亡[3]。
为对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进行有效提升,可为其实施一定的心脏除颤,使一定程度能量脉冲经胸壁对患者心房产生刺激,并对心肌纤维消除折返通道,实施同步除极,令其心肌纤维性颤动得到有效抑制,通过高节律窦房结起搏点来对心脏节律进行主导,确保良好的心脏射血量,恢复患者心率。 相关研究结果指出,在急救心肺复苏当中,早期的除颤治疗意义十分重大[4]。
本研究得出,研究组中26.51%(22/83)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7.24%(6/83)更高;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中63.64%(14/22)出院存活,显著高于对照组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出院存活率16.67%(1/6),组间相关数据经统计检验得出差异显著(P<0.05),说明心搏骤停患者越早接受除颤急救则其心肺复苏成功几率越高,其可出院存活的几率亦可获得大幅提升。相关研究指出,心肺复苏能否成功与患者心搏骤停至接受心肺复苏的时间长短息息相关,期间间隔时间越长则患者能够成功心肺复苏的几率越低[5]。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更早接受心肺复苏,19例患者在6分钟内复苏成功,而对照组中仅5例患者在6分钟内复苏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此项说法。与此同时,除了需予以心搏骤停患者及时的抢救,在患者院前急救过程中为其实施的护理干预是否适宜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抢救效果。本研究总结得出,实际抢救过程中需尽量节约抢救时间,一旦发现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呼吸停止、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需立即为其实施心肺复苏,以有效挽救患者生命。
可见,在予以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时为其实施早期除颤可使患者的心肺复苏成率得到显著提升,促进患者生存。
参考文献
[1]袁晓静. 除颤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的应用和护理措施[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 5(30): 107.
[2]李瑭,徐志华,王宜,等. 护理人员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培训与考核效果分析及思考[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7, 16(5): 511-516.
[3]程辉,肖小六,肖世辉. 萨勃心肺复苏器联合早期除颤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研究[J]. 当代医学. 2018, 24(35): 171-172.
[4]苏艳艳. 自动体外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在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医疗装备. 2018, 31(16): 168-169.
[5]黄伟军,王伟,李子元,等. 心脏骤停患者应用肾上腺素及电除颤、心肺复苏的有效性[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 12(11): 33-34.